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of Song 宋史
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 神宗二 Volume 15 Annals 15: Shenzong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三年春正月癸丑,錄唐李氏、周柴氏後。乙卯,詔諸路散青苗錢禁抑配。戊午,判尚書省張方平罷知陳州。二月壬申,以翰林學士司馬光爲樞密副使,凡九辭,詔收還敕誥。甲戌,以河州刺史瞎欺丁木征爲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刑部尚書。乙酉,韓琦罷河北安撫使,爲大名府路安撫使。
三月丙申,孫覺、呂公著、張戩、程顥、李常上疏極言新法,不聽。己亥,始策進士,罷詩、賦、論三題。戊申,李常言青苗斂散不實,有旨具析,翰林學士兼知通進、銀台司范鎮封還詔書,以爲不當,坐罷職,守本官。壬子,賜禮部奏名進士、明經及第八百二十九人。乙卯,詔諸路毋有留獄。丙辰,立試刑法及詳刑官。右正言孫覺以奉詔反覆,貶知廣德軍。
夏四月癸亥,幸金明池觀水嬉,宴射瓊林苑。丙寅,遼遣耶律寬來賀同天節。丁卯,給兩浙轉運司度僧牒,募民入粟。戊辰,御史中丞呂公著貶知潁州。己卯,趙抃罷知杭州,以韓絳參知政事。監察御史裏行程顥罷爲京西路同提點刑獄。壬午,右正言李常貶通判滑州,監察御史裏行張戩貶知公安縣,王子韶貶知上元縣。癸未,侍御史知雜事陳襄罷爲同修起居注,程顥簽書鎮寧軍節度判官公事,前秀州軍事判官李定爲太子中允、監察御史裏行。
五月癸巳,詔並邊州郡毋給青苗錢。太白晝見。壬寅,詔令司馬光詳定轉對封事。甲辰,詔罷制置三司條例歸中書。辛亥,賜進士蘇丕號安退處士。壬子,罷入閣儀。丁巳,詔以審官院爲東院,別置西院。
六月癸酉,日有五色雲。丁丑,封宗室秦、魯、蔡、魏、燕、陳、越七王后爲公。戊寅,詔修武成王廟。丙戌,知諫院胡宗愈貶通判真州。
秋七月辛卯,歐陽修徙知蔡州。壬辰,呂公弼罷樞密使,以知太原府馮京爲樞密副使。罷潞州交子務。戊戌,雨雹。癸丑,詳定宗室襲封制度。甲寅,置三班院主簿。
八月戊午,罷看詳銀台司文字所。丙寅,以旱慮囚,死罪以下遞減一等,杖、笞者釋之。以衛州旱,令轉運司振恤,仍蠲租賦。戊寅,詔川陝、福建、廣南七路官令轉運司立格就注,具爲令。遣張景憲等賀遼主生辰、正旦。己卯,夏人犯大順城,知慶州李復圭以方略授環慶路鈐轄李信、慶州東路都巡檢劉甫、監押種詠出戰,兵少取敗。復圭誣信等違其節制,斬信及劉甫,種詠死於獄。是月,慶州巡檢姚兕敗夏人于荔原堡。鈐轄郭慶、都監高敏死之。九月戊子朔,中書置檢正官。乙未,韓絳罷爲陝西宣撫使。己亥,始試法官。庚子,曾公亮罷爲司空兼侍中、河陽三城節度使。辛丑,以馮京參知政事,翰林學士吳充爲樞密副使。乙巳,親策賢良方正及武舉。壬子,太白晝見。癸丑,作東、西府以居執政。司馬光罷知永興軍。詔環慶陣亡義勇余丁當刺者,悉免之。
冬十月辛酉,詔延州毋納夏使。甲子,雨木冰。壬申,朝謁神御殿。丙子,知慶州李復圭擅興兵敗績,誣裨將李信、劉甫、種詠以死,御史劾之,貶保靜軍節度副使。戊寅,陳升之以母憂去位。乙酉,詔罷諸場務內侍監當。
十一月戊子,振河北饑民徙京西者。己丑,官節行之士二十一人。壬辰,蠲陝西蕃部貸糧。癸卯,授布衣王存下班殿侍、三班差使、宣撫司指揮使。甲辰,夏人寇大順城,都監燕達等擊走之。庚戌,詔升朝官除南郊赦封贈父母外,不得以加恩轉官。乙卯,以韓絳兼河東宣撫使。梓州路轉運使韓璹等以能興利除害,賜帛有差。十二月己未,詔立諸路更戍法,舊以他路兵雜戍者遣還。乙丑,立保甲法。丁卯,以韓絳、王安石並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王珪參知政事。賜布衣陳知彥進士出身,知縣王輔同進士出身。庚午,夏人寇鎮戎軍三川砦,巡檢趙普伏兵邀擊,敗之。丁丑,增廣南攝官奉。戊寅,初行免役法。賜西蕃董氈詔並衣帶、鞍馬。庚辰,命王安石提舉編修三司令式。壬午,遼遣蕭遵道等來賀正旦。癸未,命宋敏求詳定命官、使臣過犯。是歲,振河北、陝西旱饑,除民租。交阯入貢,廣源、下溪州蠻來附。
四年春正月丁亥朔,不視朝。己丑,種諤襲夏兵於囉兀北,大敗之,遂城囉兀。自是夏人日聚兵爲報復計,言者以諤爲稔邊患不便。壬辰,王安石請鬻天下廣惠倉田爲三路及京東常平倉本,從之。乙未,渝州夷賊李光吉叛,巡檢李宗閔等戰死,命夔州路轉運使孫構討平之。詔詳定大辟覆讞法。丁酉,朝謁太祖、太宗神御殿。庚子,幸集禧觀,宴從臣,又幸大相國寺,御宣德門觀燈。韓絳等言種諤領兵入西界,斬獲甚衆,詔遣使撫問。乙巳,停括牧地。丁未,立京東、河北賊盜重法。庚戌,罷永興軍買鹽鈔場。甲寅,定文德殿朔望視朝儀。
二月丁巳朔,罷詩賦及明經諸科,以經義、論、策試進士。置京東西、陝西、河東、河北路學官,使之教導。辛酉,詔治吏沮青苗法者。戊辰,詔振河北民乏食者。賻恤西界戰死軍人。庚午,于闐國來貢。壬申,進封高密郡王頵爲嘉王。癸酉,詔審官院所定人赴中書,察堪任者引見。甲戌,賜討渝州夷賊兵特支錢。丁丑,禱雨。詔增漳河等役兵。
三月丁亥,夏人陷撫寧堡。戊子,慶州廣銳卒叛,尋討平之。庚寅,詔給諸路學田,增教官員。辛卯,遣使察奉行新法不職者。癸卯,減河東、陝西路囚罪一等,徒以下釋之。民緣軍事科役者,蠲其租賦。丙午,種諤坐陷撫寧堡,責授汝州團練副使、潭州安置。丁未,韓絳坐興師敗衄罷,以本官知鄧州。辛亥,錄唐李氏後。
夏四月丙辰朔,恤刑。辛酉,遼遣蕭廣等來賀同天節。壬戌,遣環慶都鈐轄幵贇以兵屯邠、涇、河中,以備西夏。癸亥,罷陝西交子法。癸酉,司馬光權判西京留台。種諤再貶賀州別駕。甲戌,詔司農寺月進諸路所上雨雪狀。丙子,遣使按視宿、亳等州災傷,仍令修飭武備。壬午,定進士考轉官。
五月甲午,右諫議大夫呂晦卒。壬寅,詔許富弼養疾西京。丙午,高麗國來貢。辛亥,詔宗室率府副率以上,遭父母喪及嫡孫承重,並解官行服。壬子,詔恩、冀等州災傷,遣使振恤,蠲其稅。
六月丁巳,河北饑民爲盜者,減死刺配。庚申,群臣三上尊號曰紹天法古文武仁孝皇帝,不許。甲子,歐陽修以太子少師致仕。丙寅,慮囚。甲戌,富弼坐格青苗法,徙判汝州。
秋七月戊子,層檀國來貢。甲午,振恤兩浙水災。乙未,錄死事將校崔達子遇爲三班奉職。丁酉,監察御史裏行劉摯罷監衡州鹽倉,御史中丞楊繪貶知鄭州。庚子,詔宗室不得祀祖宗神御。丁未,詔唐、鄧給流民田。
八月癸丑朔,高麗來貢。遣官體量陝西差役新法及民間利害。甲寅,詔郡縣保甲與賊鬥死傷者,給錢有差。庚申,復《春秋三傳》明經取士。癸酉,遣楚建中等賀遼主生辰、正旦。置洮河安撫司,命王韶主之。
九月丙戌,河決鄆州。辛卯,大饗明堂,以英宗配。赦天下,內外官進秩有差。庚子,夏人入貢。癸卯,增選人奉。
冬十月壬子朔,罷差役法,使民出錢募役。立選人及任子出官試法。丙辰,置樞密院檢詳官。戊辰,立太學生內、外、上舍法。丙子,詔罪人配流,遇冬者至中春乃遣。
十一月壬午朔,詔凡賞功罰罪,事可懲勸者,月頒之天下。甲申,詔蠲逋租。丁亥,作中太一宮。壬寅,開洪澤河達於淮。十二月辛亥朔,詔增賜國子監錢四千緡。戊午,歸夏俘。己未,安定郡王從式薨。甲子,封越國公世清爲會稽郡王。丙寅,省諸路廂軍。乙亥,崇義公柴詠致仕,子若訥襲封。丙子,遼遣耶律紀等來賀正旦。
五年春正月己丑,詔聽降羌歸國。己亥,詔太廟時饗,以宗室使相已上攝事。置京城邏卒,察謗議時政者收罪之。
二月壬子,龜茲來貢。以兩浙水,賜谷十萬石振之,仍募民興水利。壬戌,詔罷陝西遞運銅錫。癸亥,太白晝見。丙寅,以知鄭州呂公弼爲宣徽南院使、判秦州,龍圖閣直學士蔡挺爲樞密副使。
三月甲午,李日尊卒,子乾德嗣,遣使吊贈。戊戌,富弼以司空致仕,進封韓國公。立文武換官法。丙午,以內藏庫錢置市易務。
夏四月庚戌朔,立殿前馬步軍春秋校試殿最法。乙卯,遼遣耶律適等來賀同天節。己未,括閒田。置弓箭手。辛未,塞北京決河。
五月辛巳,詔以古渭砦爲通遠軍,命王韶兼知軍。行教閱法。宗室非袒免親者許應舉。庚寅,以青唐大首領俞龍珂爲西頭供奉官,賜姓名包順。壬辰,以趙尚寬等前守唐州辟田疏水有功,增秩以勸天下。丙午,太白晝見。行保馬法。
六月壬子,曾公亮乙太傅致仕。癸亥,詔以四場試進士。丙寅,作京城門銅魚符。乙亥,置武學。
秋七月壬寅,初以文臣兼樞密都承旨。
閏月庚戌,遣中書檢正官章惇察訪荊湖北路。詔入內供奉官以下,已有養子,更養次子爲內侍者斬。
八月甲申,太子少師致仕歐陽修薨。秦鳳路沿邊安撫王韶復武勝軍。丁亥,詔求歐陽修所撰《五代史》。壬辰,以武勝軍爲鎮洮軍。癸巳,遣崔台符等賀遼主生辰、正旦。乙未,詔侍從及諸路監司各舉有才行者一人。甲辰,王韶破木征于鞏令城。頒方田均稅法。
九月癸丑,許宗室試換文資。癸亥,始御便殿,旬校諸軍武技。丙寅,少華山崩,詔壓死者賜錢,貧者官爲葬祭。淮南分東、西路。
冬十月戊戌,升鎮洮軍爲熙州、鎮洮軍節度,置熙河路。減秦鳳囚罪一等。
十一月癸丑,河州首領瞎藥等來降,以爲內殿崇班,賜姓名包約。丁卯,貶權監察御史裏行張商英監荊南稅。壬申,分陝西爲永興、秦鳳路,仍置六路經略司。章惇開梅山,置安化縣。十二月丙子,赦亡命荊湖溪洞者。丁丑,詔太原置弓箭手。戊寅,詔寺觀奉聖祖及祖宗陵寢神御者免役錢。改溫成廟爲祠。壬午,陳升之爲樞密使。癸未,雨土。乙未,築熙州南、北關及諸堡砦。己亥,遼遣蕭瑜等來賀正旦。
六年春正月辛亥,復僖祖爲太廟始祖,以配感生帝。祧順祖於夾室。
二月辛卯,夏人寇秦州,都巡檢使劉惟吉敗之。丙申,永昌陵上宮東門火。王韶復河州,獲木征妻子。壬寅,以韓絳知大名府。
三月己酉,詔贈熙河死事將田瓊禮賓使,錄其子三人、孫一人。庚戌,親策進士。置經局,命王安石提舉。辛亥,試明經諸科。丙辰,以四月朔日當食,自丁巳避殿、減膳,降天下囚罪一等,流以下釋之。己未,置諸路學官。壬戌,賜奏名進士、諸科及第出身五百九十六人。甲子,交州來貢。丁卯,宰相上表請復膳,不許。詔進士、諸科並試明法注官。戊辰,置刑獄檢法官。庚午,封李日尊子乾德爲交阯郡王。
夏四月甲戌朔,日食,不見。乙亥,御殿復膳。西南龍蕃諸夷來貢。置律學。丁丑,遼遣耶律甯等來賀同天節。甲午,定齊、徐等州保甲。戊戌,裁定在京吏祿。
五月癸卯朔,播州楊貴遷遣子光震來貢,以光震爲三班奉職。戊申,禱雨。乙丑,詔京東路察士人有行義者以聞。遣中書檢正官熊本措置瀘夷。西京左藏庫副使景思忠等攻燒遂州夷囤戰歿,錄其子昌符等七人,軍士死者,賜其家錢帛有差。辛未,西南龍蕃來貢。
六月己亥,置軍器監。
秋七月乙巳,詔京西、淮南、兩浙、江西、荊湖等六路各置鑄錢監。丙午,大食陀婆離來貢。己酉,禱雨。甲寅,錄在京囚,死罪以下降一等,杖罪釋之。丁巳,詔沿邊吏殺熟戶以邀賞者戮之。乙丑,分河北爲東、西路。丙寅夜,西北有聲如磑。
八月壬申朔,遣賈昌衡等賀遼主生辰、正旦。甲申,罷簡州歲貢綿紬。甲午,賜熙河、涇原軍士特支錢。戊戌,復比閭族黨之法。
九月壬寅,置兩浙和糴倉,立斂散法。戊申,詔興水利。辛亥,策武舉。戊午,岷州首領木令征以其城降,王韶入岷州。丙寅,太白犯鬥。戊辰,詔禱雨,決獄。
冬十月辛未,章惇平懿、洽州蠻。辛巳,以復熙、河、洮、岷、疊、宕等州,御紫宸殿受群臣賀,解所服玉帶賜安石。甲申,朝獻景靈宮。丙戌,振兩漸、江、淮饑。壬辰,行折二錢。丁酉,遣使瘞熙河戰骨。
十一月癸丑,中太一宮成,減天下囚罪一等,流以下釋之。乙卯,親祀太一宮。丙寅,大雪,詔京畿收養老弱凍餒者。十二月戊子,詔決開封府囚。丙申,遼遣耶律洞等來賀正旦。
七年春正月辛亥,賞復岷、洮等州功,西京左藏庫使桑湜等遷官有差。壬子,幸中太一宮宴從臣,又幸大相國寺,御宣德門觀燈。乙卯,封皇子俊爲永國公。甲子,熊本平瀘夷。
二月辛未,于闐來貢。發常平米振河陽饑民。癸未,詔三司歲會天下財用出入之數以聞。乙丑,禱雨。辛卯,置客省、引進、四方館、閣門使副等員。乙未,知河州景思立等與青宜結鬼章戰于踏白城,敗死。廢遼州。
三月壬寅,木征、鬼章寇岷州,高遵裕遣包順等擊走之。慮囚,減死罪一等,杖以下釋之。癸卯,以旱,避殿減膳。乙巳,白虹貫日。丙午,遣使分行諸路,募武士赴熙河。庚戌,詔熙河死事者家給錢有差。罷兩浙增額預置紬絹。令諸路監司察留獄。癸丑,群臣表請復膳,不許。丙辰,遼遣林牙蕭禧來言河東疆界,命太常少卿劉忱議之。己未,行方田法。甲子,遣使報聘於遼。乙丑,詔以災異求直言。
夏四月癸酉,以旱,罷方田。是日,雨。遼遣耶律永甯等來賀同天節。乙亥,王韶破西蕃於結河川。丙子,御殿復膳。己卯,以高遵裕爲岷州團練使。甲申,詔邊兵死事無子孫者,廩其親屬終身。乙酉,王韶進築珂諾城,與蕃兵連戰,破之,斬首七千餘級,焚二萬餘帳,木征率酋長八十余人詣軍門降。雨雹。丙戌,王安石罷知江寧府。以韓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監修國史,翰林學士呂惠卿參知政事。置沅州。丁酉,詔王韶發木征及其家赴闕。遼遣樞密副使蕭素議疆界於代州境上。
五月戊戌朔,減熙河路囚罪一等,流以下釋之。辛丑,詔河州瘞蕃部暴骸。壬寅,雨雹。癸卯,大雨雹。辛亥,罷賢良方正等科。乙丑,大雨水,壞陝、平陸二縣。
六月戊寅,賜討洮州將士特支錢。丁亥,作渾儀、浮漏。廣州鳳凰見。以木征爲榮州團練使,賜姓名趙思忠。
秋七月癸卯,群臣五上尊號曰紹天憲古文武仁孝皇帝,不許。癸亥,詔河北兩路捕蝗。又詔開封、淮南提點、提舉司檢覆蝗旱。以米十五萬石振河北西路災傷。
八月丁丑,賜環慶安撫司度僧牒,以募粟振漢蕃饑民。遣張芻等賀遼主生辰、正旦。辛卯,詔免淮南、開封府來年春夫,除放邢、洺等州秋稅。癸巳,置場于南薰、安上門,給流民米。集賢院學士宋敏求上編修《閣門儀制》。
九月戊戌,以時雨降,詔河北、京西、陝西、淮南等路勸民趨耕,有因事拘系者釋之。壬子,三司火。癸丑,置京畿、河北、京東西路三十七將。甲寅,詔樞密院議邊防。
冬十月壬申,詔韓琦、富弼、文彥博、曾公亮條代北事宜以聞。戊寅,詔浙西路提舉司出米振常、潤州饑。庚辰,置三司會計司,以韓絳提舉。辛巳,以河北災傷,減州、軍文武官員。癸巳,以常平米于淮南西路易饑民所掘蝗種,又振河北東路流民。
十一月己未,祀天地於圜丘,赦天下。十二月丙寅,省熙、河、岷三州官百四十一員。丁卯,文武官加恩。己丑,遼遣耶律甯等來賀正旦。是歲,高麗入貢,淯井、長寧夷十郡及武都夷內附。
八年春正月庚子,蔡挺罷判南京留司御史台,馮京罷知亳州。丙午,分京東爲東、西路。輟江南東路上供米,均給災傷州軍。丁未,御宣德門觀燈。乙卯,詔出使廷臣,所至采吏治能否以聞。雨木冰。戊午,詔所在流民願歸業者,州縣齎遣之。己未,洮西安撫司以歲旱,請爲粥以食羌戶饑者。
二月甲子,增陝西錢監改鑄大錢。癸酉,以王安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戊寅,詔樞密副都承旨張誠一等,以李靖營陣法教殿前馬步軍。乙酉,初行河北戶馬法。丙戌,停京畿土功七年。
三月丁酉,振潤州饑。戊戌,知河州鮮于師中乞置蕃學,教蕃酋子弟,賜田十頃,歲給錢千緡,增解進士二人,從之。庚子,遼蕭禧再來,遣韓縝往河東會議。癸丑,知制誥沈括報聘。復振常、潤饑民。戊午,太白晝見。
夏四月乙丑,詔減將作監冗官。丁卯,遼遣耶律景熙等來賀同天節。乙亥,正僖祖禘祫東向位。戊寅,以吳充爲樞密使。壬午,湖南江水溢。
閏月乙未,陳升之罷爲鎮江軍節度使、判揚州。廣源州劉紀寇邕州,歸化州儂智會敗之。壬寅,沈括上《奉元曆》。癸卯,以宣徽北院使張方平判永興軍。分秦鳳路兵爲四將。壬子,沂州民朱唐告前余姚縣主簿李逢謀反,辭連右羽林大將軍世居及河中府觀察推官徐革,命御史中丞鄧綰、知諫院範百祿、御史徐禧雜治之。獄具,世居賜死,逢、革等伏誅。甲寅,錄趙普後。乙卯,詔西南蕃五姓蠻五年一入貢。
五月辛酉朔,慮囚,降死罪一等,杖以下釋之。甲子,分環慶兵爲四將。丁丑,雨土及黃毛。甲申,熙河路蕃官殿直頓埋謀叛,伏誅。己丑,遣使振鄜延、環慶饑。
六月乙未,日上有五色雲。丙午,釃汴水入蔡河以通漕。己酉,頒王安石《詩》、《書》、《周禮義》於學官。辛亥,以安石爲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戊午,太師魏國公韓琦薨。己未,以琦配饗英宗廟庭。
秋七月甲子,虔州江水溢。戊寅,太白晝見。戊子,分涇原兵爲五將。命韓縝如河東割地。八月庚寅朔,日當食,雲陰不見。癸巳,募民捕蝗易粟,苗損者償之,仍復其賦。丙申,遣謝景溫等賀遼主生辰、正旦。減官戶役錢之半。詔發運司體實淮南、江東、兩浙米價,州縣所存上供米毋過百萬石,減直予民,鬥錢勿過八十。庚戌,韓絳罷。發河北、京東兵及監牧卒修都城。丁巳,大閱。
九月庚申朔,王安石兼修國史。立武舉絕倫法。
冬十月庚寅,呂惠卿罷知陳州。乙未,彗出軫。己亥,詔以災異數見,不御前殿,減常膳,求直言。壬寅,赦天下。罷手實法。丁未,彗不見。丙辰,御殿復膳。
十一月戊寅,交阯陷欽州。壬午,立陝西蕃丁法。甲申,交阯陷廉州。丙戌,渝州改南平軍。十二月丙申,浚河。壬寅,以翰林學士元絳參知政事,龍圖閣直學士曾孝寬簽書樞密院事。辛亥,天章閣待制趙禼爲安南道招討使,嘉州防禦使李憲副之,以討交阯。癸丑,遼遣耶律世通等來賀正旦。甲寅,熙河路木宗城首領結彪謀叛,熟羌日腳族青廝扒斬其首來獻,補下班殿侍。
九年春正月乙丑,雨木冰。戊辰,交阯陷邕州,知州蘇緘死之。己卯,下溪州刺史彭師晏及天賜州降。庚辰,遣使祭南嶽、南海,告以南伐。辛巳,贈蘇緘奉國軍節度使,諡忠勇,以其子子元爲西頭供奉官、閣門祗候。
二月戊子,宣徽南院使郭逵爲安南道招討使,罷李憲,以趙禼副之。詔占城、占臘合擊交阯。己丑,宗哥首領鬼章寇五牟穀,蕃官藺氈訥支等邀擊,大破之。己亥,以出師,罷春宴。乙卯,雨雹。
三月內辰朔,進仁宗婉容周氏爲妃。辛酉,御集英殿策進士。恤欽、廉、邕三州死事家,瘞戰亡士,賊所蹂踐,除其田征。甲戌,賜進士、諸科及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