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 of Sui 隋書
卷32 志第27 經籍一 Volume 32 Treatises 27: Bibliography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隋書 隋書總目 隋書卷三十二志第二十七經籍一(經)
夫經籍也者,機神之妙旨,聖哲之能事,所以經天地,緯陰陽,正紀綱,弘道德,顯仁足以利物,藏用足以獨善。學之者將殖焉,不學者將落焉。大業崇之,則成欽明之德;匹夫克念,則有王公之重。其王者之所以樹風聲,流顯號,美教化,移風俗,何莫由乎斯道。故曰: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遭時制宜,質文迭用,應之以通變,通變之以中庸。中庸則可久,通變則可大。其教有適,其用無窮。實仁義之陶鈞,誠道德之橐籥也。其為用大矣,隨時之義深矣,言無得而稱焉。故曰: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今之所以知古,後之所以知今,其斯之謂也。是以大道方行,俯龜象而設卦;後聖有作,仰鳥跡以成文。書契已傳,繩木棄而不用;史官既立,經籍於是與焉。
夫經籍也者,先聖據龍圖,握鳳紀,南面以君天下者,咸有史官,以紀言行。言則左史書之,動則右史書之。故曰「君舉必書」,懲勸斯在。考之前載,則《三墳》、《五典》、《八索》、《九丘》之類是也。下逮殷、周,史官尤備,紀言書事,靡有闕遺,則《周禮》所稱,太史掌建邦之六典、八法、八則,以詔王治;小史掌邦國之志,定世系,辨昭穆;內史掌王之八柄,策命而貳之;外史掌王之外令及四方之志,三皇、五帝之書;禦史掌邦國都鄙萬民之治令,以贊塚宰。此則天子之史,凡有五焉。諸侯亦各有國史,分掌其職。則《春秋傳》,晉趙穿弑靈公,太史董狐書曰「趙盾殺其君」,以示於朝。宣子曰「不然。」對曰:「子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討賊,非子而誰?」齊崔杼弑莊公,太史書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殺之。其弟嗣書,死者二人。其弟又書,乃舍之。南史聞太史盡死,執簡以往,聞既書矣,乃還。楚靈王與右尹子革語,左史倚相趨而過。王曰:「此良史也,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然則諸侯史官,亦非一人而已,皆以記言書事,太史總而裁之,以成國家之典。不虛美,不隱惡,故得有所懲勸,遺文可觀,則《左傳》稱《周志》,《國語》有《鄭書》之類是也。
暨夫周室道衰,紀綱散亂,國異政,家殊俗,褒貶失實,隳紊舊章。孔丘以大聖之才,當傾頹之運,歎鳳鳥之不至,惜將墜於斯文,乃述《易》道而刪《詩》、《書》,修《春秋》而正《雅》、《頌》。壞禮崩樂,鹹得其所。自哲人萎而微言絕,七十子散而大義乖,戰國縱橫,真偽莫辨,諸子之言,紛然淆亂。聖人之至德喪矣,先王之要道亡矣。陵夷踳駁,以至於秦。秦政奮豺狼之心,剗先代之跡,焚《詩》、《書》,坑儒士,以刀筆吏為師,制挾書之令。學者逃難,竄伏山林,或失本經,口以傳說。
漢氏誅除秦、項,未及下車,先命叔孫通草綿蕝之儀,救擊柱之弊。其後張蒼治律曆,陸賈撰《新語》,曹參薦蓋公言黃老,惠帝除挾書之律,儒者始以其業行於民間。猶以去聖既遠,經籍散逸,簡劄錯亂,傳說紕繆,遂使《書》分為二,《詩》分為三,《論語》有齊、魯之殊,《春秋》有數家之傳。其餘互有踳駁,不可勝言。此其所以博而寡要,勞而少功者也。武帝置太史公,命天下計書,先上太史,副上丞相,開獻書之路,置寫書之官,外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內有延閣、廣內、秘室之府。司馬談父子世居太史,探采前代,斷自軒皇,逮于孝武,作《史記》一百三十篇。詳其禮制,蓋史官之舊也。至於孝成,秘藏之書,頗有亡散,乃使謁者陳農,求遺書於天下。命光祿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太史令尹鹹校數術,太醫監李柱國校方技。每一書就,向輒撰為一錄,論其指歸,辨其訛謬,敘而奏之。向卒後,哀帝使其子歆嗣父之業。乃徙溫室中書於天祿閣上。歆遂總括群篇,撮其指要,著為《七略》:一曰《集略》,二曰《六藝略》,三曰《諸子略》,四曰《詩賦略》,五曰《兵書略》,六曰《術數略》,七曰《方技略》。大凡三萬三千九十卷。王莽之末,又被焚燒。光武中興,篤好文雅,明、章繼軌,尤重經術。四方鴻生巨儒,負袠自遠而至者,不可勝算。石室、蘭台,彌以充積。又于東觀及仁壽閣集新書,校書郎班固、傅毅等典掌焉。並依《七略》而為書部,固又編之,以為《漢書·藝文志》。董卓之亂,獻帝西遷,圖書縑帛,軍人皆取為帷囊。所收而西,猶七十餘載。兩京大亂,掃地皆盡。
魏氏代漢,采掇遺亡,藏在秘書中、外三閣。魏秘書郎鄭默,始制《中經》,秘書監荀勖,又因《中經》,更著《新簿》,分為四部,總括群書。一曰甲部,紀六藝及小學等書;二曰乙部,有古諸子家、近世子家、兵書、兵家、術數;三曰丙部,有史記、舊事、皇覽簿、雜事;四曰丁部,有詩賦、圖贊、汲塚書。大凡四部合二萬九千九百四十五卷。但錄題及言,盛以縹囊,書用緗素。至於作者之意,無所論辯。惠、懷之亂,京華蕩覆,渠閣文籍,靡有孑遺。
東晉之初,漸更鳩聚。著作郎李充以勖舊簿校之,其見存者,但有三千一十四卷。充遂總沒眾篇之名,但以甲乙為次。自爾因循,無所變革。其後中朝遺書,稍流江左。宋元嘉八年,秘書監謝靈運造《四部目錄》,大凡六萬四千五百八十二卷。元徽元年,秘書丞王儉又造《目錄》,大凡一萬五千七百四卷。儉又別撰《七志》:一曰《經典志》,紀六藝、小學、史記、雜傳;二曰《諸子志》,紀今古諸子;三曰《文翰志》,紀詩賦;四曰《軍書志》,紀兵書;五曰《陰陽志》,紀陰陽圖緯;六曰《術藝志》,紀方技;七曰《圖譜志》,紀地域及圖書。其道、佛附見,合九條。然亦不述作者之意,但於書名之下,每立一傳,而又作九篇條例,編乎首卷之中。文義淺近,未為典則。齊永明中,秘書丞王亮、監謝朏,又造《四部書目》,大凡一萬八千一十卷。齊末兵火,延燒秘閣,經籍遺散。梁初,秘書監任昉躬加部集,又於文德殿內列藏眾書,華林園中總集釋典,大凡二萬三千一百六卷,而釋氏不豫焉。梁有秘書監任昉、殷鈞《四部目錄》,又《文德殿目錄》。其術數之書,更為一部,使奉朝請祖恆撰其名。故梁有《五部目錄》。普通中,有處士阮孝緒,沉靜寡欲,篤好墳史,博采宋、齊已來王公之家凡有書記,參校官簿,更為《七錄》:一曰《經典錄》,紀六藝;二曰《記傳錄》,紀史傳;三曰《子兵錄》,紀子書、兵書;四曰《文集錄》,紀詩賦;五曰《技術錄》,紀數術;六曰《佛錄》;七曰《道錄》。其分部題目,頗有次序,割析辭義,淺薄不經。梁武敦悅詩書,下化其上,四境之內,家有文史。元帝克平侯景,收文德之書及公私經籍,歸於江陵,大凡七萬餘卷。周師入郢,鹹自焚之。陳天嘉中,又更鳩集,考其篇目,遺闕尚多。
其中原則戰爭相尋,干戈是務,文教之盛,苻、姚而已。宋武入關,收其圖籍,府藏所有,才四千卷。赤軸青紙,文字古拙。後魏始都燕代,南略中原,粗收經史,未能全具。孝文徙都洛邑,借書于齊,秘府之中,稍以充實。暨於爾硃之亂,散落人間。後齊遷鄴,頗更搜聚,迄於天統、武平,校寫不輟。後周始基關右,外逼強鄰,戎馬生郊,日不暇給。保定之始,書止八千,後稍加增,方盈萬卷。周武平齊,先封書府,所加舊本,才至五千。
隋開皇三年,秘書監牛弘表請分遣使人,搜訪異本。每書一卷,賞絹一匹,校寫既定,本即歸主。於是民間異書,往往間出。及平陳已後,經籍漸備。檢其所得,多太建時書,紙墨不精,書亦拙惡。於是總集編次,存為古本。召天下工書之士,京兆韋霈、南陽杜頵等,于秘書內補續殘缺,為正副二本,藏于宮中,其餘以實秘書內、外之閣,凡三萬餘卷。煬帝即位,秘閣之書,限寫五十副本,分為三品:上品紅琉璃軸,中品紺琉璃軸,下品漆軸。于東都觀文殿東西廂構屋以貯之,東屋藏甲乙,西屋藏丙丁。又聚魏已來古跡名畫,於殿后起二台,東曰妙楷台,藏古跡;西曰寶跡台,藏古畫。又於內道場集道、佛經,別撰目錄。
大唐武德五年,克平偽鄭,盡收其圖書及古跡焉。命司農少卿宋遵貴載之以船,溯河西上,將致京師。行經底柱,多被漂沒,其所存者,十不一二。其《目錄》亦為所漸濡,時有殘缺。今考見存,分為四部,合條為一萬四千四百六十六部,有八萬九千六百六十六卷。其舊錄所取,文義淺俗、無益教理者,並刪去之。其舊錄所遺,辭義可采,有所弘益者,鹹附入之。遠覽馬史、班書,近觀王、阮志、錄,挹其風流體制,削其浮雜鄙俚,離其疏遠,合其近密,約文緒義,凡五十五篇,各列本條之下,以備《經籍志》。雖未能研幾探賾,窮極幽隱,庶乎弘道設教,可以無遺闕焉。夫仁義禮智,所以治國也,方技數術,所以治身也;諸子為經籍之鼓吹,文章乃政化之黼黻,皆為治之具也。故列之於此志雲。
《歸藏》十三卷晉太尉參軍薛貞注。
《周易》二卷魏文侯師卜子夏傳,殘缺。梁六卷。
《周易》十卷漢魏郡太守京房章句。
《周易》八卷漢曲台長孟喜章句,殘缺。梁十卷。又有漢單父長費直注《周易》四卷,亡。
《周易》九卷後漢大司農鄭玄注。梁又有漢南郡太守馬融注《周易》一卷,亡。
《周易》五卷漢荊州牧劉表章句。梁有漢荊州五業從事宋忠注《周易》十卷,亡。
《周易》十一卷漢司空荀爽注。
《周易》十卷魏衛將軍王肅注。
《周易》十卷魏尚書郎王弼注《六十四卦》六卷,韓康伯注《繫辭》以下三卷,王弼又撰《易略例》一卷,梁有魏大司農卿董遇注《周易》十卷,魏散騎常侍荀煇注《周易》十卷,亡。
《周易》十卷吳太常姚信注。
《周易》四卷晉儒林從事黃穎注。梁有十卷,今殘缺。
《周易》九卷吳侍御史虞翻注。
《周易》十五卷吳郁林太守陸績注。
《周易》十卷晉散騎常侍幹寶注。
《周易》三卷晉驃騎將軍王暠注,殘缺。梁有十卷。
《周易》八卷晉著作郎張璠注,殘缺。梁有十卷。
《周易馬、鄭、二王四家集解》十卷
《周易荀爽九家注》十卷
《周易楊氏集二王注》五卷,梁有《集馬、鄭、二王解》十卷,亡。
《周易》十卷蜀才注。梁有齊安參軍費元珪注《周易》九卷,謝氏注《周易》八卷,尹濤注《周易》六卷,亡。
《周易》十卷後魏司徒崔浩注。
《周易》十卷梁處士何胤注。梁有臨海令伏曼容注《周易》八卷,侍中硃異集注《周易》一百卷,又《周易集注》三十卷,亡。
《周易》七卷姚規注。
《周易》十三卷崔覲注。
《周易》十三卷傅氏注。
《周易》一帙十卷盧氏注。
《周易繫辭》二卷晉桓玄注。
《周易繫辭》二卷晉西中郎將謝萬等注。
《周易繫辭》二卷晉太常韓康伯注。
《周易繫辭》二卷梁太中大夫宋褰注。又有宋東陽太守卞伯玉注《繫辭》二卷,亡。
《周易繫辭》二卷荀柔之注。
《周易集注繫辭》二卷梁有宋太中大夫徐爰注《繫辭》二卷,亡。
《周易音》一卷東晉太子前率徐邈撰。
《周易音》一卷東晉尚書郎李軌弘範撰。
《周易音》一卷範氏撰。
《周易並注音》七卷秘書學士陸德明撰。
《周易盡神論》一卷魏司空鐘會撰。梁有《周易無互體論》三卷,鐘會撰,亡。
《周易象論》三卷晉尚書郎欒肇撰。
《周易卦序論》一卷晉司徒右長史楊乂撰。
《周易統略》五卷晉少府卿鄒湛撰。
《周易論》二卷晉馮翊太守阮常撰。
《周易論》一卷晉荊州刺史宋岱撰。梁有《擬周易說》八卷,範氏撰;《周易宗塗》四卷,幹寶撰;《周易問難》二卷,王氏撰;《周易問答》一卷,揚州從事徐伯珍撰;《周易難王輔嗣義》一卷,晉揚州刺史顧夷等撰;《周易雜論》十四卷。亡。
《周易義》一卷宋陳令範歆撰。
《周易玄品》二卷
《周易論》十卷齊中書郎周顒撰。梁有三十卷,亡。
《周易論》四卷範氏撰。
《周易統例》十卷崔覲撰。
《周易爻義》一卷幹寶撰。
《周易乾坤義》一卷齊步兵校尉劉瓛撰。梁又有齊臨沂令李玉之、梁釋法通等《乾坤義》各一卷,亡。
《周易大義》二十一卷梁武帝撰。
《周易幾義》一卷梁南平王撰。梁有《周易疑通》五卷,宋中散大夫何諲之撰;《周易四德例》一卷,劉瓛撰。亡。
《周易大義》一卷梁有《周易錯》八卷,京房撰;《周易日月變例》六卷,虞翻、陸績撰;《周易卦象數旨》六卷,東晉樂安亭侯李顒撰;《周易爻》一卷,馬揩撰。亡。
《周易太義》二卷陸德明撰。
《周易釋序義》三卷
《周易開題義》十卷梁蕃撰。
《周易問》二十卷
《周易義疏》十九卷宋明帝集群臣講。梁又有《國子講易》議六卷;《宋明帝集群臣講易義疏》二十卷;《齊永明國學講周易講疏》二十六卷;又《周易義》三卷,沈林撰。亡。
《周易講疏》三十五卷梁武帝撰。
《周易講疏》十六卷梁五經博士褚仲都撰。
《周易義疏》十四卷梁都官尚書蕭子政撰。
《周易繫辭義疏》三卷蕭子政撰。
《周易講疏》三十卷陳諮議參軍張譏撰。
《周易文句義》二十卷梁有《擬周易義疏》十三卷。
《周易義疏》十六卷陳尚書左僕射周弘正撰。
《周易私記》二十卷
《周易講疏》十三卷國子祭酒何妥撰。
《周易繫辭義疏》二卷劉瓛撰。
《周易繫辭義疏》一卷梁武帝撰。
《周易繫辭義疏》二卷蕭子政撰。梁有《周易乾坤三象》、《周易新圖》各一卷;又《周易普玄圖》八卷,薛景和撰;《周易大演通統》一卷,顏氏撰。
《周易譜》一卷。
右六十九部,五百五十一卷。通計亡書,合九十四部,八百二十九卷。
昔宓羲氏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蓋因而重之,為六十四卦。及乎三代,實為三《易》,夏曰《連山》;殷曰《歸藏》;周文王作卦辭,謂之《周易》。周公又作《爻辭》,孔子為《彖》、《象》、《繫辭》、《文言》、《序卦》、《說卦》、《雜卦》,而子夏為之傳。及秦焚書,《周易》獨以卜筮得存,唯失《說卦》三篇。後河內女子得之。漢初,傳《易》者有田何,何授丁寬,寬授田王孫,王孫授沛人施仇、東海孟喜、琅邪梁丘賀。由是有施、孟、梁丘之學。又有東郡京房,自雲受《易》于梁國焦延壽,別為京氏學。嘗立,後罷。後漢施、孟、梁丘、京氏,凡四家並立,而傳者甚眾。漢初又有東萊費直傳《易》,其本皆古字,號曰《古文易》。以授琅邪王璜,璜授沛人高相,相以授子康及蘭陵母將永。故有費氏之學,行於人間,而未得立。後漢陳元、鄭眾,皆傳費氏之學。馬融又為其傳,以授鄭玄。玄作《易注》,荀爽又作《易傳》。魏代王肅、王弼,並為之注。自是費氏大興,高氏遂衰。梁丘、施氏、高氏,亡於西晉。孟氏、京氏,有書無師。梁、陳鄭玄、王弼二注,列于國學。齊代唯傳鄭義。至隋,王注盛行,鄭學浸微,今殆絕矣。《歸藏》,漢初已亡,案晉《中經》有之,唯載卜筮,不似聖人之旨。以本卦尚存,故取貫于《周易》之首,以備《殷易》之缺。
《古文尚書》十三卷漢臨淮太守孔安國傳。
《今字尚書》十四卷孔安國傳。
《尚書》十一卷馬融注。
《尚書》九卷鄭玄注。
《尚書》十一卷王肅注。
《尚書》十五卷晉祠部郎謝沈撰。
《集解尚書》十一卷李顒注。
《集釋尚書》十一卷宋給事中姜道盛注。
《古文尚書舜典》一卷晉豫章太守范甯注。梁有《尚書》十卷,范寧注,亡。
《尚書亡篇序》一卷梁五經博士劉叔嗣注。梁有《尚書》二十一卷,劉叔嗣注;又有《尚書新集序》一卷。亡。
《尚書逸篇》二卷
《古文尚書音》一卷徐邈撰。梁有《尚書音》五卷,孔安國、鄭玄、李軌、徐邈等撰。
《今文尚書音》一卷秘書學士顧彪撰。
《尚書大傳》三卷鄭玄注。
《大傳音》二卷顧彪撰。
《尚書洪范五行傳論》十一卷漢光祿大夫劉向注。
《尚書駁議》五卷王肅撰。梁有《尚書義問》三卷,鄭玄、王肅及晉五經博士孔晁撰;《尚書釋問》四卷,魏侍中王粲撰;《尚書王氏傳問》二卷;《尚書義》二卷,吳太尉范順問,劉毅答。亡。
《尚書新釋》二卷李顒撰。
《尚書百問》一卷齊太學博士顧歡撰。
《尚書大義》二十卷梁武帝撰。
《尚書百釋》三卷梁國子助教巢猗撰。
《尚書義》三卷巢猗撰。
《尚書義疏》十卷梁國子助教費甝撰。梁有《尚書義疏》四卷,晉樂安王友伊說撰,亡。
《尚書義疏》三十卷蕭詧司徒蔡大寶撰。
《尚書義注》三卷呂文優撰。
《尚書義疏》七卷
《尚書述義》二十卷國子助教劉炫撰。
《尚書疏》二十卷顧彪撰。
《尚書閏義》一卷
《尚書義》三卷劉先生撰。
《尚書釋問》一卷虞氏撰。
《尚書文外義》一卷顧彪撰。
右三十二部,二百四十七卷。通計亡書,合四十一部,共二百九十六卷。
《書》之所興,蓋與文字俱起。孔子觀《書》周室,得虞、夏、商、週四代之典,刪其善者,上自虞,下至周,為百篇,編而序之。遭秦滅學,至漢,唯濟南伏生口傳二十八篇。又河內女子得《泰誓》一篇,獻之。伏生作《尚書傳》四十一篇,以授同郡張生,張生授千乘歐陽生,歐陽生授同郡倪寬,寬授歐陽生之子,世世傳之,至曾孫歐陽高,謂之《尚書》歐陽之學。又有夏侯都尉,受業于張生,以授族子始昌,始昌傳族子勝,為大夏侯之學。勝傳從子建,別為小夏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