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of the Northern Dynasties 北史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高祖武帝 宣帝 靜帝 Volume 10 Northern Zhou Annals 1: Emperor Gaozu Wu, Emperor Xuan, Emperor Jing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高祖武帝 宣帝 靜帝高祖武皇帝諱邕,字禰羅突,文帝第四子也。母曰叱奴太后。魏大統九年,生於同州,有神光照室。帝幼而孝敬,聰敏有器質。文帝異之曰:「成吾誌者,此兒也。」年十二,封輔城郡公。孝閔帝踐阼,拜大將軍,出鎮同州。明帝即位,遷柱國,授蒲州刺史,入為大司空,行禦正,進封魯國公,領宗師。甚見親愛,參議朝廷大事。性沈深,有遠識,非因問,終無所言。帝每嘆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武成二年四月,帝崩,遣詔傳位於帝。帝固讓,百官勸進,乃從之。壬寅,即皇帝位,大赦。冬十二月,改作路門。是歲,齊孝昭帝廢其主殷而自立。
保定元年春正月戊申,改元,文武百官各增四級。以大冢宰、晉公護為都督中外諸軍事,令五府總於天官。庚戌,祀圓丘。壬子,祀方丘。甲寅,祀感帝於南郊。
乙卯,祭太社。己巳,享太廟。班文帝所述六官於廟庭。甲戌,板授高年官,各有差。乙亥,親耕籍田。丙子,大射於正武殿,賜百官各有差。二月己卯,遣大使巡察天下風俗。甲午,朝日於東郊。丙午,省輦輿,去百戲。三月丙寅,改八丁兵為十二丁兵,率歲一月役。夏四月丙子朔,日有蝕之。庚寅,以少傅、吳公尉綱為大司空。丁酉,白蘭遣使獻犀甲鐵鎧。五月丙午,封孝閔皇帝子康為紀國公,皇子赟為魯國公。晉公護獲玉鬥以獻。六月乙酉,遣禦正殷不害使於陳。秋七月戊申,以旱故,詔所在降死罪已下囚。更鑄錢,文曰布泉,以一當五,與五銖並行。九月甲辰,南寧州使獻滇馬及蜀鎧。冬十月甲戌朔,日有蝕之。十一月乙巳,陳人來聘。
丁巳,狩於岐陽。是月,齊孝昭帝殂。十二月,車駕至自岐陽。是歲,突厥、吐谷渾、高昌、宕昌、龜茲等國並遣使朝貢。
二年春正月壬寅,初於蒲州開河渠,同州開龍首渠,以廣溉灌。丁未,以陳主弟頊為柱國,送還江南。閏月己亥,大司馬、涼公賀蘭祥薨。二月癸丑,以久不雨,宥罪人。京城三十里內禁酒。梁主蕭察薨。夏四月甲辰,以旱故,禁屠宰。癸亥,詔曰:「諸柱國等勛德隆重,宜有優崇。各準別制,邑戶聽寄食他縣。」五月庚午,以南山眾瑞並集,免今年役及租賦之半。壬辰,以柱國、隨公楊忠為大司空。六月己亥,以柱國、蜀公尉迥為大司馬。分山南荊州、安州、襄州、江陵為四總管。秋九月戊辰朔,日有蝕之。陳人來聘。冬十月辛亥,帝御大武殿大射。戊午,講武於少陵原。十一月丁卯,以大將軍衛公直、趙公招並為柱國。
三年春正月辛未,改光遷國為遷州。乙酉、太保、梁公侯莫陳崇賜死。二月庚子,初頒新律。辛酉,詔自今舉大事,行大政,非軍機急速,皆依月令,以順天心。
三月乙丑朔,日有蝕之。丙子,宕昌國獻生猛獸二,詔放之南山。夏四月乙未,以柱國、鄭公達奚武為太保,大將軍韓果為柱國。己亥,帝御正武殿錄囚徒。癸卯,大雩。癸丑,有牛足生於背。戊午,幸太學,以太傅、燕公於謹為三老而問道焉。
初禁天下報仇,犯者以殺人論。壬戌,詔百官及庶人上封事,極言得失。五月甲午朔,以旱故,避正寢,不受朝。甲戌,雨。秋七月戊辰,行幸原州。庚午,陳人來聘。丁丑,幸津門,問百年,賜以金帛,又賜高年板職,各有差。降死罪囚一等。
八月丁未,改作路寢。九月甲子,自原州登隴山。丙戌,幸同州。戊子,詔柱國楊忠率騎一萬與突厥伐齊。己丑,初令世襲州、郡、縣者悉改為五等爵。州封伯,郡封子,縣封男。冬十月庚戌,陳人來聘。十二月辛卯,車駕至自同州。遣太保達奚武率騎三萬出平陽,以應楊忠。是月,有人生子,男而陰在背後,如尾,兩足指如獸爪。有犬生子,腰以後分為二身,兩尾六足。
四年春正月庚申,楊忠破齊長城,至晉陽而還。二月庚寅朔,日有蝕之。三月庚辰,初令百官執笏。夏四月癸卯,以柱國、鄧公竇熾為大宗伯。五月壬戌,封明帝長子賢為畢公。癸酉,以大將軍、安武公李穆為柱國。丁亥,改禮部為司宗,大司禮為禮部,大司樂為樂部。六月庚寅,改禦伯為納言。秋七月,焉耆國遣使獻名馬。八月丁亥朔,日有蝕之。詔柱國楊忠帥師與突厥東伐,至北河而還。戊子,以柱國、齊公憲為雍州牧,以許公宇文貴為大司徒。九月丁巳,以柱國、衛公直為大司空。陳人來聘。是月,以皇世母閻氏自齊至,大赦。閏月己亥,以大將軍韋孝寬、長孫儉並為柱國。冬十月癸亥,以大將軍陸通、宇文盛、蔡公廣並為柱國。甲子,詔大冢宰、晉公護伐齊,齊於太廟,庭授以斧鉞。於是護總大軍出潼關,大將軍權景宣帥山南諸軍出豫州,少師楊出軹關。丁卯,帝幸沙苑勞師。癸酉,還宮。十一月甲午,柱國尉遲迥圍洛陽,柱國、齊公憲營芒山,晉公護次陜州。十二月丙辰,齊豫州刺史王士良以州降。壬戌,齊師度河,晨至洛陽,諸軍驚散。尉迥帥麾下數十騎捍敵,得卻,至夜引還。柱國王雄力戰,死之。遂班師。楊於軹關戰沒。權景宜亦棄豫州而還。是歲,突厥、粟特等國並遣使朝貢。
五年春正月甲申朔,以柱國王雄死王事故,廢朝。乙巳,以雄世子謙為柱國。
二月辛酉,詔陳公純等逆皇后於突厥。丙寅,以柱國李穆為大司空,綏德公陸通為大司寇。壬申,行幸岐州。戊子,柱國豆盧寧薨。夏四月,齊武成帝禪位於其太子緯,自稱太上皇帝。五月己亥,左右武伯各置中大夫一人。六月庚申,彗星出三臺,入文昌,犯上將,經紫宮入苑,漸長丈餘,百餘日乃滅。辛未,詔江陵人年六十五已上為官奴婢者,已令放免;其公私奴婢年七十以外者,所在官私宜贖為庶人。秋七月辛巳朔,日有蝕之。庚寅,行幸秦州,降死罪已下刑。辛丑,遣大使巡察天下。
八月丙子,車駕至自秦州。冬十月辛亥,改函谷關城為通洛防。十一月丁未,陳人來聘。是歲,吐谷渾遣使朝貢。
天和元年春正月己卯朔,日有蝕之。辛巳,考路寢,命群臣賦詩。京邑耆老亦會焉,頒賜各有差。癸未,大赦,改元,百官普加四級。己亥,親耕籍田。丁未,於宕昌國置宕州。遣小載師杜果使於陳。二月戊辰,詔三公已下,各舉所知。庚午,日鬥,光遂微,日中見烏。三月丙午,祀南郊。夏四月辛亥,雩。是月,陳文帝殂。
五月庚辰,帝御正武殿,集群臣,親講《禮記》。吐谷渾龍涸王莫昌率戶內附,以其地為扶州。甲午,詔曰:「甲子、乙卯,《禮》雲不樂。萇弘表昆吾之稔,杜蕢有揚觶之文。自世道喪亂,禮儀紊毀,此典茫然,已墜於地。宜依是日,有事停樂。
庶知為君之難,為臣不易,貽之後昆,殷鑒斯在。」六月丙午,以大將軍辛威為柱國。秋七月戊寅,築武功、郿、斜谷、武都、留谷、津坑諸城,以置軍人。壬午,詔諸胄子入學,但束修於師,不勞釋奠。釋奠者,學成之祭。自今即為恒式。八月己未,詔諸有三年之喪,或負土成墳,或寢苫骨立,一誌一行,可稱揚者,本部官司,隨事上言。當加吊勉,以勵薄俗。九月乙亥,信州蠻反,詔開府陸騰討平之。
冬十月甲子,初造《山雲舞》,以備六代樂。十一月丙戌,行幸武功等城。十二月庚申,還宮。
二年春正月癸酉朔,日有蝕之。己亥,親耕籍田。三月癸酉,改武遊園為道會苑。丁亥,初立郊丘壇壝制度。夏四月乙巳,省並東南諸州。以大將軍、陳公純為柱國。六月辛亥,尊所生叱奴氏為皇太后。閏月庚午,地震。戊寅,陳湘州刺史華皎帥眾來附。壬辰,以大將軍、譙公儉為柱國。秋七月辛丑,梁州上言鳳凰集楓樹,群鳥列侍以萬數。甲辰,立路門學,置生七十二人。壬子,以太傅、燕公於謹為雍州牧。九月,衛公直等與陳將淳於量、吳明徹戰於沌口,王師敗績。元定以步騎數千先度,遂沒江南。冬十一月戊戌朔,日有蝕之。癸丑,太保、許國公宇文貴薨。
是歲,突厥、吐谷渾、安息等國並遣使朝貢。
三年春正月辛丑,祀南郊。三月癸卯,皇后阿史那氏至自突厥。甲辰,大赦。
丁未,大會百寮及賓客於路寢。戊午,太傅、燕公於謹薨。夏四月辛巳,以太保達奚武為太傅,大司馬尉迥為太保,柱國、齊公憲為大司馬。五月庚戌,享太廟。六月甲戌,有星孛於東井。秋七月壬寅,柱國、隨公楊忠薨。八月乙丑,韓公元羅薨。
齊人來聘,請和親,詔軍司馬陸逞報聘。癸酉,帝御大德殿,集百寮及沙門道士等,親講《禮記》。冬十月癸亥,享太廟。丁亥,上親帥六軍,講武於城南。京邑觀者,輿馬彌漫數十里,諸蕃使咸在焉。十一月壬辰朔,日有蝕之。壬子,遣開府崔彥穆使於齊。甲寅,陳安成王頊廢其主伯宗而自立。辛未,齊武成帝殂。
四年春正月辛卯朔,以齊武成殂故,廢朝。遣司會李綸等會葬於齊。二月戊辰,帝御大德殿,集百僚道士沙門等討論釋老。夏四月己巳,齊人來聘。五月己丑,帝制《象經》成,集百寮講說。封魏廣平公子元謙為韓國公,以紹魏後。丁巳,柱國、吳公尉綱薨。六月,築原州及涇州東城。秋七月,突厥遣使獻馬。柱國、昌寧公長孫儉薨。
五年春三月甲辰,初令宿衛官住關外者,將家累入京,不樂者,解宿衛。夏四月甲寅,以柱國宇文盛為大宗伯。省帥都督官。丙寅,遣大使巡察天下。六月庚子,以皇女生故,降宥罪人,並免逋租懸調。冬十月辛巳朔,日有蝕之。丁酉,太傅、鄭公達奚武薨。十一月丁卯,柱國、幽公廣薨。十二月癸巳,大將軍鄭恪帥師平越巂,置西寧州。是月,齊將斛律光侵邊,於汾北築城,自華谷至龍門。
六年春正月己酉朔,以路門未成故,廟朝。丁卯,以大將軍王傑、譚公會、雁門公田弘、魏公李暉等並為柱國。三月己酉,齊公憲自龍門度河,斛律光退保華谷,憲攻拔其新築五城。夏四月戊寅朔,日有蝕之。辛卯,信州蠻反,遣大將軍趙訚帥師討平之。庚子,以大將軍司馬消難、侯莫陳瓊、大安公閻慶、神武公竇毅、南陽公叱羅協、平高公侯伏侯龍恩並為柱國。五月癸亥,遣納言鄭詡使於陳。丙寅,以大將軍李昞、中山公訓、杞公亮、上庸公陸騰、安義公宇文丘、北平公寇紹、許公宇文善、犍為公高琳、鄭公達奚震、隴東公楊纂、常山公於翼並為柱國。六月乙未,以大將軍、太原公王秉為柱國。是月,齊將段孝先攻陷汾州。秋七月乙丑,以大將軍、越公盛為柱國。八月癸酉,省掖庭四夷樂、後宮羅綺工五百餘人。冬十月壬午,冀公通薨。乙未,遣右武伯谷會琨使於齊。壬寅,上親帥六軍講武於城南。十一月壬子,以大將軍梁公侯莫陳芮、大將軍李意並為柱國。丙辰,齊人來聘。丁巳,行幸散關。十二月己丑,還宮。是冬,牛疫死者十六七。
建德元年春正月戊午,帝幸玄都觀,親禦法座講說,公卿道俗論難,事畢還宮。
降死罪及流罪一等,其五歲刑已下,並宥之。二月癸酉,遣大將軍、昌城公深使於突厥,司宗李際使於齊。乙酉,柱國、安義公宇文丘薨。三月癸卯朔,日有蝕之。
齊人來聘。丙辰,誅大冢宰、晉公護及其子柱國、譚公會,並柱國侯伏侯龍恩及其弟大將軍萬壽,大將軍劉勇等。大赦,改元。罷中外府。癸亥,以太傅尉迥為太師,柱國竇熾為太傅,大司空李穆為太保,齊公憲為大冢宰,衛公直為大司徒,趙公招為大司空,柱國辛威為大司寇,綏德公陸通為大司馬。詔曰:「人勞不止則星動於天,作事不時則石言於國。頃興造無度,征發不已;加以頻歲師旅,農畝廢業,去秋災蝗,年谷不登。自今正調以外,無妄征發。」夏四月甲戌,以代公達、滕肥逌並為柱國。己卯,詔公卿已下,各舉所知。遣工部、代公達使於齊。丙戌,詔百官軍人上封事,極言得失。丁亥,詔斷四方非常貢獻。庚寅,追尊略陽公為孝閔皇帝。
癸巳,立魯公赟為皇太子。大赦,百官各加封級。五月壬戌,以大旱,集百官於庭。
詔之曰:「亢陽不雨,豈朕德薄,刑賞乖中歟?將公卿大臣,或非其人歟?宜盡直言,無有所隱。」公卿各引咎自責,其夜澍雨。六月庚子,改置宿衛官員。秋七月辛丑,陳人來聘。九月庚子朔,日有蝕之。庚申,扶風掘地得玉杯以獻。冬十月庚午,詔江陵所獲俘虜充官口者,悉免為百姓。辛未,遣小匠師楊勰使於陳。大司馬、綏德公陸通薨。十一月丙午,上親禦六軍,講武於城南。庚戌,行幸羌橋,集京城東諸都督以上,頒賜各有差。乙卯,還宮。壬戌,以大司空、趙公招為大司馬。十二月壬申,行幸斜谷,集京城西諸都督以上,頒賜有差。丙戌,還宮。己丑,帝御正武殿,親錄囚徒,至夜而罷。庚寅,幸道會苑,以上善殿壯麗,遂焚之。
二年春正月辛丑,祀南郊。乙巳,以柱國田弘為大司空,大將軍若干鳳為柱國。
庚戌,復置帥都督官。乙卯,享太廟。閏月己巳,陳人來聘。二月甲寅,詔皇太子赟巡撫西土。壬戌,遣司會侯莫陳凱使於齊。省雍州內八郡,並入京兆、馮翊、扶風、咸陽等郡。三月己卯,皇太子於岐州獲白鹿二以獻。詔答曰:「在德不在瑞。」
癸巳,省六府諸司中大夫以下官,府置四司,以下大夫為官之長,上士貳之。夏四月己亥,享太廟。丙辰,增改東宮官員。五月丁丑,以柱國侯莫陳瓊為大宗伯,滎陽公司馬消難為大司寇,上庸公陸騰為大司空。六月庚子,省六府員外諸官,皆為丞。壬子,皇孫衎生,文武官普加一級大階。大選諸軍將帥。丙辰,帝御路寢,集諸軍將,勖以戎事。庚申,詔諸軍旗旌皆畫以猛獸鷙鳥之象。秋七月己巳,享太廟。
自春末不雨,至於是月。壬申,集百僚於大德殿,帝責躬罪己,問以時政得失。戊子,雨。八月丙午,改三夫人為三妃。關中大蝗。九月乙丑,陳人來聘。戊寅,詔曰:「頃者婚嫁,競為奢靡,有司宜加宣勒,使遵禮制。」冬十月癸卯,齊人來聘。
甲辰,奏六代樂成,帝御崇信殿,集百官觀之。十一月辛巳,帝親帥六軍,講武於城東。癸未,集諸軍都督以上五十人於道會苑大射,帝親臨射堂,大備軍容。十二月癸巳,集群官及沙門道士等,帝升高座,辨釋三教先後。以儒教為先,道教次之,佛教為後。以大將軍赫連達為柱國。詔軍人之間,年多耆壽,可頒授老職,使榮沾邑裏。戊午,聽訟於正武殿,自旦及夜,繼之以燭。
三年春正月壬戌,朝群臣於路門。冊柱國齊公憲、衛公直、趙公招、譙公儉、陳公純、越公盛、代公達、滕公逌並進爵為王。己巳,享太廟。庚午,突厥遣使獻馬。癸酉,詔自今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爰及鰥寡,所在以時嫁娶,務從節儉。
乙亥,親耕籍田。丙子,初服短衣,享二十四軍督將以下,試以軍旅之法,縱酒盡歡。詔以往歲年谷不登,令公私道俗,凡有貯積粟麥者,皆準口聽留,已外盡糶。
二月壬辰朔,日有蝕之。丁酉,紀公康、畢公賢、酆公貞、宋公實、漢公贊、秦公贄、曹公允並進爵為王。丙午,令六府各舉賢良清正之士。癸丑,柱國、許公宇文善有罪免。丙辰,大赦。三月癸酉,皇太后叱奴氏崩。帝居倚廬,朝夕共一溢米,群臣表請,累旬乃止。詔皇太子赟總庶政。夏四月乙卯,齊人來吊赗會葬。丁巳,有星孛於東井。五月庚申,葬文宣後於永固陵,帝袒跣至陵所。辛酉,詔曰:「齊斬之情,經籍彜訓,近代沿革,遂亡斯禮。伏奉遺令,既葬便除;攀慕几筵,情實未忍。三年之喪,達於天子,古今無易之道,王者之所常行。但時有未諧,不得全制;軍國務重,庶有聽朝。衰麻之節,苫廬之禮,率遵前典,以申罔極。百僚以下,宜遵遺令。」公卿上表固請俯就權制,過葬即吉。帝不許,引古答之。群臣乃止。
於是遂申三年之制。五服之內,亦令依禮。初置太子諫議,員四人;文學,十人。
皇子、皇弟友,員各二人;學士,六人。戊辰,詔故晉公護及諸子並追復先封,改葬加謚。丙子,初斷佛、道二教,經像悉毀,罷沙門、道士,並令還俗。並禁諸淫祀,非祀典所載者,盡除之。六月丁未,集諸軍將,教以戰陣之法。壬子,更鑄五行大布錢,以一當十,與布泉錢並行。戊午,詔曰:「至道弘深,混成無際;體包空有,理極幽玄。但歧路既分,源流逾遠;淳離樸散,形器斯乖。遂使三墨八儒,朱紫交競;九流七略,畢說相騰。道隱小成,其來舊矣;不有會歸,爭驅靡息。今可立通道觀。聖哲微言,先賢典訓,金科玉篆,秘賾玄文;可以濟養黎元,扶成教義者,並宜弘闡,一以貫之。俾夫玩培塿者識嵩岱之崇崛;守磧礫者悟渤澥之泓澄,不亦可乎。」秋七月庚申,行幸雲陽宮。乙酉,衛王直在京反,欲突入蕭章門。司武尉遲運等拒守,直敗,遁走。戊子,車駕至自雲陽宮。八月辛卯,禽直於荊州,免為庶人。冬十月丙申,詔禦正楊尚希使於陳。庚子,詔蒲州人遭饑乏絕者,令向郿城以西及荊州管內就食。甲寅,行幸蒲州。乙卯,曲赦蒲州見囚大辟以下。丙辰,行幸同州。十一月戊午,于闐遣使獻名馬。己巳,大閱於同州城東。甲戌,車駕至自同州。十二月戊子,大會衛官及軍人以上,賜錢帛各有差。丙申,改諸軍軍人並名侍官。癸卯,集諸軍講武於臨臯澤。涼州比年地震,壞城郭,地裂湧泉出。
四年春正月戊辰,初置營軍器監。壬申,布寬大之詔,多所蠲免。二月丙戌朔,日有蝕之。辛卯,改置宿衛官員。己酉,柱國、廣德公李意有罪免。三月丙辰,遣小司寇元偉使於齊。郡縣各省主簿一人。甲戌,以柱國、趙王招為雍州牧。夏四月甲午,柱國、燕公於實有罪免。丁酉,初令上書者並為表,於皇太子以下稱啟。秋七月己未,禁五行大布錢不得出入關,布泉錢聽入而不聽出。甲戌,陳人來聘。丙子,召大將軍以上於大德殿,帝親諭以伐齊之旨。言往以政出權宰,無所措懷,自親覽萬機,便圖東討。惡衣菲食,繕甲練兵,數年以來,戰備稍足。而偽主昏虐,恣行無道,伐暴除亂,斯實其時。群臣咸稱善。丁丑,下詔暴齊氏過惡。以柱國、陳王純為前一軍總管,滎陽公司馬消難為前二軍總管,鄭公達奚震為前三軍總管,越王盛為後一軍總管,周昌公侯莫陳瓊為後二軍總管,越王招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