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of Yuan 元史
卷七十四 志第二十五: 祭祀三 Volume 74 Treatises 27: Offerings 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祭祀三 ○宗廟上其祖宗祭享之禮,割牲、奠馬湩,以蒙古巫祝致辭,蓋國俗也。世祖中統元年秋七月丁丑,設神位於中書省,用登歌樂,遣必阇赤致祭焉。必阇赤,譯言典書記者。十二月,初命制太廟祭器、法服。二年九月庚申朔,徙中書署,奉遷神主於聖安寺。辛巳,藏於瑞像殿。三年十二月癸亥,即中書省備三獻官,大禮使司徒攝祀事。禮畢,神主復藏瑞像殿。四年三月癸卯,詔建太廟於燕京。十一月丙戌,仍寓祀事中書,以親王合丹、塔察兒、王磐、張文謙攝事。
至元元年冬十月,奉安神主於太廟,初定太廟七室之制。皇祖、皇祖妣第一室,皇伯考、伯妣第二室,皇考、皇妣第三室,皇伯考、伯妣第四室,皇伯考、伯妣第五室,皇兄、皇后第六室,皇兄、皇后第七室。凡室以西為上,以次而東。二年九月,初命滌養犧牲,取大樂工於東平,習禮儀。冬十月己卯,享於太廟,尊皇祖為太祖。三年秋九月,始作八室神主,設祏室。冬十月,太廟成。丞相安童、伯顏言:「祖宗世數、尊謚廟號、配享功臣、增祀四世、各廟神主、七祀神位、法服祭器等事,皆宜以時定」。乃命平章政事趙璧等集議,制尊謚廟號,定為八室。烈祖神元皇帝、皇曾祖妣宣懿皇后第一室,太祖聖武皇帝、皇祖妣光獻皇后第二室,太宗英文皇帝、皇伯妣昭慈皇后第三室,皇伯考術赤、皇伯妣別土出迷失第四室,皇伯考察合帶、皇伯妣也速倫第五室,皇考睿宗景襄皇帝、皇妣莊聖皇后第六室,定宗簡平皇帝、欽淑皇后第七室,憲宗桓肅皇帝、貞節皇后第八室。十一月戊申,奉安神主於祏室,歲用冬祀,如初禮。
四年二月,初定一歲十二月薦新時物。六年冬,時享畢,十二月,命國師僧薦佛事於太廟七晝夜,始造木質金表牌位十有六,設大榻金椅奉安祏室前,為太廟薦佛事之始。七年十月癸酉,敕宗廟祝文書以國字。八年八月,太廟柱朽,從張易言,告於列室而後修,奉遷栗主金牌位與舊神主於饌幕殿,工畢安奉。自是修廟皆如之。丙子,敕冬享毋用犧牛。
十二年五月,檢討張謙呈:「昔者因修太廟,奉遷金牌位於饌幕殿,設以金椅,其栗主卻與舊主牌位各貯箱內,安置金椅下,禮有非宜。今擬合以金牌位遷於八室內,其祏室栗主宜用彩輿遷納,舊主並牌位安置於箱為宜。」九月丁丑,敕太廟牲復用牛。十月己未,遷金牌位於八室內。太祝兼奉禮郎申屠致遠言:「竊見木主既成,又有金牌位,其日月山神主及中統初中書設祭神主,安奉無所。」博士議曰:「合存祏室栗主,舊置神主牌位,俱可隨時埋瘞,不致神有二歸。」太常少卿以聞,制曰:「其與張仲謙諸老臣議行之。」十三年九月丙申,薦佛事於太廟,命即佛事處便大祭。己亥,享於太廟,加薦羊鹿野豕。是歲,改作金主,太祖主題曰「成吉思皇帝」,睿宗題曰「太上皇也可那顏」,皇后皆題名諱。
十四年八月乙丑,詔建太廟於大都。博士言:「古者廟制率都宮別殿,西漢亦各立廟,東都以中興崇儉,故七室同堂,後世遂不能革。」十五年五月九日,太常卿還自上都,為議廟制,據博士言同堂異室非禮,以古今廟制畫圖貼說,令博士李天麟賫往上都,分議可否以聞。
一曰都宮別殿,七廟、九廟之制。《祭法》曰:「天子立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諸侯、大夫、士降殺以兩。」晉博士孫毓以謂外為都宮,內各有寢廟,別有門垣。太祖在北,左昭右穆,以次而南是也。前廟後寢者,以象人君之居,前有朝而後有寢也。廟以藏主,以四時祭;寢有衣冠几杖象生之具,以薦新物。天子太祖百世不遷,宗亦百世不遷,高祖以上,親盡則遞遷。昭常為昭,穆常為穆,同為都宮,則昭常在左,穆常在右,而外有以不失其序。一世自為一廟,則昭不見穆,穆不見昭,而內有以各全其尊,必祫享而會於太祖之廟,然後序其尊卑之次。蓋父子異宮,祖禰異廟,所以盡事亡如事存之義。然漢儒論七廟、九廟之數,其說有二。韋玄成等以謂周之所以七廟者,以後稷始封,文王、武王受命而王,是以三廟不毀,與親廟四而七也。如劉歆之說,則周自武王克商,以後稷為太祖,即增立高圉、亞圉二廟於公叔、太王、王季、文王二昭二穆之上,已為七廟矣。至懿王時始立文世室於三穆之上,至孝王時始立武世室於三昭之上,是為九廟矣。然先儒多是劉歆之說。
二曰同堂異室之制。後漢明帝遵儉自抑,遺詔無起寢廟,但藏其主於光武廟中更衣別室。其後章帝又復如之,後世遂不敢加。而公私之廟,皆用同堂異室之制。先儒朱熹以謂至使太祖之位,下同孫子,而更僻處於一隅,無以見為七廟之尊;群廟之神,則又上厭祖考,不得自為一廟之主。以人情論之,生居九重,窮極壯麗,而設祭一室,不過尋丈,甚或無地以容鼎俎,而陰損其數,子孫之心,於此宜亦有所不安矣。且如命士以上,其父子婦姑,猶且異處,謹尊卑之序,不相褻瀆。況天子貴為一人,富有四海,而祖宗神位數世同處一堂,有失人子事亡如事存之意矣。
十六年八月丁酉,以江南所獲玉爵及坫,凡四十九事,納於太廟。十七年十二月甲申,告遷於太廟。癸巳,承旨和禮霍孫,太常卿太出、禿忽思等,以祏室內栗主八位並日月山版位、聖安寺木主俱遷。甲午,和禮霍孫、太常卿撒裏蠻率百官奉太祖、睿宗二室金主於新廟安奉,遂大享焉。乙未,毀舊廟。
十八年二月,博士李時衍等議:「歷代廟制,俱各不同。欲尊祖宗,當從都宮別殿之制;欲崇儉約,當從同堂異室之制。」三月十一日,尚書段那海及太常禮官奏曰:「始議七廟,除正殿、寢殿、正門、東西門已建外,東西六廟不須更造,余依太常寺新圖建之。」遂為前廟、後寢,廟分七室。二十一年三月丁卯,太廟正殿成,奉安神主。九月,廟室掛鐵綱釘鏨籠門告成。
二十二年十二月丁未,皇太子薨。太常博士議曰:「前代太子薨,梁武帝謚統曰昭明,齊武帝謚長懋曰文惠,唐憲宗謚寧曰惠昭,金世宗謚允恭曰宣孝,又建別廟以奉神主,準中祀以陳登歌,例設令丞,歲供灑掃。斯皆累代之典,莫不追美洪休。」時中書、翰林諸老臣,亦議宜加謚,立別廟奉祀。遂謚曰明孝太子,作主用金。二十五年冬享,制送白馬一。三十年十月朔,皇太子祔於太廟。
三十一年,成宗即位,追尊皇考為皇帝,廟號裕宗。元貞元年冬十月癸卯,有事於太廟。中書省臣言:「去歲世祖、皇后、裕宗祔廟,以綾代玉冊。今玉冊、玉寶成,請納諸各室。」帝曰:「親饗之禮,祖宗未嘗行之。其奉冊以來,朕躬祝之。」命獻官迎導入廟。大德元年十一月,太保月赤察兒等奏請廟享增用馬,制可。二年正月,特祭太廟,用馬一,牛一,羊鹿野豕天鵝各七,余品如舊,為特祭之始。四年八月,以皇妣、皇后祔。六年五月戊申,太廟寢殿災。
十一年,武宗即位,追尊皇考為皇帝,廟號順宗。太祖室居中,睿宗西第一室,世祖西第二室,裕宗西第三室,順宗東第一室,成宗東第二室。追尊先元妃為皇后,祔成宗室。至大二年春正月乙未,以受尊號,恭謝太廟,為親祀之始。十月,以將加謚太祖、睿宗,擇日請太祖、睿宗尊謚於天,擇日請光獻皇后、莊聖皇后尊謚於廟,改制金表神主,題寫尊謚廟號。十二月乙卯,親享太廟,奉玉冊、玉寶。加上太祖聖武皇帝尊謚曰法天啟運,廟號太祖,光獻皇后曰翼聖。加上睿宗景襄皇帝曰仁聖,廟號睿宗,莊聖皇后曰顯懿。其舊制,金表神主,以櫝貯兩旁,自是主皆範金作之,如金表之制。
延祐七年,仁宗升祔,增置廟室。太常禮儀院下博士檢討歷代典故,移書禮部、中書集議曰:「古者天子祭七代,兄弟同為一代,廟室皆有神主,增置廟室。」又議:「大行皇帝升祔太廟,七室皆有神主,增室不及。依前代典故,權於廟內止設幄座,面南安奉。今相視得第七室近南對室地位,東西一丈五尺,除設幄座外,余五尺,不妨行禮。」乃結彩為殿,置武宗室南,權奉神主。十月戊子,英宗將以四時躬祀太廟,命太常禮官與中書、翰林、集賢等官集議其禮制,曰:「此追遠報本之道也,毋以朕勞而有所損焉,其一遵典禮。」丙寅,中書以躬謝太廟儀註進。十一月丙子朔,帝御齋宮。丁丑,備法駕儀衛,躬謝太廟,至欞星門駕止,有司進輦不禦,步至大次,服袞冕端拱以俟。禮儀使請署祝,帝降御座正立書名。及讀祝,敕高贊御名。至仁宗室,輒歔欷流涕,左右莫不感動。退至西神門,殿中監受圭,出降沒階乃授。甲辰,太常進時享太廟儀式。
至治元年正月乙酉,始命於太廟垣西北建大次殿。丙戌,始以四孟月時享,親祀太室。禮成,坐大次謂群臣曰:「朕纘承祖宗丕緒,夙夜祗栗,無以報稱,歲惟四祀,使人代之,不能至如在之誠,實所未安。自今以始,歲必親祀,以終朕身。」五月,中書省臣言:「以廟制事,集御史臺、翰林院、太常院臣議。謹按前代廟室,多寡不同。晉則兄弟同為一室,正室增為十四間,東西各一間。唐九廟,後增為十一室。宋增室至十八,東西夾室各一間,以藏祧主。今太廟雖分八室,然兄弟為世,止六世而已。世祖所建前廟後寢,往歲寢殿災。請以今殿為寢,別作前廟十五間,中三間通為一室,以奉太祖神主,余以次為室,庶幾情文得宜。謹上太常廟制。」制曰:「善,期以來歲營之。」
二年春正月丁丑,始陳鹵簿,親享太廟。三月二十三日,以新作太廟正殿,夏秋二祭權止。秋八月丙辰,太皇太后崩,太常院官奏:「國哀以日易月,旬有二日外,乃舉祀事。有司以十月戊辰,有事於太廟,取聖裁。」制曰:「太廟禮不可廢,迎香去樂可也。」又言:「太廟興工未畢,有妨陳宮縣樂,請止用登歌。」從之。
三年春三月戊申,祔昭獻元聖皇后於順宗室。夏四月六日,上都分省參議速速,以都堂旨,太廟夾室未有制度,再約臺院等官議定。博士議曰:「按《爾雅》曰『室有東西廂曰廟』,《註》:『夾室前堂。』同禮曰『西夾南向』,《註》曰『西廂夾室』。此東西夾室之正文也。賈公彥曰:『室有東西廂曰廟,其夾皆在序。』是則夾者,猶今耳房之類也。然其制度,則未之聞。東晉太廟正室一十六間,東西儲各一間,共十有八。所謂儲者,非夾室與?唐貞觀故事,遷廟之主,藏於夾室西壁,南北三間。又宋哲宗亦嘗於東夾室奉安,後雖增建一室,其夾室仍舊。是唐、宋夾室,與諸室制度無大異也。五帝不相沿樂,三王不相襲禮。今廟制皆不合古,權宜一時。宜取今廟一十五間,南北六間,東西兩頭二間,準唐南北三間之制,壘至棟為三間,壁以紅泥,以準東西序,南向為門,如今室戶之制,虛前以準廂,所謂夾室前堂也。雖未盡合於古,於今事為宜。」六月,上都中書省以聞,制若曰「可」。壬申,敕以太廟前殿十有五間,東西二間為夾室,南向。秋七月辛卯,太廟落成。俄,國有大故,晉王即皇帝位。十二月戊辰,追尊皇考晉王為皇帝,廟號顯宗,皇妣晉王妃為皇后。庚午,盜入太廟,失仁宗及慈聖皇后神主。壬申,重作仁廟二金主。丙午,御史趙成慶言:「太廟失神主,乃古今莫大之變。由太常禮官不恭厥職,宜正其罪,以謝宗廟,以安神靈。」制命中書定罪。
泰定元年春正月甲午,奉安仁宗及慈聖皇后二神主。丁丑,御史宋本、趙成慶、李嘉賓言:「太廟失神主,已得旨,命中書定太常失守之罪。中書以為事在太廟署令,而太常官屬居位如故。昔唐陵廟皆隸宗正。盜斫景陵門戟架,既貶陵令丞,而宗正卿亦皆貶黜。且神門戟架比之太廟神主,孰為輕重?宜定其罪名,顯示黜罰,以懲不恪。」不報。
先是,博士劉致建議曰:
竊以禮莫大於宗廟。宗廟者,天下國家之本,禮樂刑政之所自出也。唐、虞、三代而下,靡不由之。聖元龍興朔陲,積德累功,百有餘年,而宗廟未有一定之制。方聖天子繼統之初,定一代不刊之典,為萬世法程,正在今日。
周制,天子七廟,三昭三穆,昭處於東,穆處於西,所以別父子親疏之序,而使不亂也。聖朝取唐、宋之制,定為九世,遂以舊廟八室而為六世,昭穆不分,父子並坐,不合《禮經》。新廟之制,一十五間,東西二間為夾室,太祖室既居中,則唐、宋之制不可依,惟當以昭穆列之。父為昭,子為穆,則睿宗當居太祖之東,為昭之第一世,世祖居西,為穆之第一世。裕宗居東,為昭之第二世。兄弟共為一世,則成宗、順宗、顯宗三室皆當居西,為穆之第二世。武宗、仁宗二室皆當居東,為昭之第三世。英宗居西,為穆之第三世。昭之後居左,穆之後居右,西以左為上,東以右為上也。茍或如此,則昭穆分明,秩然有序,不違《禮經》,可為萬世法。
若以累朝定制,依室次於新廟遷安,則顯宗躋順宗之上,順宗躋成宗之上。以禮言之,春秋閔公無子,庶兄僖公代立,其子文公遂躋僖公於閔公之上,史稱逆祀。及定公正其序,書曰「從祀先公」。然僖公猶是有位之君,尚不可居故君之上,況未嘗正位者乎?
國家雖曰以右為尊,然古人所尚,或左或右,初無定制。古人右社稷而左宗廟,國家宗廟亦居東方。豈有建宗廟之方位既依《禮經》,而宗廟之昭穆反不應《禮經》乎?且如今朝賀或祭祀,宰相獻官分班而立,居西則尚左,居東則尚右。及行禮就位,則西者復尚右,東者復尚左矣。至職居博士,宗廟之事所宜建明,然事大體重,宜從使院移書集議取旨。
四月辛巳,中書省臣言:「世祖皇帝始建太廟。太祖皇帝居中南向,睿宗、世祖、裕宗神主以次祔西室,順宗、成宗、武宗、仁宗以次祔東室。邇者集賢、翰林、太常諸臣言,國朝建太廟遵古制,古尚左,今尊者居右為少屈,非所以示後世。太祖皇帝居中南向,宜奉睿宗皇帝神主祔左一室,世祖祔右一室,裕宗祔睿宗室之左。顯宗、順宗、成宗兄弟也,以次祔世祖室之右,武宗、仁宗亦兄弟也,以祔裕宗室之左,英宗祔成宗室之右。臣等以其議近是,謹繪室次為圖以獻,惟陛下裁擇。」從之。五月戊戌,祔顯宗、英宗凡十室。
四年夏四月辛未,盜入太廟,失武宗神位及祭器。壬申,重作武宗金主及祭器。甲午,奉安武宗神主。天歷元年冬十月丁亥,毀顯宗室。重改至元之六年六月,詔毀文宗室。其宗廟之事,本末因革,大概如此。
凡大祭祀,尤貴馬湩。將有事,敕太僕寺挏馬官,奉尚飲者革囊盛送焉。其馬牲既與三牲同登於俎,而割奠之饌,復與籩豆俱設。將奠牲盤酹馬湩,則蒙古太祝升詣第一座,呼帝後神諱,以致祭年月日數、牲齊品物,致其祝語。以次詣列室,皆如之。禮畢,則以割奠之余,撒於南欞星門外,名曰拋撒茶飯。蓋以國禮行事,尤其所重也。始至元初,金大祝魏友諒者仕於朝,詣中書言太常寺奉祀宗廟禮不備者數事。禮部移太常考前代典禮,以勘友諒所言,皆非是,由是禮官代有討論。割奠之禮,初惟太常卿設之。桑哥為初獻,乃有三獻等官同設之儀。博士議曰:「凡陳設祭品、實樽罍等事,獻官皆不與也,獨此親設之,然後再升殿,恐非誠愨專一之道。且大禮使等官,尤非其職。」大樂署長言:「割奠之禮,宜別撰樂章。」博士議曰:「三獻之禮,實依古制。若割肉,奠葡萄酒、馬湩,別撰樂章,是又成一獻也。」又議:「燔膋膟與今燒飯禮合,不可廢。形鹽、糗餌、粉餈、裛食、糝食非古。雷鼓、路鼓,與播鼗之制不同。攝祀大禮使終夕堅立,無其義。」知禮者皆有取於其言。英宗之初,博士又言:「今冬祭即烝也。天子親稞太室,功臣宜配享。」事亦弗果行。
廟制:至元十七年,新作於大都。前廟後寢。正殿東西七間,南北五間,內分七室。殿陛二成三階,中曰泰階,西曰西階,東曰阼階。寢殿東西五間,南北三間。環以宮城,四隅重屋,號角樓。正南、正東、正西宮門三,門各五門,皆號神門。殿下道直東西神門曰橫街,直南門曰通街,甓之。通街兩旁井二,皆覆以亭。宮城外,繚以崇垣。饌幕殿七間,在宮城南門之東,南向。齊班廳五間,在宮城之東南,西向。省饌殿一間,在宮城東門少北,南向。初獻齋室在宮城之東,東垣門內少北,西向。其南為亞終獻、司徒、大禮使、助奠、七祀獻官等齋室,皆西向。雅樂庫在宮城西南,東向。法物庫、儀鸞庫在宮城之東北,皆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