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 of Sui 隋書
卷26 志第21 百官上 Volume 26 Treatises 21: Government Offices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隋書卷二十六 志第二十一百官上
《易》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既陳,貴賤位矣。」是以聖人法乾坤以作則,因卑高以垂教,設官分職,錫珪胙土。由近以制遠,自中以統外。內則公卿大夫士,外則公侯伯子男。咸所以協和萬邦,平章百姓,允厘庶績,式敘彝倫。其由來尚矣。然古今異制,文質殊途。或以龍表官,或以云紀職。放勳即分命四子,重華乃爰置九官,夏倍于虞,殷倍于夏,周監二代,沿革不同。其道既文,置官彌廣。逮于戰國,戎馬交馳,雖時有變革,然猶承周制。秦始皇廢先王之典,焚百家之言,創立朝儀,事不師古,始罷封侯之制,立郡縣之官。太尉主五兵,丞相總百揆,又置御史大夫,以貳於相。自餘眾職,各有司存。漢高祖除暴甯亂,輕刑約法,而職官之制,因於嬴氏,其間同異,抑亦可知。光武中興,聿遵前緒,唯廢丞相與御史大夫,而以三司綜理眾務。洎于叔世,事歸台閣,論道之官,備員而已。魏、晉繼及,大抵略同,爰及宋、齊,亦無改作。梁武受終,多循齊舊,然而定諸卿之位,各配四時,置戎秩之官,百有餘號。陳氏繼梁,不失舊物。高齊創業,亦遵後魏,台省位號,與江左稍殊,所有節文,備詳於志。有周創據關右,日不暇給,洎乎克清江、漢,爰議憲章。酌禜鎬之遺文,置六官以綜務,詳其典制,有可稱焉。高祖踐極,百度伊始,複廢周官,還依漢、魏。唯以中書為內史,侍中為納言,自餘庶僚,頗有損益。煬帝嗣位,意存稽古,建官分職,率由舊章。大業三年,始行新令。于時三川定鼎,萬國朝宗,衣冠文物,足為壯觀。即而以人從欲,待下若仇,號令日改,官名月易。尋而南征不復,朝廷播遷,圖籍注記,多從散逸。今之存錄者,不能詳備焉。
梁武受命之初,官班多同宋、齊之舊,有丞相、太宰、太傅、太保、大將軍、大司馬、太尉、司徒、司空、開府儀同三司等官。諸公及位從公開府者,置官屬。有長史、司馬、諮議參軍,掾屬從事中郎、記室、主簿、列曹參軍、行參軍、舍人等官。其司徒則有左、右二長史,又增置左西掾一人,自餘僚佐,同於二府。有公則置,無則省。而司徒無公,唯省舍人,余官常置。開府儀同三司,位次三公,諸將軍、左右光祿大夫,優者則加之,同三公,置官屬。
特進,舊位從公。武帝以鄧禹列侯就第,特進奉朝請,是特引見之稱,無官定體。於是革之。
尚書省,置令,左、右僕射各一人。又置吏部、祠部、度支、左戶、都官、五兵等六尚書。左右丞各一人。吏部、刪定、三公、比部、祠部、儀曹、虞曹、主客、度支、殿中、金部、倉部、左戶、駕部、起部、屯田、都官、水部、庫部、功論、中兵、外兵、騎兵等郎二十三人。令史百二十人,書令史百三十人。
尚書掌出納王命,敷奏萬機。令總統之。僕射副令,又與尚書分領諸曹。令闕,則左僕射為主。其祠部尚書多不置,以右僕射主之。若左、右僕射並闕,則置尚書僕射以掌左事,置祠部尚書以掌右事。然則尚書僕射、祠部尚書不恆置矣。又有起部尚書,營宗廟宮室則權置之。事畢則省,以其事分屬都官、左戶二尚書。左、右丞各一人,佐令、僕射知省事。左掌台內分職儀、禁令、報人章,督錄近道文書章表奏事,糾諸不法。右掌台內藏及廬舍、凡諸器用之物,督錄遠道文書章表奏事。凡諸尚書文書,詣中書省者,密事皆以挈囊盛之,封以左丞印。自晉以後,八座及郎中多不奏事。天監元年詔曰:「自禮闈陵替,曆茲永久,郎署備員,無取職事。糠粃文案,貴尚虛閑,空有趨墀之名,了無握蘭之實。曹郎可依昔奏事。」自是始奏事矣。三年,置侍郎,視通直郎。其郎中在職勤能,滿二歲者,轉之。又有五都令史,與左、右丞共知所司。舊用人常輕,九年詔曰:「尚書五都,職參政要,非但總領眾局,亦乃方軌二丞。頃雖求才,未臻妙簡,可革用士流,每盡時彥,庶同持領,秉此群目。」於是以都令史視奉朝請。其年,以太學博士劉納兼殿中都,司空法曹參軍劉顯兼吏部都,太學博士孔虔孫兼金部都,司空法曹參軍蕭軌兼左戶都,宣毅墨曹參軍王顒兼中兵都。五人並以才地兼美,首膺茲選矣。駕部又別領車府署,庫部領南、北武庫二署令丞。
門下省置侍中、給事黃門侍郎各四人,掌侍從左右,擯相威儀,盡規獻納,糾正違闕。監令嘗禦藥,封璽書。侍中高功者,在職一年,詔加侍中祭酒,與侍郎高功者一人,對掌禁令,公車、太官、太醫等令,驊騮廄丞。
集書省置散騎常侍、通直散騎常侍各四人。員外散騎常侍無員。散騎侍郎、通直郎各四人。又有員外散騎侍郎、給事中、奉朝請、常侍侍郎,掌侍從左右,獻納得失,省諸奏聞文書。意異者,隨事為駁。集錄比詔比璽,為諸優文策文,平處諸文章詩頌。常侍高功者一人為祭酒,與侍郎高功者一人,對掌禁令,糾諸逋違。
駙馬、奉車、車騎三都尉,並無員。駙馬以加尚公主者,無班秩。
散騎常侍、通直散騎常侍、員外散騎常侍,舊並為顯職,與侍中通官。宋代以來,或輕或雜,其官漸替。天監六年革選,詔曰:「在昔晉初,仰惟盛化,常侍、侍中,並奏帷幄,員外常侍,特為清顯。陸始名公之胤,位居納言,曲蒙優禮,方有斯授。可分門下二局,委散騎常侍尚書案奏,分曹入集書。通直常侍,本為顯爵,員外之選,宜參舊准人數,依正員格。」自是散騎視侍中,通直視中丞,員外視黃門郎。
中書省置監、令各一人,掌出內帝命。侍郎四人,功高者一人,主省內事。又有通事舍人、主事令史等員,及置令史,以承其事。通事舍人,舊入直閤內。梁用人殊重,簡以才能,不限資地,多以他官兼領。其後除通事,直曰中書舍人。
秘書省置監、丞各一人,郎四人,掌國之典籍圖書。著作郎一人,佐郎八人,掌國史,集注起居。著作郎謂之大著作,梁初周舍、裴子野,皆以他官領之。又有撰史學士,亦知史書。佐郎為起家之選。
御史台,梁國初建,置大夫,天監元年,複曰中丞。置一人,掌督司百僚。皇太子已下,其在宮門行馬內違法者,皆糾彈之。雖在行馬外,而監司不糾,亦得奏之。專道而行,逢尚書丞郎,亦得停駐。其尚書令、僕、禦史中丞,各給威儀十人。其八人武冠絳韝,執青儀囊在前。囊題云「宜官吉」以受辭訴。一人緗衣,執鞭杖,依列行,七人唱呼入殿,引喤至階。一人執儀囊,不喤。屬官治書侍御史二人,掌舉劾官品第六已下,分統侍御史。侍御史九人,居曹,掌知其事,糾察不法。殿中禦史四人,掌殿中禁衛內。又有符節令史員。
謁者台,僕射一人,掌朝覲賓饗之事。屬官謁者十人,掌奉詔出使拜假,朝會擯贊。高功者一人為假史,掌差次謁者。
諸卿,梁初猶依宋、齊,皆無卿名。天監七年,乙太常為太常卿,加置宗正卿,以大司農為司農卿,三卿是為春卿。加置太府卿,以少府為少府卿,加置太僕卿,三卿是為夏卿。以衛尉為衛尉卿,廷尉為廷尉卿,將作大匠為大匠卿。三卿是為秋卿。以光祿勳為光祿卿,大鴻臚為鴻臚卿,都水使者為太舟卿,三卿是為冬卿。凡十二卿,皆置丞及功曹、主簿。而太常視金紫光祿大夫,統明堂、二廟、太史、太祝、廩犧、太樂、鼓吹、乘黃、北館、典客館等令丞,及陵監、國學等。又置協律校尉、總章校尉監、掌故、樂正之屬,以掌樂事。太樂又有清商署丞,太史別有靈台丞。詔以為陵監之名,不出前誥,且宗廟憲章,既備典禮,園寢職司,理不容異,諸正陵先立監者改為令。於是陵置令矣。
國學,有祭酒一人,博士二人,助教十人,太學博士八人。又有限外博士員。天監四年,置五經博士各一人。舊國子學生,限以貴賤,帝欲招來後進,五館生皆引寒門俊才,不限人數。大同七年,國子祭酒到溉等,又表立正言博士一人,位視國子博士。置助教二人。
宗正卿,位視列曹尚書,主皇室外戚之籍。以宗室為之。
司農卿,位視散騎常侍,主農功倉廩。統太倉、導官、籍田、上林令,又管樂游、北苑丞,左右中部三倉丞,莢庫、荻庫、箬庫丞,湖西諸屯主。天監九年,又置勸農謁者,視殿中禦史。
太府卿,位視宗正,掌金帛府帑。統左右藏令、上庫丞,掌太倉、南北市令。關津亦皆屬焉。
少府卿,位視尚書左丞,置材官將軍、左中右尚方、甄官、平水署、南塘邸稅庫、東西冶、中黃、細作、炭庫、紙官、柴署等令丞。
衛僕卿,位視黃門侍郎,統南馬牧、左右牧、龍廄、內外廄丞。又有弘訓太僕,亦置屬官。
衛尉卿,位視侍中,掌宮門屯兵。卿每月、丞每旬行宮徼,糾察不法。統武庫令、公車司馬令。又有弘訓衛尉,亦置屬官。
廷尉卿,梁國初建,曰大理,天監元年,複改為廷尉。有正、監、平三人。元會,廷尉三官與建康三官,皆法冠玄衣朝服,以監東、西、中華門。手執方木,長三尺,方一寸,謂之執方。四年,置胄子律博士,位視員外郎。
大匠卿,位視太僕,掌土木之工。統左、右校諸署。
光祿卿,位視太子中庶子,掌宮殿門戶。統守宮、黃門、華林園、暴室等令。又有左右光祿、金紫光祿、太中、中散等大夫,並無員,以養老疾。
鴻臚卿,位視尚書左丞,掌導護贊拜。
太舟卿,梁初為都水台,使者一人,參軍事二人,河堤謁者八人。七年,改焉。位視中書郎,列卿之最末者也。主舟航堤渠。
大長秋,主諸宦者,以司宮闈之職。統黃門、中署、奚官、暴室、華林等署。
領軍,護軍,左、右衛、驍騎、遊騎等六將軍,是為六軍,又有中領、中護,資輕於領、護。又左右前後四將軍,左右中郎將,屯騎、步騎、越騎、長水、射聲等五營校尉,武賁、冗從、羽林三將軍,積射、強弩二軍,殿中將軍、武騎之職,皆以分司丹禁,侍衛左右。天監六年,置左右驍騎、左右遊擊將軍,位視二率。改舊驍騎曰雲騎,遊擊曰遊騎,降左右驍、遊一階。又置硃衣直閣將軍,以經為方牧者為之。其以左右驍、遊帶領者,量給儀從。
太子太傅一人,位視尚書令。少傅一人,位視左僕射。天監初,又置東宮常侍,皆散騎常侍為之。
詹事,位視中護軍,任總宮朝。二傅及詹事,各置丞、功曹、主簿。五官、家令、率更令僕各一人。家令,自宋、齊已來,清流者不為之。天監六年,帝以三卿陵替,乃詔革選。家令視通直常侍,率更、僕視黃門三等,皆置丞。中大通三年,以昭明太子妃居金華宮,又置金華家令。
左、右衛率各一人,位視禦史中丞。各有丞。左率領果毅、統遠、立忠、建寧、陵鋒、夷寇、祚德等七營,右率領崇榮、永吉、崇和、細射等四營。二率各置殿中將軍十人,員外將軍十人,正員司馬四人。又有員外司馬督官。共屯騎、步兵、翊軍三校尉各一人,謂之三校。旅賁中郎將、冗從僕射各一人,謂之二將。左、右積弩將軍各一人。門大夫一人,視謁者僕射。
中庶子四人,功高者一人為祭酒。行則負璽,前後部護駕。
中舍人四人,功高者一人,與中庶子祭酒共掌其坊之禁令。又有通事守舍人、典事守舍人、典法守舍人員。
庶子四人,掌侍從左右,獻納得失。高功者一人,與高功舍人共掌其坊之禁令。
舍人十六人,掌文記。通事舍人二人,視南台禦史,多以餘官兼職。典經局洗馬八人,位視通直郎。置典經守舍人、典事守舍人員。又有外監殿局,內監殿局,導客局,齋內局,主璽、主衣、扶侍等局,門局,錫庫局,內廄局,中藥藏局,食官局,外廄局,車廄局等,各置有司,以承其事。
皇弟、皇子府,置師,長史,司馬,從事中郎,諮議參軍,及掾屬中錄事、中記室、中直兵等參軍,功曹史,錄事、記室、中兵等參軍,文學,主簿,正參軍、行參軍、長兼行參軍等員。嗣王府則減皇弟皇子府師、友、文學、長兼行參軍。蕃王府則又減嗣王從事中郎,諮議參軍,掾屬錄事、記室、中兵參軍等員。自此以下,則並不登二品。
王國置郎中令、將軍、常侍官。又置典祠令、廟長、陵長、典醫丞、典府丞、典書令、學官令、食官長、中尉、侍郎、執事中尉、司馬、謁者、典衛令、舍人、中大夫、大農等官。嗣王國則唯置郎中令、中尉、常侍、大農等員。蕃王則無常侍。自此以下,並不登二品。
諸王皆假金獸符第一至第五左,竹使符第一至第十左。諸公侯皆假銅獸符,竹使符第一至第五。名山大澤不以封。鹽鐵金銀銅錫,及竹園別都,宮室園圃,皆不以屬國。
諸王言曰令,境內稱之曰殿下。公侯封郡縣者,言曰教,境內稱之曰第下。自稱皆曰寡人。相以下,公文上事,皆詣典書。世子主國,其文書表疏,儀式如臣而不稱臣。文書下群官,皆言告。諸王公侯國官,皆稱臣。上於天朝,皆稱陪臣。有所陳,皆曰上疏。其公文曰言事。五等諸公,位視三公,班次之。開皇諸侯,位視孤卿、重號將軍、光祿大夫,班次之。開國諸伯,位視九卿,班次之。開國諸子,位視二千石,班次之。開國諸男,位視比二千石,班次之。公已下,各置相、典祠、典書令、典衛長一人。而伯子典書謂之長,典衛謂之丞。男典祠謂之長,典書謂之丞,無典衛。諸公已下,台為選置相,掌知百姓事。典祠已下,自選補上。諸列侯食邑千戶已上,置家丞、庶子員。不滿千戶,則但置庶子員。
州刺史二千石,受拜之明日,辭宮廟而行。州置別駕、治中從事各一人,主簿,西曹、議曹從事,祭酒從事,部傳從事,文學從事,各因其州之大小而置員。郡置太守,置丞。國曰內史。郡丞,三萬戶以上,置佐一人。
縣為國曰相,大縣為令,小縣為長,皆置丞、尉。郡縣置吏,亦各准州法,以大小而制員。郡縣吏有書僮,有武吏,有醫,有迎新、送故等員。亦各因其大小而置焉。
建康舊置獄丞一人。天監元年,詔依廷尉之官,置正、平、監,革選士流,務使任職。又令三官更直一日,分受罪系,事無小大,悉與令籌。若有大事,共詳,三人具辨。脫有同異,各立議以聞。尚書水部郎袁孝然、議曹郎孔休源並為之。位視給事中。
天監初,武帝命尚書刪定郎濟陽蔡法度,定令為九品。秩定,帝於品下注一品秩為萬石,第二第三為中二千石,第四第五為二千石。至七年,革選,徐勉為吏部尚書,定為十八班。以班多者為貴,同班者,則以居下者為劣。
丞相、太宰、太傅、太保、大司馬、大將軍、太尉、司徒、司空,為十八班。
諸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左右光祿開府儀同三司,為十七班。
尚書令、太子太傅、左右光祿大夫,為十六班。
尚書左僕射,太子少傅,尚書僕射、右僕射,中書監,特進,領、護軍將軍,為十五班。
中領、護軍,吏部尚書,太子詹事,金紫光祿大夫,太常卿,為十四班。
中書令,列曹尚書,國子祭酒,宗正、太府卿,光祿大夫,為十三班。
侍中,散騎常侍,左、右衛將軍,司徒左長史,衛尉卿,為十二班。
御史中丞,尚書吏部郎,秘書監,通直散騎常侍,太子左、右二衛率,左、右驍騎,左、右遊擊,太中大夫,皇弟皇子師,司農,少府、廷尉卿,太子中庶子,光祿卿,為十一班。
給事黃門侍郎,員外散騎常侍,皇弟皇子府長史,太僕、大匠卿,太子家令、率更令、僕,揚州別駕,中散大夫,司徒右長史,雲騎,遊騎,皇弟皇子府司馬,硃衣直閣將軍,為十班。
尚書左丞,鴻臚卿,中書侍郎,國子博士,太子庶子,揚州中從事,皇弟皇子公府從事中郎,太舟卿,大長秋,皇弟皇子府諮議,嗣王府長史,前左右後四軍、嗣王府司馬,庶姓公府長史,司馬,為九班。
秘書丞,太子中舍人,司徒左西掾,司徒屬,皇弟皇子友,散騎侍郎,尚書右丞,南徐州別駕,皇弟皇子公府掾屬,皇弟皇子單為二衛司馬,嗣王庶姓公府從事中郎,左、右中郎將,嗣王庶姓公府諮議,皇弟皇子之庶子府長史、司馬,蕃王府長史、司馬,庶姓持節府長史、司馬,為八班。
五校,東宮三校,皇弟皇子之庶子府中錄事、中記室、中直兵參軍,南徐州中從事,皇弟皇子之庶子府、蕃王府諮議,為七班。
太子洗馬,通直散騎侍郎,司徒主簿,尚書侍郎,著作郎,皇弟皇子府功曹史,五經博士,皇弟皇子府錄事、記室、中兵參軍,皇弟皇子荊江雍郢南兗五州別駕,領、護軍長史、司馬,嗣王庶姓公府掾屬,南台治書侍御史,廷尉三官,謁者僕射,太子門大夫,嗣王庶姓公府中錄事、中記室、中直兵參軍,庶姓府諮議,為六班。
尚書郎中,皇弟皇子文學及府主簿,太子太傅、少傅丞,皇弟皇子湘豫司益廣青衡七州別駕,皇弟皇子荊江雍郢南兗五州中從事,嗣王庶姓荊江雍郢南兗五州別駕,太常丞,皇弟皇子國郎中令、三將,東宮二將,嗣王府功曹史,庶姓公府錄事、記室、中兵參軍,皇弟皇子之庶子府、蕃王府中錄事、中記室、中直兵參軍,為五班。
給事中,皇弟皇子府正參軍,中書舍人,建康三官,皇弟皇子北徐北兗梁交南梁五州別駕,皇弟皇子湘豫司益廣青衡七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