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of Song 宋史
卷二百四十三 列傳第二 后妃下 Volume 243 Biographies 2: Empresses and Consorts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神宗欽聖獻肅向皇后、欽成朱皇后、欽慈陳皇后、林賢妃、武賢妃 哲宗昭慈孟皇后、昭懷劉皇后 徽宗顯恭王皇后、鄭皇后、王貴妃、韋賢妃、喬貴妃、劉貴妃 欽宗朱皇后 高宗憲節邢皇后、憲聖慈烈吳皇后、潘賢妃、張賢妃、劉貴妃、劉婉儀、張貴妃 孝宗成穆郭皇后、成恭夏皇后、成肅謝皇后、蔡貴妃、李賢妃 光宗慈懿李皇后、黃貴妃 甯宗恭淑韓皇后、恭聖仁烈楊皇后 理宗謝皇后 度宗全皇后、楊淑妃目录
1 神宗
1.1 欽聖獻肅向皇后
1.2 欽成朱皇后
1.3 欽慈陳皇后
1.4 林賢妃
1.5 武賢妃
2 哲宗
2.1 昭慈孟皇后
2.2 昭懷劉皇后
3 徽宗
3.1 顯恭王皇后
3.2 鄭皇后
3.3 王貴妃
3.4 韋賢妃
3.5 喬貴妃
3.6 劉貴妃
4 欽宗 朱皇后
5 高宗
5.1 憲節邢皇后
5.2 憲聖慈烈吳皇后
5.3 潘賢妃
5.4 張賢妃
5.5 劉貴妃
5.6 劉婉儀
5.7 張貴妃
6 孝宗
6.1 成穆郭皇后
6.2 成恭夏皇后
6.3 成肅謝皇后
6.4 蔡貴妃
6.5 李賢妃
7 光宗
7.1 慈懿李皇后
7.2 黃貴妃
8 甯宗
8.1 恭淑韓皇后
8.2 恭聖仁烈楊皇后
9 理宗 謝皇后
10 度宗
10.1 全皇后
10.2 楊淑妃
神宗
欽聖獻肅向皇后
神宗欽聖憲肅向皇后,河內人,故宰相敏中曾孫也。治平三年,歸於潁邸,封安國夫人。神宗即位,立為皇后。
帝不豫,后贊宣仁。后定建儲之議。哲宗立,尊為皇太后。宣仁命葺慶壽故宮以居后,后辭曰:「安有姑居西而婦處東,瀆上下之分。」不敢徙,遂以慶壽後殿為隆祐宮居之。帝將卜后及諸王納婦,后敕向族勿以女置選中。族黨有欲援例以恩換閤職,及為選人求京秩者,且言有特旨,后曰:「吾族未省用此例,何庸以私情撓公法。」一不與。帝倉卒晏駕,獨決策迎端王。章惇異議,不能沮。
徽宗立,請權同處分軍國事,后以長君辭。帝泣拜,移時乃聽。凡紹聖、元符以還,惇所斥逐賢大夫士,稍稍收用之。故事有如禦正殿、避家諱、立誕節之類,皆不用。至聞賓召故老、寬徭息兵、愛民崇儉之舉,則喜見於色。才六月,即還政。
明年正月崩,年五十六。帝追念不已,乃數加恩兩舅,宗良、宗回,皆位開府儀同三司,封郡王。而自敏中以上三世,亦追列王爵,非常典也。
欽成朱皇后
欽成朱皇后,開封人。父崔傑,早世;母李,更嫁朱士安。后鞠于所親任氏。熙甯初,入宮為禦侍,進才人、婕妤,生哲宗及蔡王似、徐國公主,累進德妃。
哲宗即位,尊為皇太妃。時宣仁、欽聖二太后皆居尊,故稱號未極。元祐三年,宣仁詔:《春秋》之義,「母以子貴」,其尋繹故實,務致優隆。於是輿蓋、仗衛、冠服,悉侔皇后。紹聖中,欽聖復命即閤建殿,改乘車為輿,出入由宣德東門,百官上箋稱「殿下」,名所居為聖瑞宮。贈崔、任、朱三父皆至師、保。徽宗立,奉禮尤謹。
崇甯元年二月薨,年五十一。追冊為皇后,上尊諡,陪葬永裕陵。
欽慈陳皇后
欽慈陳皇后,開封人。幼穎悟莊重,選入掖庭,為禦侍。生徽宗,進美人。帝崩,守陵殿,思顧舊恩,毀瘠骨立。左右進粥、藥,揮使去,曰:「得早侍先帝,願足矣!」未幾薨,年三十二。建中靖國元年,追冊為皇太后,上尊諡,陪葬永裕陵。
林賢妃
林賢妃,南劍人,三司使特之孫,司農卿洙之女。幼選入宮,既長,遂得幸,封永嘉郡君,升美人。生燕王俁、越王偲、邢國公主,進婕妤。元祐五年薨。詔用一品禮葬,贈貴儀,又贈賢妃。
武賢妃
武賢妃,始以選入宮。元豐五年,進才人。生吳王佖、賢和公主。曆美人、婕妤。徽宗即位,進昭儀、賢妃。大觀元年薨,乘輿臨奠,輟朝三日,諡曰惠穆。
哲宗
昭慈孟皇后
哲宗昭慈聖獻孟皇后,洺州人,眉州防禦使、馬軍都虞候、贈太尉元之孫女也。
初,哲宗既長,宣仁高太后曆選世家女百余入宮。后年十六,宣仁及欽聖向太后皆愛之,教以女儀。元祐七年,諭宰執:「孟氏子能執婦禮,宜正位中宮。」命學士草制。又以近世禮儀簡略,詔翰林、台諫、給舍與禮官議冊后六禮以進。至是,命尚書左僕射呂大防攝太尉,充奉迎使,同知樞密院韓忠彥攝司徒副之;尚書左丞蘇頌攝太尉,充發策使,簽書樞密院事王岩叟攝司徒副之;尚書右丞蘇轍攝太尉,充告期使,皇叔祖同知大宗正事宗景攝宗正卿副之;皇伯祖判大宗正事高密郡王宗晟攝太尉,充納成使,翰林學士范百祿攝宗正卿副之;吏部尚書王存攝太尉,充納吉使,權戶部尚書劉奉世攝宗正卿副之;翰林學士梁燾攝太尉,充納采、問名使,御史中丞鄭雍攝宗正卿副之。帝親禦文德殿冊為皇后。宣仁太后語帝曰:「得賢內助,非細事也。」進后父閤門祗候在為宗儀使、榮州刺史,母王氏華原郡君。
久之,劉婕妤有寵。紹聖三年,后朝景靈宮,訖事,就坐,諸嬪禦立侍,劉獨背立簾下,后閤中陳迎兒呵之,不顧,閤中皆忿。冬至日,會朝欽聖太后于隆祐宮,后御坐未髹金飾,宮中之制,惟后得之。婕妤在他坐,有慍色,從者為易坐,制與后等。眾弗能平,因傳唱曰:「皇太后出!」后起立,劉亦起,尋各復其所,或已撤婕妤坐,遂僕於地。懟不復朝,泣訴於帝。內侍郝隨謂婕妤曰:「毋以此戚戚,願為大家早生子,此坐正當為婕妤有也。」
會后女福慶公主疾,后有姊頗知醫,嘗已后危疾,以故出入禁掖。公主藥弗效,持道家治病符水入治。后驚曰:「姊甯知宮中禁嚴,與外間異邪?」令左右藏之;俟帝至,具言其故。帝曰:「此人之常情耳。」后即藝符於帝前。宮禁相汀傳,厭魅之端作矣。未幾,后養母聽宣夫人燕氏、尼法端與供奉官王堅為后禱祠。事聞,詔入內押班梁從政、管當禦藥院蘇珪,即皇城司鞫之,捕逮宦者、宮妾幾三十人,搒掠備至,肢體毀折,至有斷舌者。獄成,命侍御史董敦逸覆錄,罪人過庭下,氣息僅屬,無一人能出聲者。敦逸秉筆疑未下,郝隨等以言脅之。敦逸畏禍及己,乃以奏牘上。詔廢后,出居瑤華宮,號華陽教主、玉清妙靜仙師,法名沖真。
初,章惇誣宣仁后有廢立計,以后逮事宣仁,惇又陰附劉賢妃,欲請建為后,遂與郝隨構成是獄,天下冤之。敦逸奏言:「中宮之廢,事有所因,情有可察。詔下之日,天為之陰翳,是天不欲廢后也;人為之流涕,是人不欲廢后也。」且言:「嘗覆錄獄事,恐得罪天下後世。」帝曰:「敦逸不可更在言路。」曾布曰:「陛下本以皇城獄出於近習推治,故命敦逸錄問,今乃貶錄問官,何以取信中外?」乃止。帝久亦悔之,曰:「章惇誤我。」
元符末,欽聖太后將復后位,適有布衣上書,以后為言者,即命以官;於是詔后還內,號元祐皇后,時劉號元符皇后故也。崇甯初,郝隨諷蔡京再廢后,昌州判官馮澥上書言后不得復。台臣錢遹、石豫、左膚等連章論韓忠彥等信一布衣狂言,復己廢之後,以掠虛美,望斷以大義。蔡京與執政許將、溫益、趙挺之、張商英皆主其說。徽宗從之,詔依紹聖詔旨,復居瑤華宮,加賜希微元通知和妙靜仙師。
靖康初,瑤華宮火,徙居延甯宮;又火,出居相國寺前之私第。金人圍汴,欽宗與近臣議再復后,尊為元祐太后。詔未下而京城陷。時六宮有位號者皆北遷,后以廢獨存。張邦昌僭位尊號為宋太后,迎居延福宮,受百官朝。胡舜陟、馬伸又言,政事當取后旨。邦昌乃復上尊號元祐皇后,迎入禁中,垂簾聽政。
后聞康王在濟,遣尚書左右丞馮澥、李回及兄子忠厚持書奉迎。命副都指揮使郭仲荀將所部扈衛,又命禦營前軍統制張俊逆於道。尋降手書,播告天下。王至南京,后遣宗室士㒟及內侍邵成章奉圭寶、乘輿、服禦迎,王即皇帝位,改元,后以是日撤簾,尊后為元祐太后。尚書省言,「元」字犯后祖名,請易以所居宮名,遂稱隆祐太后。
上將幸揚州,命仲荀衛太后先行,駐揚州州治。會張浚請先定六宮所居地,遂詔忠厚奉太后幸杭州,以苗傅為扈從統制。逾年,傅與劉正彥作亂,請太后聽政。又請立皇子。太后諭之曰:「自蔡京、王黼更祖宗法,童貫起邊事,致國家禍亂。今皇帝無失德,止為黃潛善、汪伯彥所誤,皆已逐矣。」傅等言必立皇太子,太后曰:「今強敵在外,我以婦人抱三歲小兒聽政,將何以令天下?」傅等泣請,太后力拒之。帝聞事急,詔禪位元子,太后垂簾聽政。朱勝非請令臣僚得獨對論機事,仍日引傅黨一人上殿,以釋其疑。太后從之,每見傅等,曲加慰撫,傅等皆喜。韓世忠妻梁氏在傅軍中,勝非以計脫之,太后召見,勉令世忠速來,以清岩陛。梁氏馳入世忠軍,諭太后意。世忠等遂引兵至,逆黨懼。朱勝非等誘以復辟,命王世修草狀進呈。太后喜曰:「吾責塞矣。」再以手劄趣帝還宮,即欲撤簾。帝令勝非請太后一出禦殿,乃命撤簾。是日,上皇太后尊號。
太后聞張浚忠義,欲一見之,帝為召浚至禁中。承議郎馮楫嘗貽書苗傅勸復辟,上未之知,太后白其事,楫得遷秩。
帝幸建康,命簽書樞密院事鄭玨衛太后繼發,比至,帝率群臣迎於郊。會防秋迫,命劉寧止制置江、浙,衛太后往洪州,百司非預軍事者悉從。仍命滕康、劉玨權知三省樞密院事從行,凡四方奏讞、吏部差注、舉辟、功賞之類,皆隸焉。復命四廂都指揮使楊惟忠,將兵萬人衛從。帝慮敵人來侵,密諭康、玨緩急取太后旨,便宜以行。過落星寺,舟覆,宮人溺死者十數,惟太后舟無虞。
既至洪州,議者言:「金人自蘄、黃渡江,陸行二百餘里,即到洪州。」帝憂之,命劉光世屯江州。光世不為備,金人遂自大冶縣徑趣洪州。康、玨奉太后行,次吉州。金人追急,太后乘舟夜行。質明,至太和縣,舟人景信反,楊惟忠兵潰,失宮人一百六十,康、玨俱遁,兵衛不滿百,遂往虔州。太后及潘妃以農夫肩輿而行。帝慮太后徑入閩、廣,遣使曆詢后所在,及知在虔州,遂命中書舍人李正民來朝謁。
時虔州府庫皆空,衛軍所給,惟得沙錢,市買不售,與百姓交鬥,縱火肆掠。土豪陳新率眾圍城,康、玨、惟忠弗能禁。惟忠步將胡友自外引兵破新於城下,新乃去。帝聞,罷康、玨,命盧益、李回代之。諭輔臣曰:「朕初不識太后,自迎至南京,愛朕不啻己出。今在數千里外,兵馬驚擾,當亟奉迎,以愜朕朝夕慕念之意。」遂遣禦營司都統辛企宗、帶禦器械潘永思迎歸。太后至越,帝親迎於行宮門外,遍問所過守臣治狀。
入宮禁中,嘗微苦風眩。有宮人自言善符呪,疾良已。太后驚曰:「仁吾豈敢復聞此語耶!」立命出之。太后生辰,置酒宮中,從容謂帝曰:「宣仁太后之賢,古今母后未有其比。昔奸臣肆為謗誣,雖嘗下詔明辨,而國史尚未刪定,豈足傳信?吾意在天之靈,不無望於帝也。」帝聞之悚然。后乃更修《神宗》、《哲宗實錄》,始得其正,而奸臣情狀益著。
帝事太后極孝,雖帷帳皆親視;或得時果,必先獻太后,然後敢嘗。宣教郎范燾與忠厚有憾,誣與太后密養欽宗子。帝曰:「朕于太后如母子,安得有此。」即治其罪。紹興五年春,患風疾,帝旦暮不離左右,衣弗解帶者連夕。
四月,崩於行宮之西殿,年五十九。遺命擇地攢殯,俟軍事寧,歸葬園陵。帝詔曰:「朕以繼體之重,當從重服,凡喪祭用母后臨朝禮。」上尊號曰昭慈獻烈皇太后,推恩外家凡五十人。殯於會稽上皇村,附神主於哲宗室,位在昭懷皇后上。三年,改諡昭慈聖獻。
后性節儉謙謹,有司月供千緡而止。幸南昌,斥賣私絹三千匹充費。尋詔文書應奏者避后父名,不許;群臣請上太皇太后號,亦不許。忠厚直顯謨閣,台諫、給舍交章論列,后聞,即令易武,命學士院降詔,戒敕忠厚等不得預聞朝政、通貴近、至私第謁見宰執。以恩澤當得官者近八十員,后未嘗陳請。
初,后受冊日,宣仁太后歎曰:「斯人賢淑,惜福薄耳!異日國有事變,必此人當之。」后皆如所云。
昭懷劉皇后
昭懷劉皇后,初為禦侍,明豔冠後庭,且多才藝。由美人、婕妤進賢妃。生一子二女。有盛寵,能順意奉兩宮。時孟后位中宮,后不循列妾禮,且陰造奇語以售謗,內侍郝隨、劉友端為之用。孟后既廢,后竟代焉。右正言鄒浩上疏極諫,坐竄。徽宗立,冊為元符皇后。明年,尊為太后,名宮崇恩。帝緣哲宗故,曲加恩禮,后以是頗干預外事,且以不謹聞。帝與輔臣議,將廢之,而后已為左右所逼,即簾鉤自縊而崩,年三十五。
徽宗
顯恭王皇后
徽宗顯恭王皇后,開封人,德州刺史藻之女也。元符二年六月,歸於端邸,封順國夫人。徽宗即位,冊為皇后。生欽宗及崇國公主。后性恭儉,鄭、王二妃方亢寵,后待之均平。巨閹妄意迎合,誣以暗昧。帝命刑部侍郎周鼎即秘獄參驗,略無一跡,獄止。后見帝,未嘗一語輒及,帝幡然憐之。大觀二年崩,年二十五。諡曰靜和,葬裕陵之次。紹興中,始附徽宗廟室,改上今諡云。
鄭皇后
鄭皇后,開封人也。父紳,始為直省官,以后貴,累封太師、樂平郡王。
后本欽聖殿押班,徽宗為端王,每日朝慈德宮,欽聖命鄭、王二押班供侍。及即位,遂以二人賜之。后自入宮,好觀書,章奏能自製,帝愛其才。崇甯初,封賢妃,迂貴妃有異寵。徽宗多賚以詞章,天下歌之。
王皇后崩,政和元年,立為皇后。將受冊,有司創制冠服,后言國用未足,冠珠費多,請命工改制妃時舊冠。又乞罷黃麾仗、小駕鹵簿等儀,從之。恩澤皆弗陳請。時族子居中在樞府,后奏:「外戚不當預國政,必欲用之,且令充妃職。」帝為罷居中。居中復用,后歸寧還言:「居中與父紳相往還,人皆言其招權市賄,乞禁絕,許御史奏劾。」后性端謹,善順承帝意。劉貴妃薨,帝思之不已,將追冊為后。后即奏妃乃其養子,乞別議褒崇之禮,帝大喜。
欽宗受禪,尊為太上皇后,遷居甯德宮,稱甯德太后。從上皇幸南京,金師退,先歸。時用事者言,上皇將復辟於鎮江,人情危駭。或謂后將由端門直入禁中,內侍輩頗勸欽宗嚴備。帝不從,出郊迎后,於是兩宮歡甚洽。上皇聞之,即罷如洛之議。
汴京破,從上皇幸青城。北遷,留五年,崩于五國城,年五十二。紹興七年,何蘇等使還,始知上皇及后崩,高宗大慟。詔立重成服,諡顯肅。后親族各遷官有差。祔主徽宗室,以聞哀日為大忌。梓宮歸,入境,承之以槨,納翬衣其中,與徽宗各攢於會稽永佑陵。
先是,后至金營,訴於粘罕曰:「妾得罪當行,但妾家屬不預朝政,乞留不遣。」粘罕許之,故紳得歸。后既行,紳亦以是年薨,諡僖靖。家屬流寓江南,高宗憐之,詔所在尋訪賜官。有鄭藻者,后近屬也。紹興中帶禦器械用后祔廟恩,拜隴州防禦使;凡四使金,曆官至保信軍節度使,加太尉。卒,追封榮國公,諡端靖。
王貴妃
王貴妃,與鄭后俱為押班。徽宗立,封平昌郡君,進位至貴妃。生鄆王楷、莘王植、陳王機、惠淑康淑順德柔福沖懿帝姬。政和七年九月薨,諡曰懿肅。
韋賢妃
韋賢妃,開封人,高宗母也。初入宮,為侍禦。崇甯末,封平昌郡君。大觀初,進婕妤,累遷婉容。高宗在康邸出使,進封龍德宮賢妃。從上皇北遷。建炎改元,遙尊為宣和皇后。封其父安道為郡王,官親屬三十人。由是遣使不絕。
紹興七年,徽宗及鄭皇后崩聞至,帝號慟,諭輔臣曰:「宣和皇后春秋高,朕思之不遑甯處,屈己請和,正為此耳。」翰林學士朱震引唐建中故事,請遙尊為皇太后,從之。已而太常少卿吳表臣請依嘉祐、治平故事,俟三年喪畢,然後舉行。乃先降禦劄,播告天下。后三代俱追封王。
帝以后久未歸,每顰蹙曰:「金人若從朕請,餘皆非所問也。」王倫使回,言金人許歸后。未幾,金人遣蕭哲來,亦言后將歸狀。遂豫作慈甯宮,命莫將、韓恕為奉迎使。十年,以金人猶未歸后,乃遙上皇太后冊寶于慈寧殿。是後,生辰、至、朔,皆遙行賀禮。
洪皓在燕,求得后書,遣李微持歸。帝大喜曰:「遣使百輩,不如一書。」遂加微官。金人遣蕭毅、邢具瞻來議和,帝曰:「朕有天下,而養不及親。徽宗無及矣!今立誓信,當明言歸我太后,朕不恥和,不然,朕不憚用兵。」毅等還,帝又語之曰:「太后果還,自當謹守誓約;如其未也,雖有誓約,徒為虛文。」
命何鑄、曹勳報謝,召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