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of Ming 明史
卷二百八十六 列傳第一百七十四 文苑二 Volume 286 Biographies 174: Literature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林鴻附:鄭定 等 王紱附:夏昶 沈度弟:粲 附:滕用亨 等 聶大年 劉溥附:蘇平 等 張弼 張泰〈(陸釴 陸容)〉 程敏政 羅 儲巏 李夢陽附:康海 王九思 王維楨 何景明 徐禎卿〈(楊循吉 祝允明 唐寅 桑悅)〉 邊貢 顧璘弟:瑮 附:陳沂 等 鄭善夫附:殷雲霄 方豪 等 陸深附:王圻 王廷陳 李濂目录
1 林鴻附 鄭定 等
2 王紱附 夏昶
3 沈度弟 粲 附 滕用亨 等
4 聶大年
5 劉溥附 蘇平 等
6 張弼
7 張泰〈(陸釴 陸容)〉
8 程敏政
9 羅
10 儲巏
11 李夢陽附 康海 王九思 王維楨
12 何景明
13 徐禎卿〈(楊循吉 祝允明 唐寅 桑悅)〉
14 邊貢
15 顧璘弟 瑮 附 陳沂 等
16 鄭善夫附 殷雲霄 方豪 等
17 陸深附:王圻
18 王廷陳
19 李濂
林鴻附 鄭定 等
林鴻,字子羽,福清人。洪武初,以人才薦,授將樂縣訓導,歷禮部精膳司員外郎。性脫落,不善仕,年未四十自免歸。閩中善詩者,稱十才子,鴻為之冠。十才子者,閩鄭定,侯官王褒、唐泰,長樂高棅、王恭、陳亮,永福王偁及鴻弟子周玄、黃玄,時人目為二玄者也。
鴻論詩,大指謂漢、魏骨氣雖雄,而菁華不足。晉祖玄虛,宋尚條暢,齊、梁以下但務春華,少秋實。惟唐作者可謂大成。然貞觀尚習故陋,神龍漸變常調,開元、天寶間聲律大備,學者當以是為楷式。閩人言詩者率本於鴻。
晉府引禮舍人浦源,字長源,無錫人也。慕鴻名,逾嶺訪之。造其門,二玄請誦所作,曰:「吾家詩也。」鴻延之入社。
鄭定,字孟宣,嘗為陳友定記室。友定敗,浮海亡交、廣間。久之,還居長樂。洪武中,征授延平府訓導,歷國子助教。
王褒,字中美,鴻之兄子婿也。為長沙學官,遷永豐知縣。永樂中,召入,預修《大典》,擢漢府紀善。
唐泰,字亨仲。洪武二十七年進士。歷陝西副使。
高棅,字彥恢,更名廷禮,別號漫士。永樂初,以布衣召入翰林,為待詔,遷典籍。性善飲,工書畫,尤專於詩。其所選《唐詩品匯》、《唐詩正聲》,終明之世,館閣宗之。
王恭,字安中,隱居七岩山,自稱皆山樵者。永樂初,以儒士薦起待詔翰林,年六十余,與修《大典》。書成,授翰林院典籍。
陳亮,字景明。自以故元儒生,明興累詔不出,作《陳摶傳》以見志。結草屋滄洲中,與三山耆彥為九老會,終其身不仕。
王偁,字孟易攵。父翰仕元,抗節死,偁方九歲,父友吳海撫教之。洪武中,領鄉薦,入國學,陳情養母。母歿,廬墓六年。永樂初,用薦授翰林檢討,與修《大典》。學博才雄,最為解縉所重。自負無輩行,獨推讓同官王洪。
王洪者,字希范,錢塘人。八歲能文,十八成進士,授吏科給事中。改翰林檢討,偕偁等與修《大典》。歷修撰、侍講。帝頒佛曲於塞外,命洪為文,逡巡不應詔。為同列所排,不復進用,卒官。而偁後坐累謫交址,復以縉事連及,系死獄中。
黃玄,字玄之,將樂人。聞鴻棄官歸,遂攜妻子居閩縣,以歲貢官泉州訓導。
周玄,字微之,閩縣人。永樂中,以文學征,授禮部員外郎。嘗挾書千卷止高棅家,讀十年,辭去,盡棄其書,曰:「在吾腹笥矣。」同時趙迪、林敏、陳仲宏、鄭關、林伯璟、張友謙亦以能詩名,皆鴻之弟子。
王紱附 夏昶
王紱,字孟端,無錫人。博學,工歌詩,能書,寫山木竹石,妙絕一時。洪武中,坐累戍朔州。永樂初,用薦,以善書供事文淵閣。久之,除中書舍人。
紱未仕時,與吳人韓奕為友,隱居九龍山,遂自號九龍山人。於書法,動以古人自期。畫不苟作,遊覽之頃,酒酣握筆,長廊素壁淋漓沾灑。有投金幣購片楮者,輒拂袖起,或閉門不納,雖豪貴人勿顧也。有諫之者,紱曰:「丈夫宜審所處,輕者如此,重者將何以哉!」在京師,月下聞吹簫聲,乘興寫《石竹圖》,明旦訪其人贈之,則估客也。客以紅氍毹饋,請再寫一枝為配。紱索前畫裂之,還其饋。一日退朝,黔國公沐晟從後呼其字,紱不應。同列語之曰:「此黔國公也。」紱曰:「我非不聞之,是必與我索畫耳。」晟走及之,果以畫請,紱頷之而已。逾數年,晟復以書來,紱始為作畫。既而曰:「我畫直遺黔公不可。黔公客平仲微者,我友也,以友故與之,俟黔公與求則可耳。」其高介絕俗如此。
昆山夏昶者,亦善畫竹石,亞於紱。畫竹一枝,直白金一錠,然人多以饋遺得之。昶,字仲昭,永樂十三年進士,改庶吉士,歷官太常寺卿。昶與上元張益,同中進士,同以文名,同善畫竹。其後,昶見益《石渠閣賦》,自謂不如,遂不復作賦。益見昶所畫竹石,亦遂不復畫竹。益死土木之難。
仲微,名顯,錢塘人。嘗知滕縣事,謫戍雲南。其為詩頗豪放自喜,雲南詩人稱平、居、陳、郭,顯其一也。
沈度弟 粲 附 滕用亨 等
沈度,字民則。弟粲,字民望。松江華亭人。兄弟皆善書,度以婉麗勝,粲以遒逸勝。度博涉經史,為文章絕去浮靡。洪武中,舉文學,弗就。坐累謫雲南,岷王具禮幣聘之,數進諫,未幾辭去。都督瞿能與偕入京師。成祖初即位,詔簡能書者入翰林,給廩祿,度與吳縣滕用亨、長樂陳登同與選。是時解縉、胡廣、梁潛、王璉皆工書,度最為帝所賞,名出朝士右。日侍便殿,凡金版玉冊,用之朝廷,藏秘府,頒屬國,必命之書。遂由翰林典籍擢檢討,歷修撰,遷侍講學士。粲自翰林待詔遷中書舍人,擢侍讀,進階大理少卿。兄弟並賜織金衣,鏤姓名於象簡,泥之以金。贈父母如其官,馳傳歸,告於墓。
昆山夏昺者,字孟晹,與其弟昶以善書畫聞,同官中書舍人,時號大小中書,而度、粲號大小學士。
度性敦實,謙以下人,嚴取與。有訓導介其友求書,請識姓字於上。度沈思曰:「得非曩訐奏有司者耶?」遽卻之。其友固請,終不肯書姓名。其在內廷備顧問,必以正對。粲篤於事兄,己有賜,輒歸其兄。
滕用亨,初名權,字用衡。精篆隸書。被薦時年七十矣,召見,大書麟鳳龜龍四字以進,又獻《貞符詩》三篇。授翰林待詔,與修《永樂大典》。用亨善鑒古,嘗侍帝觀畫卷,未竟,眾目為趙伯駒,用亨曰:「此王詵筆也。」至卷尾,果然。
陳登,字思孝。初仕羅田縣丞,改蘭溪,再改浮梁。選入翰林,仍給縣丞祿,歷十年始授中書舍人。登於六書本原,博考詳究,用力甚勤。自周、秦以來,殘碑斷碣,必窮搜摩搨審度而辨定之。得其傳者,太常卿南城程南雲也。
聶大年
聶大年,字壽卿,臨川人。父同文,洪武中,官翰林侍書、中書舍人。燕王入京師,迎謁,道曷死,死後五月而大年生,母胡撫之。比長,博學,善詩古文。葉盛稱其詩,謂三十年來絕唱也。書得歐陽率更法。宣德末,薦授仁和訓導。母卒,歸葬,哀感行路。裡人列其母子賢行上之有司,詔旌其門。服闋,分教常州,遷仁和教諭。景泰六年薦入翰林,未幾得疾卒。
始,尚書王直以詩寄錢塘戴文進索畫,自序昔與文進交,嘗戲作詩一聯,至是十年始成之。大年題其後曰:「公愛文進之畫,十年不忘。使以是心待天下賢者,天下寧復有遣賢哉。」直聞其言,不怒亦不薦。及大年疾篤,作詩貽直,有「鏡中白髮孰憐我,湖上青山欲待誰」句,直曰,「此欲吾志其墓耳」,遂為之志。
劉溥附 蘇平 等
劉溥,字原博,長洲人。祖彥,父士賓,皆以醫得官。溥八歲賦《溝水詩》,時目為聖童。長侍祖父游兩京,研究經史兼通天文、曆數。宣德時,以文學征。有言溥善醫者,授惠民局副使,調太醫院吏目。恥以醫自名,日吟詠為事。其詩初學西昆,後更奇縱,與湯胤勣、蘇平、蘇正、沈愚、王淮、晏鐸、鄒亮、蔣忠、王貞慶號「景泰十才子」,溥為主盟。
胤勣,東甌王和曾孫,自有傳。蘇平,字秉衡,弟正,字秉貞,海寧人。兄弟並以布衣終。沈愚,字通理,昆山人,業醫終其身。王淮,字柏源,慈溪人。晏鐸,字振之,富順人。由庶吉士授御史,歷按兩畿、山東,所至有聲。坐言事謫上高典史,鄰境寇發,官兵不能討,鐸捕滅之,歸所掠於民。鄒亮,字克明,長洲人。用況鐘薦,擢吏部司務,遷御史。蔣忠,字主忠,儀真人,徙居句容。王貞慶,字善甫,駙馬都尉寧子也。折節好士,有詩名,時稱金粟公子。
張弼
張弼,字汝弼,松江華亭人。成化二年進士。授兵部主事,進員外郎。遷南安知府,地當兩廣沖,奸人聚山谷為惡,悉捕滅之。毀淫祠百數十區,建為社學。謝病歸,士民為立祠。弼自幼穎拔,善詩文,工草書,怪偉跌宕,震撼一世。自號東海。張東海之名,流播外裔。為詩,信手縱筆,多不屬稿,即有所屬,以書故,輒為人持去。與李東陽、謝鐸善。嘗自言:「吾平生,書不如詩,詩不如文。」東陽戲之曰:「英雄欺人每如此,不足信也。」鐸稱其好學不倦,詩文成一家言。子弘至,自有傳。
張泰〈(陸釴 陸容)〉
張泰,字亨父,太倉人。陸釴,字鼎儀,昆山人。陸容,字文量,亦太倉人。三人少齊名,號「婁東三鳳」。泰舉天順八年進士,選庶吉士,授檢討,遷修撰。為人恬淡自守,詩名亞李東陽。弘治間,藝苑皆稱李懷麓、張滄洲,東陽有《懷麓堂集》,泰有《滄洲集》也。釴與泰同年進士,殿試第二。授編修,歷修撰、諭德。孝宗立,以東宮講讀勞,進太常少卿兼侍讀,得疾歸。泰、釴皆早卒。容,成化中進士。授南京主事,進兵部職方郎中。西番進獅子,奏請大臣往迎,容諫止之。遷浙江參政,罷歸。
程敏政
程敏政,字克勤,休寧人,南京兵部尚書信子也。十歲侍父官四川,巡撫羅綺以神童薦。英宗召試,悅之,詔讀書翰林院,給廩饌。學士李賢、彭時咸愛重之,賢以女妻焉。成化二年進士及第,授編修,歷左諭德,直講東宮。翰林中,學問該博稱敏政,文章古雅稱李東陽,性行真純稱陳音,各為一時冠。孝宗嗣位,以宮僚恩擢少詹事兼侍講學士,直經筵。
敏政名臣子,才高負文學,常俯視儕偶,頗為人所疾。弘治元年冬,御史王嵩等以雨災劾敏政,因勒致仕。五年起官,尋改太常卿兼侍讀學士,掌院事。進禮部右侍郎,專典內閣誥敕。十二年與李東陽主會試,舉人徐經、唐寅預作文,與試題合。給事中華昶劾敏政鬻題,時榜未發,詔敏政毋閱卷,其所錄者令東陽會同考官覆校。二人卷皆不在所取中,東陽以聞,言者猶不已。敏政、昶、經、寅俱下獄,坐經嘗贄見敏政,寅嘗從敏政乞文,黜為吏,敏政勒致仕,而昶以言事不實調南太僕主簿。敏政出獄憤恚,發癰卒。後贈禮部尚書。或言敏政之獄,傅瀚欲奪其位,令昶奏之。事秘,莫能明也。
羅
羅,字景鳴,南城人。博學,好古文,務為奇奧。年四十困諸生,輸粟入國學。丘浚為祭酒,議南人不得留北監。固請不已,浚罵之曰:「若識幾字,倔強乃爾!」仰對曰:「惟中秘書未讀耳。」浚姑留之,他日試以文,乃大驚異。成化末,領京闈鄉試第一。明年舉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益肆力古文,每有作,或據高樹,或閉坐一室,瞑目隱度,形容灰槁。自此文益奇,亦厚自負。
尤尚節義。台諫救劉遜盡下獄,言當優容以全國體。中官李廣死,遺一籍,具識大臣賄交者。帝怒,命言官指名劾奏。上言曰:「大臣表正百僚,今若此,固宜置重典。然天下及四裔皆仰望之,一旦指名暴其惡,啟遠人慢朝廷心。言官未見籍記,憑臆而論,安辨玉石?一經攻摘,且玷終身。臣請降敕密諭,使引疾退,或斥以他事,庶不為朝廷羞,而仕路亦清。」李夢陽下獄,言:「壽寧侯托肺腑,當有以保全之。夢陽不保,為侯累。」帝深納焉。秩滿,進侍讀。
正德初,遷南京太常少卿。劉瑾亂政,李東陽依違其間。,東陽所舉士也,貽書責以大義,且請削門生之籍。尋進本寺卿,擢南京吏部右侍郎。遇事嚴謹,僚屬畏憚。畿輔盜縱橫,而皇儲未建,疏論激切,且侵執政者。七年冬,考績赴都,遂引疾致仕歸。寧王宸濠慕其名,遣使饋,避之深山。及叛,已病,馳書守臣約討賊,事未舉而卒。嘉靖初,賜諡文肅,學者稱圭峰先生。
儲巏
儲巏,字靜夫,泰州人。九歲能屬文。母疾,刲股療之,卒不起。家貧,力營墓域。旦哭冢,夜讀書不輟。成化十九年鄉試,明年會試,皆第一。授南京考功主事。孝宗嗣位,疏薦前直諫貶謫者,主事張吉、王純,中書舍人丁璣,進士李文祥,吉等皆錄用。久之,進郎中。吏部尚書耿裕知其賢,調北部,考注臧否,一齣至公。嘗核實一官,裕欲改其評,巏正色曰:「公所執,何異王介甫!」群僚咸在側,裕大慚,徐曰:「郎中言是,然非我莫能容也。」擢太僕少卿,請命史官記注言動,如古左右史,時不能用。進本寺卿。武宗立,塞上有警,條御邊五事,又陳馬政病民者四事,多議行。正德二年改左僉都御史,總督南京糧儲。召為戶部右侍郎,尋轉左,督倉場,所至宿弊盡釐。劉瑾用事,數陵侮大臣,獨敬巏,稱為先生。巏憤其所為,五年春,引疾求去。詔許乘傳,有司俟疾痊以聞。其秋,瑾敗,以故官召,辭不赴。後起南京戶部左侍郎,就改吏部,卒官。
巏體貌清羸,若不勝衣;淳行清修,介然自守。工詩文。好推引知名士,辟遠非類,不惡而嚴。進士顧璘嘗謁尚書邵寶,寶語曰:「子立身,當以柴墟為法。」柴墟者,巏別號也。嘉靖初,賜諡文懿。
李夢陽附 康海 王九思 王維楨
李夢陽,字獻吉,慶陽人。父正,官周王府教授,徙居開封。母夢日墮懷而生,故名夢陽。弘治六年舉陝西鄉試第一,明年成進士,授戶部主事。遷郎中,榷關,格勢要,構下獄,得釋。
十八年,應詔上書,陳二病、三害、六漸,凡五千余言,極論得失。末言:「壽寧侯張鶴齡招納無賴,罔利賊民,勢如翼虎。」鶴齡奏辨,摘疏中「陛下厚張氏」語,誣夢陽訕母后為張氏,罪當斬。時皇后有寵,後母金夫人泣訴帝,帝不得已系夢陽錦衣獄。尋宥出,奪俸。金夫人訴不已,帝弗聽,召鶴齡閒處,切責之,鶴齡免冠叩頭乃已。左右知帝護夢陽,請毋重罪,而予杖以泄金夫人憤。帝又弗許,謂尚書劉大夏曰:「若輩欲以杖斃夢陽耳,吾寧殺直臣快左右心乎!」他日,夢陽途遇壽寧侯,詈之,擊以馬箠,墮二齒,壽寧侯不敢校也。
孝宗崩,武宗立,劉瑾等八虎用事,尚書韓文與其僚語及而泣。夢陽進曰:「公大臣,何泣也?」文曰:「奈何?」曰:「比言官劾群奄,閣臣持其章甚力,公誠率諸大臣伏闕爭,閣臣必應之,去若輩易耳。」文曰:「善」,屬夢陽屬草。會語泄,文等皆逐去。瑾深憾之,矯旨謫山西布政司經歷,勒致仕。既而瑾復摭他事下夢陽獄,將殺之,康海為說瑾,乃免。瑾誅,起故官,遷江西提學副使。令甲,副使屬總督,夢陽與相抗,總督陳金惡之。監司五日會揖巡按御史,夢陽又不往揖,且敕諸生毋謁上官,即謁,長揖毋跪。御史江萬實亦惡夢陽。淮王府校與諸生爭,夢陽笞校。王怒,奏之,下御史按治。夢陽恐萬實右王,訐萬實。詔下總督金行勘,金檄布政使鄭岳勘之。夢陽偽撰萬實劾金疏以激怒金,並構岳子涷通賄事。寧王宸濠者浮慕夢陽,嘗請撰《陽春書院記》,又惡岳,乃助夢陽劾岳。萬實復奏夢陽短,及偽為奏章事。參政吳廷舉亦與夢陽有隙,上疏論其侵官,不俟命徑去。詔遣大理卿燕忠往鞫,召夢陽,羈廣信獄。諸生萬余為訟冤,不聽。劾夢陽陵轢同列,挾制上官,遂以冠帶閒住去。亦褫岳職,謫戍澐,奪廷舉俸。
夢陽既家居,益跅弛負氣,治園池,招賓客,日縱俠少射獵繁台、晉丘間,自號空同子,名震海內。宸濠反誅,御史周宣劾夢陽黨逆,被逮。大學士楊廷和、尚書林俊力救之,坐前作《書院記》,削籍。頃之卒。子枝,進士。
夢陽才思雄鷙,卓然以復古自命。弘治時,宰相李東陽主文柄,天下翕然宗之,夢陽獨譏其萎弱。倡言文必秦、漢,詩必盛唐,非是者弗道。與何景明、徐禎卿、邊貢、朱應登、顧璘、陳沂、鄭善夫、康海、王九思等號十才子,又與景明、禎卿、貢、海、九思、王廷相號七才子,皆卑視一世,而夢陽尤甚。吳人黃省曾、越人周祚,千里致書,願為弟子。迨嘉靖朝,李攀龍、王世貞出,復奉以為宗。天下推李、何、王、李為四大家,無不爭效其體。華州王維楨以為七言律自杜甫以後,善用頓挫倒插之法,惟夢陽一人。而後有譏夢陽詩文者,則謂其模擬剽竊,得史遷、少陵之似,而失其真雲。
康海,字德涵,武功人。弘治十五年殿試第一,授修撰。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