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d Book of Tang 舊唐書
卷三十九 志第十九: 地理二 Volume 39 Treatises 19: Geography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志第十九地理二○河東道三河北道四山南道五
河東道
河中府隋河東郡。武德元年,置蒲州,治桑泉縣,領河東、桑泉、猗氏、虞鄉四縣。二年,置蒲州總管府,管蒲、虞、泰、絳、邵、澮六州。三年,移蒲治河東縣,依舊總管府。其年,置溫泉縣。九年,又置都督府,管蒲、虞、芮、邵、泰五州,仍省溫泉縣。其年,罷都督府。貞觀八年,割虢州之永樂來屬。十七年,以廢虞州之安邑解縣、廢泰州之汾陰來屬。開元八年,置中都,改蒲州為河中府。其年,罷中都,依舊為蒲州,又與陝,鄭、汴、懷、魏為「六雄」。十二年,昇為「四輔」。天寶元年,改為河東郡。乾元元年,復為蒲州,割安邑屬陝州。三年四月,置河中府,析同州之朝邑,於河西鹽坊置河西縣,來屬。元年建卯月,又為中都。元和三年,復為河中府。舊領縣五,戶三萬六千四百九十九,口十七萬三千七百八十四。天寶領縣八,戶七萬八百,口四十六萬九千二百一十三。元和領縣十一。在京師東北三百二十四里,去東都五百五十里。
河東隋縣。州理所。開元八年,分置河西縣。其年,罷中都,乃省,乾元三年,復置
河西舊朝邑縣,屬同州,管長春宮。乾元元年,置河中府,割朝邑來屬,改為河西縣,以鹽坊為理所
臨晉隋分猗氏置桑泉縣。武德三年,分置溫泉縣。九年,省溫泉併入桑泉。天寶十三年,改為臨晉縣
解隋虞鄉縣。武德元年,改為解縣,屬虞州。蒲州別置虞鄉縣。貞觀十七年,省解縣併入虞鄉。二十二年,復析置解縣,屬蒲州
猗氏漢縣,古郇國也
虞鄉漢解縣地,後魏分置虞鄉縣。貞觀十七年,省解縣,併入虞鄉縣。二十年,復置解縣,省虞鄉。天授二年,復分解縣置虞鄉縣
永樂武德元年,分芮城縣置屬芮州。九年,廢芮州,改屬鼎州。貞觀八年,改屬蒲州,又割屬虢州。神龍元年,復來屬
寶鼎漢汾陰縣。隋屬泰州。貞觀十七年,廢泰州,縣來屬。開元十一年,玄宗祀後土,獲寶鼎,因改為寶鼎
龍門漢皮氏縣,後魏改為龍門。武德元年,於縣置泰州,領龍門、萬泉、汾陰四縣。貞觀十七年,廢泰州及芮縣,以龍門、萬泉屬絳州,汾陰屬蒲州
聞喜漢縣。隋為桐鄉縣。武德元年,分置聞喜縣
萬泉武德三年,分稷山界于薛通城置萬泉縣,屬泰州。州廢,入絳州,後又隸河中府。
絳州隋絳郡。武德元年,置絳州總管府,管絳、潞、蓋、建、澤、沁、韓、晉、呂、舉、泰、蒲、虞、芮、邵十五州。絳州領正平、太平、曲沃、聞喜、稷山五縣。三年,廢總管府。其年,以廢北澮州之翼城置翼城縣。領翼城、絳、小鄉三縣。武德元年,改為澮州。二年,改為北澮州。四年,州廢,三縣併入絳州。置南絳州,又置絳縣。
曲沃漢絳縣地,後魏置曲沃縣
絳漢聞喜縣,後魏置南絳州,又置絳縣
稷山後魏高涼縣,隋改名稷山
垣隋縣。義甯元年,置邵原,領垣、王屋,又置清廉、亳城四縣。武德元年,改為邵州。二年,又置長泉縣。五年,廢亳城。九年,省邵州,省清廉入垣縣,王屋屬懷州,垣屬絳州
襄陵後魏擒盛縣。改為襄陵,取漢舊名。屬晉州。元和十四年,屬絳州。
晉州隋臨汾郡。義旗初,改為平陽郡,領臨汾、襄陵、岳陽、冀氏、楊五縣。其年,改楊縣為洪洞。武德元年,改為晉州,分襄陵置浮山縣,分洪洞置西河縣。三年,置總管府,管晉、絳、沁、呂四州。移治白馬城。改浮山為神山縣。貞觀六年,廢都督。十二年,移治所於平陽古城。十七年,省西河縣,以廢呂州之霍邑、趙城、汾西三縣來屬。天寶元年,改州為平陽郡。乾元元年,復為晉州。元和十四年,割襄陵屬絳州。大和元年,改屬河中府。舊領縣七,戶二萬一千六百一十七,口九萬七千五百五。天寶領縣九,戶六萬四千八百三十六,口四十二萬九千二百二十一。元和領縣八。在京師東北七百二十五里,至東都七百三十九里。
臨汾漢平陽縣,隋改為臨汾。貞觀十七年,省西河縣,併入臨汾
洪洞漢楊縣,至隋不改。義甯元年,改為洪洞,取縣北嶺名
神山武德二年,分襄陵置浮山縣。四年,改為神山,以縣東南羊角山神見為名
岳陽後魏安澤縣,隋改為岳陽
霍邑漢彘縣,後漢改為永安。隋於此置汾州,尋改為呂州,領霍邑、趙城、汾西、靈石四縣。貞觀十七年,廢呂州,以霍邑等三縣來屬,以靈石屬汾州
趙城國初,分霍邑縣置
汾西後漢汾西郡,隋廢為縣,屬呂州。隋末陷賊。武德初,權於今城南五十里申村堡置。貞觀六年,移於今所
冀氏漢猗氏縣地,後於古猗氏縣地南置冀氏。
隰州下隋龍泉郡。武德元年,改為隰州,領隰川、溫泉、大寧、石樓四縣。二年,置總管府,領隰、中、昌、南汾、東和、西德六州。三年,又置北溫州屬焉。貞觀元年,省中、昌、西德、北溫四州,又以廢昌州蒲縣來屬,仍督隰、南汾、東和三州。三年,廢都督府。又以廢東和州永和縣來屬。天寶元年,改為大寧郡。乾元元年,復為隰州。舊領縣六,戶八千二百二十二,口三萬八千三百九十五。天寶,戶一萬九千四百五十五,口十二萬四千四百二十。在京師東北九百六里,至東都八百八十里。
隰川州所理。漢蒲子縣地,隋為隰川縣。
蒲漢縣。武德二年,置昌州,領蒲、仵城、常武、昌原四縣。貞觀元年,省昌州及昌原、仵城、常武三縣,以蒲屬隰州。
大寧漢北屈縣地,隋為仵城。武德二年,置中州于隋大寧故城,因改名大寧。貞觀元年,廢中州及大義、白龍二縣,以大寧隸隰州。
永和漢狐氵聶縣,隋為永和。武德二年,移治于仙芝穀西,屬東和州,又分置樓山縣。貞觀元年,廢東和州及樓山縣,以永和隸隰州。
石樓漢土軍縣,隋改為石樓。武德二年,於縣置西德州,領長壽、臨河、石樓三縣。貞觀元年,廢西德州,省長壽、臨河二縣,以石樓屬東和州。二年,又省東和州,以石樓來屬。
溫泉隋新城縣。武德二年,分置溫泉縣,仍置北溫州,領溫泉、新城、高堂三縣,屬隰州總管府。貞觀元年,省北溫州及新城、高堂二縣,以溫泉來屬。
汾州上隋西河郡。義旗初,依舊領隰城、介休、孝義、平遙四縣。其年,割介休、平遙二縣屬介休郡。武德元年,以介休郡為介州,西河郡為浩州。三年,改浩州為汾州,仍割并州之文水來屬。貞觀元年,省介州,以介休、平遙二縣來屬。文水還并州。十七年,以廢呂州之靈石來屬。天寶元年,改為西河郡。乾元元年,復為汾州。舊領縣四,戶三萬四千九,口十萬六千三百八十四。天寶領縣五,戶五萬九千四百五十,口三十二萬二百三十三。去京師一千二百六里,東都九百三十七里。
西河漢美稷縣,隋為隰城縣。上元元年九月,改為西河縣。
孝義漢中陽縣,後魏曰永安。貞觀元年,改為孝義。
介休漢縣。武德元年,於縣置介州。貞觀元年,州廢,以介休、平遙屬汾州。
平遙漢平陶縣。後魏廟諱,改「陶」為「遙」。武德屬介州。州廢來屬
靈石隋分介休縣置,屬呂州。州廢來屬。
慈州下元魏曰南汾州,隋改為耿州,又為文成郡。武德元年,改為汾州。五年,改為南汾州。八年,改為慈州,以郡近慈烏戍故也。舊領縣五,戶五千二百四十五,口二萬二千六百五十一。天寶,戶一萬一千六百一十六,口六萬二千四百八十六。在京師東北六百八十三里,去東都七百二十七里。
吉昌隋縣
文城元魏曰斤城縣,隋改為文城。顯慶三年,移斤城縣東北文城村置。
昌寧漢臨汾縣地,後魏分置太平縣,又分太平置昌寧縣。
呂香義甯元年,分仵城縣置平昌縣。貞觀元年,改為呂香,因舊鎮為名。上元三年,移治所于故平昌府南置,今縣是也。
仵城後魏置縣,取鎮戍名也。
潞州大都督府隋上黨郡。武德元年,改為潞州,領上党、長子、屯留、潞城四縣。二年,置總管府,管潞、澤、沁、韓、蓋五州。四年,分上党置壺關縣。貞觀元年,廢都督府。八年,置大都督府。十年,又改為都督府。貞觀十七年,廢韓州,以所管襄垣等五縣屬潞州。開元十七年,以玄宗曆職此州,置大都督府,管慈、儀、石、沁四州。天寶元年,改為上黨郡。乾元元年,依舊為潞州大都督府。舊領縣五,戶一萬八千六百九十,口八萬三千四百五十五。舊于襄垣置韓州,領縣五,戶七千一十七,口三萬二千九百三十六。天寶領縣十,戶六萬八千三百九十一,口三十八萬八千六百六十。在京師東北一千一百里,至東都四百八十七里。
上党漢壺關縣。隋分置上黨,州所治。
壺關武德四年,分上黨置,治于高望堡。貞觀十七年,移治進流川。
長子漢縣
屯留隋舊。武德五年,自霍壁移於今所。
潞城古邑。隋特置潞城縣。
襄垣隋縣。武德元年,于縣置韓州,領襄垣、黎城、涉、銅鞮、武鄉五縣,又割并州之榆社來屬。三年,置甲水縣,仍以榆社屬榆州。六年,割沁州之銅鞮來屬。九年,省甲水縣。貞觀十七年,廢韓州,以襄垣等五縣隸潞州。
黎城舊刈陵縣,隋改曰黎城州。
涉漢縣。隋屬韓州。州廢來屬。
銅鞮隋屬韓州。武德元年,屬沁州。三年,分置甲水縣。五年,移治<角亥>水堡。六年,移於今所,屬韓州。省甲水縣。韓州廢,屬潞州。
武鄉漢垣縣,後魏曰沮城,移治于南亭川。改為鄉縣,屬韓州。州廢,屬潞州。則天加「武」字。神龍年,去「武」字,復為鄉縣。後又加「武」字。
澤州上隋長平郡。武德元年,改為蓋州,領高平、丹川、陵川,又置蓋城四縣。又於濩澤縣置澤州,領濩澤、沁水、端氏三縣。三年,於今理置晉城縣。六年,廢建州,自高平移蓋州治之。八年,移澤州治端氏。九年,省丹川、蓋城。貞觀元年,廢蓋州,自端氏縣移澤州於今治。天寶元年,改澤州為高平郡。乾元元年,復為澤州。舊領縣六,戶一萬六百六十,口四萬六千七百三十二。天寶,戶二萬七千八百二十二,口二十五萬七千九十。在京師東北一千三十里,至東都六百六十七里。
晉城漢高都縣,隋改為丹川。武德元年,移丹川于源澤水北,屬蓋州。二年,于古高都城置晉城縣,屬建州。六年,廢建州,縣屬蓋州。九年,省丹川縣。貞觀元年,廢蓋州,縣屬澤州
端氏漢縣。武德八年,移澤州於此縣。貞觀元年,又移于晉城
陵川漢泫氏縣,隋改陵川。武德初,屬蓋州。貞觀元年,隸澤州
陽城隋濩澤縣。武德元年,於縣置澤州。八年,移州治於端氏。天寶元年,改為陽城
沁水元魏置東永安縣,隋改為沁水,屬蓋州。州廢來屬
高平漢泫氏縣地。武德元年,于縣置蓋州,領高平、丹川、陵川、蓋城四縣。貞觀元年,廢蓋州,來屬。
沁州下隋上黨郡之沁源縣。義甯元年,置義寧郡,領沁源、銅鞮、綿上,仍分沁源置和川,凡四縣。武德元年,改為沁州。二年,分沁源置招遠縣。三年,省招遠縣。六年,以銅鞮屬韓州。天寶元年,改沁州為陽城郡。乾元元年,復為沁州。舊領縣三,戶三千九百五十六,口一萬六千一百七。天寶,戶六千三百八,口三萬四千九百六十三。在京師東北一千二十五里,去東都六百三十五里。
沁源漢穀遠縣。州所治。後魏改為沁源
和川義甯元年,分沁源置
綿上隋分介休之南界,置綿上縣。
遼州隋太原郡之遼山縣。武德三年,分并州之樂平、和順、平城、石艾四縣置遼州,治樂平。其年,置義興縣。六年,自樂平移於遼山,仍以石艾、樂平二縣屬受州,省義興縣,以廢榆州之榆社、平城二縣來屬。八年,改遼州為箕州。先天元年,又改為儀州。天寶元年,改為樂平郡。乾元元年,復為儀州。中和三年八月,復為遼州。舊領縣四,戶四千三百六十五,口八萬八千六百四十。天寶,戶九千八百八十二,口五萬四千五百八十。在京師東北一千四百五十九里,至東都七百九十七里。
遼山漢垣縣地,魏改陽縣。隋改遼山縣,屬并州。武德三年,屬遼州。
榆社晉武鄉縣。義甯元年,分置榆社縣。武德三年,於此置榆州,割并州平城來屬。仍置偃武縣。六年,廢榆州及偃武縣,以平城、榆社屬遼州
和順漢沾縣地。隋為和順縣。武德初,屬并州,三年,改為遼州
平城隋縣。武德初,屬并州。三年,改屬榆州,六年,改為遼州。
北京太原府隋為太原郡。武德元年,改為并州總管,領晉陽、太原、榆次、太谷、祁、陽直、壽陽、盂、樂平、交城、石艾、文水、遼山、平城、烏河、榆社十六縣。其年,置清源縣,仍以榆社屬韓州。三年,廢總管。其年,置汾陽;仍以盂、壽陽二縣置受州,治盂縣;樂平、遼山、平城、石艾四縣置遼州,治樂平;太谷、祁二縣置太州,治太谷;仍以文水屬汾州。四年,又置總管,管並、介、受、遼、太、榆、汾七州。其年,改為上總管。五年,又改代、石二總管。其年,改上總管為大總管。六年,又改朔州總管,仍割汾州之文水來屬。其年,廢太州,以太谷、祁二縣來屬。七年,改為大都督府。其年,置羅陰縣,仍省陽直縣,改汾陽為陽曲縣,又以文水屬汾州。貞觀元年,省烏河、羅陰二縣,又以文水來屬。八年,以廢受州之壽陽、盂、樂平、石艾,又割順州之燕然,凡五縣來屬。督並、汾、箕、嵐四州。十四年,廢燕然縣。龍朔二年,進為大都督府。天授元年,置北都兼都督府。開元十一年,又置北都,改并州為太原府。天寶元年,改北都為北京。舊領縣十四,戶九萬七千八百七十四,口二十萬九百三十六。天寶領縣十三,戶十二萬八千九百五,口七十七萬八千二百七十八。在京師東北一千三百六十里,至東都八百八里。
太原漢晉陽縣。隋文又移於州城內古晉陽城置,今州所治。
晉陽隋新移於州內
太谷隋縣。武德三年,置太州。六年,州廢,以太谷、祁屬并州
文水隋縣。武德三年,屬汾州。六年,屬并州。七年,又屬汾州。貞觀初,還屬并州。天授元年,改為武興縣,以天后鄉里縣,與太原、晉陽並為京師。神龍元年,依舊為文水
榆次漢縣
盂隋縣。武德三年,置受州,領盂、壽陽二縣。六年,移受州于壽陽。貞觀八年,省受州,盂復屬并州
清源隋于古梗陽城置清源縣,以水為名
交城隋分晉陽縣置,取縣西北古交城為名。初治交山,天授元年,移治郤波村。先天二年,於故縣分置靈川縣,開元二年後省
陽曲隋陽直縣。武德三年,分置汾陽縣。七年,省陽直縣,改汾陽為陽曲縣,仍移治陽直廢縣。其年,又分置羅陰縣。貞觀元年省。十七年,又省燕然併入。
壽陽隋舊縣。武德三年,屬受州。六年,移受州於此,領壽陽、盂二縣。其年,又割遼州之樂平、石艾二縣來屬。貞觀八年,廢受州,以所管四縣隸并州
廣陽漢上艾縣,後漢改為石艾縣。武德三年,屬遼州。六年,屬受州。八年,州廢,屬并州。天寶元年,改為廣陽。
樂平隋縣。武德三年,於縣置遼州。六年,移遼州治於箕州,以樂平屬受州。州廢,縣來屬。
祁漢縣,至隋不改。武德三年,屬太州,州廢來屬。
代州中都督府隋為雁門郡。武德元年,置代州總管,管代、忻、蔚三州。代州領雁門、繁畤、崞、五台四縣。五年,廢總管。六年,又置,管代、蔚、忻、朔四州。貞觀四年,又督靈州。六年,又督順州。十二年,省順州,以懷化縣來屬。今督代、忻、蔚、朔、靈五州。高宗廢懷化縣。證聖元年,置武延縣。天寶元年,改為雁門郡。依舊為都督府。乾元元年,復為代州。舊領縣五,戶九千二百五十九,口三萬六千二百三十四。天寶,戶二萬一千二百八十,口十萬三百五十。在京師東北一千五百五十里,去東都一千二百二十三里。
雁門漢廣武縣,隋為雁門縣
五台漢慮縣,隋改為五台
繁畤漢縣
崞漢縣。東魏置廓州,又廢
唐林證聖元年,分五台、崞縣置武延縣,唐隆元年,改唐林。
蔚州隋雁門郡之靈丘縣。武德四年,平劉武周。六年,置蔚州,寄治并州陽典縣,仍置靈丘、飛狐二縣。七年,寄治代州繁畤縣。八年,又寄治忻州秀容之北恆州城。貞觀五年,移於今治。天寶元年,改為安邊郡。至德二年九月,改為興唐郡。乾元元年,置蔚州。舊領縣二,戶九百四十二,口三千七百四十八。天寶領縣三,戶五千五十二,口二萬九百五十八。在京師東北一千八百一十里,去東都一千六百四十里。
靈丘隋縣。隋末陷賊,寄治陽曲。自此,隨州寄治。貞觀五年,移於今所
飛狐隋縣,隋末陷賊,武德六年,復置,寄治于易州遂城縣。貞觀五年,移治於今所
興唐隋安邊縣。至德二年,改為興唐。
忻州隋樓煩郡之秀容縣。義旗初,置新興郡,領秀容一縣。武德元年,改為忻州。四年,又置定襄縣。天寶元年,改為定襄郡。乾元元年,復為忻州。舊領縣二,戶四千九百八十七,口一萬七千一百三十。天寶,戶一萬四千八百六,口八萬二千三十二。在京師東北一千三百八十里,去東都一千六十三里。
秀容漢汾陽縣地,治郭下。隋朝自秀容故城移於此,因改為秀容縣
定襄漢陽曲縣地。後漢末,移陽曲於太原界置,乃于陽曲古城置定襄縣。復廢。武德四年,分秀容縣復置。
嵐州下隋樓煩郡之嵐城縣。武德四年,平劉武周,置東會州,領嵐城縣;又以北和州之太和縣來屬。其年,分嵐城置合會、豐潤二縣,仍自故郡城移嵐州於廢東會州,置嵐州。舊領岢嵐一縣,縣移舊嵐州。其年,又以北管州之靜樂縣來屬。七年,置臨津縣。九年,省合會、岢嵐、太和三縣。貞觀元年,改臨津為合河。三年,又置太和縣。八年,又省。天寶元年,復為樓煩郡。乾元元年,復為嵐州。舊領縣三,戶二千八百四十二,口一萬一千五百四十一。天寶領縣四,戶一萬六千七百四十八,口八萬四千六。在京師東北一千二百九十五里,去東都一千一百四十四里。
宜芳隋嵐城縣。武德四年,改為宜芳,屬東會州。四年,分置豐潤、合會二縣。五年,省豐潤併入。六年,改屬嵐州。九年,省合會併入
靜樂漢汾陽縣地,有隋汾陽宮。武德四年,置管州,領靜樂,又分置汾陽、六度二縣。五年,改管州為北管州。六年,省北管州及汾陽、六度二縣。以靜樂屬嵐州
合河隋臨泉縣。武德四年,置臨津縣。貞觀元年,改為合河
嵐穀舊岢嵐軍也,在宜芳縣北界。長安三年,分宜芳於岢嵐舊軍置嵐穀縣。神龍二年,廢縣置軍。開元十二年,復置縣。
憲州下舊樓煩監牧也。先隸隴右節度使,至德後,屬內飛龍使。舊樓煩監牧,嵐州刺史兼領。貞元十五年,楊缽為監牧使,遂專領監司,不系州司。龍紀元年,特置憲州于樓煩監,仍置樓煩縣。郡城,開元四年王毛仲築。州新置,未記戶口帳籍。
樓煩龍紀元年,於監西一里置
玄池州東六十里置
天池州西南五十里置。本置於孔河館,乾元後移于安明谷口道人堡下。
石州隋離石郡。武德元年,改為石州。五年,置總管府,管石、北和、北管、東會、嵐、西定六州。貞觀二年,廢都督府。三年,復置都督。六年,又廢。天寶元年,改為昌化郡。乾元元年,復為石州。舊領縣五,戶三千七百五十八,口一萬七千四百二。天寶,戶一萬四千二百九十四,口六萬六千九百三十五。在京師東北一千二百九十一里,至東都一千二百二十八里。
離石漢縣。周改為昌化郡,隋復為離石,州所治
平夷後周析離石縣置
定胡隋縣。武德三年,置西定州。貞觀二年廢,分置孟門縣。七年,廢孟門入定胡
臨泉隋太和縣。武德三年,置北和州,改太和縣為臨泉縣。貞觀三年,省北和州,縣屬石州。方山隋縣。武德二年,置方州。三年,州廢,縣屬石州。
朔州隋馬邑縣。武德四年,置朔州,領善陽、常寧二縣。其年,省常寧縣。天寶元年,改為馬邑郡。乾元元年,復改為朔州。舊領縣一,戶一千二百五十七,口四千九百一十三。天寶領縣二,戶五千四百九十三,口二萬四千五百三十三。在京師東北一千七百七十四里,至東都一千三百四十三里。
善陽漢定襄地,有秦時馬邑城、武周塞。後魏置桑乾郡。隋為善陽縣
馬邑秦漢舊名,久廢。開元五年,分善陽縣於大同軍城置。
雲州隋馬邑郡之雲內縣界恆安鎮也。武德四年,平劉武周。六年,置北恆州。七年,州廢,貞觀十四年,自朔州北定襄城,移雲州及定襄縣置於此。永淳元年,為賊所破,因廢,乃移百姓于朔州。開元二十年,復為雲州。天寶元年,改為雲中郡。乾元元年,復為雲州,領縣一,戶七十三,口五百六十一。在京師東北一千九百四十里,去東都一千六百四十二里。
雲中隋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