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 of Jin 晉書
卷二十五 志第十五 輿服 Volume 25 Treatises 15: Travel and Dress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輿志服史臣曰:昔者乘雲效駕,卷領垂衣,則黃帝皁衣纁裳,放勳彤車白馬,葉三微之序,舍寅醜之建,玄戈玉刃,作會相暉。若乃參旗分景,帝車含曜,又所以營衛南宮,增華北極。《月令》季夏之月,「命婦官染彩」,赬丹班次,各有品章矣。高旗有日月之象,式視有威儀之選,衣兼鞙珮,衡載鳴和,是以閑邪屏棄,不可入也。若乃正名百物,補緝四維,疏懷山之水,靜傾天之害,功尤彰者飾彌煥,德愈盛者服彌尊,莫不質良,用成其美。《書》曰:「明試以功,車服以庸。」「《禮記》曰:「鸞車,有虞氏之路也。鉤車,夏後氏之路也。大路,殷路也。乘路,周路也。」而韍火山龍,以通其意。前史以為,聖人見鳥獸容貌,草木英華,始創衣冠,而玄黃殊采;見秋蓬孤轉,杓觿旁建,乃作輿輪,而方圓異則。遇物成象,觸類興端。周因于殷,其來已舊。成王之會,壇垂陰羽,五方之盛,有八十物者焉。宗馬鳥旌,奚往不格,殷公、曹叔,此焉低首。《周禮》,巾車氏建大赤以朝,大白以戎。雅制弘多,式遵遺範,賓入異憲,師行殊則,是以有嚴有翼,用光其武,鉤膺鞗革,乃暢其文。六服之冕,五時之路,王之常制,各有等差。逮禮業雕訛,人情馳爽,諸侯征伐,憲度淪亡,一紫亂于齊飾,長纓混于鄒玩。孔子曰:「君子其學也博,其服也鄉。」若乃豪傑不經,庶人幹典,彯鷸冠于鄭伯之門,躡珠履于春申之第。及秦皇並國,攬其餘軌,豐貂東至,獬豸南來,又有玄旗皁旒之制,旄頭罕車之飾,寫九王之廷於咸陽北阪,車輿之彩,各樹其文,所謂秦人大備,而陳戰國之後車者也。及凝脂布網,經書咸燼,削滅三代,以金根為帝軫,除棄六冕,以袀玄為祭服。高祖入關,既因秦制。世宗挺英雄之略,總文景之資,揚霓拂翳,皮軒記鼓,橫汾河而祠后土,登甘泉而祭昊天,奉常獻儀,謂之大駕,車千乘而騎萬匹。至於成帝,以幸姬趙飛燕置屬車間豹尾中,又楊雄所謂彏天狼之威弧,張曜日之靈旄,駢羅列布,霧集雲合者也。于後王氏擅朝,武車常軔,赤眉之亂,文物無遺。建武十三年,吳漢平蜀,始送葆車輿輦,充庭之飾,漸以周備。明帝采《周官》、《禮記》,更服袞章,天子冠通天而佩玉璽。魏明以黼黻之美,有疑於僭,於是隨章儐略,而捐者半焉。高堂隆奏曰:「改正朔、殊徽號者,帝王所以神明其政,變民耳目也。」帝從其議,改青龍五年為景初元年,服色尚黃,從地正也。世祖武皇帝接天人之貺,開典午之基,受終之禮,皆如唐虞故事。晉氏金行,而服色尚赤,豈有司失其傳歟!
玉、金、象、革、木等路,是為五路,並天子之法車,皆硃班漆輪,畫為虡文。三十幅,法月之數;重轂,貳轄,以赤油,廣八寸,長三尺,注地,系兩軸頭,謂之飛軨。金薄繆龍繞之為輿倚較,較重,為文獸伏軾,龍首銜軛,左右吉陽筩,鸞雀立衡,虡文畫轅及轓。青蓋,黃為裏,謂之黃屋。金華施末,二十八以象宿。兩箱之後,皆玳瑁為鶤翅,加以金銀雕飾,故世人亦謂之金鶤車。斜注旂旗于車之左,又加棨戟于車之右,皆橐而施之。棨戟韜以黻繡,上為亞字,系大蛙蟆幡。軛長丈餘。於戟之杪,以犛牛尾,大如鬥,置左騑馬軛上,是為左纛。轅皆曲向上,取《禮緯》「山車垂句」之義,言不揉而能自曲。
玉、金、象三路,各以其物飾車,因以為名。革者漆革,木者漆木。其制,玉路最尊,建太常,十有二旒,九仞委地,畫日月升龍,以祀天。金路建大旂,九旒,以會萬國之賓,亦以賜上公及王子母弟。象路建大赤,通赤無畫,所以視朝,亦以賜諸侯。革路建大白,以即戎兵事,亦以賜四鎮諸侯。木路建大麾,以田獵,其麾色黑,亦以賜籓國。玉路駕六黑馬,余四路皆駕四馬,馬並以黃金為文髦,插以翟尾。象鑣而鏤錫,錫在馬面,所謂當顱者也。金[B080]而方釳,金[B080]謂以金[B080]為文。釳以鐵為之,其大三寸,中央兩頭高,如山形,貫中以翟尾而結著之也。繁纓赤罽易茸,金就十有二。繁纓,馬飾纓,在馬膺前,如索裙。五路皆有錫鸞之飾,和鈴之響,鉤膺玉瓖,鉤膺,即繁纓也。瓖,馬帶玦名也。龍輈華轙,輈,車轅也,頭為龍象。轙,謂車衡上環受鸞者也。硃幩。幩,飾也,人君以硃纏鑣扇汗,以為飾也。法駕行則五路各有所主,不懼出;臨軒大會則陳乘輿車輦旌鼓於其殿庭。
車,坐乘者謂之安車,倚乘者謂之立車,亦謂之高車。案《周禮》,惟王后有安車也,王亦無之。自漢以來制乘輿,乃有之。有青立車、青安車、赤立車、赤安車、黃立車、黃安車、白立車、白安車、黑立車、黑安車,合十乘,名為五時車,俗謂之五帝車。天子所禦則駕六,其餘並駕四。建旂十二,各如車色。立車則正豎其旂,安車則邪注。駕馬,馬亦各隨五時之色,白馬則硃其尾,左右騑驂,金[B080]鏤錫,黃屋左纛,如金根之制,行則從後。五牛旗,平吳後所造,以五牛建旗,車設五牛,青赤在左,黃在中,白黑在右。豎旗于牛背,行則使人輿之。牛之為義,蓋取其負重致遠而安穩也。旗常纏不舒,所謂德車結旌也。天子親戎則舒,謂武車綏旌也。
金根車,駕四馬,不建旗幟,其上如畫輪車,下猶金根之飾。
耕根車,駕四馬,建赤旂,十有二旒,天子親耕所乘者也。一名芝車,一名三蓋車。置耒耜於軾上。魏景初元年,改正朔,易服色,色尚黃,牲用白,戎事乘黑首白馬,建大赤之旂,朝會則建大白,行殷之時也。泰始二年,有司奏:「宜如有虞遵唐故事,皆用前代正朔服色,其金根、耕根車,並以建赤旗。」帝從之。
輦,案自漢以來為人君之乘,魏晉禦小出即乘之。
戎車,駕四馬,天子親戎所乘者也。載金鼓、羽旗、幢翳,置弩於軾上,其建矛麾悉斜注。
獵車,駕四馬,天子校獵所乘也。重輞漫輪,繆龍繞之。一名闒戟車,一名蹋豬車。魏文帝改名蹋獸車。《記》云「國君不乘奇車」,奇車亦獵車也。古天子獵則乘木輅,後人代以獵車也。
游車,九乘,駕四,先驅之乘是也。
雲罕車,駕四。
皮軒車,駕四,以獸皮為軒。
鸞旗車,駕四,先輅所載也。鸞旗者,謂析羽旄而編之,列系幢傍也。
建華車,駕四,凡二乘,行則分居左右。
輕車,駕二,古之戰車也。前後二十乘,分居左右。輿輪洞硃,不巾不蓋,建矛戟麾幢,置弩{服}於軾上。大駕法駕出,射聲校尉、司馬、吏士、戰士載,以次屬車。
司南車,一名指南車,駕四馬,其下制如樓,三級;四角金龍銜羽葆;刻木為仙人,衣羽衣,立車上,車雖回運而手常南指。大駕出行,為先啟之乘。
記裏鼓車,駕四,形制如司南,其中有木人執棰向鼓,行一里則打一棰。
羊車,一名輦車,其上如軺,伏兔箱,漆畫輪軛。武帝時,護軍羊琇輒乘羊車,司隸劉毅糾劾其罪。
畫輪車,駕牛,以彩漆畫輪轂,故名曰畫輪車。上起四夾杖,左右開四望,綠油幢,硃絲絡,青交路,其上形制事事如輦,其下猶如犢車耳。古之貴者不乘牛車,漢武帝推恩之末,諸侯寡弱,貧者至乘牛車,其後稍見貴之。自靈獻以來,天子至士遂以為常乘,至尊出朝堂舉哀乘之。
屬車,一曰副車,一曰貳車,一曰左車。漢因秦制,大駕屬車八十一乘,行則中央左右分為行。
法駕屬車三十六乘。最後車懸豹尾,豹尾以前比之省中。屬車皆皁蓋硃裏雲。
御衣車、御書車、禦軺車、禦藥車,皆駕牛。
陽遂四望繐窗皁輪小形車,駕牛。
象車,漢鹵簿最在前。武帝太康中平吳後,南越獻馴象,詔作大車駕之,以載黃門鼓吹數十人,使越人騎之。元正大會,駕象入庭。
中朝大駕鹵簿
先象車,鼓吹一部,十三人,中道。
次靜室令,駕一,中道。式道候二人,駕一,分左右也。
次洛陽尉二人,騎,分左右。
次洛陽亭長九人,赤車,駕一,分三道,各吹正二人引。
次洛陽令,皁車,駕一,中道。次河南中部掾,中道。河橋掾在左,功曹史在右,並駕一。
次河南尹,駕駟,戟吏六人。
次河南主簿,駕一,中道。
次河南主記,駕一,中道。
次司隸部河南從事,中道。都部從事居左,別駕從事居右,並駕一。
次司隸校尉,駕三,戟吏八人。
次司隸主簿,駕一,中道。
次司隸主記,駕一,中道。
次廷尉明法掾,中道。五官掾居左,功曹史居右,並駕一。
次廷尉卿,駕駟,戟吏六人。
次廷尉主簿、主記,並駕一,在左。太僕引從如廷尉,在中。宗正引從如廷尉,在右。
次太常,駕駟,中道,戟吏六人。太常外部掾居左,五官掾、功曹吏居右,並駕一。
次光祿引從,中道。太常主簿、主記居左,衛尉引從居右,並駕一。
次太尉外督令史,駕一,中道。
次西東賊倉戶等曹屬,並駕一,引從。
次太尉,駕駟,中道。太尉主簿、舍人各一人,祭酒二人,並駕一,在左。
次司徒引從,駕駟,中道。
次司空引從,駕駟,中道。三公騎令史戟各八人,鼓吹各一部,七人。
次中護軍,中道,駕駟。鹵簿左右各二行,戟楯在外,弓矢在內,鼓吹一部,七人。
次步兵校尉在左,長水校尉在右,並駕一。各鹵簿左右二行,戟楯在外,刀楯在內,鼓吹各一部,七人。
次射聲校尉在左,翊軍校尉在右,並駕一。各鹵簿左右各二行,戟楯在外,刀楯在內,鼓吹各一部,七人。
次驍騎將軍在左,遊擊將軍在右,並駕一。皆鹵簿左右引各二行,戟楯在外,刀楯在內,鼓吹各一部,七人。騎隊,五在左,五在右,隊各五十匹,命中督二人分領左右。各有戟吏二人,麾幢獨揭,鼓在隊前。
次左將軍在左,前將軍在右,並駕一。皆鹵簿左右各二行,戟楯盾在外,刀楯在內,鼓吹各一部,七人。
次黃門麾騎,中道。
次黃門前部鼓吹,左右各一部,十三人,駕駟。八校尉佐仗,左右各四行,外大戟楯,次九尺楯,次弓矢,次弩,並熊渠、佽飛督領之。
次司南車,駕駟,中道。護駕御史,騎,夾左右。
次謁者僕射,駕駟,中道。
次御史中丞,駕一,中道。
次武賁中郎將,騎,中道。
次九游車,中道,武剛車夾左右,並駕駟。
次雲罕車,駕駟,中道。
次闒戟車,駕駟,中道,長戟邪偃向後。
次皮軒車,駕駟,中道。
次鸞旗車,中道,建華車分左右,並駕駟。
次護駕尚書郎三人,都官郎中道,駕部在左,中兵在右,並騎。又有護駕尚書一人,騎,督攝前後無常。
次相風,中道。
次司馬督,在前,中道。左右各司馬史三人引仗,左右各六行,外大戟楯二行。
次九尺楯,次刀楯。
次弓矢,次弩。
次五時車,左右有遮列騎。
次典兵中郎,中道,督攝前卻無常。左殿中御史,右殿中監,並騎。
次高蓋,中道,左罼,右罕。
次御史,中道,左右節郎各四人。
次華蓋,中道。
次殿中司馬,中道。殿中都尉在左,殿中校尉在右,左右各四行。細楯一行在弩內,又殿中司馬一行,殿中都尉一行,殿中校尉一行。
次扌罡鼓,中道。
次金根車,駕六馬,中道。太僕卿禦,大將軍參乘。左右又各增三行,為九行。司馬史九人,引大戟楯二行,九尺楯一行,刀楯一行,由基一行,細弩一行,跡禽一行,椎斧一行,力人刀楯一行。連細楯,殿中司馬,殿中都尉,殿中校尉,為左右各十二行。金根車建青旂十二。左將軍騎在左,右將軍騎在右,殿中將軍持鑿腦斧夾車,車後衣書主職步從,六行,合左右三十二行。
次曲華蓋,中道。侍中、散騎常侍、黃門侍郎並騎,分左右。
次黃鉞車,駕一,在左,禦麾騎在右。
次相風,中道。
次中書監騎左,秘書監騎右。
次殿中御史騎左,殿中監騎右。
次五牛旗,赤青在左,黃在中,白黑在右。
次大輦,中道。太官令丞在左,太醫令丞在右。
次金根車,駕駟,不建旗。
次青立車,次青安車,次赤立車,次赤安車,次黃立車,次黃安車,次白立車,次白安車,次黑立車,次黑安車,合十乘,並駕駟。建旗十二,如車色。立車正豎旗,安東邪拖之。
次蹋豬車,駕駟,中道,無旗。
次耕根車,駕駟,中道,赤旗十二,熊渠督左,佽飛督右。
次禦軺車,次禦四望車,次御衣車,次御書車,次禦藥車,並駕牛,中道。
次尚書令在左,尚書僕射在右,又尚書郎六人,分次左右,並駕。又治書侍御史二人,分左右,又侍御史二人,分次左右,又蘭台令史分次左右,並騎。
次豹尾車,駕一。自豹尾車後而鹵簿盡矣。但以神弩二十張夾道,至後部鼓吹。其五張神弩置一將,左右各二將。
次輕車二十乘,左右分駕。
次流蘇馬六十匹。
次金鉞車,駕三,中道。左右護駕尚書郎並令史,並騎,各一人。
次金鉦車,駕三,中道。左右護駕侍御史並令史等,並騎,各一人。
次黃門後部鼓吹,左右各十三人。
次戟鼓車,駕牛,二乘,分左右。次左大鴻臚外部掾,右五官掾、功曹史,並駕。
次大鴻臚,駕駟,鉞吏六人。
次大司農引從,中道,左大鴻臚主簿、主記,右少府引從。
次三卿,並騎,吏四人,鈴下二人,執馬鞭辟車六人,執方扇羽林十人,硃衣。
次領軍將軍,中道。鹵簿左右各二行,九尺楯在外,弓矢在內,鼓吹如護軍。
次後軍將軍在左,右將軍在右,各鹵簿鼓吹如左軍、前軍。
次越騎校尉在左,屯騎校尉在右,各鹵簿鼓吹如步兵、射聲。
次領護驍騎、游軍校尉,皆騎,吏四人,乘馬夾道,都督兵曹各一人,乘馬在中。騎將軍四人,騎校、鞉角、金鼓、鈴下、信幡、軍校並駕一。功曹吏、主簿並騎從。散扇幢麾各一騎,鼓吹一部,七騎。
次領護軍,加大車斧,五官掾騎從。
次騎十隊,隊各五十匹。將一人,持幢一人,鞉一人,並騎在前,督戰伯長各一人,並騎在後,羽林騎督、幽州突騎督分領之。郎簿十隊,隊各五十人。絳袍將一人,騎、鞉各一人,在前,督戰伯長各一人,步,在後。騎皆持槊。
次大戟一隊,九尺楯一隊,刀楯一隊,弓一隊,弩一隊,隊各五十人。黑袴褶將一人,騎校、鞉角各一人,步,在前,督戰伯長各一人,步,在後。金顏督將並領之。
皇太子安車,駕三,左右騑。硃班輪,倚獸較,伏鹿軾。九旒,畫降龍。青蓋,金華蚤二十八枚。黑虡文畫轓,文輈,黃金塗五采。亦謂之鸞路。非法駕則乘畫輪車,上開四望,綠油幢,硃絲繩絡,兩箱裏飾以金錦,黃金塗五采。其副車三乘,形制如所乘,但不畫輪耳。
王青蓋車,皇孫綠蓋車,並駕三,左右騑。
雲母車,以雲母飾犢車。臣下不得乘,以賜王公耳。
皁輪車,駕四牛,形制猶如犢車,但皁漆輪轂,上加青油幢,硃絲繩絡。諸王三公有勳德者特加之。位至公或四望、三望、夾望車。
油幢車,駕牛,形制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