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 of Song 宋書
卷三十六 志第二十六 州郡二 Volume 36 Treatises 26: Administrative Districts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志第二十六 州郡二○南豫州 豫州 江州 青州 冀州 司州
南豫州刺史,晉江左胡寇強盛,豫部殲覆,元帝永昌元年,刺史祖約始自譙城退還壽春。成帝咸和四年,僑立豫州,庾亮為刺史,治蕪湖。咸康四年,毛寶為刺史,治邾城。六年,荊州刺史庾翼鎮武昌,領豫州。八年,庾懌為刺史,又鎮蕪湖。穆帝永和元年,刺史趙胤鎮牛渚。二年,刺史謝尚鎮蕪湖;四年,進壽春;九年,尚又鎮歷陽;十一年,進馬頭。升平元年,刺史謝奕戍譙。哀帝隆和元年,刺史袁真自譙退守壽春。簡文咸安元年,刺〔史桓熙戍歷陽。孝武甯康元年,刺〕史桓沖戍姑孰。太元十年,刺史朱序戍馬頭。十二年,刺史桓石虔戍歷陽。安帝義熙二年,刺史劉毅戍姑孰。宋武帝欲開拓河南,綏定豫土,九年,割揚州大江以西、大雷以北,悉屬豫州,豫基址因此而立。十三年,刺史劉義慶鎮壽陽。永初三年,分淮東為南豫州,治歷陽;淮西為豫州。文帝元嘉七年〔合二豫州為一,十六年又分,二十二年又合,考武大明三年〕,又分。五年,割揚州之淮南、宣城又屬焉。徙治姑孰。明帝泰始二年又合,而以淮南、宣城還揚州。九月又分,還治歷陽。三年五月,又合。四年,以揚州之淮南、宣城為南豫州,治宣城,五年罷。時自淮以西,悉沒寇矣。七年,復分歷陽、淮陰、南譙、南兗州之臨江立南豫州。泰豫元年,以南汝陰度屬豫州,豫州之廬江度屬南豫州。按淮東自永初至於大明,便為南豫,雖乍有離合,而分立居多。爰自泰始甫失淮西,復於淮東分立兩豫。今南豫以淮東為境,不復於此更列二州,覽者按此以淮東為境,推尋便自得泰始兩豫分域也。徐志領郡十三,縣六十一,戶三萬七千六百二,口二十一萬九千五百。今領郡十九,縣九十一。去京都水一百六十。
歷陽太守,晉惠帝永興元年,分淮南立,屬揚州,安帝割屬豫州。《永初郡國》唯有歷陽、烏江、龍亢三縣,何、徐又有酇、雍丘二縣。今領縣五,戶三千一百五十六,口一萬九千四百七十。
歷陽令,漢舊縣,屬九江。
烏江令,二漢無,《晉書》有烏江,《太康地志》屬准南。
龍亢令,漢舊名,屬沛郡,《晉太康地志》屬譙。江左流寓立。
雍丘令,漢舊名,屬陳留。流寓立,先屬泰山郡,文帝元嘉八年度。
酇令,漢屬沛,《晉太康地志》屬譙。流寓立,文帝元嘉八年度。
南譙太守,譙郡別見。晉孝武太元中,於淮南僑立郡縣,後割地成實土。《郡國》又有酇縣,何、徐無。今領縣六,戶四千四百三十二,口二萬二千三百五十八。去州水五百四十,陸一百七十;去京都水七百,陸五百。
山桑令,前漢屬沛,後漢屬汝南,《晉太康地志》屬譙。
譙令,漢屬沛,《晉太康地志》屬譙。
銍令,漢屬沛,《晉太康地志》屬譙。
扶陽令,前漢屬沛,後漢、《晉太康地志》并無。
蘄令。別見
城父令,前漢屬沛,後漢屬汝南,《晉太康地志》屬譙。
廬江太守,漢文帝十六年,分淮南國立。光武建武十三年,又省六安國以并焉。領縣三,戶一千九百九,口一萬一千九百九十七。去州水二千七百二十,陸四百七十;去京都水一千一百,陸六百三十一。
灊令,漢舊縣。
舒令,漢舊縣。
始新令,《永初郡國》、何並無,徐有始新左縣,明帝泰始三年立。
南汝陰太守汝陰郡別見,江左立。領縣五,戶二千七百一,口一萬九千五百八十五。去州陸三百;去京都水一千,陸五百三十。
汝陰令,別見。所治即二漢、晉合肥縣,後省。
慎令,漢屬汝南,《晉太康地志》屬汝陰。
宋令。別見。
陽夏令,前漢屬淮陽,後漢屬陳。《晉太康地志》陳令屬梁,無復此縣。又晉地志,惠帝永康中復立。《永初郡國》、何并屬南梁,徐志屬此。
安陽令,別見。《永初郡國》、何并屬南梁,徐屬此。
南梁太守,梁郡別見。晉孝武太元中,僑立于淮南,安帝始有淮南故地,屬徐州。武帝永初二年,還南豫,孝武大明六年廢屬西豫,改名淮南,八年復舊。《永初郡國》又有虞、陽夏、安豐三縣。并別見。何、徐無安豐;又有義昌而并無寧陵縣。今領縣九,戶六千二百一十二,口四萬二千七百五十四。去州水一千八百,陸五百;去京都水一千七百,陸七百。
睢陽令,漢舊名。孝武大明六年,改名壽春,八年復舊。前廢帝永光有義寧、寧昌二縣並睢陽。所治即二漢、晉壽春縣,後省。
蒙令。別見。
虞令,漢舊名。
穀熟令,漢舊名。
陳令,前漢屬淮陽,後漢屬陳,《晉太康地志》屬梁。
義寧長,何無,徐有,宋末又立。
新汲令,漢舊名,屬潁川。
崇義令,《永初郡國》羌人始立。
寧陵,別見。徐志後所立。
晉熙太守,晉安帝分廬江立。領縣五,戶一千五百二十一,口七千四百九十七。去州陸八百,無水;去京都水一千二百,無陸。
懷寧令,晉安帝立。
新冶令,晉安帝立。
陰安令,漢舊名,屬魏郡,《晉太康地志》屬頓丘。
南樓煩令,《永初郡國》、何、徐志無。
太湖左縣長,文帝元嘉二十五年,以豫部蠻民立太湖、呂亭二縣,屬晉熙,後省,明帝太始二年復立。
弋陽太守,本縣名,屬汝南,魏文帝分立。領縣六,戶三千二百七十五,口二萬四千二百六十二。去州陸一千一百,去京都水闕。
期思令,漢舊縣。
弋陽令,漢舊縣。
安豐令,舊郡,晉安帝并為縣。
樂安令,新立。
茹由令,新立。
安豐太守,魏文帝分廬江立。江左僑立,晉安帝省為縣,屬弋陽,宋末復立。
安豐令,《前漢地理志》無,後漢屬廬江。
松滋令。別見。
汝南太守。別見。
上蔡侯相。別見。
平輿令。別見。
北新息令。別見。
真陽令。別見。
安城令。別見。
南新息令。別見。
臨汝令,漢舊名。別見。
陽安令。別見。
西平令。別見。
瞿陽令。別見。
安陽令。別見。
新蔡太守。別見。
鮦陽令。別見。
固始令。別見。
新蔡令。別見。
東苞信令。別見。
西苞信令,徐志南豫唯一苞信,疑是後僑立所分。
東郡太守,別見。《永初郡國》無萇平、父陽而有扶溝;別見。何無陽夏、扶溝,徐無陽夏。
項城令。別見。
西華令。別見。
陽夏令。別見。
萇平令。別見。
谷陽令。別見。
南頓太守,別見。帖治陳郡。
南頓令。別見。
和城令。別見。
潁川太守。別見。
邵陵令。別見。
臨潁令。別見。
曲陽令。別見。
西汝陰太守,《永初郡國》、何、徐並無此郡。
汝陰令。別見。
安城令。別見。
樓煩令。別見。
宋令。別見。
汝陽太守。別見。
汝陽令。別見。
武津令。
陳留太守,別見。《永初郡國》無浚儀、封丘,而有酸棗,何、徐無封丘、尉氏。
浚儀令。別見。
小黃令。別見。
雍丘令。別見。
白馬令。別見。
襄邑令。別見。
封丘令,漢舊名。
尉氏令。別見。
南陳左郡太守,少帝景平中省此郡,以宋民度屬南梁、汝陰郡,而《永初郡國》無,未詳。孝建二年以蠻戶復立。分赤官左縣為蓼城左縣。領縣二。樂疑大明八年,省郡,即名為縣,屬陳左縣。
邊城左郡太守,文帝元嘉二十五年,以豫部蠻民立茹由、樂安、光城、雩婁、史水、開化、邊城七縣,屬弋陽郡。徐志有邊城郡,領雩婁、史水、開化、邊城兩縣。大明八年,復省為縣,屬弋陽,後複立。領縣四,戶四百一十七,口二千四百七十九。
雩婁令,二漢屬廬江,《晉太康地志》云屬安豐。
開化令。
史水令。
邊城令。
光城左郡太守,《永初郡國》、何、徐並無。按《起居注》,大明八年,省光城左郡為縣,屬弋陽,疑是大明中分弋陽所立。八年復省,後復立。
樂安令。
茹由令。
光城令。此三縣,徐志屬弋陽。
豫州刺史,後漢治譙,魏治汝南安成,晉平吳後治陳國,晉江左所治,已列於前。《永初郡國》、何、徐寄治睢陽,而郡縣在淮西。徐又有邊城,別見南豫州。何又有初安、綏城二郡,初安領新懷、懷德二縣,綏城領安昌、招遠二縣,並云新立。徐無,則是徐志前省也。領郡十,縣四十三,戶二萬二千九百一十九,口一十五萬八百三十九。
汝南太守,漢高帝立。領縣十一,戶一萬一千二百九十一,口八萬九千三百四十九。去州水一千,陸七百;去京都水三千,陸一千五百。
上蔡令,漢舊縣。
平樂令,漢舊縣。
北新息令,漢舊縣。
慎陽令,漢舊縣。《永初郡國》及徐并作真陽。
安成令,漢舊縣。
南新息令,漢舊縣。
朗陵令,漢舊縣。
陽安令,漢舊縣。
西平令,漢舊縣。
瞿陽令,漢舊縣,作灈陽。
安陽令,漢舊縣。晉武太康元年,改為南安陽。
新蔡太守,晉惠帝分汝陰立,今帖治汝南。領縣四,戶二千七百七十四,口一萬九千八百八十。去州陸六百;去京都水二千五百,陸一千四百。
鮦陽令,漢舊縣。晉成帝咸康二年,省并新蔡,後又立。
固始令,故名寢丘之地也。漢光武更名。晉成帝咸康二年,并新蔡,後又立。
新蔡令,漢舊縣。
苞信令,前漢無,後漢屬汝南,《晉太康地志》屬汝陰。後漢《郡國》、《晉太康地志》並作「褒」。
譙郡太守,何志故屬沛,魏明帝分立。按王粲詩:「既入譙郡界,曠然消人憂。」粲是建安中亡,非明帝時立明矣。《永初郡國》無長垣縣。今領縣六,戶一千四百二十四,口七千四百四。去州陸道三百五十;去京都水二千,陸一千二百。
蒙令,漢舊縣,屬沛。
蘄令,漢舊縣,屬沛。
寧陵令,前漢屬陳留,後漢、《晉太康地志》屬梁。
魏令,故魏郡,流寓配屬。
襄邑令。
長垣令,漢舊縣,屬陳留。《永初郡國》無。何故屬陳留,徐新配。
梁郡太守,秦碭郡,漢高更名。孝武大明元年度徐州,二年還豫。領縣二,戶九百六十八,口五千五百。去州陸一百六十;去京都水九百。
下邑令,漢舊縣。何云魏立,非也。
碭令,漢舊縣。
陳郡太守,漢高立為淮陽國,章帝元和三年更名。晉初并,梁王肜薨,還為陳。《永初郡國》有扶溝、前漢屬淮陽,後漢、《晉太康地志》屬陳留。陽夏,別見。而無谷陽、長平。領縣四,戶六百九十三,口四千一百一十三。去州陸七百六十;去京都水一千四百五十。
項城令,漢舊縣,屬汝南,《晉太康地志》屬陳郡。
西華令,漢舊縣,屬汝南,晉初省,惠帝永康元年復立,屬潁川。江左度此。
谷陽令,本苦縣,前漢舊淮陽,後漢屬陳,《晉太康地志》屬梁,成帝咸康三年更名。
長平令,前漢屬汝南,後漢屬陳,《晉太康地志》屬潁川。
南頓太守,故屬汝南,晉惠帝分立。領縣二,戶五百二十六,口二千三百六十五。去州七百六十;去京都陸一千四百五十。
南頓令,漢舊縣,何故屬汝陽,晉武帝改屬汝南。按《晉太康地志》、王隱《地道》無汝陽郡。
和城令,何江左立。
潁川太守,秦立。魏分潁川為襄城郡,晉成帝咸康二年,省襄城還并潁川。《永初郡國》又有許昌本名許,漢舊縣。魏曰許昌、新汲、別見。鄢陵、長社、潁陰、陽翟四縣。並漢舊縣。陽翟,魏、晉屬河南。六縣,而無曲陽。領縣三,戶六百四十九,口三千五百七十九。去州一千;去京都陸一千八百。
邵陵令,漢舊縣,屬汝南,《晉太康地志》屬潁川。
臨潁令,漢舊縣。
曲陽令,前漢屬東海,後漢屬下邳,《晉太康地志》無。
汝陽太守,《晉太康地志》、王隱《地道》無此郡,應是江左分汝南立。晉成帝咸康三年,省並汝南,後又立。領縣二,戶九百四十一,口四千四百九十五。去州二百;去京都陸一千四百,水三千五百。
汝陽令,漢舊縣,屬汝南。何故屬汝陰,晉武改屬汝南。按晉武分汝南為汝陰,何所言非也。
武津令,何不注置立。
汝陰太守,晉武帝分汝南立,成帝咸康二年,省并新蔡,後復立。領縣四,戶二千七百四十九,口一萬四千三百三十五。
汝陰令,漢舊縣。
宋令,前漢名新郪。章帝建初四年,徙宋公國於此,改曰宋。
宋城令,漢舊縣。
樓煩令,漢舊縣,屬雁門。流寓配屬。
陳留太守,漢武帝元狩元年立,屬兗州,中原亂廢。晉成帝咸康四年復立,《永初郡國》屬兗州,何、徐屬豫州。《永初郡國》無浚儀,有酸棗別見。今領縣四,戶百九十六,口二千四百一十三。寄治譙郡長垣縣界。
浚儀令,漢舊名。
小黃令,漢舊名。
白馬令,漢屬東郡,《晉太康地志》屬濮陽。
雍丘令,漢舊名。
江州刺史,晉惠帝元康元年,分揚州之豫章、鄱陽、廬陵、臨川、南康、建安、晉安,荊州之武昌、桂陽、安成十郡為江州。初治豫章,成帝咸康六年,移治尋陽;庾翼又治豫章,尋還尋陽。領郡九,縣六十五,戶五萬二千三十三,口二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去京都水一千四百。
尋陽太守,尋陽本縣名,因水名縣,水南注江。二漢屬廬江,吳立蘄春郡,尋陽縣屬焉。晉武帝太康元年,省蘄春郡,以尋陽屬武昌,改蘄春之安豐為高陵及邾縣,皆屬武昌。二年,以武昌之尋陽復屬廬江郡。惠帝永興元年,分廬江、武昌立尋陽郡。尋陽縣後省。領縣三,戶二千七百二十,口一萬六千八。
柴桑男相,二漢屬豫章,晉屬武昌。郡既立,治此。鼓澤子相,漢、《晉太康地志》屬豫章,立尋陽郡後,割度。
松滋伯相,前漢屬廬江,後漢無,《晉太康地志》屬安豐。安豐縣名,前漢無,後漢屬廬江,晉武帝立為安豐郡。江左流民寓尋陽,僑立安豐、松滋二郡,遙隸揚州,安帝省為松滋縣。尋陽又有弘農縣流寓。文帝元嘉十八年,省并松滋。
豫章太守,漢高帝立,本屬揚州。《永初郡國》有海昏,漢舊縣。,何志無。今領縣十二,戶一萬六千一百三十九,口一十二萬二千五百七十三。去州水六百,陸三百五十;去京都水一千九百,陸二千一百。
南昌侯相,漢舊縣。
新淦侯相,漢舊縣。
豐城侯相,吳立曰富城,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建城侯相,漢舊縣。
望蔡子相,漢靈帝中平中,汝南上蔡民分徙此地,立縣名曰上蔡;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吳平侯相,漢靈帝中平中立漢平,吳更名。
永修男相,漢靈帝中平中立。
建昌公相,漢和帝永元十六年,分海昏立。
豫寧侯相,漢獻帝建安中立,吳曰西安,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康樂侯相,吳孫權黃武中立,曰陽樂,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新吳令,漢靈帝中平中立。
艾侯相,漢舊縣。
鄱陽太守,漢獻帝建安十五年,孫權分豫章立,治鄱陽縣;赤烏八年,徙治吳芮故城。《永初郡國》有歷陵縣,漢舊縣。何志無。領縣六,戶三千二百四十二,口一萬九百五十。去州水四百四十;去京都水一千八百四十,陸二千六十。
廣晉令,吳立曰廣昌,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鄱陽侯相,漢舊縣。
餘干令,漢舊縣。
上饒男相,吳立。《太康地志》有,王隱《地道》無。
葛陽令,吳立。
樂安男相,吳立。
臨川內史,吳孫亮太平二年,分豫章東部都尉立。領縣九,戶八千九百八十三,口六萬四千八百五。去州水一千一百,陸一千二十;去京都水二千八百三十,陸三千。
臨汝侯相,漢和帝永元八年立。
西豐侯相,吳立曰西平,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新建侯相,吳立。
永城男相,吳立。
宜黃侯相,吳立。
南城男相,漢舊縣,晉武帝太康元年,更曰新南城,江左復舊。
南豐令,吳立。
東興侯相,吳立。
安浦男相,吳立。
廬陵太守,廬陵本縣名,屬豫章,漢獻帝興平元年,孫策分豫章立。領縣九,戶四千四百五十五,口三萬一千二百七十一。去州水二千,陸一千六百;去京都水三千六百。
石陽子相,前漢無,後漢有。
西昌侯相,吳立。
東昌子相,吳立。
吉陽男相,吳立。
己丘男相,吳立。
興平侯相,吳立。
陽豐男相,吳曰陽城,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高昌男相,吳立。
遂興男相,吳立曰新興,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永初郡國》無比縣,何、徐並有。
安成太守,孫皓寶鼎二年,分豫章、廬陵、長沙立。《晉太康地志》屬荊州。領縣七,戶六千一百一十六,口五萬三百二十三。去州水三千三百,陸三千六百;去京都水三千七百,無陸。
平都子相,前漢曰安平,後漢更名,屬豫章。
新喻侯相,吳立。
宜陽子相,漢舊縣,本名宜春,屬豫章,晉孝武改名。
永新男相,吳立。
安複侯相,漢舊縣,本名安成,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屬長沙。
萍鄉侯相,吳立。
廣興侯相,《晉太康地志》有此縣,何雲江左立,非也。
南康公相,晉武帝太康三年,以廬陵南部都尉立。領縣七,戶四千四百九十三,口三萬四千六百八十四。去州水三千七百四十;去京都水三千八十。
贛侯相,漢舊縣,屬豫章。
寧都子相,吳立曰楊都,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雩都侯相,漢舊縣,屬豫章。
平固侯相,吳立曰平陽,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南康公相,吳立曰安南,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陂陽男相,吳立曰揭陽,晉武帝太康五年,以西康揭陽移治故陂陽縣,改曰陂縣,然則陂陽先已為縣矣。後漢《郡國》無,疑是吳所立而改曰揭陽也。
南野伯相,漢舊縣,屬豫章。
虔化男相,孝武大明五年,以虔化屯立。
南新蔡太守,江左立。領縣四,戶一千七百三十,口八千八百四十八。去州水二百;去京都水一千三百七十,陸一千八百八十。
苞信令別見,本作褒信,《永初郡國》作苞信。
慎令,漢舊名,本屬汝南。
宋令別見,徐志雲宋樂,後復舊。
陽唐左縣令,孝武大明八年立。
建安太守,本閩越,秦立為閩中郡。漢武帝世,閩越反,滅之,徙其民于江、淮間,虛其地。後有遁逃山谷者頗出,立為冶縣,屬會稽。司馬彪雲,章安是故冶,然則臨海亦冶地也。張勃《吳錄》云:「閩越王冶鑄地,故曰安閩王冶。此不應偏以受名,蓋句踐冶鑄之所,故謂之冶乎?閩中有山名湛,疑湛山之爐鑄劍為湛爐也。」後分冶地為會稽東、南二部都尉。東部,臨海是也;南部,建安是也。吳孫休永安三年,分南部立為建安郡。領縣七。疑戶三千四十二,口一萬七千六百八十六。去州水二千三百八十;去京都水三千四十,並無陸。
吳興子相,漢末立曰漢興,吳更名
將樂子相,《晉太康地志》有。
邵武子相,吳立曰昭武,晉武帝更名。
建陽男相,《晉太康地志》有。
綏成男相,《永初郡國》、何、徐並有;何、徐不注置立。
沙村長,《永初郡國》、何、徐並有;何、徐不注置立。
晉安太守,晉武帝太康三年,分建安立。領縣五,戶二千八百四十三,口一萬九千八百三十八。去州水三千九百九十;去京都水三千五百八十。
侯官囗相,前漢無,後漢曰東侯官,屬會稽。
原豐令,晉武帝太康三年,省建安典船校尉立。
晉安男相,吳立曰東安,晉武帝更名。
羅江男相,吳立,屬臨海。晉武帝立晉安郡,度屬。
溫麻令,晉武帝太康四年,以溫麻船屯立。《永初郡國》無,何、徐並有。
青州刺史,治臨淄。江左僑立,治廣陵。安帝義熙五年,平廣固,北青州刺史治東陽城,而僑立南青州如故。後省南青州,而北青州直曰青州。孝武孝建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