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of Ming 明史
卷四十四 志第二十 地理五 Volume 44 Treatises 20: Geography 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志第二十 地理五○湖廣浙江
湖廣《禹貢》荊、揚、樑、豫四州之域。元置湖廣等處行中書省,治武昌路,又分置湖南道宣慰司治天臨路屬焉。又以襄陽等三路屬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又分置荊湖北道宣慰司治中興路並屬焉。太祖甲辰年二月平陳理,置湖廣等處行中書省。洪武三年十二月置武昌都衛。與行中書省同治。八年十月改都衛爲湖廣都指揮使司。九年六月改行中書省爲承宣布政使司。領府十五,直隸州二,屬州十七,縣一百有八,宣慰司二,宣撫司四,安撫司五,長官司二十一,蠻夷長官司五。爲裏三千四百八十有奇。北至均州,與河南、陝西界。南至九疑,與廣東、廣西界。東至蘄州,與江南、江西界。西至施州,與四川、貴州界。距南京一千七百一十五里,京師五千一百七十里。洪武二十六年編戶七十七萬五千八百五十一,口四百七十萬二千六百六十。弘治四年,戶五十萬四千八百七十,口三百七十八萬一千七百一十四。萬曆六年,戶五十四萬一千三百一十,口四百三十九萬八千七百八十五。
武昌府元武昌路,屬湖廣行省。太祖甲辰年二月爲府。領州一,縣九:
江夏倚。洪武三年四月建楚王府於城內黃龍山。東有黃鵠山,下爲黃鵠磯,臨大江。又南有金水,一名塗水,西流至金口入江,有金口鎮巡檢司。又北有滸黃洲、西南有鮎魚口鎮二巡檢司。
武昌府東。西有樊山,一名西山,產銀銅鐵及紫石英。南有神人山,其下爲白鹿磯。西有西塞山,與大冶縣界。北濱江,中有蘆洲,亦曰羅洲。又西南有樊港,一名樊溪,又名袁溪,匯縣南湖澤凡九十九,北入大江,曰樊口。又東有南湖,一名五丈湖,通大江。東有金子磯鎮、又有赤土磯鎮、西南有白湖鎮三巡檢司。南有金牛鎮、西有三江口鎮二巡檢司,後廢。
嘉魚府西南。西有赤壁山,與江夏縣界。北岸對烏林。西北濱大江,有陸水流入焉,曰陸口,亦曰蒲圻口。東北有簰洲鎮、西南有石頭口鎮二巡檢司。
蒲圻府西南。西有蒲首山。南有蒲圻河,即陸水也。又西有蒲圻湖。 西南有新店等湖,下流至嘉魚縣之石頭口,注於大江。西南有羊樓巡檢司。
咸寧府東南。陳友諒時徙治河北。洪武中復還故城,即今治也。西有淦水,即金水之別名。
崇陽府南。西有巖頭山。西南有龍泉山。東北有壺頭山,下有壺頭港,亦曰崇陽港,匯羣川西合陸水,又名雋水。
通城府西南。南有錫山,舊產銀錫。北有陸水,自巴陵縣流入。
興國州元興國路,屬湖廣行省。太祖甲辰年二月爲府。洪武九年四月降爲州,以州治永興縣省入,來屬。北有銀山,西有黃姑山,舊俱產銀。南有太平山,與九宮山接。東有大坡山,產茶。東北有大江。東有富池湖,亦曰富水,北流注於江,有富池鎮巡檢司。又東北有黃顙口鎮巡檢司。西北距府三百八十里。領縣二:
大冶州西北。北有鐵山,又有白雉山,出銅礦。又東有圍爐山,出鐵。又西南有銅綠山,舊產銅。大江在北。有道士洑巡檢司。
通山州西少南。東南有九宮山,寶石河出焉,下流合於富水。東有黃泥壠巡檢司。
漢陽府元屬湖廣行省。洪武九年四月降爲州,屬武昌府。十三年五月復爲府。屬湖廣佈政司,尋屬河南。二十四年六月還湖廣。領縣二。西北距布政司,隔江僅七里。
漢陽倚。洪武九年四月省。十三年五月復置。大別山在城東北,一名翼際山,又名魯山。漢水自漢川縣流入,舊逕山南襄河口入江。成化初,於縣西郭師口之上決,而東從山北注於大江,即今之漢口也,有漢口巡檢司。大江自巴陵縣西北接洞庭之水,流入府境,至此與漢水會。又西南有沔水,即漢水支流也,仍合漢入江。又有沌水,大江支流也,自沔陽州流入,仍入大江,謂之沌口,有沌口巡檢司。又有弇水,在大江南岸,至弇口入江。又北有灄水,亦漢水支流也,有淪水流合焉,下流注於大江。又西有太白湖,江北諸水多匯焉。西有蔡店鎮、西南有新灘鎮二巡檢司。又西南有百人磯鎮巡檢司,後遷於東江腦。
漢川府西少北。元屬漢陽路。洪武九年四月改屬武昌府。十三年五月還屬。南有小別山,一名甑山,又有陽臺山。西南有漢水。東有溳水,自雲夢縣來,南入漢,謂之溳口。北有劉家塥巡檢司。
黃州府元黃州路,屬河南江北行省。太祖甲辰年爲府,屬湖廣行省。九年屬湖廣佈政司,尋改屬河南。二十四年六月還屬湖廣。領州一,縣八。西南距布政司百八十里。
黃岡倚。南有故城。洪武初,徙於今治。南濱大江,西北岸有赤鼻磯,非嘉魚之赤壁。西有三江口,其上流水分三派,至此合流。中有新生洲,又有崢嶸洲。東有巴河,西有舉水,俱入於江。江濱西有陽邏鎮、北有團風鎮、又西北有中和鎮三巡檢司。又有鹿城關,有大活關。又東北有陰山關。
麻城府北。東有龜峯山,舉水出焉,流入黃岡縣。東南有長河,又南有縣前河流入焉,下流注於江西。有雙城鎮、鵝籠鎮,東北有虎頭關三巡檢司。又西北有木陵關,在木陵山上。東北有陰山關,在陰山上。又北有黃土關,與木陵、虎頭、白沙、大城爲五關。又西有岐亭鎮,嘉靖五年築城。
黃陂府西。東南濱大江,有武湖自西來,入於江,曰武口,又曰沙武口,亦曰沙洑口。又西有灄水,自漢陽流入江,曰灄口。北有大城潭鎮巡檢司。又北有白沙關,即麻城五關之一也。
黃安府西北。嘉靖四十二年以麻城縣之姜家畈置,析黃岡、黃陂二縣地益之。東有三角山,接蘄水、羅田、蘄州界。又有東流河,下流出團風口入江。西有西河,又有雙河,合流出灄口,入漢。又北有雙山關巡檢司。西北有金扃關,亦曰金山關,與河南羅山縣界。
蘄水府東少南。元屬蘄州路。洪武九年四月屬蘄州。十一年十月改屬府。西南濱大江。南有浠水,源出英山縣,流經縣境西南入江。又東有蘭溪,東南流入浠水。又北有巴水,源出縣之板石山,流入黃岡縣界。有蘭溪鎮、巴河鎮二巡檢司。
羅田府東北。元屬蘄州路。洪武九年四月屬蘄州。十一年十月改屬府。東南有浠水。西北有平湖水。南有官渡河,亦名縣前河,平湖水流入焉,下流合黃岡縣之巴河,入大江。東北有多雲鎮巡檢司,又有栗子關,又有上岐嶺、中岐嶺、下岐嶺等關。西北又有平湖關。
蘄州元蘄州路,屬河南江北行省。太祖甲辰年爲府。九年四月降爲州,以州治蘄春縣省入,來屬。正統十年,荊王府自江西建昌遷此。東北有百家冶山,產蘄竹。南濱江。東北有蘄水,出大浮山,經州北,匯爲赤東湖,西南流,接蘄水縣界,注於大江。西有茅山鎮、北有大同鎮二巡檢司。西距府二百十里。領縣二:
廣濟州東北。南濱江,江中有中洲。崇禎末遷治於此,尋復故。又有武山湖、馬口湖皆流通大江。南有武家穴鎮、西南有馬口鎮二巡檢司。
黃梅州東北。東南有礦山,舊產鐵。大江在南,江濱有太子洑。又南有縣前河,由小池口入江。西南有新開口鎮巡檢司,屢圮於江,內徙。又南有靖江觜鎮巡檢司。
承天府元安陸府,屬荊湖北道宣慰司。太祖乙巳年屬湖廣行省。洪武九年四月降爲州,直隸湖廣佈政司。二十四年六月改屬河南,未幾還屬。弘治四年,興王府自德安府遷此。嘉靖十年升州爲承天府。十八年建興都留守司於此。領州二,縣五。東南距布政司五百七十里。
鍾祥倚。洪武二十四年建郢王府,永樂十二年除。二十二年建樑王府,正統六年除。元曰長壽縣,元末廢。洪武三年復置。九年四月省入州。嘉靖十年八月復置,更名。東有兩木山,一名青泥山。北有松林山,興獻王陵寢在焉,嘉靖十年賜名純德山,置顯陵縣於此。明末,縣廢。西濱漢水。北有直河,自隨州流入,有滶水流合焉。又有豐樂水,又東有臼水,俱注於漢水。
京山府東。南有縣河,下流至景陵縣,入漢江。又東北有撞河,自隨州流入,至漢川縣入漢江,或謂之富水。
潛江府東南。元屬中興路。洪武十年八月來屬。北有漢水。西北有潛水,即漢水分流,經縣東南入於漢。又東南有深江,又南有恩江,皆漢水支分也。西南有沱水,爲江水之分流,經縣南,有重湖環繞,又東匯於漢水。
荊門州元治長林縣,屬荊湖北道宣慰司。洪武九年四月改爲縣,省長林縣入焉,屬荊州府。十三年五月復爲州,仍屬荊州府。嘉靖十年八月來屬。東南有章山,即內方山也。漢水逕其東,亦曰沔水。又西有權水,東南有直江,一名直河,又有陽水,一名建水,皆流入焉。南有荊門守禦千戶所。北有宜陽守禦千戶所。東南有建陽鎮、新城鎮,西北有仙居口,北有樂仙橋四巡檢司。東北距府九十里。領縣一:
當陽州西。元屬荊門州。洪武九年改屬荊州府。十年五月省入荊門縣。十三年五月復置,仍屬州。東南有方城,洪武初移治於此。十三年復故。南有玉泉山,玉泉水出焉。北有沮水,源出房縣,逕縣東南,合榕渡,與漳水會,下流至枝江縣,入於大江。北有漳河口巡檢司。
沔陽州元沔陽府,屬荊湖北道宣慰司。洪武九年四月降爲州,以州治玉沙縣省入,直隸湖廣佈政司,尋直隸河南。二十四年六月還直隸湖廣。嘉靖十年十二月來屬。東南有黃蓬山,其下爲黃蓬湖。南有大江。北有漢水。東有太白湖,州西十四湖之水悉匯焉,由漢陽縣之沌口入於大江。又南有長夏河,江水支流也,亦曰夏水。西北有襄水,漢水支流也,至州東北瀦口合流,東入於沔水。東有沙鎮、西南有茅鎮二巡檢司。西北距府三百二十五里。領縣一:
景陵州西北。南有沔水。西南有楊水,北注沔,謂之楊口,亦曰中夏口,又曰楊林口。又有中水,流合楊水,曰中口。東有乾鎮巡檢司。
德安府元屬荊湖北道宣慰司。洪武元年十月屬湖廣行省。九年四月降爲州,屬黃州府。十一月屬武昌府。十三年五月復爲府,屬湖廣佈政司。二十四年六月改屬河南,未幾還屬。領州一,縣五。東南距布政司四百里。
安陸倚。成化二十三年建興王府。弘治四年遷於安陸州。八年建岐王府,十四年除。正德元年,壽王府自四川保寧府遷此,嘉靖二十四年除。四十年建景王府,四十四年除。洪武初,縣省。十三年五月復置。東有章山,即豫章山。溳水在城西,俗稱府河,亦曰石潼河,又西有漳水入焉,謂之漳口。南有高核鎮巡檢司,後移於隨州之合河店。
雲夢府東南。西南有溳水。東有興安鎮巡檢司,後廢。
應城府西南。洪武九年四月屬黃州府。十年五月省入雲夢縣。十三年五月復置。西北有西河,下流入漢水。又峙山鎮巡檢司亦在西北。
孝感府東南。洪武九年四月屬黃州府。十年五月省入德安州。十三年五月復置。北有澴水,下流入於漢水。南有淪河,自溳河分流至漢陽,合灄水入江。北有小河溪、東南有馬溪河二巡檢司。
隨州洪武二年正月以州治隨縣省入。九年四月降爲縣,屬黃州府。十年五月省入應山縣。十三年五月復升爲州。西有大溪山,氵員水出焉,下流至漢川縣入漢水。又西有大洪山,漳水所出。西北有溠水,源出栲栳山,又有氵厥水流入焉。又南有浪水,源出大猿山,下流俱注於溳水。又西北有合河店、東北有出山鎮二巡檢司。東南距府百八十里。領縣一:
應山州東。洪武初省。十三年五月復置。西有雞頭山,澴水出焉。西南有溳水。東有白泉河,與澴水合,入孝感縣界。西北有杏遮關巡檢司,即平靖關,義陽三關之一。又西南有平裏市巡檢司。又東北有武陽關,一名武勝關,又名禮山關,亦義陽三關之一。
岳州府元岳州路,屬湖廣行省。太祖甲辰年爲府。洪武九年四月降爲州,直隸布政司。十四年正月復爲府。領州一,縣七。東北距布政司五百里。
巴陵倚。洪武九年四月省,十四年復置。西南有巴丘山。又有君山,在洞庭湖中。大江在西北。洞庭湖上納湘、澧二水,自西南來合,謂之三江口。湖之南有青草湖,又西曰赤沙湖,謂之三湖。沅、漸、元、辰、敘、酉、澧、澬、湘九水,皆匯於此,故亦名九江。東南有氵邕湖,亦名翁湖。南有鹿角巡檢司。
臨湘府東北。東南有龍窖山,跨臨湘、通城、當陽、蒲圻四縣界。西南有城陵磯,又有道人磯,皆濱大江,有城陵磯巡檢司。又南有土門鎮、東北有鴨欄磯二巡檢司。
華容府西北。東有東山,又有石門山。大江在北。又有華容河,自大江分流,南達洞庭湖。南有澧水,東流入洞庭湖。西南有赤沙湖,與洞庭湖接。南有明山古樓巡檢司。又東北有黃家穴巡檢司,後移於塔市。北有北河渡巡檢司,後廢。
平江府東南。元平江州,洪武三年降爲縣。北有永寧山。東北有幕阜山。東有汨水,西南流,昌水北流入焉。東北有長壽巡檢司。
澧州元澧州路,屬湖廣行省。太祖甲辰年爲府。九年四月降爲州,以州治澧陽縣省入,屬常德府。三十年三月來屬。元元貞末徙治新城。洪武五年復舊治。東有關山。西南有大浮山,跨石門、武陵、桃源三縣界。南有澧水,一名蘭江,亦曰繡水。其東有澹水,北有涔水,俱流入焉。東有嘉山鎮巡檢司。東距府二百七十里。領縣三:
安鄉州東南。西有澧水,一名長河。北有涔水。
石門州西。南有澧水。西北有渫水,亦名添平河,自添平所南流入焉。
慈利州西少南。元慈利州,洪武二年降爲縣。西南有天門山,有檳榔洞,與瑤分界。又西有崇山。又有歷山,澧水出焉,下流至華容縣入於洞庭湖。又西有漊水,源出四川巫山縣,東流合諸溪澗之水,至縣西匯於澧水,亦曰後江。西南有永定衛,洪武中置,二十三年八月徙於永順宣慰司之芋岸坪。西北有龍伏關,東南有後平關、黑崇關,謂之永定三關。所屬曰大庸守禦千戶所,本大庸衛,在衛西,洪武九年四月置,三十一年改爲所,曰茅岡長官司,在衛東北,正統中永定衛置。北有九溪衛,洪武二十三年六月置,有九淵、野牛、三江口、閘口四關。所屬曰守禦添平千戶所,在衛北,洪武二年置。曰守禦安福千戶所,在衛西北,洪武二十三年九月置。曰守禦麻寮千戶所,在衛北,洪武四年置。曰桑植安撫司,本桑植、荒溪等處宣撫司,在衛西北,太祖丙午年二月置,後廢,永樂四年十一月改置。
荊州府元中興路,屬荊湖北道。太祖甲辰年九月改爲荊州府,屬湖廣行省。吳元年十月置湖廣分省於此,尋罷。九年屬湖廣佈政司,尋改屬河南。二十四年還屬。領州二,縣十一。東距布政司千二百一十里。
江陵倚。洪武十一年正月建湘王府,建文元年四月除。永樂元年,遼王府自遼東廣寧遷於此,隆慶二年十月除。萬曆二十九年十月建惠王府。南濱江。東南有夏水,至沔陽州合於沔水,故沔水亦兼夏水之名。又有陽水,東北至景陵縣,入沔水。又東北有三海,沮、漳水匯流處。北有柞溪。又東有靈溪,亦曰零水,南入江,謂之零口。東北有龍彎市、東南有沙頭市、南有郝穴口、西南有虎渡口四巡檢司。
公安府東南。東北有舊城。今治崇禎元年所遷。北濱江,西北有油河流入焉,謂之油口,有油口巡檢司。東北有夏水。
石首府東南。元末治楚望山北,洪武中徙繡林山左,本宋時舊治也。北濱江,江中有石首山。又東有焦山,下有港,通洞庭湖。有調絃口巡檢司。
監利府東少南。南濱江。東南有魯洑江,亦曰夏水,自大江分流,下至沔陽州入沔。又西有涌水,南入江,謂之涌口。又東有瓦子灣、西有窯所、南有白螺磯、北有毛家口、又有分鹽所五巡檢司。
鬆滋府西南。西南有巴山。北濱大江。南有紅崖子巡檢司。又有西坪塞巡檢司,後廢。
枝江府西。洪武十年五月省入鬆滋縣。十三年五月復置。北濱大江,江中有百里洲,江水經此而分,故曰枝江。北有沮水,南入江,謂之沮口。
夷陵州元峽州路,屬荊湖北道宣慰司。太祖甲辰年爲府。九月降爲州,直隸湖廣行省。九年四月改州名夷陵,以州治夷陵縣省入,來屬。大江在南。西北有關曰下牢關,夾江爲險。又有西陵、明月、黃牛三峽,峽中有使君、虎頭、狼尾、鹿角等灘,皆江流至險處也。西北有赤谿,東合大江。南有南津口巡檢司。又東有金竹坪巡檢司,後廢。又西有西津關。東北有白虎關。東距府三百四十里。領縣三:
長陽州西南。東南有清江。西有舊關堡、西南有蹇家園、南有漁洋關三巡檢司。南有古捍關。西有梅子八關。
宜都州東南。西北有荊門山,下臨大江,其對岸即虎牙山也。又西有清江,東流合大江,有清江口巡檢司。又西北有古江關、東北有普通鎮二巡檢司。
遠安州東北。舊治亭子山下。成化四年遷於東莊坪。崇禎十三年又遷鳳凰山麓,即今治也。東北有沮水。
歸州元治秭歸縣,直隸湖廣行省。洪武九年四月廢州入秭歸縣,屬夷陵州。十年二月改縣名長寧。十三年五月復改縣爲歸州。舊治江北,後治白沙南浦。洪武初,徙治丹陽。四年徙長寧,在江南楚王臺下。嘉靖四十年復還江北舊治。東有馬肝、白狗、空舲等峽。大江在州北,經峽中,入夷陵界。其西有叱灘、蓮花灘、新灘,皆濱江。西北有牛口巡檢司,後遷於巴東縣利洲。東南有南邏口巡檢司,後遷於新灘。東距府五百二十里。領縣二:
興山州西北。洪武九年改屬夷陵州,後還屬。正統九年三月省入州。弘治三年五月復置。南有香溪,亦曰縣前河,南流入江。東北有高雞寨巡檢司。又東有桑林坪巡檢司,後廢。又北有貓兒關,達鄖、襄。
巴東州西。元屬歸州。洪武九年改屬夷陵州。隆慶四年還屬。北濱大江,自四川巫山縣流入,東經門扇、東奔、破石,謂之巴東三峽,下流至黃梅縣入南直宿松縣界。又南有清江,一名夷水,自四川建始縣流入,下流入於大江。又北有鹽井。西南有連天關巡檢司。南有野山關巡檢司,本治石柱,隆慶四年更名。
襄陽府元襄陽路,屬河南江北行省。太祖甲辰年爲府,屬湖廣行省。九年屬湖廣佈政司。二十四年六月改屬河南,未幾,還屬湖廣。領州一,縣六。東南距布政司六百八十里。
襄陽倚。正統元年,襄王府自長沙遷此。南有虎頭山,又有峴山。東南有鹿門山。又西有隆中山。漢水在城北,亦曰襄江。白河在城東北,與唐河合,南入漢,謂之白河口,亦曰三州口。又西北有青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