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 of Song 宋書
卷四十一 列傳第一 后妃 Volume 41 Biographies 1: Emperesses and Consorts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帝祖母號太皇太后,母號皇太后,妃號皇后,漢舊制也。晉武帝採漢、魏之制,置貴嬪、夫人、貴人,是為三夫人,位視三公。淑妃、淑媛、淑儀、脩華、脩容、脩儀、婕妤、容華、充華,是為九嬪,位視九卿。其餘有美人、才人、中才人,爵視千石以下。高祖受命,省二才人,其餘仍用晉制。貴嬪,魏文帝所制。夫人,魏武帝初建魏國所制。貴人,漢光武所制。淑妃,魏明帝所制。淑媛,魏文帝所制。淑儀、脩華,晉武帝所制。脩容,魏文帝所制。脩儀,魏明帝所制。婕妤、容華,前漢舊號。充華,晉武帝所制。美人,漢光武所制。世祖孝建三年,省夫人、脩華、脩容,置貴妃,位比相國,進貴嬪,位比丞相,貴人位比三司,以為三夫人。又置昭儀、昭容、昭華,以代脩華、脩儀、脩容。又置中才人、充衣,以為散位。昭儀,漢元帝所制。昭容,世祖所制。昭華,魏明帝所制。中才人,晉武帝所制。充衣,前漢舊制。太宗泰始元年,省淑妃、昭華、中才人、充衣,復置脩華、脩儀、脩容、才人、良人。三年,又省貴人,置貴姬,以備三夫人之數。又置昭華,增淑容、承徽、列榮。以淑媛、淑儀、淑容、昭華、昭儀、昭容、脩華、脩儀、脩容為九嬪。婕妤、容華、充華、承徽、列榮凡五職,班亞九嬪。美人、中才人、才人三職為散役。其後太宗留心後房,擬外百官,備位置內職。列其名品于後。 後宮通尹,準錄尚書。
紫極戶主。
光興戶主。
官品第一〈各置一人,並銓六宮。〉
後宮列敍,準尚書令,銓六宮。
紫極中監尹,銓六宮。
光興中監尹,銓六宮。
宣融戶主,銓六宮。
紫極房帥,置一人。
光興房帥,置一人。
官品第二〈各置一人。〉
後宮司儀,準左僕射,銓人士。
後宮司政,準右僕射,銓人士。
參議女林,準銀青光祿,銓人士。
中臺侍御尹,銓六宮。
宣融便殿中監尹,銓六宮。
采蓺房主,銓六宮。
南房主,銓六宮。
中藏女典,銓六宮。
典坊,銓六宮。
樂正,銓六宮。
內保,銓人士。
學林祭酒,銓人士。
昭陽房帥,置一人。
徽音房帥,置一人。
宣融房帥,置一人。
官品第三〈各置一人。〉
後宮都掌治職,置二人。〈準左右丞,位比尚書,銓人士。〉
後宮殿中治職,置一人。〈準左民尚書,銓人士。〉
後宮源典治職,置一人。〈準祠部尚書,銓人士。〉
後宮穀帛治職,置一人。〈準度支尚書。〉
中傅,置一人。〈銓人士。〉
後宮校事女史,置一人。〈銓人士。〉
紫極中監女史,置一人。〈銓人士。〉
光興中監女史,置一人。〈銓人士。〉
紫極房參事,置人無定數。〈銓人士。有限外。〉
宣融房參事,置人無定數。〈銓人士。有限外。〉
中臺侍御奏案女史,置一人。〈銓人士。〉
贊樂女史,置一人。〈銓人士。〉
中訓女史,置一人。〈銓人士。〉
女祝史,置一人。
紫極中監典,置一人。
光興中監典,置一人。
典樂帥,置人無定數。〈有限外。〉
紫極房廉帥祭酒,置一人。
光興房廉帥祭酒,置一人。
宣融房廉帥祭酒,置一人。
官品第四
後宮通關參事,置一人。
景德房參事,置人無定數。〈銓人士。〉
采蓺房參事,置人無定數。〈銓人士。〉
南房參事,置人無定數。〈銓人士。〉
內房參事,置一人。〈銓人士。〉
校學女史,置一人。〈銓人士。〉
後宮中房帥,置二人。
後宮源典帥,置二人。
後宮穀帛帥,置二人。
中臺帥,置一人。
中臺侍御起居帥,置二人。
中臺侍御詔誥帥,置二人。
斯男房帥,置一人。
宣豫房帥,置一人。
景德房帥,置一人。
采蓺房帥,置一人。
中藏帥,置一人。
內坊帥,置一人。
南房帥,置一人。
外華房帥,置一人。
招慶房帥,置一人。
紫極諸房廉帥,置人無定數。〈有限外。〉
紫極中監省帥,置一人。
紫極殿帥,置六人。
光興殿帥,置四人。
徽音監帥,置一人。
徽章監帥,置一人。
宣融便殿中監典,置一人。
清商帥,置人無定數。
總章帥,置人無定數。
左西章帥,置人無定數。
右西章帥,置人無定數。
中廚帥,置一人。
官品第五
中臺侍御執衞,置人無定數。
中臺侍御監閨帥,置二人。
中臺侍御監司帥,置二人。
宣融便殿帥,置一人。
永巷帥,置一人。
後宮都掌內史,置二人。
後宮殿中內史,置一人。
後宮源典內史,置一人。
後宮穀帛內史,置二人。
後宮監臨內史,置二人。
中臺侍御執法內史,置一人。
中臺侍御典內史,置二人。
中臺侍御節度內史,置二人。
中臺侍御應內史,置六人。
紫極房內史,置一人。
光興房內史,置一人。
助教,置一人。
綵製帥,置人無定數。
裝飾帥,置人無定數。
繡帥,置人無定數。
織帥,置人無定數。
學林館帥,置一人。
宮閨帥,置一人。
教堂帥,置人無定數。〈有限外。〉
監解帥,置人無定數。
累室帥,置人無定數。
行病帥,置人無定數。
官品第六
合堂帥,置二人。
御清帥,置一人。
監夜帥,置一人。
諸房禁防,置人無定數。
三廂禁防,置三人。
諸房廚帥,各置一人。
中廚廉,置三人。
應閨,置六人。
諸應閤,置人無定數。
宮閨史,置一人。
官品第七
諸房中掾,各置一人。
中藏掾,各置二人。
比五品敕吏
紫極供殿直倀。
光興供殿直倀。
總章伎倀。
侍御扶侍。
主衣。
準二衞五品,敕吏比六品。
供殿左右。〈紫極置二十人。光興置十人。〉
左右守藏,置四人。
典樂人。
比諸房禁防
作倀。
比王官
供殿給使。〈紫極置二十人。光興置十人。〉
典殿,置人無定數。
比官人
紫極三廂給事,置十人。
全堂給使,置五人。
宮閨給使,置六人。
比房[1]
孝穆趙皇后諱安宗,下邳僮人也。祖彪字世範,治書侍御史。父裔字彥冑,平原太守。
后以晉穆帝升平四年嬪孝皇,晉哀帝興寧元年四月二日生高祖。其日,后以產疾殂于丹徒官舍,時年二十一。葬晉陵丹徒縣東鄉練璧里雩山。宋初追崇號諡,陵曰興寧。
永初二年,有司奏曰:「大孝之德,盛於榮親。一人有慶,光被萬國。是以靈文寵於西京,壽張顯於隆漢。故平原太守趙裔、故洮陽令蕭卓,並外屬尊戚,不逮休寵。臣等仰述聖思。遠稽舊章,並可追贈光祿大夫,加金章紫綬。裔命婦孫可豫章郡建昌縣君,卓命婦趙可吳郡壽昌縣君。」孫氏,東莞人也。其年,又詔曰:「推恩之禮,在情所同。故內樹宗子,外崇后屬,爰自漢、魏,咸遵斯典。外祖趙光祿、蕭光祿,名器雖隆,茅土未建,並宜追封開國縣侯,食邑五百戶。」於是追封裔臨賀縣侯。裔長子宣之,仕至江乘令。蚤卒,無子,以弟孫襲之繼宣之紹封。襲之卒,子祖憐嗣。齊受禪,國除。宣之弟倫之,自有傳。
孝懿蕭皇后諱文壽,蘭陵蘭陵人也。祖亮字保祚,侍御史。父卓字子略,洮陽令。
孝穆后殂,孝皇帝娉后為繼室,生長沙景王道憐、臨川烈武王道規。義熙七年,拜豫章公太夫人。高祖為宋王,又加太妃之號。高祖以十二年北伐,仍停彭城、壽陽,至元熙二年入朝,因受晉禪,在外凡五年,后常留東府。高祖踐阼,有司奏曰:「臣聞道積者慶流,德洽者禮備。故祗敬表於崇高,嘉號彰於盛典。伏惟太妃母儀之德,化穆不言,保翼之訓,光被洪業。雖幽明同慶,而稱謂未窮。稽之前代,禮有恒準,宜式遵舊章,允副羣望。臣等請上宋王太后號皇太后。」[2]故有司奏猶稱太妃也。
上以恭孝為行,奉太后素謹,及即大位,春秋已高,每旦入朝太后,未嘗失時刻。
少帝即位,加崇曰太皇太后。景平元年,崩于顯陽殿,時年八十一。遺令曰:「孝皇背世五十餘年,古不祔葬。且漢世帝后陵皆異處,今可於塋域之內別為一壙。孝皇陵墳本用素門之禮,與王者制度奢儉不同,婦人禮有所從,可一遵往式。」乃開別壙,與興寧陵合墳。初,高祖微時,貧約過甚,孝皇之殂,葬禮多闕,高祖遺旨,太后百歲後不須祔葬。至是故稱后遺旨施行。
卓初與趙裔俱贈金紫光祿大夫,又追封封陽縣侯,妻下邳趙氏封吳郡壽昌縣君。卓子源之襲爵,源之見子思話傳。
武敬臧皇后諱愛親,東莞人也。祖汪字山甫,尚書郎。父儁字宣乂,郡功曹。
后適高祖,生會稽宣長公主興弟。高祖以儉正率下,后恭謹不違。及高祖興復晉室,居上相之重,而后器服粗素,不為親屬請謁。義熙四年正月甲午,殂於東城,時年四十八,追贈豫章公夫人,還葬丹徒。高祖臨崩,遺詔留葬京師,於是備法駕,迎梓宮祔葬初寧陵。
宋初追贈儁金紫光祿大夫,妻高密叔孫氏封遷陵永平鄉君。[3]儁子燾,燾弟熹,熹子質,自有傳。
武帝張夫人諱闕,不知何郡縣人也。義熙初,得幸高祖,生少帝,又生義興恭長公主惠媛。永初元年,拜為夫人。少帝即位,有司奏曰:「臣聞嚴親敬始,所因者本,克孝之道,由中被外。伏惟夫人德並坤元,徽音光劭,發祥兆慶,誕啟聖明。宜崇極徽號,允備盛則。從春秋母以子貴之義,遵漢、晉推愛之典,謹上尊號為皇太后,宮曰永樂。」少帝既廢,太后還璽紱,隨居吳縣。太祖元嘉元年,拜營陽王太妃。三年,薨。
少帝司馬皇后諱茂英,[4]河內溫人,晉恭帝女也。初封海鹽公主,少帝以公子尚焉。宋初,拜皇太子妃。少帝即位,立為皇后。元嘉元年,降為營陽王妃,又為南豐王太妃。十六年薨,時年四十七。[5]
武帝胡婕妤諱道安,[6]淮南人。義熙初,為高祖所納,生文帝。五年,被譴賜死,時年四十二。葬丹徒。高祖踐阼,追贈婕妤。
太祖即位,有司奏曰:「臣聞德厚者禮尊,慶深者位極。故閟宮既構,咏歌先妣;園陵崇衞,聿追來孝。伏惟先婕妤柔明塞淵,光備六列,德昭坤範,訓洽母儀。用能啟祚聖明,奄宅四海。嚴親莫逮,天祿永違。臣等遠準春秋,近稽漢、晉。謹上尊號曰章皇太后,陵曰熙寧。」立廟於京師。
太后兄子元慶,位至奉朝請。
文帝袁皇后諱齊媯,陳郡陽夏人,左光祿大夫敬公湛之庶女也。母本卑賤,后年五六歲,方見舉。後適太祖,初拜宜都王妃。生子劭、東陽獻公主英娥。上待后恩禮甚篤,袁氏貧薄,后每就上求錢帛以贍與之,上性節儉,所得不過三五萬、三五十匹。後潘淑妃有寵,愛傾後宮,咸言所求無不得,后聞之,欲知信否,乃因潘求三十萬錢與家,以觀上意,信宿便得。因此恚恨甚深,稱疾不復見上。上每入,必他處回避。上數掩伺之,不能得。始興王濬諸庶子問訊,后未嘗視也。后遂憤恚成疾。元嘉十七年,疾篤,上執手流涕問所欲言,[7]后視上良久,乃引被覆面。崩于顯陽殿,時年三十六。上甚相悼痛,詔前永嘉太守顏延之為哀策,文甚麗。其辭曰:
龍輁纚綍,容翟結驂。皇塗昭列,神路幽嚴。皇帝親臨祖饋,躬瞻宵載。飾遺儀於組旒,想徂音乎珩珮。悲黼筵之移御,痛翬褕之重晦。降輿客位,撤奠殯階。乃命史臣,誄德述懷。其辭曰:
倫昭儷昇,有物有憑。圓精初鑠,方祇始凝。昭哉世族,祥發慶膺。祕儀景冑,圖光玉繩。昌輝在陰,柔明將進。率禮蹈和,稱詩納順。爰自待年,金聲夙振。亦既有行,素章增絢。
象服是加,言觀惟則。俾我王風,始基嬪德。蕙問川流,芳猷淵塞。方江泳漢,再謠南國。伊昔不造,洪化中微。用集寶命,仰陟天機。釋位公宮,登耀紫闈。欽若皇姑,允迪前徽。孝達寧親,敬行宗祀。進思才淑,傍綜圖史。發音在咏,動容成紀。壼政穆宣,房樂昭理。[8]坤則順成,星軒潤飾。德之所屆,惟深必測。下節震騰,上清朓側。有來斯雍,無思不極。謂道輔仁,司化莫晰。
象物方臻,眡祲告沴。太和既融,收華委世。蘭殿長陰,椒塗弛衞。嗚呼哀哉!
戒涼在肂,[9]杪秋即穸。霜夜流唱,曉月升魄。八神警引,五輅遷迹。噭噭儲嗣,哀哀列辟。灑零玉墀,雨泗丹掖,撫存悼亡,感今懷昔。嗚呼哀哉!
南背國門,北首山園。僕人案節,服馬顧轅。遙酸紫蓋,眇泣素軒。滅綵清都,夷體壽原。邑野淪藹,戎夏悲嚾。來芳可述,往駕弗援。嗚呼哀哉!
策既奏,上自益「撫存悼亡,感今懷昔」八字,以致其意焉。有司奏諡宣皇后,上特詔曰「元」。
初,后生劭,自詳視之,馳白太祖:「此兒形貌異常,必破國亡家,不可舉。」便欲殺之。太祖狼狽至后殿戶外,手撥幔禁之,乃止。
后亡後,常有小小靈應。沈美人者,太祖所幸也。[10]嘗以非罪見責,應賜死。從后昔所住徽音殿前度。此殿有五間,自后崩後常閉。美人至殿前,流涕大言曰:「今日無罪就死,先后若有靈,當知之!」殿諸窗戶應聲豁然開。職掌遽白太祖,太祖驚往視之,美人乃得釋。
大明五年,世祖詔曰:「昔漢道既靈,博平煇絕,魏國方安,嘉憲啟策,皆因心所弘,酌典沿誥。亡外祖親王夫人柔德淑範,光啟坤載。屬內位闕正,攝饋閨庭,儀被芳闈,聞宣戚里。永言感遠,思追榮秩,宜式傍鴻則,敬登徽序。」乃追贈豫章郡新淦縣平樂鄉君。后之所生母也。又詔:「趙、蕭、臧光祿、袁敬公、平樂鄉君墓,[11]先未給塋戶。加世數已遠,胤嗣衰陵。外戚尊屬,不宜使墳塋蕪穢。可各給蠻戶三,以供灑掃。」
后父湛,自有傳。[12]
文帝路淑媛諱惠男,丹陽建康人也。以色貌選入後宮,生孝武帝,拜為淑媛。年既長,無寵,常隨世祖出蕃。世祖入討元凶,淑媛留尋陽。上即位,遣建平王宏奉迎。有司奏曰:「臣聞曆集周邦,徽音克嗣,[13]氣淳漢國,沙麓發祥。昔在上代,業隆祚遠,未有不敷陰教以闡洪基,膺淑慶以載聖哲者也。伏惟淑媛柔明內昭,徽儀外範,合靈初迪,則庶姬仰燿;引訓蕃閫,則家邦被德。民應惟和,神屬惟祉,故能誕鍾叡躬,用集大命,固靈根於既殞,融盛烈乎中興。載厚化深,聲詠允緝,宜式諧舊典,恭享極號。謹奉尊號曰皇太后,[14]宮曰崇憲。」太后居顯陽殿。
上於閨房之內,禮敬甚寡,有所御幸,或留止太后房內,故民間諠然,咸有醜聲。宮掖事祕,莫能辨也。
孝建二年,追贈太后父興之散騎常侍,興之妻徐氏餘杭縣廣昌鄉君。大明四年,太后弟子撫軍參軍瓊之上表曰:「先臣故懷安令道慶賦命乖辰,自違明世。敢緣衞戍請名之典,特乞雲雨,微垂灑潤。」詔付門下。有司承旨奏贈給事中。瓊之及弟休之、茂之並超顯職。太后頗豫政事,賜與瓊之等財物,家累千金,居處服器,與帝子相侔。
瓊之宅與太常王僧達並門。嘗盛車服衞從造僧達,僧達不為之禮。瓊之以訴太后,太后大怒,告上曰:「我尚在,而人皆陵我家,死後乞食矣。」欲罪僧達。上曰:「瓊之年少,自不宜輕造詣。王僧達貴公子,豈可以此事加罪。」
大明五年,太后隨上巡南豫州,妃主以下並從。廢帝即位,號太皇太后。
太宗踐阼,號崇憲太后。初太宗少失所生,為太后所攝養,太宗盡心袛事,[15]而太后撫愛亦篤。及上即位,供奉禮儀,不異舊日。有司奏曰:「夫德敷於內,典章必遠;化覃于外,徽號宜宣。伏惟皇太后懿聖自天,母儀允著,義明八遠,道變九圍。聖明登御,景胙攸改,皇太后宜即前號,別居外宮。」詔曰:「朕備丁艱罰,蚤嬰孤苦,特蒙崇憲太后聖訓撫育。昔在蕃閫,常奉藥膳,中迫凶威,抱懷莫遂。今泰運初啟,情典獲申,方欲親奉晨昏,盡歡閨禁。不得如所奏。」尋崩,時年五十五。遷殯東宮,門題曰崇憲宮。上又詔曰:「朕幼集荼蓼,夙憑德訓,龕虣定業,實資仁範,恩著屯夷,有兼常慕。夫禮沿情施,義循事立,可特齊衰三月,以申追仰之心。」諡曰昭皇太后,葬世祖陵東南,號曰脩寧陵。
先是晉安王子勛未平,巫者謂宜開昭太后陵以為厭勝。脩復倉卒,不得如禮。上性忌,慮將來致災。泰始四年夏,詔有司曰:「崇憲昭太后脩寧陵地,大明之世,久所考卜。前歲遭諸蕃之難,禮從權宜。奉營倉卒,未暇營改。而塋隧之所,山原卑陋。頃年頹壞,日有滋甚,恒費脩整,終無永固。且詳考地形,殊乖相勢。朕蚤蒙慈遇,情禮兼常,思使終始之義,載彰幽顯。史官可就巖山左右,更宅吉地。明審龜筮,須選令辰,式遵舊典,以禮創制。今中宇雖寧,邊虜未息,營就之功,務在從簡。舉言尋悲,情如切割。」有司奏:「北疆未緝,戎役是務,禮之詳略,各沿時宜。臣等參議,脩寧陵玄宮補治毀壞,權施油殿,暫出梓宮,事畢即窆,於事為允。」詔可。
瓊之為衡陽內史,先后卒。廢帝景和中,以休之為黃門侍郎,茂之左軍將軍,並封開國縣侯,邑千戶。又追贈興之侍中、金紫光祿大夫,諡曰孝侯;道慶散騎常侍、光祿大夫、開府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