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 of Song 宋書
卷三十九 志第二十九 百官上 Volume 39 Treatises 29: Officials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志第二十九 百官上太宰,一人。周武王時,周公旦始居之,掌邦治,為六卿之首。秦、漢、魏不常置。晉初依《周禮》,備置三公。三公之職,太師居首,景帝名師,故置太宰以代之。太宰,蓋古之太師也。殷紂之時,箕子為太師。周武王時,太公為太師。周成王時,周公為太師;周公薨,畢公代之。漢西京初不置,平帝始復置太師官,而孔光居焉。漢東京又廢。獻帝初,董卓為太師,卓誅又廢。魏世不置。晉既因太師而置太宰,以安平王孚居焉。
太傅,一人。周成王時,畢公為太傅。漢高後元年,初用王陵。
太保,一人。殷太甲時,伊尹為太保。周武王時,召公為太保。漢平帝元始元年,始用王舜。後漢至魏不置,晉初復置焉。自太師至太保,是為三公。論道經邦,燮理陰陽,無其人則闕,所以訓護人主,導以德義者。
相國,一人。漢高帝十一年始置,以蕭何居之,罷丞相;何薨,曹參代之;參薨,罷。魏齊王以晉景帝為相國。晉惠帝時趙王倫,湣帝時南陽王保,安帝時宋高祖,順帝時齊王,並為相國。自魏、晉以來,非復人臣之位矣。
丞相,一人。殷湯以伊尹為右相,仲虺為左相。秦悼武王二年,始置丞相官。丞,奉;相,助也。悼武王子昭襄王始以樗裏疾為丞相,後又置左右丞相。漢高帝初,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國。孝惠、高後置左右丞相,文帝二年,復置一丞相。哀帝元壽二年,更名大司徒。漢東京不復置。至獻帝建安十三年,復置丞相。魏世及晉初又廢。惠帝世,趙王倫篡位,以梁王肜為丞相。永興元年,以成都王穎為丞相。湣帝建興元年,以琅邪王睿為左丞相,南陽王保為右丞相;三年,以保為相國,睿為丞相。元帝永昌元年,以王敦為丞相,轉司徒荀組為太尉,以司徒官屬並丞相為留府,敦不受。成帝世,以王導為丞相,罷司徒府以為丞相府,導薨,罷丞相,復為司徒府。宋世祖初,以南郡王義宣為丞相,而司徒府如故。
太尉,一人。自上安下曰尉。掌兵事,郊祀掌亞獻,大喪則告諡南郊。堯時舜為太尉官,漢因之。武帝建元二年省。光武建武二十七年,罷大司馬,置太尉以代之。靈帝末,以劉虞為大司馬,而太尉如故。
司徒,一人。掌民事,郊祀掌省牲視濯,大喪安梓宮。少昊氏以鳥名官,而祝鳩氏為司徒。堯時舜為司徒。舜攝帝位,命契為司徒。契玄孫之孫曰微,亦為夏司徒。周時司徒為地官,掌邦教。漢西京初不置。哀帝元壽二年,罷丞相,置大司徒。光武建武二十七年,去「大」。
司空,一人。掌水土事,郊祀掌掃除陳樂器,大喪掌將校復土。舜攝帝位,以禹為司空。契之子曰冥,亦為夏司空。殷湯以咎單為司空。周時司空為冬官,掌邦事。漢西京初不置。成帝綏和元年,更名御史大夫為大司空;哀帝建平二年,復為御史大夫;元壽二年,復為大司空;光武建武二十七年,去「大」字。獻帝建安十三年,又罷司空,置御史大夫。御史大夫郗慮免,不復補。魏初,又置司空。
大司馬,一人。掌武事。司,主也;馬,武也。堯時棄為後稷,兼掌司馬。周時司馬為夏官,掌邦政。項籍以曹無咎、周殷並為大司馬。漢初不置,武帝元狩四年,初置大司馬。始直雲司馬,議者以漢有軍候千人司馬官,故加大。及置司空,又以縣道官有獄司空,又加大。王莽居攝,以漢無小司徒,而定司馬、司徒、司空之號並加大。光武建武二十七年,省大司馬,以太尉代之。魏文帝黃初二年,復置大司馬,以曹仁居之,而太尉如故。
大將軍,一人。凡將軍皆掌征伐。周制,王立六軍。晉獻公作二軍,公將上軍。將軍之名,起於此也。楚懷王遣三將入關,宋義為上將。漢高帝以韓信為大將軍。漢西京以大司馬冠之。漢東京大將軍自為官,位在三司上。魏明帝青龍三年,晉宣帝自大將軍為太尉,然則大將軍在三司下矣。其後又在三司上。晉景帝為大將軍,而景帝叔父孚為太尉,奏改大將軍在太尉下,後還復舊。
晉武帝踐阼,安平王孚為太宰,鄭沖為太傅,王祥為太保,義陽王望為太尉,何曾為司徒,荀顗為司空,石苞為大司馬,陳騫為大將軍,凡八公同時並置,唯無丞相焉。
有蒼頭字宜祿。至漢,丞相府每有所關白,到閣輒傳呼「宜祿」,以此為常。
丞相置三長史。丞相有疾,御史大夫率百僚三旦問起居,及瘳,詔遣尚書令若光祿大夫賜養牛,上尊酒。漢景帝三公病,遣中黃門問病。魏、晉則黃門郎,尤重者或侍中也。魏武為丞相以來,置左右二長史而已。漢東京太傅府置掾、屬十人,禦屬一人,令史十二人,不知皆何曹也。自太尉至大將軍、驃騎、車騎、衛將軍,皆有長史一人,將軍又各置司馬一人,太傅不置長史也。
太尉府置掾、屬二十四人,西曹主府吏署用事,東曹主二千石長吏遷除事,戶曹主民戶祠祀農桑事,奏曹主奏議事,辭曹主辭訟事,法曹主郵驛科程事,尉曹主卒徒轉運事,賊曹主盜賊事,決曹主罪法事,兵曹主兵事,金曹主貨幣鹽鐵事,倉曹主倉谷事,黃閣主簿省錄眾事。禦屬一人,令史二十二人。禦屬主為公禦,令史則有閣下、記室、門下令史,其餘史闕。案掾、屬二十四人,自東西曹凡十二曹,然則曹各置掾、屬一人,合二十四人也。
司徒置掾、屬三十一人,禦屬一人,令史三十五人。司空置掾二十九人,禦屬一人,令史三十一人。司空別有道橋掾。其餘張減之號,史闕不可得知也。
漢東京大將軍、驃騎將軍從事中郎二人,掾、屬二十九人,禦屬一人,令史三十人。騎、衛將軍從事中郎二人,掾、屬二十人,禦屬一人,令史二十四人。兵曹掾史主兵事,稟假掾史主稟假,又置外刺奸主罪法。其領兵外討,則營有五部,部有校尉一人,軍司馬一人;部下有曲,曲有軍候一人;曲下有屯,屯有屯長一人。若不置校尉,則部但有軍司馬一人。又有軍假司馬、軍假候,其別營者則為別部司馬。其餘將軍置以征伐者,府無員職,亦有部曲司馬、軍候以領兵焉。案大將軍以下掾屬與三府張減,史闕不可得知。置令史、禦屬者,則是同三府也。其雲掾史者,則是有掾而無屬,又無令史、禦屬,不同三府也。
魏初公府職僚,史不備書。及晉景帝為大將軍,置掾十人,西曹、東曹、戶曹、倉曹、賊曹、金曹、水曹、兵曹、騎兵各一人,則無屬矣。魏元帝咸熙中,晉文帝為相國,相國府置中衛將軍、驍騎將軍、左右長史、司馬、從事中郎四人,主薄四人,舍人十九人,參軍二十二人,參戰十一人,掾、屬三十三人。東曹掾、屬各一人;西曹屬一人,戶曹掾一人,屬二人;賊曹掾一人,屬二人;金曹掾、屬各一人;兵曹掾、屬各一人,騎兵掾二人,屬一人;車曹掾、屬各一人;鎧曹掾、屬各一人;水曹掾、屬各一人,集曹掾、屬各一人,法曹掾、屬各一人,奏曹掾、屬各一人,倉曹屬二人,戎曹屬一人,馬曹屬一人,媒曹屬一人,合為三十三人。散屬九人,凡四十二人。
晉初,凡位從公以上,置長史、西閣、東閣祭酒、西曹、東曹掾、戶曹、倉曹、賊曹屬各一人;加兵者又置司馬、從事中郎、主簿、記室督各一人,舍人四人;為持節都督者,置參軍六人。安平獻王孚為太宰,增掾、屬為十人,兵、鎧、士、營軍、刺奸五曹皆置屬,並前為十人也。楊駿為太傅,增祭酒為四人,掾、屬為二十人,兵曹分為左、右、法、金、田、集、水、戎、車、馬十曹,皆置屬,則為二十人。趙王倫為相國,置左右長史、司馬、從事中郎四人,參軍二十人,主簿、記室督、祭酒各四人,掾、屬四十人,東西曹又置屬,其餘十八曹皆置掾,則四十人矣。凡諸曹皆置禦屬、令史、學幹,禦屬職錄事也。江左以來,諸公置長史、倉曹掾、戶曹屬、東西閣祭酒各一人,主簿、舍人二人,禦屬二人,令史無定員。領兵者置司馬一人,從事中郎二人,參軍無定員;加崇者置左右長史、司馬、從事中郎四人,掾、屬四人,則倉曹增置屬,戶曹置掾,江左加崇,極於此也。
長史、司馬、舍人,秦官。從事中郎、掾、屬、主簿、令史,前漢官,陳湯為大將軍王鳳從事中郎是也。禦屬、參軍,後漢官,孫堅為車騎參軍事是也。本於府主無敬,晉世太原孫楚為大司馬石苞參軍,輕慢苞,始制施敬。祭酒,晉官也,漢吳王濞為劉氏祭酒。夫祭祀以酒為本,長者主之,故以祭酒為稱。漢之侍中、魏之散騎常侍高功者,並為祭酒焉。公府祭酒,蓋因其名也。長史、從事中郎主吏,司馬主將,主簿、祭酒、舍人主閣內事,參軍、掾、屬、令史主諸曹事。司徒若無公,唯省舍人,其府常置,其職僚異于餘府。有左右長史、左西曹掾、屬各一人,餘則同矣。餘府有公則置,無則省。晉元帝為鎮東大將軍及丞相,置從事中郎,無定員,分掌諸曹,有錄事中郎、度支中郎、三兵中郎。其參軍則有諮議參軍二人,主諷議事,晉江左初置,因軍諮祭酒也。宋高祖為相,止置諮議參軍,無定員。今諸曹則有錄事、記室、戶曹、倉曹、中直兵、外兵、騎兵、長流賊曹、刑獄賊曹、城局賊曹、法曹、田曹、水曹、鎧曹、車曹、士曹、集、右戶、墨曹,凡十八曹參軍。參軍不署曹者,無定員。江左初,晉元帝鎮東丞相府有錄事、記室、東曹、西曹、度支、戶曹、法曹、金曹、倉曹、理曹、中兵、外兵、騎兵、典兵、兵曹、賊曹、運曹、禁防、典賓、鎧曹、田曹、士曹、騎士、車曹參軍。其東曹、西曹、度支、金曹、理曹、典兵、兵曹、賊曹、運曹、禁防、典賓、騎士、車曹凡十三曹,今闕所余十二曹也。其後又有直兵、長流、刑獄、城局、水曹、右戶、墨曹七曹。高祖為相,合中兵、直兵置一參軍,曹則猶二也。今小府不置長流參軍者,置禁防參軍。蜀丞相諸葛亮府有行參軍,晉太傅司馬越府又有行參軍、兼行參軍,後漸加長兼字。除拜則為參軍事,府板則為行參軍。晉末以來,參軍事、行參軍又各有除板。板行參軍下則長兼行參軍。參軍督護,江左置。本皆領營,有部曲,今則無矣。公府長史、司馬,秩千石;從事中郎,六百石;東西曹掾,四百石;他掾三百石;屬二百石。
特進,前漢世所置,前後二漢及魏、晉以為加官,從本官車服,無吏卒。晉惠帝元康中定位令在諸公下,驃騎將軍上。
驃騎將軍,一人。漢武帝元狩二年,始用霍去病為驃騎將軍。漢西京制,大將軍、驃騎將軍位次丞相。
車騎將軍,一人。漢文帝元年,始用薄昭為車騎將軍。魚豢曰:「魏世車騎為都督,儀與四征同。若不為都督,雖持節屬四征者,與前後左右雜號將軍同。其或散還從文官之例,則位次三司。」晉、宋車騎、衛不復為四征所督也。
衛將軍,一人。漢文帝元年,始用宋昌為衛將軍。三號位亞三司。漢章帝建初三年,始使車騎將軍馬防班同三司,班同三司自此始也。漢末奮威將軍,晉江右伏波、輔國將軍,並加大而儀同三司。江左以來,將軍則中、鎮、撫、四鎮以上或加大,餘官則左右光祿大夫以上並得儀同三司,自此以下不得也。
持節都督,無定員。前漢遣使,始有持節。光武建武初,征伐四方,始權時置督軍御史,事竟罷。建安中,魏武帝為相,始遣大將軍督軍。二十一年,征孫權還,夏侯惇督二十六軍是也。魏文帝黃初二年,始置都督諸州軍事,或領刺史。三年,上軍大將軍曹真都督中外諸軍事,假黃鉞,則總統外內諸軍矣。明帝太和四年,晉宣帝征蜀,加號大都督。高貴公正元二年,晉文帝都督中外諸軍,尋加大都督。晉世則都督諸軍為上,監諸軍次之,督諸軍為下。使持節為上,持節次之,假節為下。使持節得殺二千石以下;持節殺無官位人,若軍事得與使持節同;假節唯軍事得殺犯軍令者。晉江左以來,都督中外尤重,唯王導居之。宋氏人臣則無也。江夏王義恭假黃鉞。假黃鉞,則專戮節將,非人臣常器矣。
征東將軍,一人。漢獻帝初平三年,馬騰居之。征南將軍,一人。漢光武建武中,岑彭居之。征西將軍,一人。漢光武建武中,馮異居之。征北將軍,一人。魚豢曰:「四征,魏武帝置,秩二千石。黃初中,位次三公。漢舊諸征與偏裨雜號同。」
鎮東將軍,一人。後漢末,魏武帝居之。鎮南將軍,一人。後漢末,劉表居之。鎮西將軍,一人。後漢初平三年,韓遂居之。鎮北將軍,一人。
中軍將軍,一人。漢武帝以公孫敖為之,時為雜號。鎮軍將軍,一人。魏以陳群為之。撫軍將軍,一人。魏以司馬宣王為之。中、鎮、撫三號比四鎮。
安東將軍,一人。後漢末,陶謙為之。安南將軍,一人。安西將軍,一人。後漢末,段煨為之。安北將軍,一人。魚豢曰:「鎮北、四安,魏黃初、太和中置。」
平東將軍,一人。平南將軍,一人。平西將軍,一人。平北將軍,一人。四平,魏世置。
左將軍、右將軍、前將軍、後將軍。左將軍以下,周末官,秦、漢並因之,光武建武七年省,魏以來復置。
征虜將軍,漢光武建武中,始以祭遵居之。冠軍將軍,楚懷王以宋義為卿子冠軍。冠軍之名,自此始也。魏正始中,以文欽為冠軍將軍、揚州刺史。輔國將軍,漢獻帝以伏完居之。宋太宗泰始四年,改為輔師;後廢帝元徽二年,復故。龍驤將軍,晉武帝始以王浚居之。
東中郎將,漢靈帝以董卓居之。南中郎將,漢獻帝建安中,以臨淄侯曹植居之。西中郎將。北中郎將,漢建安中,以焉陵侯曹彰居之。凡四中郎將,何承天雲,並後漢置。
建威將軍,漢光武建武中,以耿弇為建威大將軍。振威將軍,後漢初,宋登為之。奮威將軍,前漢世,任千秋為之。揚威將軍,魏置。廣威將軍,魏置。建武將軍,魏置。振武將軍,前漢末,王況為之。奮武將軍,後漢末,呂布為之。揚武將軍,光武建武中,以馬成為之。廣武將軍,晉江左置。
鷹揚將軍,漢建安中,魏武以曹洪居之。折沖將軍,漢建安中,魏武以樂進居之。輕車將軍,漢武帝以公孫賀為之。揚烈將軍,建安中,以假公孫淵。甯遠將軍,晉江左置。材官將軍,漢武帝以李息為之。伏波將軍,漢武帝征南越,始置此號,以路博多為之。
淩江將軍,魏置。自淩江以下,則有宣威、明威、驤威、厲威、威厲、威寇、威虜、威戎、威武、武烈、武毅、武奮、綏遠、綏邊、綏戎、討寇、討虜、討難、討夷、蕩寇、蕩虜、蕩難、蕩逆、殄寇、殄虜、殄難、掃夷、掃寇、掃虜、掃難、掃逆、厲武、厲鋒、虎威、虎牙、廣野、橫野、偏將軍、裨將軍,凡四十號。其威虜,漢光武以馮俊居之。虎牙,以蓋延居之,為虎牙大將軍。橫野,以耿純居之。蕩寇,漢建安中,滿寵居之。虎威,于禁居之。其餘或是後漢及魏所置,今則或置或不。自左右前後將軍以下至此四十號,唯四中郎將各一人,餘皆無定員。自車騎以下為刺史又都督及儀同三司者,置官如領兵;但雲都督不儀同三司者,不置從事中郎,置功曹一人,主吏,在主簿上,漢末官也。漢東京司隸有功曹從事史,如諸州治中,因其名也。功曹參軍一人,主佐囗囗記室下,戶曹上。監以下不置諮議、記室,餘則同矣。宋太宗已來,皇子、皇弟雖非都督,亦置記室參軍。小號將軍為大郡邊守置佐吏者,又置長史,餘則同也。
太常,一人。舜攝帝位,命伯夷作秩宗,掌三禮,即其任也。周時曰宗伯,是為春官,掌邦禮。秦改曰奉常,漢因之。景帝中六年,更名曰太常。應劭曰:「欲令國家盛大常存,故稱太常。」前漢常以列侯忠孝敬慎者居之,後漢不必列侯也。
博士,班固雲,秦官。史臣案,六國時往往有博士,掌通古今。漢武建元五年,初置《五經》博士。宣、成之世,《五經》家法稍增,經置博士一人。至東京凡十四人。《易》,施、孟、梁丘、京氏;《尚書》,歐陽、大小夏侯;《詩》,齊、魯、韓;《禮》,大小戴;《春秋》,嚴、顏:各一博士。而聰明有威重者一人為祭酒。魏及晉西朝置十九人,江左初減為九人,皆不知掌何經。元帝末,增《儀禮》、《春秋公羊》博士各一人,合為十一人。後又增為十六人,不復分掌《五經》,而謂之太學博士也。秩六百石。
國子祭酒一人,國子博士一人,國子助教十人。《周易》、《尚書》、《毛詩》、《禮記》、《周官》、《儀禮》、《春秋左氏傳》、《公羊》、《谷梁》各為一經,《論語》、《孝經》為一經,合十經,助教分掌。國子,周舊名,周有師氏之職,即今國子祭酒也。晉初復置國子學,以教生徒,而隸屬太學焉。晉初助教十五人,江左以來,損其員。自宋世若不置學,則助教唯置一人,而祭酒、博士常置也。
太廟令,一人。丞一人。並前漢置。西京曰長,東京曰令。領齋郎二十四人。
明堂令,一人。丞一人。丞,漢東京初置;令,宋世祖大明中置。
太祝令,一人。丞一人。掌祭祀讀祝迎送神。太祝,周舊官也。漢西京置太祝令、丞,武帝太初元年,更名曰廟祀。漢東京改曰太祝。
太史令,一人,丞一人。掌三辰時日祥瑞妖災,歲終則奏新曆。太史,三代舊官,周世掌建邦之六典,正歲年,以序事頒朔于邦國。又有馮相氏,掌天文次序;保章氏,掌天文。今之太史,則並周之太史、馮相、保章三職也。漢西京曰太史令。漢東京有二丞,其一在靈台。
太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