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atagems of the Warring States 戰國策
卷六 秦四 Chapter 6: Qin IV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秦取楚漢中秦取楚漢中,再戰於藍田,大敗楚軍。韓、魏聞楚之困,乃南襲至鄧,楚王引歸。後三國〈姚本齊、韓、魏。〉謀攻楚,恐秦之救也,或說薛公:「可發使告楚曰:『今三國之兵且去楚,楚能應而共攻秦,雖〈鮑本無「秦取楚漢中再戰於藍田大敗楚軍韓魏聞楚之困乃南襲至鄧楚王引歸後三國謀攻楚恐秦之救也或說薛公可發使告楚曰今三國之兵且去楚楚能應而共攻秦雖」六十六字。○ 補曰:姚氏本章首有此六十六字。 札記丕烈案:無者脫。〉藍田豈難得哉!〈姚本去,舍也。舍楚而往攻秦。藍田,秦邑也,攻秦則得之矣,故曰「豈難得哉」。藍田,今長安東南。 鮑本屬京兆。此策上有脫簡,蓋三國攻楚,楚求秦救,薛公時在魏,說者欲使薛公遣使之楚,告以舍楚攻秦,以疑秦使不救楚。此言三國既舍楚攻秦,藍田可得也〉況於楚之故地?』〈鮑本藍田,秦近邑也,尚可得,而況楚地?謂秦且以漢中予楚。〉楚疑於秦之未必救己也,而今三國之辭去,〈鮑本「去」作「云」。○ 三國攻楚,史不書。「辭云」,上所言者也。補曰:當作「云」。〉則楚之應之也必勸,〈姚本應,和也。勸,進也。 鮑本勸,樂之也,言樂從,從三國攻秦。此一說也。〉是楚與三國謀出秦兵矣。〈鮑本出兵敵三國也,其謀自楚。〉秦為知之,必不救也。〈姚本知楚與三國謀,故必不肯救之(一無「肯」、「之」二字)。〉三國疾攻楚,楚必走秦以急;〈姚本一本以下有「告」字。走,去也。告急求救也。 鮑本趨秦告急。〉秦愈不敢出,〈姚本秦益疑,故不敢出兵。 鮑本畏三國也,此又一說。〉則是我離秦而攻楚也,〈鮑本我,三國也。離,言絕其交。〉兵必有功。」〈姚本離,絕也。使秦疑楚而不救也。三國得專勢攻楚,故兵出必有功也。〉
薛公曰:「善。」遂發重使之楚,楚之應之果勸。〈姚本果,竟。〉於是三國并力攻楚,楚果告急於秦,秦遂不敢出兵。大臣〈姚本「臣」,曾作「勝」。 鮑本衍「臣」字。 補曰:姚氏云,曾作「勝」。高注亦作「大勝」。〉有功。〈姚本三國伐楚大勝有功也。〉 〈鮑本此章應屬齊若魏,然附之齊,則薛公時在魏;附之魏,則無薛公事。以其事不完不明,而齊、魏無所適屬也,故次之此。正曰:秦惠王後十三年,取楚漢中,非薛公在魏時事。鮑不見脫簡文,故其說妄謬而次之此。〉
薛公入魏而出齊女[1]
薛公入魏而出齊女。〈姚本婦人大歸曰「出」。 鮑本魏公子負芻之母,薛公惡齊,故逐之。〉韓春謂秦王曰:「何不取為妻,以齊、秦劫〈鮑本「劫」,「劫」同。〉魏,〈姚本秦王,昭王也。勸使取魏所出齊女以為妻,而與齊并勢攻魏。〉則上黨,秦之有也。〈姚本攻魏則并得上黨也。 鮑本此上黨屬魏。〉齊、秦合而立負蒭,負蒭立,其母在秦,則魏,秦之縣也〈姚本負蒭即魏公子,其母即魏所出齊女也。欲令秦王取之,故曰「其母在秦」,故云「魏,秦之縣也」。 鮑本言負芻以母故必事秦。〉已。呡〈姚本呡,魏之臣也。 鮑本「呡」作「珉」。○ 下同。字書無之。而韓呡,韓策作「珉」,今並從之。此魏人也。正曰:「已」字句,今連作「已珉」,非。「呡」、「珉」,策字通,恐即「韓珉」也。 札記今本「呡」作「珉」,乃誤涉鮑也。〉欲以齊、秦劫〈姚本劫,脅也。〉魏〈鮑本无「劫魏」二字。○ 爭魏權故。補曰:一本「欲以齊、秦劫魏而困薛公」。〉而困薛公,〈姚本薛公在魏,故欲困苦之也。〉佐欲定其弟,〈姚本佐,負蒭兄也,故欲定其弟。 鮑本負芻庶兄也。定,定其立。〉臣請為王因呡與佐也。〈姚本臣,韓春自謂也。呡欲困薛,故言請為王因呡與佐也。 鮑本因二人可以劫魏困薛。〉魏懼而復之,〈姚本復之齊女。 鮑本反齊女。〉負蒭必以魏歿世事秦。〈姚本世,身。〉齊女入魏而怨薛公,〈姚本入,還也。齊女還,怨薛公出己也。〉終以齊奉事王矣。」〈姚本王,秦王也。韓春設此言,言齊女以齊奉事王矣。秦王不慊韓春計,故其事無效。 鮑本齊女德秦,而齊,其父母國也,齊又與薛公隙,故女能得之以事秦。〉
三國攻秦入函谷
三國攻秦,入函谷。〈姚本三國,齊、韓、魏也。 鮑本魏記,哀二十一年,與齊、韓共攻秦,此九年也。正曰:「哀」當作「襄」。〉秦王謂樓緩〈鮑本趙人,見穰侯傳。此九年,相秦而免。〉曰:「三國之兵深矣,寡人欲割河東而講。」〈姚本深,猶盛也。割,分。講,成也。(一「也」字下有「分」字)河東地以卑三國,與之成。 鮑本大河之東,非地名。補曰:「講」,「媾」通,說見前。〉對曰:「割河東,大費也;免〈鮑本「免」作「勉」。○ 補曰:策「免」、「勉」通。〉於國患,大利也。此父兄之任也。〈姚本曾云,大利,不入三國;大費,失土。大利不亡國,故曰「父兄之任也」。 鮑本謂公族。〉王何不召公子池〈鮑本「池」作「他」。○ 正曰:「池」即「他」,且當從本文。〉而問焉?」
王召公子池而問焉,〈鮑本「焉」作「之」。○〉對曰:「講亦悔,不講亦悔。」王曰:「何也?」對曰:「王割河東而講,三國雖去,王必曰:『惜矣!〈姚本惜河東地也。 鮑本悔其失地。〉三國且去,吾特以三城從之。』〈姚本且,將也。特,獨也。三城,河東三縣也。〉此講之悔也。〈姚本悔,恨也。〉王不講,三國入函谷,咸陽必危,〈姚本咸陽,秦都也。今長安都渭橋西北咸陽城是也。 鮑本咸陽,秦都。扶風渭城也。補曰:大事記,山南曰陽,水北亦曰陽。其地在渭水之北,九𡽀諸山之南,故曰咸陽。〉王又曰:『惜矣!吾愛三城而不講。』此又不講之悔也。」王曰:「鈞〈鮑本「鈞」,「均」同。平也。〉吾悔也,寧亡三城而悔,無危咸陽而悔也。寡人決〈姚本決,必。 鮑本決,斷也,猶必。〉講矣。」卒使公子池以三城講於三國,之兵〈鮑本「之兵」上補「三國」二字。○ 補曰:宜復有「三國」二字。〉乃退。〈鮑本緩時相秦,對以池之言,豈為侵官哉!而曰「此父兄之任」,焉用彼相矣。補曰:緩之不自言,池以兩悔言,皆箝其主之術也。 周策,韓慶為西周說薛公,令臨函谷而無攻楚,割東國以與齊,而秦出楚王以為和,薛公從之,會公子池來媾,遂罷兵。大事記說見彼章,當參照。按三城者,武遂與韓,封陵與魏,齊城與齊,武遂、封陵在河東,齊城無考。事在年表秦昭九年。下十一年,書韓與齊魏擊秦,與我武遂。大事記謂即此年事,誤分也。通鑑綱目以為樓緩、公子池之對者,誤。〉
秦昭王謂左右[2]
秦昭王謂左右曰:「今日韓、魏,孰與始強?」〈姚本始,初也。言韓、魏初時強耶?今時強也?〉對曰:「弗如也。」〈姚本言不如始時強也。〉王曰:「今之如耳、〈姚本如耳,韓臣。 鮑本魏人。正曰:高注,韓臣。按「如」,姓,魏有如姬。〉魏齊,〈姚本魏齊,魏臣也。 鮑本魏相。〉孰與孟嘗、〈鮑本先時相魏。〉芒卯之賢?」〈鮑本不言韓人,魏主兵也。 札記今本「與」誤「如」。〉對曰:「弗如也。」王曰:「以孟嘗、芒卯之賢,帥強韓、魏之兵以伐秦,猶無奈寡人何也!今以無能之如耳、魏齊,帥弱韓、魏以攻秦,其無奈寡人何,亦明矣!」左右皆曰:「甚〈姚本甚,謂誠也。〉然。」〈鮑本無「左右皆曰甚然」六字。○ 補曰:姚本有。 札記丕烈案:史記有,韓子有,「皆」作「對」。說苑有,作「左右皆曰然」。無者非也,高注亦可證。〉
中期〈姚本中期,秦臣也。 鮑本武王時已出此人,至是四十四、五年矣。補曰:「期」,史作「旗」。說苑,「申旗」。 札記丕烈案:「申」即「中」訛耳。「期」、「旗」同字。〉推琴〈姚本續:史記「中旗憑琴」注,引戰國策作「推琴」。後語,「中旗伏琴」。韓子作「推瑟」。說苑作「伏琴」。 鮑本補曰:史,「馮琴」。索隱引後語,「伏琴」。韓子,「推瑟」。說苑「伏瑟」。愚謂,此記其推琴而起對,猶論語記「舍瑟」也。莊子云「孔子推琴」。 札記丕烈案:「推」或「馮」字之訛,「馮」,「伏」聲之轉,與論語、莊子義不同也。吳氏所說未是。〉對曰:「三〈鮑本「三」作「王」。○ 札記今本「三」作「王」。鮑本作「王」。丕烈案:「王」字是也。〉之料〈姚本料,數也。 鮑本料,量也。〉天下過〈姚本過,謬也。〉矣。昔者六晉〈姚本六卿分晉。智氏、范、中行氏、魏、韓氏、趙氏,乘周之衰,僭號皆曰諸侯,謂六晉也。曾、劉皆作六晉者,無咎滅趙氏、魏氏。 鮑本智、范、中行、韓、魏、趙,晉卿也,實分晉國。〉之時,智氏最強,滅破范、中行,〈姚本范、中行氏,於晉最薄而苛峭,故智伯瑤先破滅也。〉帥韓、魏〈鮑本「帥」上有「又」字。○ 札記丕烈案:史記、說苑有。韓子作「而從韓、魏」。〉以圍趙襄子於晉陽。〈姚本智伯殺范、中行氏,志意驕盈,求地於諸侯,趙襄子不與地,故帥韓、魏二君伐趙氏,圍晉陽。晉陽,趙襄子邑。〉決晉水〈鮑本出晉陽。補曰:正義引括地志云,晉水出并州晉陽縣西,東南流注汾水。〉以灌晉陽,城不沈者三板耳。〈姚本沈,沒也。廣二尺曰板。 鮑本板,高三尺。〉智伯出行〈鮑本行,去音。按視也。〉水,韓康子御,魏桓子〈姚本說苑、韓子作魏宣子。〉驂乘。〈姚本三人共載曰「驂乘」。 鮑本徐無鬼疏,在左為驂,在右為御。〉智伯曰:『始,吾不知水之可亡〈姚本亡,滅。〉人之國也,乃今知之。汾水利以灌安邑,〈姚本安邑,魏桓子邑。 鮑本汾水,出汾陽,屬河東。補曰:漢志,汾水出太原汾陽縣北山,至河東汾陽縣入河。正義云,安邑,在絳州夏縣。汾水東北歷安邑、西河入河。〉絳水利以灌平陽。』〈姚本平陽,韓康子邑。 鮑本絳水、平陽並屬河東。正曰:晉遷新田,今絳縣。謂平陽為故絳。正義引括地志云,絳水一名白水,今名弗泉,源出絳山。〉魏桓子肘韓康子,〈鮑本不敢正語,以肘築之。〉康子履魏桓子,躡其踵。〈鮑本躡,蹈。踵,跟也。〉肘足接於車上,〈姚本曾、劉本云,「魏桓子肘韓康子,康子躡其踵,踵、肘接於車上」。〉而智氏分矣。〈姚本韓、魏兆其肘、踵之謀,破智伯於車上。智氏貪暴滅亡,三家卒共分之,故曰「智氏分也」。〉身死國亡,為天下笑。〈姚本智伯身死,為襄子所殺也。身死,國為三家所分,天下共笑也。〉今秦之強,不能過智伯;韓、魏雖弱,尚賢在晉陽之下也。〈姚本賢於趙襄子見圍於晉陽也。賢,猶勝也。 鮑本「在」上有「其」字。○ 札記丕烈案:史記、說苑有。 韓子作「未至如其在晉陽之下也」。〉此乃方其用肘足時也,願王之勿易也。」。〈姚本勿,無。易,輕也。〉 〈鮑本彪謂:此賢人君子之言也,人君閒暇,宜數聞之。魏釐十一年有,此四十一年也。以在取邢丘下,故不可先范睢事。正曰:秦自孝公商鞅以來,政俗彌惡,當時動以遺禮義,棄仁恩,虎狼目之。是以魯連、孔順義所不臣,蓋聖賢之徒之所絕也。凡委質於其國者,雖有忠言嘉謨,皆不得在君子之科。〉
楚魏戰於陘山
楚、魏戰於陘山。〈鮑本魏記蘇秦傳注,在密縣。密屬河南。楚記,威王卒,魏因喪取我陘山。魏襄六年伐楚,敗之陘山,在此前九年。正曰:徐廣云,召陵有陘亭,密縣有陘山。正義云,括地志云在鄭州新鄭縣西南。大事記取鮑氏所引召陵。韓策引正義,又謂楚北有汾陘之塞,即此,皆一地也。愚恐「汾」字有誤,因「韓陘城汾旁」訛也。說見彼條。 從通鑑,在惠後六年,高注作惠。〉魏許秦以上洛,〈鮑本洛,屬弘農。〉以絕秦於楚。〈姚本魏許賂秦以上洛,絕秦便不助楚。 鮑本使不助楚。〉魏戰勝,楚敗於南陽。〈姚本南陽,陘山所在也。 鮑本荊州郡。非修武所謂。〉秦責〈鮑本責,求也。〉賂於魏,魏不與。〈姚本賂,上洛也。不與上洛也。〉營〈姚本曾「營」或作「管」。〉淺〈鮑本秦人。〉謂秦王曰:「王何不謂楚王〈鮑本懷。〉曰,魏許寡人以地,今戰勝,魏王〈鮑本襄。正曰:惠。〉倍寡人也。王何不與寡人遇。〈姚本遇,合也。 鮑本遇,猶會。〉魏畏秦、楚之合,必與秦地矣。是魏勝楚而亡地於秦也;〈姚本謂失上洛。〉是王以魏地〈鮑本無「魏」字。○ 補曰:一本「以魏地德寡人」。〉德寡人,〈鮑本秦因楚會得地,楚之惠也。〉秦之楚者多資矣。〈姚本之,至也。資,財幣也。 鮑本之,往也。言將以厚幣往結楚好。〉魏弱,若不出地,〈鮑本補曰:劉辰翁云,多「弱」字,即「若」。愚謂,以「弱」句,義亦善。〉則王攻其南,寡人絕〈鮑本「絕」作「攻」。○〉其西,魏必危。」〈姚本危,亡。〉秦王〈姚本昭王也。〉曰:「善。」以是告楚。楚王揚言〈鮑本揚,顯言之。〉與秦遇,魏王聞之恐,效上洛於秦。〈姚本魏惠王。效,致也。〉
楚使者景鯉在秦[3]
楚使者景鯉在秦,從秦王與魏王〈鮑本襄。正曰:惠。〉遇於境。〈姚本遇,合。境,秦界也。 鮑本此下脫簡,有秦使周最解說與魏所以遇之意。見高注。而楚策有其事。補曰:按鮑所謂楚策原在韓。曰齊、楚之交善,秦與魏遇,且以善齊而絕齊乎?楚景鯉之秦,與於遇,楚王怒,恐秦以楚為有陰於秦、魏也,且罪鯉云云。〉楚怒秦合,周冣為楚王曰:「魏請無與楚遇而合〈姚本遇之合也。〉於秦,〈鮑本無「楚怒秦合周冣為楚王曰魏請無與楚遇而合於秦」二十字。○ 補曰:別本以此足缺文,在「是以鯉與之遇也」句上,即高注「秦使周最解說」者。姚本「楚怒秦合」、「最為楚王曰」、「魏王遇於境」、「楚使者」、「是以」云云,其文缺誤,不如別本明白。 札記此二十字鮑本無,吳氏補有。「合」作「令」,「冣」作「最」,「為」作「謂」。丕烈案:「令」字、「謂」字是也,「冣」作「最」者非。吳氏所稱姚本,與影抄梁溪安氏本合,乃姚氏一本耳。〉是以鯉與之遇也。弊邑之於與遇善之,〈鮑本加好於魏。正曰:敝邑,秦自稱。謂鯉與秦、魏遇此以為善。蓋二國之遇,將以善齊,而絕齊於楚,而楚使在焉,故齊疑之而不與合也。〉故齊不合也。」楚王因不罪景鯉而德周、秦。〈姚本秦使周最解說楚王與魏遇之意,故不罪景鯉,而弟德周與秦也。〉 〈鮑本齊,魏讎也,好魏故齊不合。齊,楚敵也,齊不合故楚說。正曰:以齊、楚交善章考之,其失可見。〉
楚王使景鯉如秦
楚王〈鮑本懷。〉使景鯉如秦。客謂秦王曰:「景鯉,楚王使景〈姚本一本無「使景」二字。 鮑本衍「使景」二字。〉所甚愛,王不如留之以市地。〈姚本市,求也。 鮑本市,買賣所之也。言使楚以地贖鯉如之。〉楚王聽,則不用兵而得地;楚王不聽,則殺景鯉,更〈鮑本補曰:更,平聲。〉不〈鮑本衍「不」字。 補曰:疑衍。 札記今本無上「不」字,乃誤涉鮑也。〉與不如景鯉留,〈姚本「留」,曾、劉一作「者」。 鮑本「留」作「者」。○ 補曰:姚云,「留」,曾、劉作「者」,是。〉是便〈鮑本便,猶利安。〉計也。」秦王乃留景鯉。
景鯉使人說秦王曰:「臣見王之權輕天下,〈鮑本權,猶勢也。天下所輕。〉而地不可得也。臣之來使也,聞齊、魏皆且割地以事秦。所以然者,以秦與楚為昆弟國。今大王留臣,是示天下無楚也,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