Book of Later Han 後漢書
卷六十七 黨錮列傳 Volume 67: Biographies of Partisan Prohibitions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孔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言嗜惡之本同,而遷染之塗異也。[一]夫刻意則行不肆,牽物則其志流。[二]是以聖人導人理性,裁抑宕佚,慎其所與,節其所偏,雖情品萬區,質文異數,至於陶物振俗,其道一也。[三]叔末澆訛,王道陵缺,[四]而猶假仁以效己,憑義以濟功。舉中於理,則強梁簡氣;片言違正,則□台解情。蓋前哲之遺塵,有足求者。[五] 注[一]嗜猶好也。惡音烏故反。言人好惡,各有本性,遷染者,由其所習。尚書曰:「唯人生厚,因物有遷。」墨子曰:「墨子見染絲者,泣而歎曰:『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獨染絲然也,國亦有染。湯染於伊尹,故王天下;殷紂染於惡來,故國殘身死,為天下僇。』」注[二]刻意,刻削其意不得自恣也。莊子曰:「刻意尚行,離時異俗。」行音下孟反。肆猶族縱也。牽物謂為物所牽制,則其志流宕忘反也。淮南子曰:「非拘緊牽連於物,而不與推移也。」注[三]陶謂陶治以成之。管子曰:「夫法之制人,猶陶之於埴,冶之於金也。」
埴音植。
注[四]叔末猶季末也。謂當春秋之時。
注[五]褫猶奪也,音直紙反。□台,賤人也。齊侯伐楚,楚子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對曰:「爾貢苞茅不入,王祭不供,無以縮酒,寡人是征。」對曰:「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遂使屈完與齊盟於召陵。此強梁褫氣也。又晉呂甥、卻苪將焚公宮而殺晉侯,寺人披請見,公使讓之,且辭曰:「汝為惠公來求殺余,命汝三宿,汝中宿而至。雖君有命,何其速也?」對曰:「臣謂君之入也,其知之矣。
若猶未也,又將及難。君命無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惡,唯力是視,蒲人狄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無蒲、狄乎?」此為□台解情也。並見左傳。
霸德既衰,狙詐萌起。[一]強者以決勝為雄,弱者以詐劣受屈。至有畫半策而綰萬金,開一說而錫琛瑞。[二]或起徒步而仕執珪,解草衣以升卿相。[三]士之飾巧馳辯,以要能釣利者,不期而景從矣。[四]自是愛尚相奪,與時回變,其風不可留,其敝不能反。 注[一]霸德衰謂六國時也。狙音七余反。廣雅曰:「狙,獮猴也。」以其多詐,故比之也。
注[二]蘇秦說趙王,賜白壁百雙,黃金萬鎰。虞卿一見趙王,賜白璧一雙,黃金百鎰。見史記及戰國策。
注[三]史記曰,楚惠王言「莊舄,越之鄙細人也,今仕楚執珪,貴富矣」。解草衣謂范睢、蔡澤之類。
注[四]韓子李斯曰「韓非飾辯詐謀,以釣利於秦」也。賈誼過秦曰「贏糧而景從」也。
及漢祖杖□,武夫□興,憲令寬賒,文禮簡闊,緒余四豪之烈,人懷陵上之心,[一]輕死重氣,怨惠必讎,令行私庭,權移匹庶,任俠之方,成其俗矣。[二] 自武帝以後,崇尚儒學,懷經協術,所在霧會,至有石渠分爭之論,黨同伐異之說,守文之徒,盛於時矣。
[三]至王莽專偽,終於篡國,忠義之流,恥見纓紼,遂乃榮華丘壑,甘足枯槁。
[四]雖中興在運,漢德重開,而保身懷方,彌相慕襲,去就之節,重於時矣。[五] 逮桓靈之閒,主荒政繆,國命委於閹寺,士子羞與為伍,故匹夫抗憤,處士橫議,遂乃激揚名聲,互相題拂,品核公卿,裁量執政,婞直之風,於斯行矣。[六] 注[一]四豪謂信陵君魏公子無忌、平原君趙勝、春申君黃歇、孟嘗君田文。前書班固曰:「游談者以四豪為稱首。」
注[二]前書音義曰:「相與信為任,同是非為俠,所謂權行州域,力折公侯者也。」
注[三]武帝詔求賢良,於是公孫弘、董仲舒等出焉。宣帝時,集諸儒於石渠閣,講論六蓺。召五經名儒太子蕭望之等大議殿中,平公羊、谷梁同異,同己者朋黨之,異己者攻伐之。劉歆書曰:「黨同門,妒道真。」
注[四]謂襲勝、薛方、郭欽、蔣詡之類,並隱居不應莽召。
注[五]謂逢萌、嚴光、周黨、尚長之屬。
注[六]婞,狠也,音邢鼎反。
夫上好則下必甚,矯枉故直必過,其理然矣。[一]若范滂、張儉之徒,清心忌惡,終陷黨議,不其然乎? 注[一]禮記曰:「下之事上也,不從其所令,從其所行。上好是物,下必有甚者矣。」矯,正也。正枉必過其直,見孟子。
初,桓帝為蠡吾侯,受學於甘陵周福,及即帝位,擢福為尚書。時同郡河南尹房植有名當朝,鄉人為之謠曰:「天下規矩房伯武,因師獲印周仲進。」二家賓客,互相譏揣,[一]遂各樹朋徒,漸成尤隙,由是甘陵有南北部,黨人之議,自此始矣。
後汝南太守宗資任功曹范滂,南陽太守成□亦委功曹岑晊,[二]二郡又為謠曰:
「汝南太守范孟博,南陽宗資主畫諾。南陽太守岑公孝,弘農成□但坐嘯。」[三] 因此流言轉入太學,諸生三萬餘人,郭林宗、賈偉節為其冠,[四]並與李膺、陳蕃、王暢更相□重。學中語曰:「天下模楷李元禮,不畏強禦陳仲舉,天下俊秀王叔茂。」又渤海公族進階、[五]扶風魏齊卿,並危言深論,不隱豪強。[六] 自公卿以下,莫不畏其貶議,屣履到門。 注[一]初委反。
注[二]音質。
注[三]謝承書曰「成□少修仁義,篤學,以清名見。舉孝廉,拜郎中,遷南陽太守。郡舊多豪強,中官黃門盤*(牙)**[互]*境界。□下車,振威嚴以撿攝之。
是時桓帝乳母、中官貴人外親張子禁,怙恃貴埶,不畏法網,功曹岑晊勸使捕子禁付宛獄,笞殺之。桓帝征□,下獄死。宗資字叔都,南陽安觿人也。家代為漢將相名臣。祖父均,自有傳。資少在京師,學孟氏易、歐陽尚書。舉孝廉,拜議郎,補御史中丞、汝南太守。署范滂為功曹,委任政事,推功於滂,不伐其美。任善之名,聞於海內」也。
注[四]冠猶首也。
注[五]公族,姓也,名進階。風俗通曰:「晉成公立嫡子為公族大夫。」韓無忌號公族穆子,見左氏傳。
注[六]危言謂不畏危難而直言也。論語孔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
時河內張成善說風角,推占當赦,遂教子殺人。李膺為河南尹,督促收捕,既而逢宥獲免,膺愈懷憤疾,竟案殺之。初,成以方伎交通宦官,帝亦頗誶其占。
成弟子牢修因上書誣告膺等養太學游士,交結諸郡生徒,更相驅馳,共為部黨,誹訕朝廷,疑亂風俗。[一]於是天子震怒,班下郡國,逮捕黨人,佈告天下,使同忿疾,遂收執膺等。其辭所連及陳寔之徒二百餘人,或有逃遁不獲,皆懸金購募。使者四出,相望於道。明年,尚書霍諝、城門校尉竇武並表為請,帝意稍解,乃皆赦歸田裡,禁錮終身。而黨人之名,猶書王府。 注[一]說文曰:「誹,謗也。」蒼頡篇曰:「訕,非也。」
自是正直廢放,邪枉熾結,海內希風之流,遂共相摽搒,[一]指天下名士,為之稱號。上曰「三君」,次曰「八俊」,次曰「八顧」,次曰「八及」,次曰「八廚」,猶古之「八元」、「八凱」也。竇武、劉淑、陳蕃為「三君」。君者,言一世之所宗也。李膺、荀翌、杜密、王暢、劉祐、魏朗、趙典、朱□為「八俊」。
俊者,言人之英也。郭林宗、宗慈、巴肅、夏馥、范滂、尹勳、蔡衍、羊陟為「八顧」。顧者,言能以德行引人者也。張儉、岑晊、劉表、陳翔、孔昱、苑康、□*(敷)**[□]*、翟超為「八及」。及者,言其能導人追宗者也。[二]度尚、張邈、王考、劉儒、胡母班、秦周、蕃向、王章為「八廚」。[三]廚者,言能以財救人者也。 注[一]希,望也,摽搒猶相稱揚也。「搒」與「牓」同,古字通。
注[二]導,引也。宗謂所宗仰者。
注[三]蕃,姓也,音皮。
又張儉鄉人朱並,承望中常侍侯覽意旨,上書告儉與同鄉二十四人別相署號,共為部黨,圖危社稷。以儉及□彬、褚鳳、張肅、薛蘭、馮禧、魏玄、徐干為「八俊」,田林、張隱、劉表、薛郁、王訪、劉祗、宣靖、公緒恭為「八顧」,[一] 朱楷、田盤、□耽、薛敦、宋布、唐龍、嬴咨、宣□為「八及」,刻石立墠,共為部黨,而儉為之魁。[二]靈帝詔刊章捕儉等。[三]大長秋曹節因此諷有司奏捕前黨故司空虞放、太僕杜密、長樂少府李膺、司隸校尉朱□、穎川太守巴肅、沛相荀翌、河內太守魏朗、山陽太守翟超、任城相劉儒、太尉掾范滂等百餘人,皆死獄中。余或先歿不及,或亡命獲免。自此諸為怨隙者,因相陷害,睚□之忿,濫入黨中。[四]又州郡承旨,或有未嘗交關,亦離禍毒。其死徙廢禁者,六七百人。 注[一]公緒,姓也。
注[二]墠,除地於中為□。墠音禪。魁,大帥也。
注[三]刊,削。不欲宣露並名,故削除之,而直捕儉等。
注[四]睚音五懈反。廣雅曰:「睚,裂也。」□音才賜反。前書音義曰:「瞋目魍也。」史記曰:「睚□之隙必報。」
熹平五年,永昌太守曹鸞上書大訟黨人,言甚方切。帝省奏大怒,即詔司隸、益州檻車收鸞,送槐裡獄掠殺之。於是又詔州郡更考黨人門生故吏父子兄弟,其在位者,免官禁錮,爰及五屬。[一] 注[一]謂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也。
光和二年,上祿長和海[一]上言:「禮,從祖兄弟別居異財,恩義已輕,服屬□末。而今黨人錮及五族,既乖典訓之文,有謬經常之法。」[二]帝覽而悟之,黨錮自從祖以下,皆得解釋。 注[一]上祿,縣,屬武都郡,今成州縣也。
注[二]左氏傳曰:「父子兄弟,罪不相及。」
中平元年,黃巾賊起,中常侍呂強言於帝曰:「黨錮久積,人情多怨。若久不赦宥,輕與張角合謀,為變滋大,悔之無救。」帝懼其言,乃大赦黨人,誅徙之家皆歸故郡。其後黃巾遂盛,朝野崩離,綱紀文章蕩然矣。[一] 注[一]詩大雅蕩篇序曰:「厲王無道,天下蕩蕩,無綱紀文章。」鄭玄注云:「蕩蕩,法度廢壞之魍也。」
凡黨事始自甘陵、汝南,成於李膺、張儉,海內塗炭,二十餘年,諸所蔓衍,皆天下善士。三君、八俊等三十五人,其名多存者,並載乎篇。陳蕃、竇武、王暢、劉表、度尚、郭林宗別有傳。荀翌附祖淑傳。張邈附呂布傳。胡母班附袁紹傳。王考字文祖,東平壽張人,冀州刺史;秦周字平王,陳留平丘人,北海相;蕃向字嘉景,魯國人,郎中;王璋字伯儀,東萊曲城人,少府卿:[一]位行並不顯。翟超,山陽太守,事見陳蕃傳,字及郡縣未詳。朱□,沛人,與杜密等俱死獄中。唯趙典名見而已。 注[一]曲城,縣,故城在今萊州掖縣東北也。
目录
1 劉淑
2 李膺
2.1 膺子瓚
3 杜密
4 劉祐
5 魏英
6 夏馥
7 宗慈
8 巴肅
9 范滂
10 尹勳
11 蔡衍
12 羊陟
13 張儉
14 陳翔
15 孔昱
16 苑康
17 劉儒
18 賈彪
19 何顒
20 校勘記
劉淑
劉淑字仲承,河閒樂成人也。祖父稱,司隸校尉。淑少學明五經,遂隱居,立精舍講授,諸生常數百人。州郡禮請,五府連辟,並不就。永興二年,司徒種暠舉淑賢良方正,辭以疾。桓帝聞淑高名,切責州郡,使輿病詣京師。淑不得已而赴洛陽,對策為天下第一,拜議郎。又陳時政得失,災異之占,事皆效驗。
再遷尚書,納忠建議,多所補益。又再遷侍中、虎賁中郎將。上疏以為宜罷宦官,辭甚切直,帝雖不能用,亦不罪焉。以淑宗室之賢,特加敬異,每有疑事,常密諮問之。靈帝既位,宦官譖淑與竇武等通謀,下獄自殺。
李膺
李膺字符禮,穎川襄城人也。祖父修,安帝時為太尉。[一]父益,趙國相。膺性簡亢,無所交接,[二]唯以同郡荀淑、陳寔為師友。 注[一]漢官儀曰:「修字伯游。」
注[二]亢,高也。
初舉孝廉,為司徒胡廣所辟,舉高第,再遷青州刺史。守令畏威明,多望風□官。復征,再遷漁陽太守。尋轉蜀郡太守,以母老乞不之官。[一]轉護烏桓校尉。鮮卑數犯塞,膺常蒙矢石,每破走之,虜甚憚懾。[二]以公事免官,還居綸氏,教授常千人。[三]南陽樊陵求為門徒,膺謝不受。陵後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為節*[志]*者所羞。[四]荀爽嘗就謁膺,因為其御,既還,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其見慕如此。 注[一]謝承書曰:「出補蜀郡太守,修庠序,設條教,明法令,威恩並行。蜀之珍玩,不入於門。益州紀其政化,朝廷舉能理劇,轉烏桓校尉。」
注[二]謝承書曰:「膺常率步騎臨陣交戰,身被創夷,拭血進戰,遂破寇,斬首二千級。」
注[三]綸氏,縣,屬穎川郡,故城今陽城縣也。
注[四]漢官儀曰:「樊陵字德雲。」
永壽二年,鮮卑寇雲中,桓帝聞膺能,乃復征為度遼將軍。先是羌虜及疏勒、龜茲,數出攻鈔張掖、酒泉、雲中諸郡,百姓屢被其害。自膺到邊,皆望風懼服,先所掠男女,悉送還塞下。自是之後,聲振遠域。
延熹二年征,再遷河南尹。時宛陵大姓羊元腢罷北海郡,臧罪狼藉,郡捨溷軒有奇巧,乃載之以歸。[一]膺表欲按其罪,元腢行賂宦豎,膺反坐輸作左校。 注[一]溷軒,廁屋。
初,膺與廷尉馮緄、大司農劉祐等共同心志,糾罰奸幸,緄、祐時亦得罪輸作。
司隸校尉應奉上疏理膺等曰:「昔秦人觀寶於楚,昭奚恤馬以腢賢;[一]梁惠王瑋其照乘之珠,齊威王荅以四臣。[二]夫忠賢武將,國之心膂。竊見左校□刑徒前廷尉馮緄、大司農劉祐、河南尹李膺等,執法不撓,誅舉邪臣,肆之以法,[三]觿庶稱宜。昔季孫行父親逆君命,逐出莒僕,於舜之功二十之一。[四]今膺等投身強禦,畢力致罪,陛下既不聽察,而猥受譖訴,遂令忠臣同愆元惡。
自春迄冬,不蒙降恕,遐邇觀聽,為之歎息。夫立政之要,記功忘失,是以武帝捨安國於徒中,[五]宣帝征張敞於亡命。[六]緄前討蠻荊,均吉甫之功。[七] 祐數臨督司,有不吐茹之節。[八]膺著威幽、並,遺愛度遼。今三垂蠢動,王旅未振。易稱『雷雨作解,君子以赦過宥罪』。[九]乞原膺等,以備不虞。」書奏,乃悉免其刑。 注[一]新序曰:「秦欲伐楚,使*[使]*者往觀楚之寶器。楚王聞之,召昭奚恤問焉。對曰:『此欲觀吾國之得失而圖之,寶器在於賢臣。』遂使恤應之。乃為東面之□四,為南面之□一,為西面之□一。
秦使者至,恤曰:『君,客也,請就上位東面,子西南面,太宰子方次之,葉公子高次之,司馬子反次之。』恤自居西面之□,稱曰:『客觀楚國之寶器。所寶者,賢臣也。理百姓,實倉廩,使人各得其所,子西在此。奉珪璋,使諸侯,解忿悁之難,交兩國之歡,使無兵革之憂,太宰子方在此。守封□,謹境界,不侵鄰國,鄰亦不侵,葉公子高在此。理師旅,正兵戎,以當強敵,提袍鼓以動百萬之觿,使皆赴湯火,蹈白刃,出萬死不顧,司馬子反在此。若懷霸王之餘義,獵理亂之遺風,昭奚恤在此。惟大國所觀。』秦使者瞿然無以對,恤遂攝衣而去。使反,言秦君曰:『楚多賢臣,未可謀也。』」注[二]瑋猶美也。史記曰,魏惠王問齊威王曰:「王亦有寶乎?」威王曰:「無有。」魏王曰:「寡人之國雖小,尚有徑寸珠照車前後十二乘者十枚,柰何以萬乘之國而無寶乎!」威王曰:「寡人所以為寶者與王異。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楚人不敢為寇。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堂,則趙人不敢東漁於河。吾臣有黔夫者,使守徐州,於是燕人祭北門,趙人祭西門,從者七千餘家。吾臣有種首者,使備盜賊,則道不拾遺。以此為寶,將以照千里,豈直十二乘哉?」魏王籩,不懌而去。
注[三]肆,陳也。
注[四]紀太子僕殺紀公,以其寶玉來奔,納諸宣公,公命與之邑,季文子使司寇出之境。公問其故,對曰:「孝敬忠信為吉德,盜賊藏奸為凶德。夫莒僕,則其孝敬,*[則]*弒君父矣,則其忠信,則竊寶玉矣,其人則盜賊也,是以去之。
舜舉十六相,去四凶,有大功二十而為天子。今行父雖未獲一吉人,去一凶矣,於舜之功,二十之一也。」見左傳。
注[五]景帝時,韓安國為梁大夫,坐法抵罪。後梁內史缺,起徒中為二千石,拜為內史。臣賢案:此言武帝,誤也。
注[六]張敞為京兆尹,坐殺人亡命歸家。冀州亂,征敞為冀州刺史。
注[七]詩小雅曰:「顯允方叔,征伐玁狁,蠻荊來威。」鄭玄注云:「方叔先與吉甫征伐玁狁,今特往伐蠻荊,皆使來服於宣王之威,美其功之多也。」緄以順帝時討長沙武陵蠻夷有功,故以比之。
注[八]謂祐奏梁冀弟旻,又為司隸校尉,權豪畏之也。詩曰:「唯仲山甫,柔亦不茹,剛亦不吐,不侮□寡,不畏強禦。」
注[九]易解卦象詞也。卦坎下震上。解,坎為險,為水。水者,雨之象。震為動,為雷。王弼注云:「屯難盤結,於是乎解也。」
再遷,復拜司隸校尉。時張讓弟朔為野王令,貪殘無道,至乃殺孕婦,聞膺厲威嚴,懼罪逃還京師,因匿兄讓弟捨,藏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