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 of Later Han 後漢書
第二十二 郡國四 青州 荊州 揚州 Volume 112: Commanderies and States Part Three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志第二十二 郡国四济南 平原 乐安 北海 东莱 齐国—青州
南阳 南郡 江夏 零陵 桂阳 武陵 长沙—荆州
九江 丹阳 庐江 会稽 吴郡 豫章—扬州
目录
1 青州
2 荊州
3 揚州
4 校勘記
青州
济南国故齐,文帝分。雒阳东千八百里。十城,户七万八千五百四十四,口四十五万三千三百八。
〖东平陵〗有铁。有谭城。有天山。
〖著〗
〖於陵〗
〖台〗
〖菅〗有赖亭。
〖土鼓〗
〖梁邹〗
〖邹平〗
〖东朝阳〗
〖历城〗有铁。有巨里聚。
平原郡高帝置。雒阳北一千三百里。九城,户十五万五千五百八十八,口百万二千六百五十八。
〖平原〗
〖高唐〗湿水出。
〖般〗
〖鬲〗侯国。夏时有鬲君,灭浞,立少康。
〖祝阿〗春秋时曰祝柯。有野井亭。
〖乐陵〗
〖湿阴〗
〖安德〗侯国。
〖厌次〗本富平。明帝更名。
乐安国高帝西平昌置,为千乘,永元七年更名。雒阳东千五百二十里。九城,户七万四千四百,口四十二万四千七十五。
〖临济〗本狄,安帝更名。
〖千乘〗
〖高菀〗
〖乐安〗
〖博昌〗有薄姑城。有贝中聚。有时水。
〖蓼城〗侯国。
〖利〗故属齐。
〖益〗侯国。故属北海。
〖寿光〗故属北海。有灌亭。
北海国景帝置。建武十三年省菑川、高密、胶东三国,以其县属。十八城,户十五万八千六百四十一,口八十五万三千六百四。
〖剧〗有纪亭,古纪国。
〖营陵〗
〖平寿〗有斟城。有寒亭,古寒国,浞封此。
〖都昌〗
〖安丘〗有渠丘亭。
〖淳于〗永元九年夏。有密乡。
〖平昌〗侯国,故属琅邪,有蒌乡。
〖朱虚〗侯国,故属琅邪,永初元年属。
〖东安平〗故属菑川。六国时曰安平。有F043亭。
〖高密〗侯国。
〖昌安〗侯国,安帝复。
〖夷安〗侯国,安帝复。
〖胶东〗侯国。
〖即墨〗侯国。有棠乡。
〖壮武〗安帝复。
〖下密〗安帝复。
〖挺〗
东莱郡高帝置。雒阳东三千一百二十八里。十三城,户十万四千二百九十七,口四十八万四千三百九十三。
〖黄〗
〖牟平〗
〖惤〗侯国。
〖曲成〗侯国。
〖掖〗侯国。有过乡。
〖当利〗侯国
〖东牟〗侯国。
〖昌阳〗
〖卢乡〗
〖长广〗故属琅邪。
〖黔陬〗侯国,故属琅邪。有介亭。
〖葛卢〗有尤涉亭。
〖不其〗侯国,故属琅邪。
齐国秦置。雒阳东千八百里。六城,户六万四千四百一十五,口四十九万一千七百六十五。
〖临菑〗本齐,刺史治。
〖西安〗有棘里亭。有蘧丘里,古渠丘。
〖昌国〗
〖临朐〗有三亭,古BD69邑。
〖广〗
〖般阳〗故属济南。
右青州刺史部,郡、国六,县六十五。
荊州
南阳郡秦置。雒阳南七百里。三十七城,户五十二万八千五百五十一,口二百四十三万九千六百一十八。
〖宛〗本申伯国。有南就聚。有瓜里津。有夕阳聚。有东武亭。
〖冠军〗邑。
〖叶〗有长山,曰方城。有卷城。
〖新野〗有东乡,故新都。有黄邮聚。
〖章陵〗故舂陵,世祖更名。有上唐乡。
〖西鄂〗
〖雉〗
〖鲁阳〗有鲁山。有牛兰累亭。
〖犨〗
〖堵阳〗
〖博望〗
〖舞阴〗邑。
〖比阳〗
〖复阳〗侯国。有杏聚。
〖平氏〗桐柏大复山,淮水出。有宜秋聚。
〖棘阳〗有蓝乡。有黄淳聚。
〖湖阳〗邑。
〖随〗西有断蛇丘。
〖育阳〗邑。有小长安,有东阳聚。
〖涅阳〗
〖阴〗
〖酂〗
〖邓〗有__聚。
〖山都〗侯国。
〖郦〗侯国
〖穰〗
〖朝阳〗
〖蔡阳〗侯国。
〖安众〗侯国。
〖筑阳〗侯国。有涉都乡。
〖武当〗有和成聚。
〖顺阳〗侯国,故博山。有须聚。
〖成都〗
〖襄乡〗
〖南乡〗
〖丹水〗故属弘农。有章密乡。有三户亭。
〖析〗故属弘农,故楚白羽邑。有武关,在县西。有丰乡城。
南郡秦置。雒阳南一千五百里。十七城,户十六万二千五百七十,口七十四万七千六百四。
〖江陵〗有津乡。
〖巫〗西有白帝城。
〖秭归〗本国。
〖中卢〗侯国。
〖编〗有蓝口聚。
〖当阳〗
〖华容〗侯国。云梦泽在南。
〖襄阳〗有阿头山。
〖邔〗侯国。有犁丘城。
〖宜城〗侯国。
〖鄀〗侯国。永平元年夏。
〖临沮〗侯国。有荆山。
〖枝江〗侯国。本罗国。有丹阳聚。
〖夷道〗
〖夷陵〗有荆门,虎牙山。
〖州陵〗
〖很山〗故属武陵。
江夏郡高帝置。雒阳南千五百里。十四城,户五万八千四百三十四,口二十六万五千四百六十四。
〖西陵〗
〖西阳〗
〖轪〗侯国。
〖鄳〗
〖竟陵〗侯国。有郧乡。有章山,本内方。
〖云杜〗
〖沙羡〗
〖邾〗
〖下雉〗
〖蕲春〗侯国。
〖鄂〗
〖平春〗侯国。
〖南新市〗侯国。
〖安陆〗
零陵郡武帝置。雒阳南三千三百里。十三城,户二十一万二千二百八十四,口百万一千五百七十八。
〖泉陵〗
〖零陵〗有阳朔山,湘水出。
〖营道〗南有九疑山。
〖营浦〗
〖泠道〗
〖洮阳〗
〖都梁〗有路山。
〖夫夷〗侯国。
〖始安〗侯国。
〖重安〗侯国,故钟武,永建三年更名。
〖湘乡〗
〖昭阳〗侯国。
〖烝阳〗侯国,故属长沙
桂阳郡高帝置。山领山。在雒阳南三千九百里。十一城,户十三万五千二十九,口五十五一千四百三。
〖郴〗有客岭山。
〖便〗
〖耒阳〗有铁。
〖阴山〗
〖南平〗
〖临武〗
〖桂阳〗
〖含洭〗
〖浈阳〗有领山。
〖曲江〗
〖汉宁〗永和元年置。
武陵郡秦昭王置。名黔中郡,高帝五年更名。雒阳南二千一百里。十二城,户四万六千六百七十二,口二十五万九百一十三。
〖临沅〗
〖汉寿〗故索,阳嘉三年更名,刺史治。
〖孱陵〗
〖零阳〗
〖充〗
〖沅陵〗先有壶头山。
〖辰阳〗
〖酉阳〗
〖迁陵〗
〖镡成〗
〖沅南〗建武二十六年置。
〖作唐〗
长沙郡秦置。雒阳南二千八百里。十三城,户二十五万五千八百五十四,口百五万九千三百七十二。
〖临湘〗
〖攸〗
〖荼陵〗
〖安城〗
〖霝阝〗
〖湘南〗侯国。衡山在东南。
〖连道〗
〖昭陵〗
〖益阳〗
〖下隽〗
〖罗〗
〖醴陵〗
〖容陵〗
右荆州刺史部,郡七,县、邑、侯国百一十七。
揚州
九江郡秦置。雒阳东一千五百里。十四城,户八万九千四百三十六,口四十三万二千四百二十六。
〖阴陵〗
〖寿春〗
〖浚遒〗
〖成德〗
〖西曲阳〗
〖合肥〗侯国
〖历阳〗侯国,刺史治。
〖当涂〗有马丘聚,徐凤反于此。
〖全椒〗
〖钟离〗侯国。
〖阜陵〗
〖下蔡〗故属沛。
〖平阿〗故属沛。有徐山。
〖义成〗故属沛。
丹阳郡秦鄣郡,武帝更名。雒阳东二千一百六十里。建安十三年,孙权分新都郡。十六城,户十三万六千五百一十八,口六十三万五百四十五。
〖宛陵〗
〖溧阳〗
〖丹阳〗
〖故鄣〗
〖於潜〗
〖泾〗
〖歙〗
〖黝〗
〖陵阳〗
〖芜湖〗中江在西。
〖秣陵〗南有牛渚。
〖湖熟〗侯国。
〖句容〗
〖江乘〗
〖春穀〗
〖石城〗
庐江郡文帝分淮南置。建武十三年省六安国,以其县属。雒阳东一千七百里。十四城,户十万一千三百九十二,口四十二万四千六百八十三。
〖舒〗有桐乡。
〖雩娄〗侯国。
〖寻阳〗南有九江,东合为大江。
〖潜〗
〖临湖〗侯国。
〖龙舒〗侯国。
〖襄安〗
〖皖〗有铁。
〖居巢〗侯国。
〖六安〗国。
〖蓼〗侯国。
〖安丰〗有大别山。
〖阳泉〗侯国。
〖安风〗侯国。
会稽郡秦置。本治吴,立郡吴,乃移山阴。雒阳东三千八百里。十四城,户十二万三千九十,口四十八万一千一百九十六。
〖山阴〗会稽山在南,上有禹冢。有浙江。
〖鄮〗
〖乌伤〗
〖诸暨〗
〖馀暨〗
〖太末〗
〖上虞〗
〖剡〗
〖馀姚〗
〖句章〗
〖鄞〗
〖章安〗故治,闽越地,光武更名。
〖永宁〗永和三年以章安县东瓯乡为县。
〖东部〗侯国。
吴郡顺帝分会稽置。雒阳东三千二百里。十三城,户十六万四千一百六十四,口七十万七百八十二。
〖吴〗本国。震泽在西,后名具区泽。
〖海盐〗
〖乌程〗
〖馀杭〗
〖毘陵〗季札所居。北江在北。
〖丹徒〗
〖曲阿〗
〖由拳〗
〖安〗
〖富春〗
〖阳羡〗邑。
〖无锡〗侯国。
〖娄〗
豫章郡高帝置。雒阳南二千七百里。二十一城,户四十万六千四百九十六,口百六十六万八千九百六。
〖南昌〗
〖建城〗
〖新淦〗
〖宜春〗
〖庐陵〗
〖赣〗有豫章水。
〖雩都〗
〖南野〗有台领山。
〖南城〗
〖鄱阳〗有鄱水。黄金采。
〖历陵〗有傅易山。
〖馀汗〗
〖鄡阳〗
〖彭泽〗彭蠡泽在西。
〖柴桑〗
〖艾〗
〖海昬〗侯国。
〖平都〗侯国,故安平。
〖石阳〗
〖临汝〗永元八年置。
〖建昌〗永元十六年分海昬置。
右扬州刺史部,郡六、县邑、侯国九十二。
校勘記
三四七二頁 四行 左傳哀六年公如賴 按:集解引錢大昕說,謂案左傳云「使胡姬以安孺子如賴」,此云「公」,誤也。
三四七二頁 五行 縣西有崔城 按:襄二十七年杜注云「朝陽縣西北有崔氏城」。
三四七二頁 七行 平原郡九城 按:錢大昕謂「九」當作「十」。說見下。
三四七二頁 九行 濕水出 按:集解引惠棟說,謂前志及水經注「濕」作「漯」,說文從水〈濕,去“氵”〉聲。
三四七二頁一0行 濕陰 按:集解引惠棟說,謂前志亦作「漯陰」,說見上。杜預注左傳,又作「隰」也。
三四七二頁一四行 杜預曰縣西有轅城 按:集解引惠棟說,謂案地理志轅縣屬平原,水經作「援」,酈元引杜預釋地,云轅即援也,濟南祝阿縣有援城。
三四七二頁一六行 高帝西平昌置 按:集解引錢大昕說,謂案文當云「高帝置」,不應有「西平昌」三字,其為衍字無疑。後讀宦者傳,彭愷為西平昌侯,注云西平昌縣屬平原郡,乃悟此三字當屬上文平原郡,而平原郡九城當為十城,因此三字錯入樂安注中,校書者遂改「十」為「九」,以合見成之數耳。又按:張森楷謂錢說致確,但前志平原有平昌縣,當即此西平昌,漏未引及。
三四七三頁 二行 高菀 殿本「菀」作「苑」。按:前志作「宛」,菀、苑、宛三字古通作。
三四七三頁 二行 有薄姑城 按:集解引惠棟說,謂尚書大傳作「蒲姑」。
三四七三頁 六行 古薄姑氏 按:汲本作「左傳姑氏」。惠棟謂當作「古薄姑氏」,「蒲姑」諸本皆訛作「薄姑」,或脫「蒲」字。
三四七三頁 七行 縣南有地名貝(中)〔丘〕 據殿本改,與杜注合。
三四七三頁 九行 杜預曰縣東北有攝城 按:集解引洪頤烜說,謂左昭二十年傳「聊、攝以東」,杜注「聊、攝,齊西界也,平原聊城縣東北有攝城」。蓼城非聊城,注誤證。
三四七三頁一一行 景帝置 按:張森楷校勘記謂案前志為北海郡,故注云「景帝置」,此國為世祖所立,不得依用其文,當云「景帝置郡」,下接「建武」云云,乃為可通。
三四七三頁一一行 (有)〔省〕菑川高密膠東三國 按:校補謂「有」乃「省」之訛,各本皆未正。今據改。
三四七四頁 三行 (拒)〔挺〕 集解引錢大昕說,謂「拒」當作「挺」。宋書州郡志注挺令,前漢屬膠東,後漢屬北海。或以琅邪之柜當之,琅邪之柜從木不從手,志不言故屬琅邪,字形偏旁亦異,故知非也。王先謙謂錢說是,今據改。
三四七四頁一一行 故兆 按:集解引陳景雲說,謂注「故兆」未詳,疑「故紀邑」之訛。
三四七四頁一二行 杜預曰棠國也 按:殿本考證齊召南謂案左傳注原文「棠,萊邑也。北海即墨縣有棠鄉」。此作「棠國也」,非是。
三四七四頁一四行 地道記曰〔奚〕養澤在西 據集解引錢大昕說補。按:錢氏謂注所引地道記,即前志琅邪長廣注文,「養澤」上當有「奚」字。後漢長廣改屬東萊,劉氏不注於東萊之長廣,而注於北海之拒,未詳其故。
三四七四頁一五行 雒陽東三千一百二十八里 按:汲本、殿本「一」作「二」。
三四七五頁 一行 惤侯國 張森楷校勘記謂案說文,從心之「惤」是河南密縣亭,從巾之「〈巾弦〉」是東萊縣,則此當從巾而從心,誤也。今按:張說是。前志作「〈巾弦〉」,王先謙謂說文「〈巾弦〉布出東萊,從巾弦聲」,是作「〈巾弦〉」為正,縣蓋以布得名也。
三四七五頁 一行 掖 按:集解引惠棟說,謂前志作「夜」,夜音亦,又音掖。
三四七五頁 三行 不(期)〔其〕 按:前志作「不其」,惠棟、齊召南皆謂作「不期」誤,今據改。注同。
三四七五頁 五行 列二碑 按:汲本、殿本「列」作「刻」。
三四七五頁一二行 秦置 按:張森楷校勘記謂齊古建國,非秦置,秦置齊郡耳。前志亦是齊郡。此當詳其沿革之由,第云「秦置」,殊疏。或「置」下有「郡」字,誤奪去。
三四七五頁一三行 臨菑 按:前志作「臨淄」。
三四七五頁一四行 有三亭古郱邑 按:校補引錢大昭說,謂「三」字誤,或是「郱」字。
三四七六頁 七行 有長山曰方城 按:前志作「有長城號曰方城」。惠棟補注引水經注、晉志及盛宏之荊州記,證「長山」當作「長城」。
三四七六頁一二行 涅陽 按:集解引錢大昕說,謂安帝妹涅陽公主食邑,當有「邑」字。
三四七六頁一四行 有和成聚 按:汲本、殿本「成」作「城」。
三四七七頁 一行 有章密鄉 按:集解引惠棟說,謂前志及水經丹水注皆作「密陽鄉」。
三四七七頁 七行 杜預曰方城山在縣南屈完曰楚國方城以為城 按:殿本考證謂推尋文義,當云「左傳屈完曰『楚國方城以為城』,杜預曰方城山在縣南」。今此文誤倒。
三四七七頁一一行 吳漢破秦豐地 按:「地」原訛「也」。逕據汲本、殿本改正。
三四七八頁 一行 博物記曰滍水出 按:校補引柳從辰說,謂此引博物記疑當在「魯陽」下。說文滍水出南陽魯陽堯山,東北入汝。灃水出南陽雉衡山,東入汝。前志亦云魯陽有魯山,滍水所出,東北至定陵入汝。雉衡山灃水所出,東至〈屋阝〉入汝。水經說同。明此注誤。
三四七八頁 八行 伯升襲甄阜(也)〔處〕 據汲本、殿本改。按:「也」疑為「地」字之訛。
三四七九頁 一行 上壽百二十三十 按:汲本無「三十」二字。
三四七九頁 三行 此菊莖短花大 按:汲本、殿本「花」作「葩」。
三四七九頁一六行 秭歸本(歸)國 據汲本刪。按:殿本考證謂推尋文義,「國」上衍一「歸」字,注杜預曰夔國,非歸國明矣。
三四七九頁一六行 中盧 按:殿本「盧」作「廬」。
三四八0頁 二行 鄀 按:前志作「若」。
三四八0頁 四行 很山 汲本、殿本「很」作「佷」。按:前志作「佷」,惠棟謂宋書州郡志作「很」。
三四八0頁 七行 湖東有水名萇谷 按:汲本、殿本「萇」作「長」。
三四八0頁一四行 又值(比)〔此〕穴中有數十匹馬出 據汲本、殿本改。
三四八0頁一五行 甲如鮮鯉 按:汲本「鮮」作「鮫」。王先謙謂水經沔水注作「鯪」。
三四八0頁一五行 〔射〕不可入 何焯據宋殘本校,補一「射」字。今據補。
三四八0頁一六行 摘其鼻厭可小小便名為木盧 按:水經沔水注作「摘其皋厭可小小使名為水虎者也」。王先謙謂「厭字屬下,即厭勝之厭」。又按:何焯據殘宋本校,改「木」為「水」。
三四八一頁 三行 縣東〔南〕有權城 惠棟補注依杜注增「南」字,今據補。
三四八一頁 三行 城東有廬城 按:汲本「廬」作「盧」。王先謙謂水經沮水注作「驢」,諺云「東驢西磨,麥城自破」。
三四八一頁 五行 州國在縣東〔南〕 惠棟補注依杜注增「南」字,今據補。
三四八一頁 七行 縣西九里有(萬)〔方〕山 據汲本、殿本改。按:疑「方」原訛「万」,傳寫訛為「萬」也。
三四八一頁 八行 出平睾關 按:汲本、殿本「睾」作「澤」。
三四八一頁一三行 其(東)〔中〕多牛 據殿本、集解本改。按:今山海經作「其中多犛牛」。
三四八二頁 五行 軑 原訛「〈車犬〉」,逕據集解本改。按:前志作「軑」,孟康曰音汏。補注引周壽昌曰:「說文軑,車輨也。從車大聲。今從犬者,誤。」
三四八二頁 五行 (立)〔有〕章山 集解引惠棟說,謂案前志及晉志,「立」字衍。校補謂「立」當作「有」,涉下「章」字而訛。今據改。
三四八二頁一一行 縣東有(申)〔臼〕水 集解引錢大昭說,謂「申」當作「臼」,左傳定五年,「涉于成臼」,杜注「竟陵縣有臼水,出聊屈山,西南入漢」。今據改。
三四八二頁一一行 杜預曰在縣西北 按:今杜注作「竟陵縣西北有甘魚陂」。
三四八三頁 一行 陽朔山 按:校補謂案前志作「陽海山」,說文同。水經注謂陽海山即陽朔山。
三四八三頁 二行 夫夷侯國(故屬長沙) 集解引惠棟說,謂案前志,夫夷本屬零陵,長沙無是縣,此四字衍文。今據刪。
三四八三頁 三行 烝陽 按:集解引惠棟說,謂前志作「承陽」,承音烝。
三四八三頁 五行 有(春)〔舂〕水 據校補引柳從辰說改。
三四八三頁 六行 有(倒)〔瀏〕水有(偽)〔溈〕水 據校補引柳從辰說改。
三四八三頁 六行 有(伯)〔汨〕水 據集解本改。 按:汲本、殿本訛「泊」。
三四八三頁一0行 有(春)〔舂〕陵鄉 據汲本、殿本改。
三四八三頁一三行 高帝置上領山在雒陽南三千九百里 按:張森楷校勘記謂「上領山」三字于上下文皆不屬,不知何縣下山脫攛于此,俟詳攷之。
三四八四頁 七行 晉代太守趙厥 按:集解引錢大昕說,謂晉書「厥」作「廞」。又引周壽昌說,謂延江水注引先賢傳同,惟「趙厥」作「趙偉」。
三四八四頁一四行 去雒陽三千里 按:汲本、殿本「三」作「二」。
三四八五頁 一行 雒陽南二千八百里 按:汲本「二」作「三」。
三四八五頁 三行 攸 前志作「收」。按:攸,孟康音收,前志因訛「收」,詳漢書補注。
三四八五頁 三行 荼陵 汲本、殿本「荼」作「茶」。今按前志,殿本作「茶陵」,補注本據汲本作「荼陵」。王先謙據說文,謂荼與茶通。
三四八五頁 三行 安城 按:集解引惠棟說,謂前志及州郡志皆作「安成」。王先謙謂城成通作。
三四八五頁 九行 (洞)〔湘〕中記 據汲本、殿本改。
三四八六頁 一行 浚遒 按:集解引惠棟說,謂「浚」一作「逡」。
三四八六頁 一行 西曲陽 按:前志作「曲陽」,惠棟謂下邳有曲陽,故加「西」。
三四八六頁 四行 去雒陽千三百里 按:汲本「三」作「二」。
三四八六頁 五行 有唐后二山 按:集解引惠棟說,謂風俗通作「唐居山」。
三四八六頁 九行 丹陽郡 殿本考證謂「陽」當作「楊」。今按:前志作「揚」。補注引宋祁說,謂當作「陽」。又引王鳴盛說,謂「揚」字從手,其屬縣丹陽則從,而南監本俱作「陽」,晉志或作「揚」,或作「陽」,而屬縣則作「楊」,且注云「丹陽山,多赤柳,在西」,然則縣名從木甚明,而郡亦當以此得名,凡從手從,皆傳寫誤也。
三四八六頁一一行 丹陽 集解引惠棟說,謂案晉志「陽」當作「楊」。今按:前志作「陽」。
三四八六頁一一行 於潛 按:前志「潛」作「朁」,音潛。
三四八六頁一一行 黝 按:集解引惠棟說,謂一作「黟」,見說文。
三四八六頁一二行 湖熟 按:前志作「湖孰」。
三四八六頁一四行 秦鄣郡所治 按: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