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of Ming 明史
卷四十五 志第二十一 地理六 Volume 45 Treatises 21: Geography 6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志第二十一 地理六○福建 廣東 廣西
福建《禹貢》揚州之域。元置福建道宣慰使司,治福州路。屬江浙行中書省。至正十六年正月改宣慰司爲行中書省。太祖吳元年十二月平陳友定。洪武二年五月仍置福建等處行中書省。七年二月置福州都衛。與行中書省同治。八年十月改福州都衛爲福建都指揮使司。九年六月改行中書省爲承宣布政使司。領府八,直隸州一,屬縣五十七。爲裏三千七百九十七。北至嶺,與浙江界。西至汀州,與江西界。南至詔安,與廣東界。東至海。距南京二千八百七十二里,京師六千一百三十三里。洪武二十六年編戶八十一萬五千五百二十七,口三百九十一萬六千八百六。弘治四年,戶五十萬六千三十九,口二百一十萬六千六十。萬曆六年,戶五十一萬五千三百七,口一百七十三萬八千七百九十三。
福州府元福州路,屬福建道。太祖吳元年爲府。領縣九:
閩倚。南有釣台山,亦曰南臺山。東南有鼓山。南有方山,一名甘果山,下有官母嶼,有巡檢司。東南濱海。南有閩江,亦曰建江,自南平縣流入府界。東南納羣川之水,至府西曰洪塘江,分二流,南出曰陶江,東出曰南臺江,至鼓山下復合爲一。又東南有馬頭江,自永福縣流入,曰西峽江,又東有東峽江流合焉,又東南至五虎門,入於海。東有閩安鎮巡檢司。
侯官倚。西有旗山,有雪峯山,有建江,又有西禪浦。西南有陽崎、吳山、鳳岡、澤苗、延澤、仙阪等六浦,皆建江支分,仍合正流入海。西北有懷安縣,洪武十二年移入郭內,與閩、侯官同治,萬曆八年九月省。西北有竹崎、又有五縣寨二巡檢司。
長樂府東少南。東濱海,有海堤。北有馬頭江。又東有守禦梅花千戶所,洪武二十一年二月置。東北有石樑蕉山、東南有松下鎮二巡檢司。又東有小祉山巡檢司,後移治大祉澳。
福清府南少東。元福清州。洪武二年二月降爲縣。東南際海,有鹽場,海中有海壇山,又有小練山。南有龍江,又有逕江。東南有海口,江皆匯流入海。又東有鎮東衛,東南有守禦萬安千戶所,俱洪武二十一年二月置。又有澤郎山、有牛頭門、又南有壁頭山三巡檢司。又東有海口鎮巡檢司,洪武二十年移於長樂縣之松下鎮。
連江府東北。東北濱海,海中有北茭鎮巡檢司。南有連江,東入海。東北有守禦定海千戶所,洪武二十一年二月置。
羅源府東北。東濱海。西有羅川,南流分三派入海。南有應德鎮。
古田府西北。建江在縣南,自南平縣流入,經城南,有大溪流合焉,謂之水口。又東南逕模天嶺下,江流至此始出險就平,東入閩清縣界。東有杉洋鎮,出銀坑,有巡檢司,後廢。又西南有谷口鎮、西北有西溪鎮二巡檢司,尋廢。
閩清府西北。西南有大帽山。北有建江,西南有梅溪流合焉。東有青窯鎮巡檢司,廢。
永福府西南。西南有高蓋山,又南有陳山。東有東溪,匯諸山溪之水,下流會於福清之龍江而入海。又有漈門巡檢司,後移於嵩口埕,尋復故。
興化府元興化路,屬福建道宣慰司。洪武元年爲府。領縣二。北距布政司二百八十里。
莆田倚。東南濱海,海中有湄洲嶼,又有南日山,俱東與琉球國相望。又南有木蘭溪,北有延壽溪,東北有荻蘆溪,又有通應港,俱會流入海。又西北有興化縣,正統十三年四月省。東有平海衛,東南有守禦莆禧千戶所,俱洪武二十一年二月置。東有嵌頭、西北有大洋寨、東南有吉了三巡檢。東有衝沁巡檢司,本治尋陽,後徙興福。又有青山巡檢司,本治武盛裏南哨,後徙奉國裏。東南有南日山巡檢司,後徙新安。東北有迎仙寨巡檢司,後移鼓樓山。東有峙頭、東南有小峙二巡檢司,後廢。
仙遊府西。北有二飛山。東北有何嶺。南臨九鯉湖,湖在萬山中,下流入莆田縣界,合於延壽溪。西有三會溪,即木蘭溪上源。西有白嶺巡檢司,後遷於文殊寨。南有楓亭市、西有潭邊市二巡檢司,後廢。
建寧府元建寧路,屬福建道宣慰司。洪武元年爲府。領縣八。四年正月置建寧都衛於此。八年十月改爲福建行都指揮使司。東南距布政司五百二十五里。
建安倚。東北有鳳凰山,產茶。東有東溪,即建江,自浙江慶元縣流經此,又西合於西溪。又東南有壽嶺巡檢司。
甌寧倚。西有西溪,源出崇安縣,東會諸溪之水,流入縣境,又東合於東溪,南入延平府界。西北有營頭街巡檢司。
建陽府西北。西北有西山。東南有錦江,亦曰交溪,有二源,合流於縣東東山下,南流達於建溪。
崇安府西北。南有武夷山,中有清溪,九曲流入崇溪。西北有分水嶺,上有分水關巡檢司。其水西流者入江西境,東流者入縣境,即崇溪源。俗謂之大溪,經城西而南出,亦謂之西溪。其別源出縣東北之岑陽山,亦曰東溪,西南流合於西溪,又南合武夷水而入建陽縣界,即錦江之上源也。又西北有溫林、岑陽、桐木、焦嶺、谷口、寮竹、觀音等關,與分水關爲崇安入關。
浦城府東北。北有漁梁山,建溪之源出焉。又有蓋仙山,有黎嶺,又有楓嶺,一名大竿嶺,皆浙、閩通途。又東北有柘嶺,與浙江麗水縣分界,柘水出焉,流合大溪。又南有南浦溪,亦曰大溪,即建溪也,下合建陽之交溪。東有高泉、東北有溪源、西北有盆亭三巡檢司。
松溪府東。東有萬山。東北有鷲峯山,接浦城及浙江之龍泉界。南有松溪,源出浙江慶元縣,亦謂之鬆源水,又西有杉溪,下流俱入於建溪。北有二十四都巡檢司。南有東關巡檢司,後遷於烏鞍嶺,又遷於鐵嶺,又遷於峽橋。
政和府東。南有七星溪,源出縣東之銅盤山,下流合於松溪。又東有丹溪,流經福安縣入海。又東南有赤巖巡檢司。
壽寧府東。景泰六年八月以政和縣楊海村置,析福安縣地益之。東有蟾溪,即福寧州長溪上源也。東有漁溪巡檢司,後遷縣北之官台山,又遷斜灘鎮。
延平府元延平路,屬福建道宣慰司。洪武元年爲府。領縣七。東南距布政司四百五里。
南平倚。南有九峯山。東北有衍仙山。城東南有劍溪,即建江也,亦曰東溪,自建寧府流入,南經黯淡灘,又西逕劍津,與西溪合。西溪出汀、邵二府之境,至縣西,合於沙縣之沙溪,爲沙溪口;又東至劍津,合於東溪;又南至尤溪口,合於大溪,亦名南溪;又東至福州府,入於海;俗亦謂之三溪。東南有蒼峽、西北有大曆二巡檢司。
將樂府西。南有天階山。西北有百丈山。南有將溪,亦曰大溪,即西溪之上源也。又西北有梅溪,自邵武界流入,合於大溪。又北有萬安寨巡檢司。
沙府西南。西北有幼山。縣治南有沙溪,亦名太史溪,自永安縣流入,經縣東,有霹靂等灘,下流合於西溪。北有北鄉寨巡檢司。
尤溪府南。北有丹溪嶺,一名桃木嶺,下有丹溪。東有尤溪,其上源一出龍巖縣,一出德化縣,合流於縣西南,又北流會湯泉等二十溪,北出尤口,入建溪,亦曰湖頭溪。西有英果砦、又有高才阪二巡檢司。
順昌府西少北。南有徘徊嶺。西北有順陽溪,源出建陽縣,又東經縣南,與將溪合,又東經沙口,合邵武縣之沙溪,又東經縣西,與西溪合,西溪即邵武縣之紫雲溪也,又東入南平縣界,爲南平之西溪。又西北有仁壽鎮巡檢司。
永安府西南。本沙縣之浮流巡檢司,正統十四年置永安千戶所於此。景泰三年改置縣,析尤溪縣地益之。東北有貢川山。東南有石羅山。西有燕溪,四源合流,經城東北,下流爲沙縣之沙溪。又西有安砂鎮、西南有湖口寨二巡檢司。又西北有黃楊巡檢司,廢。
大田府西南。嘉靖十五年二月以尤溪縣之大田置,析永安、漳平、德化三縣地益之。北有五臺山。南有大仙山。東有銀瓶山,產銀鐵。又南有尤溪,自龍巖縣流入,又東入尤溪縣境。又東南有花橋巡檢司。又西南有桃源店巡檢司,本屬漳平縣,後來屬。北有英寨、西南有安仁隘二巡檢司,後廢。
汀州府元汀州路,屬福建道宣慰司。洪武元年爲府。領縣八。東距布政司九百七十五里。
長汀倚。北有臥龍山。又北有新樂山,貢水出焉,流入江西界。西有新路嶺。東有鄞江,即東溪,亦曰左溪,自寧化縣流入,下流經廣東大埔縣入海,中有五百灘,亦謂之汀水。又東南有正溪,西有西溪,北有北溪,南有南溪,俱合於東溪。又西有古城寨巡檢司。
寧化府東北。南有潭飛漈。又有大溪,源出縣北萬斛泉,分流爲清流縣之清溪,其正流入長汀縣,爲鄞江上流。北有安遠寨巡檢司。
上杭府南。西有金山,上有膽泉,浸鐵能成銅。西南有羊廚山,產礦。南有大溪。
武平府西南。北有黃公嶺。南有化龍溪,下流入廣東程鄉縣。西南有武平城,洪武二十四年正月置武平千戶所於此。東南有象洞巡檢司,後移於縣西南之懸繩隘。北有永平寨巡檢司,後移縣西北之貝寨。
清流府東北。南有豐山,東南有鐵石山,南臨九龍溪,有鐵石磯頭巡檢司。西南有清溪,自寧化縣流入,東北合半溪,又東南經九龍灘而入永安縣界,亦曰龍溪,即燕溪之上源。
連城府東南。本曰蓮城,洪武十七年後改「蓮。」曰:「連」。東有蓮峯山。南有文溪,下流達於清流縣之清溪。西南有北園寨巡檢司,後遷於縣南之朗村隘,後又遷於縣西南之新泉隘。
歸化府東北。成化七年正月以清流縣之明溪鎮置,析將樂、沙縣、寧化三縣地益之。北有鐵嶺。南有歸化溪,下流合將樂縣之將溪。東有夏陽巡檢司。
永定府南。成化十四年以上杭縣溪南里之田心地置,析勝運等四里益之。西有大溪,即汀水,自上杭縣流經此,又東入廣東大埔縣界。東南有三層嶺巡檢司。東北有太平巡檢司,後徙高坡。西南有興化巡檢司,治溪南里古鎮,尋廢,復置,後遷於上杭縣之峯頭。
邵武府元邵武路,屬福建道宣慰司。太祖吳元年爲府。領縣四。東南距布政司六百七十里。
邵武倚。東有三臺山。東南有七臺山,又有道人峯。又有樵溪,源自樵嵐山,經城內,出北門,合紫雲溪,流至順昌縣爲順陽溪。又東南有水口巡檢司。又東有拿口、南有同巡、東北有楊坊三巡檢司,廢。
光澤府西北。北有云際嶺。西北有杉嶺,杉關在其上,與江西南城縣接界。杭川出焉,亦名大溪,下流入紫雲溪。又有大寺寨巡檢司,在杉關東。又西北有黃土關。
泰寧府西南。西有金饒山。西北有大杉嶺。西有二十四溪,南有灘江流合焉,下流會於樵溪。
建寧府西南。北有百丈嶺,藍溪出焉。南有綏江,源出金饒山,一名濉江,亦名寧溪,至綏城口,合藍溪流入泰寧縣界。西有西安巡檢司,本治裏心保,後遷丘坊隘,尋廢,後復置,後又遷新安保之黃泥鋪。
泉州府元泉州路,屬福建道宣慰司。洪武元年爲府。領縣七。東距布政司四百十里。
晉江倚。東北有泉山,一名清源。東南有寶蓋山。南有靈源山。東南濱海,有鹽場。海中有彭湖嶼。南有晉江,自南安縣流入,經城西石塔山下,又東南至岱嶼入海。東北有洛陽江,南流入海。又東南有永寧衛,南有守禦福泉千戶所,俱洪武二十一年二月置。東南有祥芝、又有烏潯、南有深滬、又有圍頭四巡檢司。西南有安平城,嘉靖中築。東南有石湖城,萬曆中築。
南安府西少北。東南濱海。南有黃龍溪,即晉江之上流,西有桃林溪流入焉。南有石井巡檢司。又西北有澳頭、西南有達河二巡檢司,後廢。
同安府西南。西有文圃山。南濱海,有鹽場。西北有西溪,流合縣東之東溪、縣西之苧溪,又東南注於海。西南有守禦金門千戶所,西有守禦高浦千戶所,俱洪武二十一年二月置。又西南有永寧中左千戶所,在嘉禾嶼,即廈門也,洪武二十七年二月置。西有苧溪、南有塔頭山、東南有田浦、又有陳坑四巡檢司。又西南有白礁巡檢司,後移於縣西之珝口寨。東南有烈嶼巡檢司,後移於石潯港口。又有官澳巡檢司,後移於踏石寨。又有峯上巡檢司,後移於縣西之下店港口。
惠安府東北。東南濱海,有鹽場。西有洛陽江。又東南有守禦崇武千戶所,洪武二十一年二月置,嘉靖中移於縣東北。城東有黃崎、南有獺窟、東南有小氵乍、東北有峯尾四巡檢司。又東北有塗嶺、又有沙格、東南有小兜三巡檢司,洪武二十年廢。
安溪府西。西北有佛耳山。南有藍溪。又西北有源口渡巡檢司,後遷白華堡,尋復。
永春府西北。西北有雪山,桃林溪出焉,東逕南安縣,北合藍溪,爲雙溪口,又東逕南安縣,南合於黃龍溪。西有陳巖寨巡檢司,洪武中廢。
德化府西北。西北有戴雲山。西有太湖山。南有丁溪,又有滻溪,合而北流,入興化仙遊境。又西北有高鎮巡檢司,本東西團,後徙治,更名。東南有虎豹關。
漳州府元漳州路,屬福建道宣慰司。洪武元年爲府。領縣十。東北距布政司七百里。
龍溪倚。東有岐山。西有天寶山。北有華封嶺,一名龍頭嶺。東南濱海,海中有丹霞等嶼。又東北有九龍江,亦名北溪,其上源出長汀及沙縣,流入縣界,歷龍頭嶺下,謂之峽中,至縣東出峽,爲柳營江,又南有南溪流入焉。又東南爲鎮門港,入於海。有柳營江巡檢司。又南有九龍嶺巡檢司。
漳浦府南。南有梁山,又東南有良山,與梁山相峙。東北有大武山。縣東南兩面皆濱海。南有漳江,亦曰云霄溪,合李澳溪入於海。又有石塍溪。東北又有鎮海衛,東有守禦六鰲千戶所。澳東南有古雷、又有後葛、東有井尾澳、西南有盤陀嶺四巡檢司。又東南有青山巡檢司,後徙治月峙,又西南有云霄鎮,俱洪武二十一年二月內置。
龍巖府西。東有龍巖山,又有東寶山,舊產銀鉛。西有紫金山。北有九侯山。又南有龍川,下流入漳平界,爲九龍江上源。東北有雁石巡檢司,後移於皞林口。
長泰府東。南有長泰溪,下流入九龍江。東南有朝天嶺巡檢司,後移於溪口。
南靖府西。舊治在西南,雙溪之北。嘉靖四十五年北徙大帽山麓。萬曆二十三年復還舊治。北有歐寮山。南有雙溪,入龍溪縣界,爲南溪。北有永豐、西北有和溪二巡檢司。又有小溪、寒溪二巡檢司,後廢。
漳平府西北。成化六年以龍巖縣九龍鄉置,析居仁等五里地益之。東南有象湖山。南有百家畲洞,踞龍巖、安溪、龍溪、南靖、漳平五縣之交。又有九龍溪,自龍巖縣流經此,下流入龍溪縣。南有歸化巡檢司,後移於縣東之析溪口。又東北有溪南巡檢司,後廢。
平和府西南。正德十四年六月以南靖縣之河頭大洋陂置,析漳浦縣地益之。東南有三平山。東有大峯山,河頭溪所出,分數流達海,又西有盧溪流合焉。有盧溪巡檢司,後遷枋頭板,改名漳汀巡檢司。
詔安府南。本南詔守禦千戶所,弘治十八年置。嘉靖九年十二月改爲縣。南臨海,海濱有川陵山,海中有南澳山。又東有東溪,爲河頭溪分流,東南流入海。又南有守禦玄鍾千戶所,東有守禦銅山千戶所,俱洪武二十一年二月置。東有金石、洪淡二巡檢司。西南有分水關,漳、潮分界,巡檢司治焉。
海澄府東南。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以龍溪縣之靖海館置,析漳浦縣地益之。東北濱海。西有南溪,自龍溪縣流入,與柳營江合流入海。東有海門巡檢司,後遷於青浦社。東北有濠門巡檢司,本治海滄洋,後遷縣東北之嵩嶼。東有島尾巡檢司。又西北有石馬鎮。
寧洋府西北。本龍巖縣之東西洋巡檢司,正統十一年置。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改置縣,又析大田、永安二縣地益之。南有香寮山。東南有東洋,溪流所匯也。
福寧州元屬福州路。洪武二年八月降爲縣,屬福州府。成化九年三月升爲州,直隸布政司。北有龍首山。東有松山,山下有烽火門水寨,正統九年自海中三沙堡移此。東北有大姥山。東南濱海,海中有嵛山、台山、官澳山、屏風嶼。東有白水江。西有長溪,源出壽寧縣界,至縣西南古鎮門入海。東有福寧衛,南有守禦大金千戶所,俱洪武二十一年二月置。西北有柘洋巡檢司,又有蘆門巡檢司,後移桐山堡。又東北有大篔簹巡檢司,後移秦嶼堡。又東有清灣巡檢司,後徙牙裏堡。南有高羅巡檢司,後移閭峽堡。又有延亭巡檢司,後移下滸堡。又東北有蔣洋,又有小瀾,西北有小澳、庫溪,西南有藍田,南有西臼六巡檢司,後廢。領縣二。西南距布政司五百四十五里。
寧德州西南。洪武二年屬福州府。成化九年來屬。北有霍童山,有龜嶼。東南濱海,中有官扈山,下有官井洋。又東有瑞峯,亦在海中。西有穹窿溪,西南有赤鑑湖,北有外渺溪,下流俱達於海。北有東洋麻嶺巡檢司,後徙涵村,又徙縣東北之雲淡門,又徙縣東之黃灣,後還故治。南有南靖關。東有長崎鎮。
福安州西北。洪武二年屬福州府。成化九年來屬。西南有城山。海在南。西北有長溪,東南入福寧州境。西北有白石巡檢司,後徙於縣東南之黃崎鎮。
廣東《禹貢》揚州之域及揚州徼外。元置廣東道宣慰使司,治廣州路。屬江西行中書省。又置海北海南道宣慰使司,治雷州路。屬湖廣行中書省。洪武二年三月以海北海南道屬廣西行中書省。四月改廣東道爲廣東等處行中書省。六月以海南海北道所領並屬焉。四年十一月置廣東都衛。與行中書省同治。八年十月改都衛爲廣東都指揮使司。九年六月改行中書省爲承宣布政使司。領府十,直隸州一,屬州七,縣七十五。爲裏四千二十八。北至五嶺,與江西界。東至潮州,與福建界。西至欽州,與廣西界。南至瓊海。距南京四千三百里,京師七千八百三十五里。洪武二十六年編戶六十七萬五千五百九十九,口三百萬七千九百三十二。弘治四年,戶四十六萬七千三百九十,口一百八十一萬七千三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