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 of Song 宋書
卷六 本紀第六 孝武帝 Volume 6 Annals 6: Emperor Xiao Wu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世祖孝武皇帝諱駿,字休龍,小字道民,文帝第三子也。元嘉七年秋八月庚午生。十二年,立為武陵王,食邑二千戶。十六年,都督湘州諸軍事、征虜將軍、湘州刺史,領石頭戍事。十七年,遷使持節、都督南豫豫司雍并五州諸軍事、南豫州刺史,將軍如故,猶戍石頭。二十一年,加督秦州,進號撫軍將軍。明年,徙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荊州之襄陽竟陵南陽順陽新野隨六郡諸軍事、[1]寧蠻校尉、雍州刺史,持節、將軍如故。自晉氏江左以來,襄陽未有皇子重鎮,時太祖欲經略關、河,故有此授。尋給鼓吹一部。二十五年,改授都督南兗徐兗青冀幽六州豫州之梁郡諸軍事、安北將軍、徐州刺史,持節如故,北鎮彭城。尋領兗州刺史。始興王濬為南兗州,上解督南兗。二十七年,坐汝陽戰敗,降號鎮軍將軍。又以索虜南侵,降為北中郎將。二十八年,進督南兗州、南兗州刺史,當鎮山陽。尋遷都督江州荊州之江夏豫州之西陽晉熙新蔡四郡諸軍事、南中郎將、江州刺史,持節如故。時緣江蠻為寇,太祖遣太子步兵校尉沈慶之等伐之,使上總統眾軍。
三十年正月,上出次西陽之五洲。會元凶弒逆,以上為征南將軍,加散騎常侍。上率眾入討,荊州刺史南譙王義宣、雍州刺史臧質並舉義兵。四月辛酉,上次溧洲。癸亥,冠軍將軍柳元景前鋒至新亭,修建營壘。甲子,賊劭親率眾攻元景,大敗退走。丙寅,上次江寧。丁卯,大將軍江夏王義恭來奔,奉表上尊號。戊辰,上至于新亭。
己巳,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文武賜爵一等,從軍者二等。贓汙清議,悉皆盪除。高年、鰥寡、孤幼、六疾不能自存,人賜穀五斛。逋租宿債勿復收。長徒之身,優量降宥。崇改太祖號諡。以大將軍江夏王義恭為太尉、錄尚書六條事、南徐州刺史。庚午,以荊州刺史南譙王義宣為中書監、丞相、錄尚書六條事、揚州刺史,安東將軍隨王誕為衞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荊州刺史,雍州刺史臧質為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江州刺史,征虜將軍沈慶之為領軍將軍,撫軍將軍、兗冀二州刺史蕭思話為尚書左僕射。壬申,以征虜將軍王僧達為尚書右僕射。改新亭為中興亭。
五月甲戌,輔國將軍申坦克京城。乙亥,輔國將軍朱脩之克東府。丙子,克定京邑。[2]劭及始興王濬諸同逆並伏誅。庚辰,詔曰︰「天步艱難,國道用否,雖基構永固,而氣數時愆。朕以眇身,奄承皇業,奉尋曆命,鑒寐震懷。萬邦風政,人治之本,感念陵替,若疚在心。可分遣大使巡省方俗。」是日解嚴。辛巳,車駕幸東府城。甲申,尊所生路淑媛為皇太后。乙酉,立妃王氏為皇后。戊子,以左衞將軍柳元景為雍州刺史。壬辰,以太尉江夏王義恭為太傅,領大司馬。甲午,曲赦京邑二百里內,并蠲今年租稅。戊戌,以撫軍將軍南平王鑠為司空,建平王宏為尚書左僕射,東海王褘為撫軍將軍,新除尚書左僕射蕭思話遷職。
六月壬寅,以驃騎參軍垣護之為冀州刺史。甲辰,以山陽太守申恬為青州刺史。丙午,車駕還宮。初置殿門及上閤屯兵。以江夏內史朱脩之為平西將軍、雍州刺史,御史中丞王曇生為廣州刺史。戊申,以新除雍州刺史柳元景為護軍將軍。己酉,以司州刺史魯爽為豫州刺史。[3]庚戌,以梁、南秦二州刺史劉秀之為益州刺史,太尉司馬龐秀之為梁、南秦二州刺史,衞軍司馬徐遺寶為兗州刺史,寧朔將軍王玄謨為徐州刺史,衞將軍隨王誕進號驃騎大將軍。尚書右僕射王僧達遷職,丹陽尹褚湛之為尚書右僕射。丙辰,以侍中南譙王世子恢為湘州刺史。丁巳,[4]詔曰︰「興王立訓,務弘治節,輔臣佐時,勤獻政要,仰惟聖規,每存茲道。猥以眇躬,屬承景業,闡揚遺澤,無廢厥心。夫量入為出,邦有恒典,而經給之宜,多違常度。兵役糜耗,府藏散減,外內眾供,未加損約,非所以聿遵先旨,敬奉遺圖。自今諸可薄己厚民、去煩從簡者,悉宜施行,以稱朕意。」庚申,詔有司論功班賞各有差。辛酉,安西將軍、西秦河二州刺史吐谷渾拾寅進號鎮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庚午,還分南徐立南兗州。辛未,改封南譙王義宣為南郡王,隨王誕為竟陵王,義宣次子宜陽侯愷為宜陽縣王。
閏月壬申,以領軍將軍沈慶之為鎮軍將軍、南兗州刺史。癸酉,以護軍將軍柳元景為領軍將軍。丙子,遣兼散騎常侍樂詢等十五人巡行風俗。甲申,蠲尋陽、西陽郡租布三年。甲午,丞相南郡王義宣改為荊、湘二州刺史,驃騎大將軍、荊州刺史竟陵王誕改為揚州刺史,南蠻校尉王僧達為護軍將軍。是月,置衞尉官。
秋七月辛丑朔,日有蝕之。甲寅,詔曰︰「世道未夷,惟憂在國。夫使羣善畢舉,固非一才所議,況以寡德,屬衰薄之期,夙宵寅想,永懷待旦。王公卿士,凡有嘉謀善政,可以維風訓俗,咸達乃誠,無或依隱。」辛酉,詔曰:「百姓勞弊,傜賦尚繁,言念未乂,宜崇約損。凡用非軍國,宜悉停功。可省細作并尚方,雕文靡巧,金銀塗飾,事不關實,嚴為之禁。供御服膳,減除遊侈。水陸捕採,各順時月。官私交市,務令優衷。其江海田池公家規固者,詳所開弛。貴戚競利,悉皆禁絕。」戊戌,[5]以右衞將軍宗慤為廣州刺史。己巳,司空南平王鑠薨。八月辛未,武皇帝舊役軍身,嘗在齋內,人身猶存者,普賜解戶。乙亥,尚書左僕射建平王宏加中書監、中軍將軍。丁亥,以沛郡太守垣閎為寧州刺史,撫軍司馬費沈為梁、南秦二州刺史。甲午,護軍將軍王僧達遷職。
九月丁巳,以前尚書劉義綦為中護軍。壬戌,新亭戰亡者,復同京城。劭黨南海太守蕭簡據廣州反。丁卯,輔國將軍鄧琬討平之。
冬十月癸未,車駕於閱武堂聽訟。
十一月丙午,以左軍將軍魯秀為司州刺史。丙辰,停臺省眾官朔望問訊。丙寅,高麗國遣使獻方物。
十二月甲戌,省都水臺,罷都水使者官,置水衡令官。癸未,以將置東宮,省太子率更令、步兵、翊軍校尉、旅賁中郎將、宂從僕射、左右積弩將軍官。中庶子、中舍人、庶子、舍人、洗馬,各減舊員之半。
孝建元年春正月己亥朔,車駕親祠南郊,改元,大赦天下。壬寅,以丹陽尹蕭思話為安北將軍、徐州刺史。甲辰,護軍將軍劉義綦遷職,以尚書令何尚之為左光祿大夫、護軍將軍。戊申,詔曰:「首食尚農,經邦本務,貢士察行,寧朝當道。內難甫康,政訓未洽,衣食有仍耗之弊,選造無觀國之美。昔衞文勤民,高宗恭默,卒能收賢巖穴,大殷季年。朕每側席疚懷,無忘鑒寐。凡諸守莅親民之官,可詳申舊條,勤盡地利。[6]力田善蓄者,在所具以名聞。褒甄之科,精為其格。四方秀孝,非才勿舉,獻答允值,即就銓擢。若止無可採,猶賜除署;若有不堪酬奉,虛竊榮薦,遣還田里,加以禁錮。尚書百官之元本,庶績之樞機,丞郎列曹,局司有在。而頃事無巨細,悉歸令僕,非所以眾材成構,羣能濟業者也。可更明體制,咸責厥成,糾覈勤惰,嚴施賞罰。」壬戌,更鑄四銖錢。丙寅,立皇子子業為皇太子。賜天下為父後者爵一級。孝子、順孫、義夫、節婦粟帛各有差。是月,起正光殿。
二月庚午,豫州刺史魯爽、車騎將軍江州刺史臧質、丞相荊州刺史南郡王義宣、兗州刺史徐遺寶舉兵反。乙亥,撫軍將軍東海王褘遷職。己卯,領軍將軍柳元景加撫軍將軍。壬午,曲赦豫州。辛卯,左衞將軍王玄謨為豫州刺史。癸巳,玄謨進據梁山。丙申,以安北司馬夏侯祖歡為兗州刺史。
三月癸亥,[7]內外戒嚴。辛丑,以安北將軍、徐州刺史蕭思話為安南將軍、江州刺史,撫軍將軍柳元景即本號為雍州刺史。癸卯,以太子左衞率龐秀之為徐州刺史。徐遺寶為夏侯祖歡所破,棄眾走。丙寅,以輔國長史明胤為冀州刺史。
夏四月戊辰,以後將軍劉義綦為湘州刺史。甲申,以平西將軍、雍州刺史朱脩之為安西將軍、荊州刺史。丙戌,鎮軍將軍、南兗州刺史沈慶之大破魯爽於歷陽之小峴,斬爽。癸巳,進慶之號鎮北大將軍。封第十六皇弟休倩為東平王。未拜,薨。
五月甲寅,義宣等攻梁山,王玄謨大破之。己未,解嚴。癸亥,以吳興太守劉延孫為尚書右僕射。
六月戊辰,臧質走至武昌,為人所斬,傳首京師。甲戌,撫軍將軍柳元景進號撫軍大將軍,鎮北大將軍沈慶之並開府儀同三司。丙子,以征西將軍武昌王渾為雍州刺史。癸未,分揚州立東揚州。分荊、湘、江、豫州立郢州。罷南蠻校尉。戊子,省錄尚書事。庚寅,義宣於江陵賜死。
秋七月丙申朔,日有蝕之。丙辰,大赦天下。文武賜爵一級。逋租宿債勿復收。辛酉,於雍州立建昌郡。以會稽太守義陽王昶為東揚州刺史。
八月庚午,撫軍大將軍柳元景復為領軍將軍,本號如故。壬申,以游擊將軍垣護之為徐州刺史。壬辰,以安西司馬梁坦為梁、南秦二州刺史。
九月丙申,以強弩將軍尹懷順為寧州刺史。丁酉,左光祿大夫何尚之解護軍將軍。甲辰,加尚之特進。丙午,以安南將軍、江州刺史蕭思話為鎮西將軍、郢州刺史。
冬十月戊寅,詔曰:「仲尼體天降德,維周興漢,經緯三極,冠冕百王。爰自前代,咸加褒述。典司失人,用闕宗祀。先朝遠存遺範,有詔繕立,世故妨道,事未克就。國難頻深,忠勇奮厲,實憑聖義,大教所敦。永惟兼懷,無忘待旦。可開建廟制,同諸侯之禮。詳擇爽塏,厚給祭秩。」丁亥,以祕書監東海王褘為撫軍將軍、江州刺史。於郢州立安陸郡。
十一月癸卯,復立都水臺,置都水使者官。
是歲,始課南徐州僑民租。
二年正月壬寅,以冠軍將軍湘東王彧為中護軍。
二月己丑,[8]婆皇國遣使獻方物。丙寅,以鎮北大將軍、南兗州刺史沈慶之為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辛巳,以尚書右僕射劉延孫為南兗州刺史。
三月辛亥,以吳興太守劉遵考為湘州刺史。壬子,以行征西將軍楊文智為征西將軍、北秦州刺史。
夏四月壬申,河南國遣使獻方物。壬午,以豫章太守檀和之為豫州刺史。
五月戊戌,以湘州刺史劉遵考為尚書右僕射,前軍司馬垣閎為交州刺史。庚子,以輔國將軍申坦為徐、兗二州刺史。癸卯,以右衞將軍顧覬之為湘州刺史。丁未,以金紫光祿大夫王偃為右光祿大夫。
六月甲子,以國哀除釋,大赦天下。庚辰,以曲江縣侯王玄謨為豫州刺史。
秋七月癸巳,立第十三皇弟休祐為山陽王,第十四皇弟休茂為海陵王,第十五皇弟休業為鄱陽王。戊戌,鎮西將軍蕭思話卒。己酉,以益州刺史劉秀之為郢州刺史。槃槃國遣使獻方物。甲寅,以義興太守到元度為益州刺史。
八月庚申,雍州刺史武昌王渾有罪,廢為庶人,自殺。辛酉,以南兗州刺史劉延孫為鎮軍將軍、雍州刺史。斤陀利國遣使獻方物。三吳民饑,癸酉,詔所在賑貸。丙子,詔曰:「諸苑禁制綿遠,有妨肄業。[9]可詳所開弛,假與貧民。」壬午,以新除豫州刺史王玄謨為青、冀二州刺史,青州刺史申恬為豫州刺史。甲申,以右衞將軍檀和之為南兗州刺史。
九月丁亥,[10]車駕於宣武場閱武。庚戌,詔曰:「國道再屯,艱虞畢集。朕雖寡德,終膺鴻慶。惟新之祉,實深百王;而惠宥之令,未殊常渥。永言勤慮,寤寐載懷。在朕受命之前,凡以罪徙放,悉聽還本。犯釁之門,尚有存者,子弟可隨才署吏。」
冬十月壬午,太傅江夏王義恭領揚州刺史,驃騎大將軍、揚州刺史竟陵王誕為司空、南徐州刺史,中書監、尚書左僕射、中軍將軍建平王宏為尚書令,將軍如故。
十一月戊子,中護軍湘東王彧遷職,鎮軍將軍劉延孫為護軍將軍。青、冀二州刺史王玄謨為雍州刺史。甲午,以大司馬垣護之為青、冀二州刺史。[11]辛亥,高麗國遣使獻方物。
十二月癸亥,以前交州刺史蕭景憲為交州刺史。
三年春正月庚寅,立第十八皇弟休範為順陽王,第十九皇弟休若為巴陵王。戊戌,立第二皇子子尚為西陽王。辛丑,車駕親祠南郊。壬子,立皇太子妃何氏。甲寅,大赦天下。
二月癸亥,右光祿大夫王偃卒。甲子,以廣州刺史宗慤為平西將軍、豫州刺史。丁卯,以新除御史中丞王翼為廣州刺史。[12]丁丑,始制朔望臨西堂接羣下,受奏事。壬午,內外官有田在近道,聽遣所給吏僮附業。
三月癸丑,以西陽王子尚為南兗州刺史。
閏月戊午,尚書右僕射劉遵考遷職。癸酉,鄱陽王休業薨。庚辰,停元嘉三十年以前兵工考剔。
夏五月辛酉,制荊、徐、兗、豫、雍、青、冀七州統內,家有馬一匹者,蠲復一丁。壬戌,以右衞將軍劉瑀為益州刺史。
六月,上於華林園聽訟。
秋七月,太傅江夏王義恭解揚州。丙子,以南兗州刺史西陽王子尚為揚州刺史,祕書監建安王休仁為南兗州刺史。
八月戊戌,以北中郎諮議參軍費淹為交州刺史。[13]丁未,以尚書吏部郎王琨為廣州刺史。[14]
九月壬戌,以丹陽尹劉遵考為尚書右僕射。[15]
冬十月癸未,以尋陽太守張悅為益州刺史。丙午,太傅江夏王義恭進位太宰,領司徒。丁未,領軍將軍柳元景加驃騎將軍,尚書令建平王宏加中書監、衞將軍,撫軍將軍、江州刺史東海王褘進號平南將軍。
十一月癸丑,淮南太守袁景有罪棄市。
十二月丙午,以侍中孔靈符為郢州刺史。
大明元年春正月辛亥朔,改元,大赦天下。賜高年孤疾粟帛各有差。庚午,護軍將軍劉延孫遷職,右衞將軍湘東王彧為中護軍。京邑雨水,辛未,遣使檢行,賜以樵米。
二月己亥,復親民職公田。索虜寇兗州。
三月壬戌,制大臣加班劍者,不得入宮城門。梁州獠求內屬,立懷漢郡。
夏四月,京邑疾疫,丙申,遣使按行,賜給醫藥。死而無收斂者,官為斂埋。庚子,省湘州宋建郡并臨賀。
五月,吳興、義興大水,民饑。乙卯,遣使開倉賑卹。癸酉,於華林園聽訟。乙亥,以左衞將軍沈曇慶為徐州刺史,輔國將軍梁瑾葱為河州刺史、宕昌王。
六月己卯,以前太子步兵校尉劉祗子歆繼南豐王朗。辛巳,以長水校尉山陽王休祐為東揚州刺史。丁亥,休祐改為湘州刺史。以丹陽尹顏竣為東揚州刺史。
秋七月辛未,土斷雍州諸僑郡縣。
八月戊戌,於兗州立陽平郡。壬寅,於華林園聽訟。甲辰,司空、南徐州刺史竟陵王誕改為南兗州刺史,太子詹事劉延孫為鎮軍將軍、南徐州刺史。
冬十月丙申,詔曰:「旒纊之道,有孚於結繩,日昃之勤,已切於姬后。況世弊教淺,歲月澆季。朕雖勠力宇內,未明求衣,而識狹前王,務廣昔代,永言菲德,其愧良深。朝咨野怨,自達者寡,惠民利公,所昧實眾。自今百辟庶尹,下民賤隸,有懷誠抱志,擁鬱衡閭,失理負謗,未聞朝聽者,皆聽躬自申奏,小大以聞。朕因聽政之日,親對覽焉。」甲辰,以百濟王餘慶為鎮東大將軍。
十二月丁亥,順陽王休範改封桂陽王。戊戌,於華林園聽訟。
二年春正月辛亥,車駕祀南郊。壬子,詔曰:「去歲東土多經水災。春務已及,宜加優課。糧種所須,以時貸給。」丙辰,復郡縣田秩,并九親祿俸。壬戌,詔曰:「先帝靈命初興,龍飛西楚,歲紀浸遠,感往纏心。奉迎文武,情深常隸,思弘殊澤,以申永懷。吏身可賜爵一級,軍戶免為平民。」
二月丙子,詔曰:「政道未著,俗弊尚深,豪侈兼并,貧弱困窘,存闕衣裳,沒無斂槥,朕甚傷之。其明敕守宰,勤加存卹。賻贈之科,速為條品。」乙酉,以金紫光祿大夫褚湛之為尚書左僕射。丙戌,中書監、尚書令、衞將軍建平王宏以本號開府儀同三司,中書監如故。丁酉,驃騎將軍柳元景以本號開府儀同三司。甲辰,散騎常侍義陽王昶為中軍將軍。
三月丁未,中書監、尚書令、衞將軍建平王宏薨。乙卯,以田農要月,太官停殺牛。丁卯,上於華林園聽訟。癸酉,以寧朔將軍劉季之為司州刺史。
夏四月甲申,立皇子子綏為安陸王。甲午,以海陵王休茂為雍州刺史。辛丑,地震。
五月戊申,復西陽郡。
六月戊寅,增置吏部尚書一人,省五兵尚書。丁亥,左光祿大夫何尚之加開府儀同三司。戊子,以金紫光祿大夫羊玄保為右光祿大夫。丙申,詔曰:「往因師旅,多有逋亡。或連山染逆,懼致軍憲;或辭役憚勞,苟免刑罰。雖約法從簡,務思弘宥,恩令驟下,而逃伏猶多。豈習愚為性,忸惡難反;將在所長吏,宣導乖方。可普加寬申,咸與更始。」
秋七月甲辰,彭城民高闍等謀反伏誅。癸亥,以右衞將軍顏師伯為青、冀二州刺史。
八月乙酉,河南王遣使獻方物。丙戌,中書令王僧達有罪,下獄死。己丑,以強弩將軍杜叔文為寧州刺史,交州刺史費淹為廣州刺史,南海太守垣閬為交州刺史。甲午,以寧朔將軍沈僧榮為兗州刺史。
九月癸卯,於華林園聽訟。壬戌,以寧朔將軍劉道隆為徐州刺史。襄陽大水,遣使巡行賑贍。庚午,置武衞將軍、武騎常侍官。
冬十月甲午,以中軍將軍義陽王昶為江州刺史。乙未,高麗國遣使獻方物。
十一月壬子,揚州刺史西陽王子尚加撫軍將軍。
十二月己亥,諸王及妃主庶姓位從公者,喪事聽設凶門,餘悉斷。
閏月庚子,詔曰:「夫山處巖居,不以魚鼈為禮。頃歲多虞,軍調繁切,違方設賦,本濟一時,而主者玩習,遂為常典。杶檊瑤琨,任土作貢,積羽羣輕,終致深弊。永言弘革,無替朕心。凡寰衞貢職,山淵採捕,皆當詳辨產殖,考順歲時,勿使牽課虛懸,睽忤氣序。庶簡約之風,有孚於品性;惠敏之訓,無漏於幽仄。」庚申,上於華林園聽訟。壬戌,林邑國遣使獻方物。
是冬,索虜寇青州,刺史顏師伯頻大破之。
三年春正月丁亥,割豫州梁郡屬徐州。己丑,以驃騎將軍、領軍將軍柳元景為尚書令,尚書右僕射劉遵考為領軍將軍。丙申,婆皇國遣使獻方物。
二月乙卯,以揚州所統六郡為王畿。以東揚州為揚州。[16]時欲立司隸校尉,以元凶已立乃止。撫軍將軍、揚州刺史西陽王子尚徙為揚州刺史。甲子,復置廷尉監官。
荊州饑,三月甲申,原田租布各有差。庚寅,以義興太守垣閬為兗州刺史。壬辰,中護軍湘東王彧遷職,以中書令東海王褘為衞將軍、護軍將軍。癸巳,太宰江夏王義恭加中書監。
夏四月癸卯,上於華林園聽訟。丙午,以建寧太守苻仲子為寧州刺史。乙卯,司空、南兗州刺史竟陵王誕有罪,貶爵。誕不受命,據廣陵城反,殺兗州刺史垣閬。以始興公沈慶之為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南兗州刺史討誕。甲子,上親御六師,車駕出頓宣武堂。司州刺史劉季之反叛,徐州刺史劉道隆討斬之。
秋七月己巳,剋廣陵城,斬誕。悉誅城內男丁,以女口為軍賞。是日解嚴。辛未,大赦天下。尚方長徒、奚官奴婢老疾者悉原放。孝子、順孫、義夫、節婦,賜粟帛各有差。王畿下貧之家,與近行頓所由,並蠲租一年。丙子,以丹陽尹劉秀之為尚書右僕射。丙戌,分淮南北復置二豫州。以新除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南兗州刺史沈慶之為司空,刺史如故。戊子,以衞將軍、護軍將軍東海王褘為南豫州刺史,衞將軍如故。江州刺史義陽王昶為護軍將軍,冠軍將軍桂陽王休範為江州刺史。癸巳,以前左衞將軍王玄謨為郢州刺史。
八月丙申,詔曰:「近北討文武,於軍亡沒,或殞身矢石,或癘疾死亡,並盡勤王事,而斂槥卑薄。可普更賻給,務令豐厚。」己酉,以車騎長史庾深之為豫州刺史。甲子,詔曰:「昔姬道方凝,刑法斯厝;漢德初明,犴圄用簡。良由上一其道,下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