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d Book of Tang 舊唐書
卷四十一 志第二十一: 地理四 Volume 41 Treatises 21: Geography 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志第二十一地理四○劍南道東西道九嶺南道五管十
△劍南道
成都府隋蜀郡。武德四年,改為益州,置總管府,管益、綿、陵、遂、資、雅、嘉、滬、戎、會、松、翼、巂、南寧、昆、恭十七州。益州領成都、雒、九隴、郫、雙流、新津、晉原、青城、陽安、金水、平泉、玄武、綿竹等十三縣。又置唐隆、導江二縣。二年,分置邛、眉、普、榮、登五州,屬總管府。又置新都、什邡二縣。三年,罷總管,置西南道行台。仍分綿竹、導江、九龍三縣立濛州,陽安、金水、平泉三縣立簡州,割玄武屬梓州。又析置德陽、新繁、萬春三縣。九年,罷行台,置都督府,督益、綿、簡、嘉、陵、眉、犍、邛十州,並督巂、南寧、會都督府。貞觀二年,廢濛州之九隴、綿竹、導江來屬,仍改萬春為溫江。六年。罷南寧都督,更置戎州都督,屬益州。八年,兼領南金州都督。十年,又督益、綿、簡、嘉、陵、雅、眉、邛八州,茂、巂二都督。十七年,置蜀縣。龍朔二年,升為大都督府,仍置廣都縣。咸亨二年,置金堂。儀鳳二年,又置唐昌、濛陽二縣。垂拱三年,分雒、九隴等十三縣置彭、蜀二州。其年,又置犀浦縣。聖曆三年,又置東陽縣。天寶元年,改益州為蜀郡,依舊大都督府,督劍南三十八郡。十五載,玄宗幸蜀,駐蹕成都。至德二年十月,駕回西京,改蜀郡為成都府,長史為尹。又分為劍南東川、西川,各置節度使。廣德元年,黃門侍郎嚴武為成都尹,復並東、西川為一節度。自崔寧鎮蜀後,分為西川,自後不改。舊領縣十六,戶十一萬七千八百八十九,口七十四萬三百一十二。漢朝蜀郡,戶二十六萬八千二百七十,口一百二十四萬。天寶領縣十,戶十六萬九百五十,口九十二萬八千一百九十九。在京師西南二千三百七十九里,至東都三千二百一十六里。
成都漢縣,屬蜀郡。漢朝成都一縣,管戶一萬六千二百五十六。蜀,三代之時西南夷國,或臣或否。至秦惠王既霸西戎,欲廣其地,乃令其相張儀、司馬錯伐蜀。取其地,立漢中、巴、蜀三郡。蜀王本都廣都之樊鄉,張儀平蜀後,自赤裏街移治於少城,今州城是也。蜀城,張儀所築
華陽貞觀十七年,分成都縣置蜀縣,在州郭下,與成都分理。乾元元年二月,改為華陽。新都漢縣,屬廣漢郡
新繁漢繁縣,屬蜀郡。劉禪時加「新」字
犀浦垂拱二年,分成都縣置
雙流漢廣都縣地,屬蜀郡。隋置雙流縣
廣都龍朔三年,分雙流置,取隋舊名
郫漢縣,屬蜀郡。隋置濛州,大業省為郫縣。溫江漢郫縣地,魏蜀郡治於此。隋為萬春縣。貞觀元年,改為溫江
靈池久視元年,分蜀縣置東陽縣。天寶元年,改為靈池。
漢州上垂拱二年,分益州五縣置漢州。天寶元年,改為德陽郡。乾元元年,復為漢州。領縣五,戶六萬九千五,口三十萬八千二百三。至京師二千二百里,至東都三千一百一十六里。
雒漢縣,屬廣漢郡。後漢置益州,治於雒。晉置新都郡,宋、齊為廣漢郡。垂拱二年,置漢州。皆治雒縣也
德陽後周廢縣。武德三年,分雒置
什邡漢縣,屬廣漢郡。後周改為方寧。武德三年,改為什邡。雍齒侯邑,在縣北四十步。綿竹漢縣,屬廣漢郡。隋開皇二年,置晉熙縣。十八年,又改為孝水縣。大業三年,改為綿竹。武德三年,屬濛州。州廢,來屬之
金堂咸亨二年,分雒縣、新都置,屬益州。垂拱二年,來屬。
彭州上垂拱二年,分益州四縣置彭州,天寶元年,改為蒙陽郡。乾元元年,復為彭州。領縣四,戶五萬五千九百二十二,口三十五萬七千三百八十七。至京師二千三百三十九里,至東都三千一百六十九里。
九隴州所治。漢繁縣地,宋置晉壽郡,古城在縣西北三里。梁置東益州。後魏為天水郡,仍改為九隴。初於縣東三里置濛州,大業省。武德三年,復置濛州,領九隴、綿竹、導江三縣,置彭州之名也。三縣置,屬益州。垂拱二年,屬彭州。長壽二年,改為周昌。神龍初復置
濛陽儀鳳二年,分九隴、雒、什邡三縣置,屬益州。垂拱三年,來屬
導江蜀置都安縣,後周改為汶山。武德元年,改為盤龍,尋改為導江。三年,割屬濛州。州廢,屬益州。舊治灌口城,武德元年,移治導江郡。垂拱二年,來屬。
蜀州垂拱二年,分益州四縣置。天寶元年,改為唐安郡。乾元元年,復為蜀州也。領縣四,戶五萬六千五百七十七,口三十九萬六百九十四。至京師三千三百三十二里,至東都三千一百七十二里。
晉原漢江源地,屬蜀州。李雄立江源郡,晉改為多融縣,又改為晉原。鶴鳴山,在西北十里
青城漢江源縣地。南齊置齊基縣,後周改為青城。山在西北三十二里。舊「青」字加水,開元十八年,去「水」為「青」
唐安本漢江源縣地,後魏於此立犍為郡及僰道縣。隋省。武德元年復置,改為唐隆。長壽二年,為武隆。先天元年,改為唐安
新津漢武陽縣,屬犍為郡。後周改為新津,屬益州。垂拱二年,屬蜀州也。
眉州上隋眉山郡之通義縣。武德二年,割嘉州之通義、丹棱、洪雅、青神、南安五縣置眉州。五年,省南安。貞觀二年,置隆山縣。天寶元年,改為通義郡。乾元元年,復為眉州也。舊領縣五,戶三萬六千九,口十六萬九千七百五十五。天寶,戶四萬三千五百二十九,口一十七萬五千二百五十六。至京師二千五百五十里,至東都三千二百八十九里。
通義後漢置通義縣,屬齊通郡。梁改為青州,後魏改為眉州。後改通義為安洛,又復通義。隋初為廣通,尋改為通義。武德元年,于縣置唐眉州也
彭山漢武陽縣地,屬犍為。晉于郡置西江陽郡。後魏增置隆山郡,以界內有鼎鼻山,地形隆故也。隋改為陵州隆山縣。先天元年,改為彭山也
丹棱本南齊齊樂郡,後周改為洪雅縣。隋改為丹棱,屬嘉州。武德二年,來屬也
洪雅後周洪雅鎮,隋改為縣。武德九年,置犍州。貞觀初,州廢,屬眉州也。
青神漢南安縣,屬犍為郡。縣臨青衣江,西魏置青衣縣。本治思蒙水口,武德八年,移於今治,屬眉州也。
綿州上隋金山郡。武德元年,改為綿州,領巴西、昌隆、涪城、魏城、金山、萬安、神泉七縣。三年,分置顯武、龍安、文義、鹽泉四縣。七年,省金山縣。貞觀元年,又省文義縣。舊領縣九,戶四萬三千九百四,口十九萬五千五百六十三。天寶領縣九,戶六萬五千六十六,口二十六萬三千三百五十二。至京師二千五百九里,至東都三千二百五十九里。
巴西漢涪縣,屬廣漢郡。晉置梓潼郡,西魏置潼州。隋改為綿州,煬帝改為金山郡。隋改涪為巴西縣也。
涪城漢涪縣地,東晉置始平郡。後魏改為涪城及潼縣。隋改潼為涪城。
昌明漢涪縣地,晉置漢昌縣,後魏為昌隆。先天元年,改為昌明。舊有顯武縣,神龍元年,改為興聖。開元二年廢,併入昌明,仍分巴西、涪城、萬安三縣地置興聖縣。二十七年廢,地各還本屬。
魏城隋置
羅江漢涪縣地。晉于梓潼水尾萬安故城置萬安縣。後魏置萬安郡,隋廢。天寶元年,改萬安為羅江。廉泉、讓水,出縣北平地也。
神泉漢涪縣地。晉置西充國縣,隋改為神泉,以縣西泉能愈疾故也。
鹽泉武德三年,分魏城置也。
龍安隋金山縣。武德三年,復置,改為龍安。
西昌隋金山縣。隋末廢。永淳元年,復置,改為西昌也。
劍州隋普安郡。武德元年,改為始州,領縣七。聖曆二年,置劍門縣。先天二年,改始州為劍州。天寶五年,改為普安郡。乾元元年,復為劍州也。舊領縣七,戶三萬六千七百一十四,口十九萬九十六。天寶領縣八,戶二萬三千五百一十,口一十萬四百五十。至京師一千六百六十二里,至東都二千五百六十里。
普安漢梓潼縣,廣漢郡治也。宋置南安郡,梁置南梁州,又改為安州。西魏改為始州,兼置普安郡。武德元年,復為始州。皆治于普安也。
黃安梁分梓潼縣置梁安縣,尋改為黃安。
永歸隋分梓潼縣置。
梓潼漢縣。蜀先分廣漢置梓潼,西魏改為潼川郡,隋為梓潼縣。後魏自涪縣移梓潼郡於今縣,屬始州,仍改郡為縣也。
陰平晉流人入蜀,於縣置北陰平郡。山北有十八隴山,山有隴十八也。
武連漢梓潼縣地。宋置武都郡及下辨縣,又改下辨為武功。後魏改為武連也。
臨津漢梓潼縣地。南齊置相厚縣,隋改為臨津也。
劍門聖曆二年,分普安、永歸、陰平三縣地,于方期驛城置劍門,縣界大劍山,即梁山也。其北三十里所,有小劍山。大劍山有劍閣道,三十里至劍處,張載刻銘之所。劍山東西二百三十一里。
梓州上隋新城郡。武德元年,改為梓州,領郪、射洪、鹽亭、飛烏四縣。三年,又以益州玄武來屬。四年,又置永泰縣。調露元年,置銅山縣。天寶元年,改為梓潼郡。乾元元年,復為梓州。乾元後,分蜀為東、西川,梓州恆為東川節度使治所。舊領縣七,戶四萬五千九百二十九,口二十四萬八千三百九十四。天寶領縣八,戶六萬一千八百二十四,口二十四萬六千六百五十二。至京師二千九十里,至東都二千九百里。
郪漢縣,屬廣漢郡,曆晉、宋、齊不改。梁於縣置新州,西魏改為昌城郡。隋改為梓州,煬帝改為新城郡。郡城左帶涪水,右挾中江,鄰居水陸之要。梓州所治,以梓潼水為名也。
射洪漢郪縣地,後魏分置射洪縣。婁縷灘東六里,有射江,語訛為「洪」。
通泉漢廣漢縣地,隋縣也。
玄武漢底道縣,屬蜀郡。晉改為玄武。武德元年,屬益州。三年,割屬梓州也。
鹽亭漢廣漢縣地,梁置鹽亭縣也。
飛烏漢郪縣地,隋置飛烏鎮,又改為縣,取飛烏山為名也。
永泰武德四年,分鹽亭、武安二縣置。
銅山調露元年,分郪、飛烏二縣地置也。
閬州隋巴西郡。武德元年,改為隆州,領閬中、南部、蒼溪、南充、相如、西水、三城、奉國、儀隴、大寅十縣。其年,又立新井、思恭二縣。四年,以南充、相如屬果州,儀隴、大寅屬蓬州。又置新政。七年,又以奉國屬西平州。還以奉國來屬。又省思恭入閬中縣。先天元年,改為閬州。天寶元年,改為閬中郡。乾元元年,復為閬州。舊領縣八,戶三萬八千九百四十九,口二十七萬三千五百四十三。今領縣九,戶二萬五千五百八十八,口十三萬二千一百九十二。至京師一千九百一十五里,至東都二千七百六十里。
閬中漢縣,屬巴郡。梁置北巴州。西魏置隆州及盤龍郡。煬帝改為巴西郡。武德為隆州。皆治閬中。閬水迂曲經郡三面,故曰閬中,隋為閬內也。
晉安漢閬中縣地。梁置金匱二。又為金遷郡。隋省郡,改為晉城。武德改為晉安也。
南部後漢分閬中置充國縣,屬巴郡。又分置南充國郡。梁改為南充郡,隋改為南部也。
蒼溪後漢分宕渠置漢昌縣,屬巴郡。隋改漢昌為蒼溪也。
西水漢閬中縣地。梁置掌夫城,後周改為西水縣。
奉國後漢分閬中置。武德七年,屬西平州。貞觀元年,還屬隆州。
新井漢充國縣地。武德元年,分南部、晉安二縣置。界內有鹽井。
新政武德四年,分南部、相如兩縣置。
岐坪舊屬利州,開元二十三年來屬也。
果州中隋巴西郡之南充縣。武德四年,割隆州之南充、相如二縣置果州,因果山為名。又置西充、郎池二縣。天寶元年,為南充郡。乾元元年,復為果州也。舊領縣四,戶一萬三千五百一十,口七萬五千八百一十一。天寶領縣六,戶三萬三千九百四,口八萬九千二百二十五。至京師二千五百五十八里,至東都三千四百二十三里。
南充漢安漢縣,屬巴郡。宋于安漢故城置南宕渠郡。隋改安漢為南充。果山,在縣南八里。
相如漢安漢縣地,梁置梓潼郡。周省郡,立相如縣,以縣城南二十里,有相如故宅二。相如坪,有琴台。
流溪開耀元年,析南充縣于溪水側置也。
西充武德四年,分南充置。有西充山。
郎池武德四年,分相如置。
岳池萬歲通天二年,分南充、相如二縣置。初治思岳池,開元二十年,移治今所。
遂州中隋遂寧郡。武德元年,改為遂州,領方義、長江、青石三縣。二年,置總管府,管遂、梓、資、普四州。貞觀罷總管。十年,復置都督,督遂、果、普、合四州。十七年,罷都督府。天寶元年,改為遂寧郡。乾元元年,復為遂州。舊領縣三,戶一萬二千九百七十七,口六萬六千四百六十九。天寶領縣五,戶三萬五千六百三十二,口十萬七千七百一十六。至京師二千三百二十九里,至東京三千一百六十六里。
方義漢廣漢縣,屬廣漢郡。宋置遂甯郡,齊、梁加「東」字。後周改東遂寧為遂州。後魏改廣漢為方義。
長江東晉巴興縣,魏改為長江。舊治靈鷲山,上元二年,移治白桃川也
蓬溪永淳元年,分方義縣置唐興縣。長壽二年,改為武豐。神龍初復。景龍二年,分唐興置唐安縣。先天二年,廢唐安縣,移唐安廢縣置。天寶元年,改唐興為蓬溪也。
青石東晉晉興縣。後魏改為始興。隋改始興為青石,以縣界有青石祠也。
遂甯景龍元年分置。
普州中隋資陽郡之安嶽縣。武德二年,分資州之安岳、隆康、安居、普慈四縣置普州。三年,又置樂至、隆龕二縣。天寶元年,改為安嶽郡。乾元元年,復為普州。舊領縣六,戶二萬五千八百四十,口六萬七千三百二十。天寶領縣四,戶二萬五千六百九十三,口七萬四千六百九十二。至京師二千三百六十里,至東都三千二百三里。
安嶽漢犍為、巴郡地,資中、牛鞞、墊江三縣地。李雄亂後,為獠所據。梁招撫之,置普慈郡。後周置普州,隋省。武德二年,復置,安嶽為治所。
安居後周柔剛縣,屬安居郡。隋改柔剛為安居。柔剛山,在縣東二十步。舊治柔剛山,天授二年,移理張柵也。
普康後周永唐縣,隋改為永康,移治伏強城,尋改為隆康。先天元年,改為普康也。
崇龕後周隆龕城,隋隆龕縣。舊治整瀨川,久視元年,移治波羅川。先天元年,為崇龕。隆龕山,在縣西三里也。
陵州中隋隆山郡。武德元年,改為陵州,領仁壽、貴平、井研、始建、隆山五縣。貞觀元年,割隆山屬眉州。天寶元年,改為仁壽郡。乾元元年,復為陵州也。舊領縣四,戶一萬七千四百四十一,口八萬一百一十。天寶領縣五,戶三萬四千七百二十八,口一十萬一百二十八。至京師二千五百一十里,至東都三千四百八十四里。
仁壽漢武陽縣東境,屬犍為郡。晉置西城戍,以為井防。後魏平蜀,改為普寧縣。後周置陵州,以州南陵井為名。隋改普甯為仁壽,所治也
貴平漢廣都縣之東南地,屬蜀郡。後魏置和仁郡,仍立平井、貴平、可曇三縣。舊治和仁城,開元十四年,移治祿川也
井研漢武陽縣地。東晉置西江陽郡。魏置蒲亭縣,隋改為井研。武德四年,自擁思茫水移治今所也
始建漢武陽縣地。隋開皇十年,於此置始建鎮。大業五年,改鎮為始建縣。舊治擁思茫水,聖曆二年,移治榮祉山。籍梁席郡,一名漢陽戍。永徽四年,分貴平置。
資州上隋資陽郡。武德元年,改為資州,領磐石、內江、安後、普慈、安居、隆康、資陽、大牢、威遠。其年,割大牢、威遠屬榮州。二年,分安居、隆康、普慈、安嶽四縣屬普州。貞觀四年,置丹山縣。天寶元年,改為資陽郡。乾元元年,復為資州。乾元二年正月,分置昌州,尋廢也。舊領縣八,戶二萬九千三百四十七,口十五萬二千一百三十九。天寶,戶二萬九千六百三十五,口十萬四千七百七十五。至京師二千五百六十里,至東都三千五百一十里。
磐石漢資中縣,屬犍為郡。後周於今簡州陽安縣移資州於漢資中故城為治所。仍改資中為磐石,今州治
資陽後周分資中置縣,在資水之陽也
牛鞞漢資中縣為盤地。隋分置牛鞞縣。漢有牛鞞縣,屬犍為郡,此非也。洛水,一名牛鞞水
內江漢資中縣地,後漢於中江水濱置漢安戍。其年,改為中江縣,因其北江,乃雲中。隋改為內江。漢安故城,今縣治也
月山資中地,義寧二年置
龍水資中地,義寧二年置
銀山資中地,義寧二年置
丹山漢資中地,貞觀四年置。六年,併入內江。七年,又置。
榮州中隋資陽郡之大牢縣。武德元年,置榮州,領大牢、威遠二縣。貞觀元年,置旭川、婆日、至如三縣。二年,割瀘州之隆越來屬。六年,自公井移州治大牢,仍割嘉州資官來屬。八年,又割瀘州之和義來屬。廢婆日、至如、隆越三縣。永徽二年,移州治旭川。天寶元年,改為和義郡。乾元元年,復為榮州。舊領縣六,戶一萬二千二百六十二,口五萬六千六百一十四。天寶,戶五千六百三十九,口一萬八千二十四。至京師二千九百七十二里,至東都二千七百四十九里。
大牢漢南安縣,屬犍為郡。隋置大牢鎮,尋改為縣。武德元年,割資州之大牢、威遠二縣,于公井鎮置榮州,取界內榮德山為名。又改公井為縣。貞觀六年,自公井移州治於大牢縣也
公井漢江陽縣,屬犍為郡。後周置公井鎮。武德元年,鎮置榮州,改為公井縣。貞觀六年,漢移於大牢也
威遠漢安縣地,屬犍為郡。隋於舊威遠戍置縣。武德初,屬資州。其年,割屬榮州也
旭川貞觀元年,分大牢縣置
資官漢南安縣地,晉置資官縣。武德初,屬嘉州。貞觀六年,來屬
和義漢安縣地,隋置和義縣。
簡州隋蜀郡之陽安縣。武德三年,分益州置。天寶元年,改為陽安郡。乾元元年,復為簡州。舊領縣三,戶一萬三千八百五,口七萬五千一百三十三。天寶,戶二萬三千六十六,口十四萬三千一百九十。在京師西南二千七百里,至東都三千六百里。
陽安漢牛鞞縣,屬犍為郡。後魏置陽安縣,又分陽安、平泉、資陽三縣置簡州,取界內賴簡池為名
金水漢新都縣,屬廣漢郡。晉將硃齡石於東山立金泉戍。後魏立金泉郡,分置金泉、白牟二縣。隋改為金潤,屬蜀郡。武德初,為金水。三年,屬簡州。縣有金堂山
平泉漢牛鞞縣地,後魏置婆潤縣。隋移縣治于賴黎池,仍改為平泉縣,縣之旁地湧泉故也。
嘉州中隋眉山郡。武德元年,改為嘉州,領龍游、平羌、夾江、峨眉、玉津、綏山、通義、洪雅、丹巂、青神、南安五縣置眉州。貞觀六年,改資官,屬榮州。上元元年,以戎州之犍為來屬。天寶元年,改為犍為郡。乾元元年,復為嘉州。三月,劍南節度使盧元裕請升為中都督府。尋罷。舊領縣六,戶二萬五千八十五,口七萬五千三百九十一。天寶領縣八,戶三萬四千二百八十九,口九萬九千五百九十一。至京師二千七百二十里。至東都三千五百里。
龍游漢南安縣地,屬犍為郡。後周置平羌縣。隋初,為峨眉縣,又改為青衣縣。隋伐陳時,龍見於江中引舟,乃改為龍遊縣也,州臨大江為名
平羌後周置也
峨眉漢南安縣。隋置峨眉縣,取西山名也
夾江漢南安縣地。隋分龍流、平羌三縣,於涇上置夾江縣。今北八十里,有夾江廢戍,即涇上地也。舊治涇上,武德元年,移於今治也
玉津漢南安縣。隋置玉津縣,江中出璧故也
綏山隋招致生獠,于榮樂城置綏山縣,取旁山名也
羅目麟德二年,開生獠置沐州及羅目縣。上元三年,俱廢。儀鳳三年,又置,治沲和城,屬嘉州。如意元年,又自峨眉縣界移羅目治於今所也
犍為本漢都,因山立名。舊屬戎州。上元元年,改屬嘉州。
邛州上隋臨邛郡之依政縣。武德元年,割雅州之依政、臨邛、臨溪、蒲江、火井五縣,置邛州於依政縣。三年,又置安仁縣。顯慶二年,移州治於臨邛。天寶元年,改為臨邛郡。乾元元年,復為邛州。舊領縣六,戶一萬五千八百八十六,口七萬二千八百五十九。天寶領縣七,戶四萬二千一百七,口十九萬三百二十七。在京師西南二千五百一十五里,至東都三千三百七十一里。
臨邛漢縣,屬蜀郡。邛水,出嚴道邛來山,入青衣江,故云臨邛。晉于益州唐隆縣置臨邛縣。後魏平蜀,自唐隆移臨邛縣治於漢臨邛縣西,立臨邛郡。隋罷郡,移臨邛縣於今所治。有火井、銅官山也
依政秦蒲陽縣。漢臨邛縣。梁置蒲口鎮及邛州。後魏改為蒲陽郡,置依政縣。隋改為臨邛郡,治依政。梁、魏邛州,在今縣西南二里,後周移治於今所,後移治於臨邛
安仁秦臨邛縣地。武德三年,置安仁縣。貞觀十七年廢。咸亨初,復置
大邑咸亨二年,分益州晉原縣置也
蒲江漢臨邛縣地。後魏置廣定縣,隋改為蒲江,南枕蒲水故也
臨溪後魏分臨邛縣置也
火井漢臨邛縣地。周置火井鎮,隋改鎮為縣也。
雅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