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 of Later Han 後漢書
卷四十九 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 Volume 49: Biographies of Wang Chong, Wang Fu, Zhongchang Tong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王充王充字仲任,會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徙焉。充少孤,鄉里稱孝。後到京師,受業太學,[一]師事扶風班彪。好博覽而不守章句。家貧無書,常游洛陽市肆,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遂博通觿流百家之言。後歸鄉里,屏居教授。仕郡為功曹,以數諫爭不合去。 注[一]袁山松《書》:「充幼聰朗。詣太學,觀天子臨辟雍,作六儒論。」
充好論說,始若詭異,終有理實。以為俗儒守文,多失其真,乃閉門潛思,絕慶吊之禮,戶牖牆壁各置刀筆。箸《論衡》八十五篇,二十餘萬言,[一]釋物類同異,正時俗嫌疑。 注[一]袁山松《書》曰:「充所作《論衡》,中土未有傳者,蔡邕入吳始得之,恆秘玩以為談助。其後王朗為會稽太守,又得其書,及還許下,時人稱其才進。或曰,不見異人,當得異書。問之,果以論衡之益,由是遂見傳焉。」《抱朴子》曰:「時人嫌蔡邕得異書,或搜求其帳中隱處,果得論衡,抱數卷持去。邕丁寧之曰:『唯我與爾共之,勿廣也。』」
刺史董勤辟為從事,轉治中,自免還家。友人同郡謝夷吾上書薦充才學,[一]肅宗特詔公車征,病不行。年漸七十,志力衰耗,乃造養性書十六篇,裁節嗜欲,頤神自守。永元中,病卒於家。 注[一]謝承《書》曰:「夷吾薦充曰:『充之天才,非學所加,雖前世孟軻、孫卿,近漢楊雄、劉向、司馬遷,不能過也。』」
王符
王符字節信,安定臨涇人也。少好學,有志操,與馬融、竇章、張衡、崔瑗等友善。安定俗鄙庶孽,[一]而符無外家,為鄉人所賤。自和、安之後,世務游宦,當塗者更相薦引,而符獨耿介不同於俗,以此遂不得升進。志意蘊憤,乃隱居著書三十餘篇,以譏當時失得,不欲章顯其名,故號曰潛夫論。其指訐時短,討□物情,[二]足以觀見當時風政,著其五篇云爾。 注[一]何休注《公羊傳》云:「孽,賤也。」
注[二]訐,攻也。□,責也。
貴忠篇曰:
夫帝王之所尊敬者天也,皇天之所愛育者人也。今人臣受君之重位,牧天之所愛,焉可以不安而利之,養而濟之哉?是以君子任職則思利人,達上則思進賢,故居上而下不怨,在前而後不恨也。書稱「天工人其代之」。王者法天而建官,[一]故明主不敢以私授,忠臣不敢以虛受。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偷天官以私己乎![二]以罪犯人,必加誅罰,況乃犯天,得無咎乎?夫五*(世)**[代]*之臣,以道事君,[三]澤及草木,仁被率土,是以福祚流衍,本支百世。[四]季世之臣,以諂媚主,不思順天,專杖殺伐。白起、蒙恬,秦以為功,天以為賊;[五]息夫、董賢,主以為忠,天以為盜。[六]易曰:「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鮮不及矣。」[七]是故德不稱,其禍必酷;能不稱,其殃必大。夫竊位之人,天奪其鑒。[八]雖有明察之資,仁義之志,一旦富貴,則背親捐舊,喪其本心,□骨肉而親便辟,薄知友而厚犬馬,寧見朽貫千萬,而不忍貸人一錢,情知積粟腐倉,而不忍貸人一斗,骨肉怨望於家,細人謗讟於道。前人以敗,後爭襲之,誠可傷也。
注[一]《尚書》咎繇謨曰:「亡曠庶官,天工人其代之。」孔安國注云:「言人代天理官,不可以天官私非其才也。」又曰:「明王奉若天道,建邦設都。」孔安國注云:「天有日、月、北斗、五星二十八宿,皆有尊卑相正之法。言明王奉順此道,以立國設都也。」
注[二]《左傳》介之推曰:「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功以為己力乎?」
注[三]五代謂唐、虞、夏、殷、周也。
注[四]詩大雅曰:「文王孫子,本支百世。」
注[五]《史記》曰,白起為秦將,與趙戰於長平,坑趙卒四十五萬人。蒙恬為秦將,北逐戎翟,築長城,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里。此為虐於人也。
注[六]息夫躬字子微,哀帝時,告東平王雲事,封宜陵侯。董賢字聖卿,得幸哀帝,為賢起大第於北闕下,封為高安侯。
注[七]《易系辭》之言。
注[八]《論語》孔子曰:「臧文仲其竊位者歟?」《左傳》晉卜偃曰:「虢必亡矣,天奪之鑒而益其疾也。」杜預注云「鑒,所以自照」也。
歷觀前政貴人之用心也,與嬰兒子其何異哉?嬰兒有常病,貴臣有常禍,父母有常失,人君有常過。嬰兒常病,傷於飽也;貴臣常禍,傷於寵也。哺乳多則生□病,富貴盛而致驕疾。愛子而賊之,驕臣而滅之者,非一也。極其罰者,乃有僕死深牢,銜刀都巿,[一]豈非無功於天,有害於人者乎?夫鳥以山為埤而增巢其上,魚以泉為淺而穿穴其中,卒所以得者餌也。[二]貴戚願其宅吉而制為令名,欲其門堅而造作鐵樞,卒其所以敗者,非苦禁忌少而門樞朽也,常苦崇財貨而行驕僭耳。
注[一]趙將李牧為韓倉所譖,賜死。將自誅,臂短不能及,銜刀於柱以自殺。見《戰國策》。
注[二]曾子之文也。亦見《大戴禮》。
不上順天心,下育人物,而欲任其私智,竊弄君威,反戾天地,欺誣神明。居累卵之危,而圖太山之安,為朝露之行,而思傳世之功。[一]豈不惑哉!豈不惑哉! 注[一]朝露言易盡也。蘇子曰:「人生一世,若朝露之托於桐葉耳,其與幾何!」
浮侈篇曰:
王者以四海為家,兆人為子。一夫不耕,天下受其饑;一婦不織,天下受其寒。
[一]今舉俗捨本農,趨商賈,牛馬車輿,填塞道路,游手為巧,充盈都邑,[二] 務本者少,浮食者觿。「商邑翼翼,四方是極。」[三]今察洛陽,資末業者什於農夫,虛偽游手什於末業。是則一夫耕,百人食之,一婦桑,百人衣之,以一奉百,孰能供之!天下百郡千縣,巿邑萬數,類皆如此。本末不足相供,則民安得不饑寒?饑寒並至,則民安能無奸軌?奸軌繁多,則吏安能無嚴酷?嚴酷數加,則下安能無愁怨?愁怨者多,則咎徵並臻。下民無聊,而上天降□,則國危矣。
注[一]文子曰:「神農之法曰:『丈夫丁壯不耕,天下有受其饑者,婦人當年不織,天下有受其寒者。故其耕不強者,無以養生,其織不力者,無以衣形。』」
注[二]游手為巧謂雕鏤之屬也。
注[三]詩商頌文也。鄭玄注云:「極,中也。翼翼然可則□,乃四方之中正也。」
夫貧生於富,弱生於強,亂生於化,危生於安。[一]是故明王之養民,憂之勞之,教之誨之,慎微防萌,以斷其邪。故易美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二] 七月之詩,大小教之,終而復始。由此觀之,人固不可恣也。[三] 注[一]富而不節則貧,強而驕人則弱,居理而不修德則亂,恃安而不慎微則危矣。
注[二]「節以制度」以下,並節卦彖辭也。鄭玄注云:「空府臧則傷財,力役繁則害人,二者奢泰之所致。」
注[三]七月,詩豳風也。大謂耕桑之法,小謂索綯之類。自春及冬,終而復始也。
今人奢衣服,侈飲食,事口舌而習調欺。或以謀奸合任為業,[一]或以游博持掩為事。[二]丁夫不扶廣鋤,而懷丸挾彈,攜手上山遨遊,或好取土作丸賣之,外不足禦寇盜,內不足禁鼠雀。或作泥車瓦狗諸戲弄之具,以巧詐小兒,此皆無益也。 注[一]合任謂相合為任俠也。
注[二]博謂六博,掩謂意錢也。《前書貨殖傳》曰「又況掘頤搏掩犯奸成富」也。
詩刺「不績其麻,巿也婆娑」。[一]又婦人不修中饋,休其蠶織,[二]而起學巫祝,鼓舞事神,以欺誣細民,熒惑百姓妻女。羸弱疾病之家,懷憂憤憤,易為恐懼。至使奔走便時,去離正宅,崎嶇路側,風寒所傷,奸人所利,盜賊所中。
或增禍重祟,至於死亡,而不知巫所欺誤,反恨事神之晚,此妖妄之甚者也。 注[一]詩陳風也。婆娑,舞魍。謂婦人於巿中歌舞以事神也。
注[二]《易》家人卦六二曰:「在中饋,貞吉。」鄭玄注云:「中饋,酒食也。」詩大雅曰:「婦無公事,休其蠶織。」
或刻畫好繒,以書祝辭;或虛飾巧言,希致福祚;或糜折金彩,令廣分寸;或斷截觿縷,繞帶手腕;或裁切綺縠,繨紩成幡。皆單費百縑,用功千倍,破牢為偽,以易就難,坐食嘉谷,消損白日。[一]夫山林不能給野火,江海不能實漏琶,皆所宜禁也。 注[一]損或作「捐」。
昔孝文皇帝躬衣弋綈,[一]革舄韋帶。而今京師貴戚,衣服飲食,車輿廬第,奢過王制,固亦甚矣。且其徒御僕妾,皆服文組彩牒,[二]錦繡綺紈,葛子升越,筩中女布。[三]犀象珠玉,虎魄輂瑁,石山隱飾,金銀錯鏤,[四]窮極麗靡,轉相誇宛。[五]其嫁娶者,車軿數里,緹帷竟道,[六]騎奴侍童,夾轂並引。富者競欲相過,貧者恥其不逮,一饗之所費,破終身之業。古者必有命然後乃得衣繒絲而乘車馬,[七]今雖不能復古,宜令細民略用孝文之制。 注[一]前書音義曰:「弋,皁也。綈,繒也。」
注[二]牒即今疊布也。
注[三]《說文》曰:「綺,文繒也。」前書曰:「齊俗作冰紈。」子,細稱也。沈懷遠《南越志》曰:「蕉布之品有三,有蕉布,有竹子布,又有葛焉。雖精麤之殊,皆同出而異名。」楊雄《蜀都賦》曰:「布則蜘蛛作絲,不可見風,筩中黃潤,一端數金。」盛弘之《荊州記》曰:「秭歸縣室多幽閒,其女盡織布至數十升。」今永州俗猶呼貢布為女子布也。
注[四]《廣雅》曰:「虎魄,珠也。生地中,其上及旁不生草,深者八九尺。初時如桃膠,凝堅乃成。其方人以為枕。出罽賓及大秦國。」吳錄曰:「輂瑁似龜而大,出南海。」山石謂隱起為山石之文也。
注[五]郭景純注《子虛賦》曰:「詫,誇也。」宛與詫通也。
注[六]蒼頡篇曰:「軿,衣車。」軿音薄丁反,又步田反。
注[七]《尚書大傳》曰:「古之帝王者必有命。人能敬長矜孤,取捨好讓者,命於其君,得乘飾車軿馬,衣文錦。未有命者,不得衣,不得乘,乘衣者有罰。」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一]桐木為棺,葛采為緘,[二]下不及泉,上不洩臭。中世以後,轉用楸梓槐柏杶樗之屬,各因方土,裁用膠漆,使其堅足恃,其用足任,如此而已。
今者京師貴戚,必欲江南檽梓豫章之木。[三]邊遠下土,亦競相放□。夫檽樟豫章,所出殊遠,伐之高山,引之窮谷,入海乘淮,逆河泝洛,工匠雕刻,連累日月,會觿而後動,多牛而後致,重且千斤,功將萬夫,而東至樂浪,西達敦煌,費力傷農於萬里之地。古者墓而不墳,中世墳而不崇。仲尼喪母,頤高四尺,遇雨而崩,弟子請修之,夫子泣曰:「古不修墓。」[四]及鯉也死,有棺無幟。文帝葬芷陽,[五]明帝葬洛南,皆不臧珠寶,不起山陵,墓雖卑而德最高。今京師貴戚,郡縣豪家,生不極養,死乃崇喪。或至金縷玉匣,檽梓楩□,多埋珍寶偶人車馬,造起大頤,廣種松柏,廬舍祠堂,務崇華侈。案鄗畢之陵,南城之頤,[六]周公非不忠,曾子非不孝,以為□君愛父,不在於聚財,揚名顯親,無取於車馬。昔晉靈公多賦以雕牆,春秋以為*(非)**[不]*君;[七]華元、樂舉厚葬文公,君子以為不臣。[八]況於腢司士庶,乃可僭侈主上,過天道乎?[九]
注[一]《易系辭》之言也。
注[二]《屍子》曰:「禹之喪法,死於陵者葬於陵,死於澤者葬於澤,桐棺三寸,制喪三日。」《墨子》曰:「舜西教乎七戎,道死,葬南巴之中,衣衾三領,款木之棺,葛以緘之。」采猶蔓也。緘,束也。
注[三]檽音乃豆反,見埤蒼。《爾雅》曰:「栵檽。」音而。注云「檽似槲□而痺小」,恐非棺槨之用。豫章即樟木也。
注[四]孔子合葬母於防,曰:「吾聞之,古也墓而不墳。」於是封之崇四尺。孔子先反,門人後,雨甚至。孔子曰:「爾來何遲也?」曰:「防墓崩。」孔子泫然流涕曰:「吾聞之,古不修墓。」見《禮記》也。
注[五]縣名,屬京兆,文帝后改曰霸陵。
注[六]畢,周文王、武王葬地也。司馬遷云「在鄗東南杜中」,無墳隴,在今咸陽縣西北。孔安國注《尚書》雲在長安西北。南城山,曾子父所葬,在今沂州費縣西南也。
注[七]《左傳》:「晉靈公不君,厚斂以雕牆。」杜預注云:「不君,失君道也。雕,畫也。」
注[八]左傳:「宋文公卒,始厚葬,用蜃炭,益車馬,始用殉,幟有四阿,棺有翰檜。君子謂華元、樂舉於是不臣,是□君於惡也。」
注[九]前書貢禹曰:「今大夫僭諸侯,諸侯僭天子,天子過天道,其日久矣。」
實貢篇曰:
國以賢興,以諂衰;君以忠安,以佞危。此古今之常論,而時所共知也。然衰國危君,繼踵不絕者,豈時無忠信正直之士哉,誠苦其道不得行耳。夫十步之閒,必有茂草;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一]是故亂殷有三仁,小□多君子。[二] 今以大漢之廣土,士民之繁庶,朝廷之清明,上下之修正,而官無善吏,位無良臣。此豈時之無賢,諒由取之乖實。夫志道者少與,逐俗者多疇,是以朋黨用私,背實趨華。其貢士者,不復依其質干,准其才行,但虛造聲譽,妄生羽毛。略計所舉,歲且二百。覽察其狀,則德侔顏、冉,詳核厥能,則鮮及中人,皆總務陞官,自相推達。夫士者貴其用也,不必求備。故四友雖美,能不相兼;[三]三仁齊致,事不一節。高祖佐命,出自亡秦;光武得士,亦資暴莽。況太平之時,而雲無士乎!
注[一]《說苑》曰:「十步之澤,必有芳草。」《論語》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也。
注[二]亂殷謂紂時也。三仁,箕子、微子、比干也。《左傳》,吳季札適□,悅蘧瑗、史狗、史□、公子荊、公叔發、公子朝,曰:「□多君子,未有患也。」又臧宣叔曰:「□之於晉,不得為次國。」杜預注云:「春秋之時,以強弱為大小,□雖侯爵,猶為小國。」
注[三]《尚書大傳》孔子曰:「文王得四臣,丘亦得四友。」謂回也為胥附,賜也為奔走,師也為先後,由也為禦侮,其能各不同也。
夫明君之詔也若聲,忠臣之和也如響。長短大小,清濁疾徐,必相應也。且攻玉以石,洗金以鹽,[一]濯錦以魚,浣布以灰。夫物固有以賤理貴,以醜化好者矣。智者□短取長,以致其功。今使貢士必核以實,其有小疵,勿強衣飾,[二] 出處默語,各因其方,則蕭、曹、周、韓之倫,何足不致,吳、鄧、梁、竇之屬,企踵可待。孔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 注[一]詩小雅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今之金工發金色者,皆淬之於鹽水焉。
注[二]衣飾謂裝飾以成其過也。衣音於氣反。
愛日篇曰:
國之所以為國者,以有民也。民之所以為民者,以有谷也。谷之所以豐殖者,以有民功也。功之所以能建者,以日力也。化國之日舒以長,故其民閒暇而力有餘;亂國之日促以短,故其民困務而力不足。舒長者,非謂羲和安行,[一] 乃君明民靜而力有餘也。促短者,非謂分度損減,[二]乃上闇下亂,力不足也。
孔子稱「既庶則富之,既富乃教之」。是故禮義生於富足,盜竊起於貧窮;富足生於寬暇,貧窮起於無日。
聖人深知力者民之本,國之基也,故務省徭役,使之愛日。是以堯□羲和,欽若昊天,敬授民時。明帝時,公車以反支日不受章奏,[三]帝聞而怪曰:「民廢農桑,遠來詣闕,而復拘以禁忌,豈為政之意乎!」於是遂蠲其制。*(令)**[今]*冤民仰希申訴,而令長以神自畜,[四]百姓廢農桑而趨府廷者,相續道路,非朝餔不得通,非意氣不得見。[五]或連日累月,更相瞻視;或轉請鄰里,饋糧應對。歲功既虧,天下豈無受其饑者乎?
注[一]羲和,日也。《山海經》曰:「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閒,有羲和之國。有女子曰羲和,方浴日於甘泉。羲和者,帝俊之妻,是生十日。」郭璞注曰:「羲和蓋天地始生日月者也。」
注[二]洛書甄耀度曰「凡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一度為千九百三十二里。日一日行一度,月一日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一」也。
注[三]凡反支日,用月朔為正。戌﹑亥朔一日反支,申﹑酉朔二日反支,午﹑未朔三日反支,辰﹑巳朔四日反支,寅﹑卯朔五日反支,子﹑丑朔六日反支。見《陰陽書》也。
注[四]難見如神也。
注[五]《說文》曰:「餔謂日加申時也。」今為「晡」字也。
孔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從此言之,中才以上,足議曲直,鄉亭部吏,亦有任決斷者,而類多枉曲,蓋有故焉。夫理直則恃正而不橈,事曲則諂意以行賕。
不橈故無恩於吏,行賕故見私於法。若事有反覆,吏應坐之,吏以應坐之故,不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