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of Song 宋史
卷二百〇二 志第一百五十五 藝文一 Volume 202 Treatises 155: Arts and Literature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藝文一 《易》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之有關於世運,尚矣。然書契以來,文字多而世代日降;秦火而後,文字多而世教日興,其故何哉?蓋世道升降,人心習俗之致然,非徒文字之所為也。然去古既遠,苟無斯文以範防之,則愈趨而愈下矣。故由秦而降,每以斯文之盛衰,占斯世之治忽焉。 宋有天下,先後三百餘年,考其治化之汙隆,風氣之離合,雖不足以擬倫三代,然其時君汲汲於道藝,輔治之臣莫不以經術為先務,學士搢紳先生,談道德性命之學,不絕於口,豈不彬彬乎進於周之文哉!宋之不競,或以為文勝之弊,遂歸咎焉,此以功利為言,未必知道者之論也。 曆代之書籍,莫厄於秦,莫富於隋、唐。隋嘉則殿書三十七萬卷。而唐之藏書,開元最盛,為卷八萬有奇。其間唐人所自為書,幾三萬卷,則舊書之傳者,至是蓋亦鮮矣。陵遲逮於五季,幹戈相尋,海寓鼎沸,斯民不復見《詩》、《書》、《禮》、《樂》之化。周顯德中,始有經籍刻板,學者無筆劄之勞,獲睹古人全書。然亂離以來,編帙散佚,幸而存者,百無二三。 宋初,有書萬餘卷。其後削平諸國,收其圖籍,及下詔遣使購求散亡,三館之書,稍復增益。太宗始於左升龍門北建崇文院,而徙三館之書以實之。又分三館書萬餘卷,別為書庫,目曰“秘閣”。閣成,親臨幸觀書,賜從臣及直館宴。又命近習侍衛之臣縱觀群書。 真宗時,命三館寫四部書二本,置禁中之龍圖閣及後苑之太清樓,而玉宸殿、四門殿亦各有書萬餘卷。又以秘閣地隘,分內藏西庫以廣之,其右文之意,亦雲至矣。已而王宮火,延及崇文、秘閣,書多煨燼。其僅存者,遷於右掖門外,謂之崇文外院,命重寫書籍,選官詳覆校勘,常以參知政事一人領之,書成,歸於太清樓。 仁宗既新作崇文院,命翰林學士張觀等編四庫書,仿《開元四部録》為《崇文總目》,書凡三萬六百六十九卷。神宗改官制,遂廢館職,以崇文院為秘書省,秘閣經籍圖書以秘書郎主之,編輯校定,正其脫誤,則主於校書郎。 徽宗時,更《崇文總目》之號為《秘書總目》。詔購求士民藏書,其有所秘未見之書足備觀采者,仍命以官。且以三館書多逸遺,命建局以補全校正為名,設官總理,募工繕寫。一置宣和殿,一置太清樓,一置秘閣。自熙寧以來,搜訪補輯,至是為盛矣。 嚐曆考之,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三千三百二十七部,三萬九千一百四十二卷。次仁、英兩朝,一千四百七十二部,八千四百四十六卷。次神、哲、徽、欽四朝,一千九百六部,二萬六千二百八十九卷。三朝所録,則兩朝不復登載,而録其所未有者。四朝於兩朝亦然。最其當時之目,為部六千七百有五,為卷七萬三千八百七十有七焉。迨夫靖康之難,而宣和、館閣之儲蕩然靡遺。高宗移蹕臨安,乃建秘書省於國史院之右,搜訪遺闕,屢優獻書之賞,於是四方之藏,稍稍復出,而館閣編輯,日益以富矣。當時類次書目,得四萬四千四百八十六卷。至寧宗時續書目,又得一萬四千九百四十三卷,視《崇文總目》,又有加焉。自是而後,迄於終祚,國步艱難,軍旅之事,日不暇給,而君臣上下,未嚐頃刻不以文學為務,大而朝廷,微而草野,其所製作、講說、紀述、賦詠,動成卷帙,累而數之,有非前代之所及也。雖其間釽裂大道,疣贅聖謨,幽怪恍惚,瑣碎支離有所不免,然而瑕瑜相形,雅鄭各趣,譬之萬派歸海,四瀆可分,繁星麗天,五緯可識,求約於博,則有要存焉。 宋舊史,自太祖至寧宗,為書凡四。誌藝文者,前後部帙,有亡增損,互有異同。今刪其重復,合為一誌,蓋以寧宗以後史之所未録者,仿前史分經、史、子、集四類而條列之,大凡為書九千八百十九部,十一萬九千九百七十二卷雲。 經類十:一曰《易》類,二曰《書》類,三曰《詩》類,四曰《禮》類,五曰《樂》類,六曰《春秋》類,七曰《孝經》類,八曰《論語》類,九曰經解類,十曰小學類。《周易古經》一卷薛貞注
《歸藏》三卷《易傳》十卷〈(題卜子夏傳)〉
《周易上下經》六卷《係辭說卦序卦雜卦》三卷〈(韓康伯注)〉
鄭玄《周易文言注義》一卷
王弼《略例》一卷《易辨》一卷
阮嗣宗《通易論》一卷
幹寶《易傳》十卷《易髓》八卷〈(晉人撰,不知姓名)〉
孔穎達《正義》十四卷《玄談》六卷《易正義補闕》七卷
任正一《甘棠正義》三十卷
關朗《易傳》一卷
王肅《傳》十一卷
陸德明《釋文》一卷
衛元嵩《周易元包》十卷〈(蘇源明傳,李江注)〉
李鼎祚《集解》十卷
史文徽《易口訣義》六卷
成玄英《流演窮寂圖》五卷
蔡廣成《啟源》十卷又《周易外義》三卷
沙門一行《傳》十二卷
王隱《要削》三卷
陸希聲《傳》十三卷
郭京《舉正》三卷
東鄉助《物象釋疑》一卷
邢璹《補闕周易正義略例疏》三卷
李翱《易詮》七卷
張弧《周易上經王道小疏》五卷
張韓《啟玄》一卷
青城山人《揲蓍法》一卷
王昭素《易論》三十三卷
縱康乂《周易會通正義》三十三卷
陰洪道《周易新論傳疏》十卷
陳摶《易龍圖》一卷
範諤昌《大易源流圖》一卷又《證墜簡》一卷
胡旦《易演聖通論》十六卷
石介《口義》十卷
冀震《周易義略》十卷
代淵《周易旨要》二十卷
何氏《易講疏》十三卷〈(不著名)〉
陸秉《意學》十卷《古易》十三卷〈(出王洙家)〉
王洙《言象外傳》十卷
劉牧《新注周易》十一卷又《卦德通論》一卷《易數鉤隱圖》一卷
吳秘《周易通神》一卷
黃黎獻《略例》一卷又《室中記師隱訣》一卷
龔鼎臣《補注易》六卷
彭汝礪《易義》十卷
趙令湑《易發微》十卷
喬執中《易說》十卷
趙仲銳《易義》五卷
謝湜《易義》十二卷
譚世勣《易傳》十卷
陸太易《周易口訣》七卷
冀珍《周易闡微詩》六卷
李讚《周易說》九卷
張果《周易罔象成名圖》一卷
裴通《周易玄解》三卷
邵雍《皇極經世》十二卷又《敘篇係述》二卷《觀物外篇》六卷〈(門人張湣記雍之言)〉
《觀物內篇解》二卷〈(雍之子伯溫編)〉
邵伯溫《周易辨惑》一卷
常豫《易源》一卷
徐庸《周易意蘊凡例總論》一卷又《卦變解》二卷
宋鹹《易訓》三卷又《易補注》十卷又《劉牧王弼易辨》二卷
皇甫泌《易解》十九卷
鄭揚庭《時用書》二十卷又《明用書》九卷《易傳辭》三卷《易傳辭後語》一卷
陳良獻《周易發隱》二十卷
石汝礪《乾生歸一圖》十卷
鮑極《周易重注》十卷
葉昌齡《圖義》二卷
胡瑗《易解》一十二卷《口義》十卷《係辭說卦》三卷
歐陽修《易童子問》三卷
阮逸《易筌》六卷
王安石《易解》十四卷
尹天民《易論要纂》一卷又《易說拾遺》二卷
司馬光《易說》一卷又三卷《係辭說》二卷鮮於侁
《周易聖斷》七卷蘇軾
《易傳》九卷程頤
《易傳》九卷又《易係辭解》一卷張載
《易說》十卷呂大臨
《易章句》一卷龔原
《續解易義》十七卷又《易傳》十卷李平西
《河圖傳》一卷李遇
《刪定易圖序論》六卷張弼
《易解義》十卷顧叔思
《周易義類》三卷劉概
《易係辭》十卷晁說之
《録古周易》八卷晁說之
《太極傳》五卷《因說》一卷《太極外傳》一卷遊酢
《易說》一卷耿南仲
《易解義》十卷安泳
《周易解義》一部〈(卷亡)〉陳瓘
《了齋易說》一卷鄒浩
《係辭纂義》二卷張根
《易解》九卷《周易六十四卦賦》一卷〈(題潁川陳君作,名亡)〉林德祖
《易說》九卷陳禾
《易傳》十二卷李授之
《易解通義》三十卷朱震
《易傳》十一卷《卦圖》三卷《易傳叢說》一卷張汝明
《易索》十三卷郭忠孝
《兼山易解》二卷又《四學淵源論》三卷任奉古
《周易發題》一卷陳高
《八卦數圖》二卷林儵
《易說》十二卷《變卦》八卷《變卦纂集》一卷淩唐佐
《集解》六卷袁樞
《學易索隱》一卷夏休
《講義》九卷郭雍
《傳家易解》十一卷沈該
《易小傳》六卷都絜
《易變體》十六卷鄭克
《揲蓍古法》一卷吳沆
《易璿璣》三卷李椿年
《易解》八卷《疑問》一卷李光
《易說》十卷李衡
《易義海撮要》十二卷洪興祖
《易古經考異釋疑》一卷張行成
《元包數總義》二卷《述衍》十八卷《通變》四十八卷晁公武
《易詁訓傳》十八卷胡銓
《易傳拾遺》十卷程大昌
《易原》十卷又《易老通言》十卷楊萬里
《易傳》二十卷林栗
《易經傳集解》三十六卷李舜臣
《易本傳》三十三卷曾穜
《大易粹言》十卷呂祖謙
《定古易》十二篇為一卷又《音訓》二卷《周易係辭精義》二卷朱熹
《易傳》十一卷又《本義》十二卷《易學啟蒙》三卷《古易音訓》二卷張浚
《易傳》十卷倪思
《易訓》三十卷趙善譽
《易說》二卷劉文鬱
《易宏綱》八卷吳仁傑
《古易》十二卷又《周易圖說》二卷《集古易》一卷王日休
《龍舒易解》一卷劉翔
《易解》六卷胡有開
《易解義》四十卷鄒巽
《易解》六卷鄭剛中
《周易窺餘》十五卷楊簡
《己易》一卷潘夢旂
《大易約解》九卷麻衣道者
《正易心法》一卷鄭東卿
《易說》三卷項安世
《周易玩辭》十六卷程迥
《易章句》十卷又《外編》一卷《占法》
《古易考》一卷林至
《易裨傳》一卷葉適
《習學記言•周易述釋》一卷李椿
《觀畫》二卷王炎
《筆記》八卷鄭汝諧
《易翼傳》二卷湯羲
《周易講義》三卷樂隻道人
《羲文易論微》六卷〈(姓名亡)〉朱氏
《三宮易》一卷〈(名亡)〉劉烈
《虛穀子解卦周易》三卷劉牧、鄭夫注
《周易》七卷楊文煥
《五十家易解》四十三卷孫份
《周易先天流衍圖》十二卷〈(程敦厚序)〉劉半千
《羲易正元》一卷馮椅
《易學》五十卷商飛卿
《講義》一卷《周易卦類》三卷《易辭微》三卷《易正經明疑録》一卷《易傳》四卷《口義》六卷《易樞》十卷《係辭要旨》一卷〈(並不知作者)〉
《易乾鑿度》三卷《易緯》七卷《易緯稽覽圖》一卷《易通卦驗》二卷〈(並鄭玄注)〉
《流演通卦驗》一卷〈(不知作者)〉王柏
《讀易記》十卷又《涵古易說》一卷《大象衍義》一卷曾幾
《易釋象》五卷劉禹偁
《易解》十卷程達
《易解》十卷戴溪
《易總說》二卷趙汝談
《易說》三卷真德秀
《復卦說》一卷吳如愚
《易說》一卷李光
《易傳》十卷李燾
《易學》五卷又《大傳雜說》一卷朱承祖
《易摭卦總論》一十卷林起鼇
《易述古言》二卷方實孫
《讀易記》八卷魏了翁
《易集義》六十四卷又《易要義》一十卷鄭子厚
《大易觀象》三十二卷〈(張野補注)〉右
《易》類二百十三部,一千七百四十卷。〈(王柏《讀易記》以下不著録十九部,一百八十六卷)〉
《尚書》十二卷〈(漢孔安國傳)〉
《古文尚書》二卷〈(孔安國隸)〉伏勝
《大傳》三卷〈(鄭玄注)〉
《汲塚周書》十卷〈(晉太康中,於汲郡得之。孔晁注)〉陸德明
《釋文音義》一卷孔穎達
《正義》二十卷馮繼先
《尚書廣疏》十八卷又《尚書小疏》十三卷尹恭初
《尚書新修義疏》二十六卷胡旦
《尚書演聖通論》七卷胡瑗
《洪範口義》一卷蘇洵
《洪範圖論》一卷程頤
《堯典舜典解》一卷王安石
《新經書義》十三卷又《洪範傳》一卷蘇軾
《書傳》十三卷《書說》一卷〈(程頤門人記)〉孔武仲
《書說》十三卷曾肇
《書講義》八卷陳諤
《開寶新定尚書釋文》三卷孟先
《禹貢治水圖》一卷《尚書洪範五行記》一卷王晦叔
《周書音訓》十二卷司馬康等
《無逸講義》一卷吳安詩等
《無逸說命解》二卷劉彝
《洪範解》六卷曾文等
《講義》三十卷葉夢得
《書傳》十卷張綱
《解義》三十卷吳孜
《大義》三卷吳棫
《裨傳》十二卷張九成
《尚書詳說》五十卷洪興祖
《口義發題》一卷陳鵬飛
《書解》三十卷程大昌
《書譜》二十卷又《禹貢論》五卷《禹貢論圖》五卷《禹貢後論》一卷晁公武
《尚書詁訓傳》四十六卷史浩
《講義》二十二卷呂祖謙
《書說》三十五卷黃度
《書說》七卷李舜臣
《尚書小傳》四卷吳仁傑
《尚書洪範辨圖》一卷陳伯達
《翼範》一卷朱熹
《書說》七卷〈(黃士毅集)〉林之奇
《集解》五十八卷陳經
《詳解》五十卷康伯成
《書傳》一卷夏僎
《書解》十六卷王炎
《小傳》十八卷孫泌
《尚書解》五十二卷蔡沉
《書傳》六卷胡瑗
《尚書全解》二十八卷成申之
《四百家集解》五十八卷楊玉集
《尚書義宗》三卷《三墳書》三卷〈(元豐中毛漸所得)〉
《尚書治要圖》五卷《尚書解題》一卷《渾灝發旨》一卷〈(並不知作者)〉王柏
《讀書記》十卷又《書疑》九卷《書附傳》四十卷袁燮
《書鈔》十卷袁覺
《讀書記》二十三卷黃倫
《尚書精義》六十卷趙汝談
《書說》二卷卞大亨
《尚書類數》二十卷胡銓
《書解》四卷李燾
《尚書百篇圖》一卷劉甄
《書青霞集解》二十卷應鏞
《書約義》二十五卷魏了翁
《書要義》二十卷右
《書》類六十部,八百二卷。〈(王柏
《讀書記》以下不著録十三部,二百四十四卷)〉
《韓詩外傳》十卷〈(漢韓嬰傳)〉
《毛詩》二十卷〈(漢毛萇為詁訓傳,鄭玄箋)〉鄭玄
《詩譜》三卷陸璣
《草木鳥獸蟲魚疏》二卷孔穎達
《正義》四十卷陸德明
《詩釋文》三卷成伯璵
《毛詩指說統論》一卷又《毛詩斷章》二卷張訢
《別録》一卷《毛詩正數》二十卷《毛詩釋題》二十卷《毛詩小疏》二十卷鮮於侁
《詩傳》六十卷李常
《詩傳》十卷魯有開
《詩集》十卷胡旦
《毛詩演聖通論》二十卷宋鹹
《毛詩正紀》三卷又《外義》二卷劉宇
《詩折衷》二十卷蘇子才
《毛詩大義》三卷周軾
《箋傳辨誤》八卷丘鑄
《周詩集解》二十卷歐陽修
《詩本義》十六卷又《補注毛詩譜》一卷蘇轍
《詩解集傳》二十卷彭汝礪
《詩義》二十卷趙令湑
《講義》二十卷喬執中
《講義》十卷毛漸
《詩集》十卷沈銖
《詩傳》二十卷孔武仲
《詩說》二十卷王商範
《毛詩序義索隱》二卷王安石
《新經毛詩義》二十卷《舒王詩義外傳》十二卷《新解》一卷〈(程頤門人記其師之說)〉張載
《詩說》一卷趙仲銳
《詩義》三卷遊酢
《詩二南義》一卷範祖禹
《詩解》一卷楊時
《詩辨疑》一卷茅知至
《周詩義》二十卷蔡卞
《毛詩名物解》二十卷董逌
《廣川詩故》四十卷吳良輔
《詩重文說》七卷劉孝孫
《正論》十卷吳景山
《十五國風谘解》一卷劉泉
《毛詩判篇》一卷吳棫
《毛詩葉韻補音》十卷李樗
《毛詩詳解》四十六卷晁公武
《毛詩詁訓傳》二十卷呂祖謙
《家塾讀詩記》三十二卷鄭樵
《詩傳》二十卷又《辨妄》六卷範處義
《詩學》一卷又《解頤新語》十四卷《詩補傳》三十卷朱熹
《詩集傳》二十卷《詩序辨》一卷張貴謨
《詩說》三十卷鄭諤
《毛詩解義》三十卷黃度
《詩說》三十卷吳氏
《詩本義補遺》二卷〈(名亡)〉戴溪
《續讀詩記》三卷錢文子
《白石詩傳》一十卷又《詩訓詁》三卷黃邦彥
《講義》三卷鮮於戣
《詩頌解》三卷黃櫄
《詩解》二十卷《總論》一卷林岊
《講義》五卷《三十家毛詩會解》一百卷〈(吳純編,王安石解義)〉
《毛詩釋篇目疏》十卷《詩疏要義》一卷《毛詩玄談》一卷《毛詩章疏》二卷《毛詩提綱》一卷《毛詩名物性門類》八卷《義方》二十卷《釋文》二十卷《通義》二十卷《毛鄭詩學》十卷《詩關雎義解》一部
《比興窮源》一卷〈(並不知作者)〉陳寅
《詩傳》十卷許奕
《毛詩說》三卷李燾
《詩譜》三卷王應麟
《詩考》五卷又《詩地理考》五卷《詩草木鳥獸蟲魚廣疏》六卷輔廣
《詩說》一部嚴粲
《詩集》一部王質
《詩總聞》二十卷魏了翁
《詩要義》二十卷王柏
《詩辨說》二卷又《詩可言》二十卷高端叔
《詩說》一卷曹粹中
《詩說》三十卷項安世
《毛詩前說》一卷又《詩解》二十卷鄭庠
《詩古音辨》一卷右
《詩》類八十二部,一千一百二十卷。〈(陳寅《詩傳》以下不著録十四部,二百四十五卷)〉
《儀禮》十七篇〈(高堂生傳)〉
《大戴禮記》十三卷〈(戴德纂)〉
《禮記》二十卷〈(戴聖纂)〉鄭玄
《古禮注》十七卷又《周禮注》十二卷《禮記注》二十卷《禮記月令注》一卷崔靈恩
《三禮義宗》三十卷成伯璵
《禮記外傳》十卷〈(張幼倫注)〉韋彤
《五禮精義》十卷又《五禮緯書》二十卷丘光庭
《兼明書》四卷杜肅
《禮略》十卷陸德明
《音義》一卷又《古禮釋文》一卷賈公彥
《儀禮疏》五十卷又《禮記疏》五十卷《周禮疏》五十卷孔穎達
《禮記正義》七十卷聶崇義
《三禮圖集注》二十卷楊逢殷
《禮記音訓指說》二十卷上官均
《曲禮講義》二卷歐陽丙
《三禮名義》五卷魯有開
《三禮通義》五卷殷介集
《五禮極義》一卷孫玉汝
《五禮名義》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