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 of Wei 魏書
卷30 王建 安同 樓伏連 丘堆 娥清 劉尼 奚眷 車伊洛等 Volume 30: Wang Jian, An Tong, Lou Fulian, Qiu Dui, E Qing, Liu Ni, Xi Juan, Cheyi Luodeng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王建 安同 樓伏連 丘堆 娥清 劉尼 奚眷 車伊洛 宿石 來大千 周幾 豆代田 周觀 閭大肥 尉撥 陸真 呂洛拔王建,廣寧人也。祖姑為平文后,生昭成皇帝。伯祖豐,以帝舅貴重。豐子支,尚昭成女,甚見親待。建少尚公主。登國初,為外朝大人,與和跋等十三人迭典庶事,參與計謀。太祖幸濡源,遣建使慕容垂,辭色高亢,垂壯之。還為左大夫。[1]建兄回,諸子多不順法,建具以狀聞,回父子伏誅。其謹直如此。從征伐諸國,破二十餘部,以功賜奴婢數十口,雜畜數千,從征衞辰,破之,賜僮隸五千戶,[2]為中部大人。
從破慕容寶於參合陂。太祖乘勝將席卷南夏,於是簡擇俘眾,有才能者留之,其餘欲悉給衣糧遣歸,令中州之民咸知恩德。乃召羣臣議之。建曰:「慕容寶覆敗於此,國內虛空,圖之為易。今獲而歸之,無乃不可乎?且縱敵生患,不如殺之。」太祖謂諸將曰:「若從建言,吾恐後南人創乂,絕其向化之心,非伐罪弔民之義。」諸將咸以建言為然,建又固執,乃坑之。太祖既而悔焉。
後從征慕容寶,拜冠軍將軍。并州既平,車駕東出井陘,命建率五萬騎先驅啟路。車駕次常山,諸郡皆降,惟中山、鄴、信都三城不下。乃遣衞王儀南攻鄴,建攻信都,眾各五萬。建等攻城六十餘日不能克,士卒多傷。太祖乃自中山幸信都,慕容寶冀州刺史慕容鳳夜踰城走,信都降。車駕幸鉅鹿,破慕容寶於栢肆塢,遂進圍中山。寶棄城走和龍,城內無主,百姓惶惑,東門不閉。太祖將夜入乘城,據守其門。建貪而無謀,意在虜獲,恐士卒肆掠,盜亂府庫,請俟天明,太祖乃止。是夜,徒河人共立慕容普驎為主,遂閉門固守。太祖乃悉眾攻之,連日不拔。使人登巢車臨城,招其眾曰:「慕容寶捐城奔走,汝曹百姓將為誰守?何不識天命,取死亡也?」皆曰:「羣小無知,但復恐如參合之眾,故求全月日之命耳。」太祖聞之,顧視建而唾其面。中山平,賜建爵濮陽公。烏丸庫傉官鳴聚黨為寇,[3]詔建討平之。遷太僕,徙為真定公,加散騎常侍、冀青二州刺史。卒,陪葬金陵。
初,建兄豆居以建功賜爵即丘侯,無子,建以子斤襲兄爵。太宗初,給事中,任職用事。轉大長秋。世祖征赫連昌,遣斤部造攻具。進爵淮南公,加平北將軍。時并州胡酋田卜謀反誅,餘眾不安,遣斤鎮慮虒以撫慰之。[4]斤綏靜胡魏,甚收聲稱。劉義隆遣將到彥之寇河南,世祖西征赫連定,以斤為衞兵將軍,鎮蒲坂。關隴平,斤徙鎮長安,假節、鎮西將軍。斤遂驕矜,不順法度,信用左右,調役百姓,民不堪之,南奔漢川者數千家。而委罪於雍州刺史陽文祖、秦州刺史任延明。世祖召問二人,各以狀對。世祖知為斤所誣,遣宜陽公伏樹覆按虛實,得數十事。遂斬斤以徇。
建孫度,太宗時為虎牢鎮監軍。世祖即位,徵拜殿中給事,遷尚書。從征赫連昌,討蠕蠕,並有功,賜爵濟陽公,加散騎常侍,平南將軍。詔度率五千騎與叔孫建合擊劉義隆兗州刺史竺靈秀於湖陸,大破之。後出鎮長安,假節,都督秦、涇、梁、益、雍五州諸軍事,開府。卒,諡曰莊。
子安都,襲,降爵為侯。世祖拜為太子庶子,出為鄯善鎮將。高宗時,為內都大官。卒,子買得襲。
建曾孫樹,以善射有寵於顯祖,為內侍長。稍遷尚書,賜爵歷陽侯,加龍驤將軍、員外常侍。出為平西將軍、涇州刺史。卒。
安同,遼東胡人也。其先祖曰世高,漢時以安息王侍子入洛。歷魏至晉,避亂遼東,遂家焉。父屈,仕慕容暐,為殿中郎將。苻堅滅暐,屈友人公孫眷之妹沒入苻氏宮,出賜劉庫仁為妻。庫仁貴寵之。同因隨眷商販,見太祖有濟世之才,遂留奉侍。性端嚴明惠,好長者之言。
登國初,太祖徵兵於慕容垂,事在窟咄傳。同頻使稱旨,遂見寵異,以為外朝大人,與和跋等出入禁中,迭典庶事,太祖班賜功臣,同以使功居多,賜以妻妾及隸戶三十,馬二匹,羊五十口,加廣武將軍。
從征姚平於柴壁,姚興悉眾救平,太祖乃增築重圍以拒興。同進計曰:「臣受遣詣絳督租,見汾東有蒙坑,東西三百餘里,徑路不通。姚興來,必從汾西,乘高臨下,直至柴壁。如此,則寇內外勢接,重圍難固,不可制也。宜截汾曲為南北浮橋,乘西岸築圍。西圍既固,賊至無所施其智力矣。」從之。興果視平屠滅而不能救。以謀功,賜爵北新侯,加安遠將軍。詔同送姚興將越騎校尉唐小方等於長安。
清河王紹之亂,太宗在外,使夜告同,令收合百工伎巧,眾皆響應奉迎。太宗即位,命同與南平公長孫嵩並理民訟。又詔與肥如侯賀護持節循察并定二州及諸山居雜胡、丁零,宣詔撫慰,問其疾苦,糾舉守宰不法。同至并州,表曰:「竊見并州所部守宰,多不奉法。又刺史擅用御府鍼工古彤為晉陽令,交通財賄,共為姦利。請案律治罪。」太宗從之,於是郡國肅然。同東出井陘,至鉅鹿,發眾四戶一人,欲治大嶺山,通天門關,又築塢於宋子,以鎮靜郡縣。護疾同得眾心,因此使人告同築城聚眾,欲圖大事。太宗以同擅徵發於外,檻車徵還,召羣官議其罪。皆曰:「同擅興事役,勞擾百姓,宜應窮治,以肅來犯。」太宗以同雖專命,而本在為公,意無不善,釋之。
世祖監國,臨朝聽政,以同為左輔。太宗征河南,拜同右光祿大夫。世祖出鎮北境,同與安定王彌留鎮京師。世祖即位,進爵高陽公,拜光祿勳。尋除征東大將軍、冀青二州刺史。同長子屈,[5]太宗時典太倉事,盜官粳米數石,欲以養親。同大怒,奏求戮屈,自劾不能訓子,請罪。太宗嘉而恕之,遂詔長給同粳米。其公清奉法,皆此類也。
同在官明察,長於校練,家法修整,為世所稱。及在冀州,年老,頗殖財貨,大興寺塔,為百姓所苦。神䴥二年卒。追贈高陽王,諡曰恭惠。
屈子陽烈,散騎侍郎,賜爵北新子。
屈弟原,雅性矜嚴,沉勇多智略。太宗時為獵郎,出監雲中軍事。時赫連屈丐犯河西,原以數十騎擊之,殺十餘人。太宗以原輕敵,違節度,加其罪責。然知原驍勇,遂任以為將,鎮守雲中。寬和愛下,甚得眾心。蠕蠕屢犯塞,原輒摧破之。以功賜爵武原侯,加魯兵將軍。
世祖即位,徵拜駕部尚書。車駕征蠕蠕大檀,分軍五道並進,大檀驚駭北遁。遷尚書左僕射,河間公,加侍中、征南大將軍。從征赫連昌,入其城而還。車駕北伐,蠕蠕遁走。世祖聞東部高車在巳尼陂,人畜甚眾,將遣襲之。諸將皆以為難,世祖不從。遣原與侍中古弼率萬騎討之,大獲而還。車駕征昌黎,原與建寧王崇屯于漠南以備蠕蠕。
原在朝無所比周,然恃寵驕恣,多所排抑。為子求襄城公盧魯元女,魯元不許。原告其罪狀,事相連逮,歷時不決。原懼不勝,遂謀為逆,事洩伏誅。臨刑上疏曰:「臣聞聖不獨明而治,鼎不單足而立,是以熒火之光,猶增日月之曜。先臣同,往因聖運,歸身太祖,竭誠勠力,立効於險難之中。臣以頑闇,忝備股肱。陛下恩育,委以朝政,思展微誠,仰報恩澤。而魯元姦佞,構成貝錦,天威遂加,合門俱戮。此乃命也,非臣之枉。但魯元外類忠貞,內懷姦詐,而陛下任以腹心,恐釁發肘腋。臣與魯元生為怨人,死為讎鬼,非以私故,謗毀魯元。不復眷眷,披露誠款。」
原弟頡,頡弟聰,為內侍。聰弟蕯,為龍驤將軍、給事黃門侍郎,賜爵廣宗侯。原兄弟外節儉,而內實積聚,及誅後,籍其財至數萬。
頡,辯慧多策略,最有父風。太宗初,為內侍長,令察舉百僚。糾刺姦慝,無所回避。嘗告其父陰事,太宗以為忠,特親寵之。
宜城王奚斤,自長安追擊赫連昌,至于安定,頡為監軍侍御史。斤以馬多疫死,士眾乏糧,乃深壘自固。遣太僕丘堆等督租於民間,為昌所敗。昌遂驕矜,日來侵掠,芻牧者不得出,士卒患之。頡進計曰:「本奉詔誅賊,今乃退守窮城,若不為賊殺,當以法誅。進退安有生路?而王公諸將,晏然無謀,將何以報恩塞責。」斤曰:「今若出戰,則馬力不足,以步擊騎,終無捷理。當須京師救騎至,然後步陳擊於內,騎兵襲其外。所謂萬全之計也。」頡曰:「今猛寇遊逸於外,而吾等兵疲力屈,士有飢色,不一決戰,則死在旦夕,何救兵之可待也!等死,當戰死,寧可坐受困乎?」斤猶以馬為辭。頡曰:「今兵雖無馬,但將帥所乘,足得二百騎。頡請募壯勇出擊之,就不能破,可以折其銳。且昌狷而無謀,每好挑戰,眾皆識之。若伏兵奄擊,昌可擒也。」斤猶難之。頡乃陰與尉眷等謀,選騎待焉。昌來攻壘,頡出應之。昌於陳前自接戰,軍士識昌,爭往赴之。會天大風揚塵,晝昏,眾亂,昌退。頡等追擊,昌馬蹶而墜。頡擒昌,送於京師。世祖大悅,拜頡建節將軍,賜爵西平公,代堆統攝諸軍。斤耻功不在己,輕追昌弟定於平涼,敗績。定將復入長安,詔頡鎮蒲坂以拒之。
劉義隆遣將到彥之率眾寇河南,以援赫連定。世祖以兵少,乃攝河南三鎮北渡。彥之遂列守南岸,至于衡關。[6]世祖西征赫連定。以頡為冠軍將軍,督諸軍擊彥之。彥之遣將姚縱夫渡河攻冶坂,頡督諸軍擊之,斬首三千餘級,投水者甚眾。遂濟河,攻洛陽,拔之,擒義隆將二十餘人,斬首五千級。進攻虎牢,虎牢潰,義隆司州刺史尹沖墜城死。又與琅邪王司馬楚之平滑臺,擒義隆將朱脩之、李元德及東郡太守申謨,俘獲萬餘人。乃振旅還京師。
神䴥四年卒。贈征南大將軍、儀同三司,進爵為王,諡曰襄。頡為將,善綏士眾,及卒,義隆士卒降者,無不歎惜。
同弟䐗,太宗時為樂陵太守。卒。
長子國,位至冠軍將軍,賜爵北平侯,杏城鎮將。
國弟難,有巧思。陽平王杜超督諸將擊劉義隆,難參征南軍事,以功表為清河太守。世祖時,諸將頻征和龍,皆以難為長史。鑿山堙谷,省力兼功。遷給事中。從駕南征,造浮橋於河,以功賜爵清河子。卒。
子平城,襲爵。官至虞曹令。為乙渾所殺。
樓伏連,代人也。世為酋帥。伏連忠厚有器量,年十三,襲父位,領部落。太祖初,從破賀蘭部。又從平中山,為太守,斬逆賊張翹。從征姚平於柴壁,以功賜爵安邑侯。太祖時,為晉兵將軍、并州刺史。伏連招誘西河胡曹成等七十餘人,襲殺赫連屈孑吐京護軍及其守士三百餘人,并擒叛胡阿度支等二百餘家。太宗嘉之,拜成等將軍,賜爵列侯。徵伏連為內都大官。世祖即位,進為廣陵公,轉衞尉,徙光祿勳。世祖征蠕蠕,伏連留鎮京師,進爵為王,加平南大將軍。又除假節、督河西諸軍、鎮西大將軍,出鎮統萬。真君十年薨,諡曰恭王。
子真,襲,降爵為公。從世祖征伐有功,官至散騎常侍、尚書、安北將軍。徙為湘東公。從征涼州,還,卒於路。諡曰莊公。
子干,襲,降爵為侯。
真次弟大拔,歷位尚書、散騎常侍、征西將軍,賜爵永平侯。高祖初,為中都大官。卒,贈平東將軍、定州刺史,諡曰康。
子禀,字法生,襲。拜太子宮門大夫,稍遷趙郡太守。更滿還京,除冠軍將軍、城門校尉。出為征虜將軍、平城鎮將。遷朔州刺史,仍本將軍。入為衞尉少卿。卒,年五十八。贈撫軍將軍、恒州刺史。
子貴宗,武定中,伏波將軍、開府水曹參軍。
伏連兄孫安文。從征平涼有功,賜爵覇城男,加虎威將軍。後遷三郎幢將。卒。高祖初,以其子毅貴,追贈安東將軍、冀州刺史、陽平公,諡曰定。
毅,歷位內外,稍遷殿中尚書、散騎常侍,賜爵常山公,加安南將軍。遷尚書右僕射。以擒反人梁眾保,加侍中,本官如故。後例降為侯。出除使持節、鎮東將軍、定州刺史。
時太極殿成,將行考室之禮,引集羣臣,而雪不克饗。高祖曰:「朕經始正殿,功構初成,將集百僚,考行大禮。然同雲仍結,霏雪驟零,將由寡昧,未能仰答天心。此之不德,咎竟焉在?卿等宜各陳所懷,以匡不逮。」毅稽首對曰:「雪霜風雨,天地之常;夏霂冬霰,四時恒節。今隆冬雪降,固是其時。又禮云:『雨沾服失容,則廢』,禮自古而然,不足為異。」高祖曰:「昔劉秀將濟,呼沱為之冰合。但朕德謝古人,不能仰感天意故也。」
後轉都督涼河二州、鄯善鎮諸軍事,涼州刺史。車駕南伐,毅表諫曰:「伏承六軍雲動,問罪荊揚,弔民淮表,一同甌越。但臣愚見,私竊未安。何者?京邑新遷,百姓易業,公私草創,生途索然。兼往歲弗稔,民多飢饉,二三之際,嗟惋易興。天道悠長,宜遵養時晦,願抑赫斯,以待後日。」詔曰:「時不自來,因人則合。今年人事,殊非昔歲。守株之唱,便可停也。陽九利涉,豈卿所知也。」
太和二十一年卒。賜錢二十萬,布二百匹。
丘堆,代人也,美容儀,以忠謹親侍。太宗即位,拾遺左右,稍遷散騎常侍。與叔孫建等討滅山胡。劉裕泝河西伐,詔堆與建自河內次枋頭以備寇盜。姚泓既滅,堆留鎮并州。赫連屈孑遣三千騎寇河西,堆自并州與游擊將軍王洛生擊走之。以功賜爵為侯。世祖監國臨朝,堆與太尉穆觀等為右弼。世祖即位,進爵臨淮公,加鎮西將軍。徙為太僕。
世祖征赫連昌,堆與常山王素督步兵三萬人為後繼。昌戰敗南奔,世祖遣堆與宗正娥清率五千騎略地關右。昌貳城守將堅守不下,堆與清攻拔之。詔堆班師,宜城王奚斤表留堆等進平昌,許之。堆、斤合軍與昌相拒擊。士馬乏糧,堆與義兵將軍封禮督租於民間,士卒暴掠,為昌所襲,敗績。堆將數百騎還城。斤追擊赫連定,留堆守輜重。斤為定所擒,堆聞而棄甲走長安,復將高涼王禮棄守東走蒲坂。世祖大怒,遣西平公安頡斬堆。延和初,詔曰:「堆,國之肺腑,勳著先朝,西征喪師,遂從軍法。國除祀絕,朕甚愍之。可賜其子跋爵淮陵侯,加安遠將軍。」後征蓋吳,戰沒。
子麟,襲爵。歷位駕部令。出為瑕丘鎮將、假平南將軍、東海公。遷東兗州刺史,卒官。
娥清,代人也。少有將略,累著戰功。稍遷振威將軍。劉裕遣將朱超石寇平原,至畔城遁還。清與長孫道生追之,至河,獲其將楊豐。還,拜給事黃門侍郎。先是,徒河民散居三州,頗為民害。詔清徙之平城。清善綏撫,徙者如歸。太宗南巡幸鄴,以清為中領軍將軍,與宋兵將軍周幾等渡河略地。至湖陸,高平民屯聚林藪,拒射官軍,清等因誅數千家,虜獲萬餘口。賜爵須昌侯。清與幾等遂鎮枋頭。世祖初,清自枋頭還京師,假征南將軍,進為東平公。蠕蠕大檀徙居漠南,清與平陽王長孫翰從東道出長川討之,大獲而還。轉宗正卿。尋從征蠕蠕。又從平統萬,遂與奚斤追赫連昌至安定,與昌相持。及安頡擒昌,昌弟定西走,斤追之。清欲尋水而往,斤不從,遂與斤俱為定所擒。世祖克平涼,乃得還。後詔清鎮并州,討山胡白龍於西河,斬白龍父及其將帥,遂屠其城。遷平東將軍,與古弼等東討馮文通。以不急戰,文通奔高麗,檻車徵,黜為門卒。遂卒於家。
子延,官至員外散騎常侍,賜爵南平公。
劉尼,代人也。本姓獨孤氏。曾祖敦,有功於太祖,為方面大人。父婁,冠軍將軍,卒贈并州刺史。尼少壯健,有膂力,勇果善射,世祖見而善之,拜羽林中郎,賜爵昌國子,加振威將軍。
宗愛既殺南安王余於東廟,祕之,惟尼知狀。尼勸愛立高宗。愛自以負罪於景穆,聞而驚曰:「君大癡人,皇孫若立,豈忘正平時事乎?」尼曰:「若爾,今欲立誰?」愛曰:「待還宮,擢諸王子賢者而立之。」尼懼其有變,密以狀告殿中尚書源賀,賀時與尼俱典兵宿衞。仍共南部尚書陸麗謀曰:「宗愛既立南安,還復殺之。今不能奉戴皇孫,以順民望,社稷危矣。將欲如何?」麗曰:「唯有密奉皇孫耳。」於是賀與尚書長孫渴侯嚴兵守衞,尼與麗迎高宗於苑中。麗抱高宗於馬上,入京城。尼馳還東廟,大呼曰:「宗愛殺南安王,大逆不道。皇孫已登大位,有詔,宿衞之士皆可還宮。」眾咸唱萬歲。賀及渴侯登執宗愛、賈周等,勒兵而入,奉高宗於宮門外,入登永安殿。以尼為內行長,進爵建昌侯。遷散騎常侍、安南將軍。又進爵東安公。尋遷尚書右僕射,加侍中,進封為王。
出為征南將軍、定州刺史。在州清慎,然率多酒醉,治日甚少。徵為殿中尚書,加侍中、特進。高宗末,遷司徒。顯祖即位,以尼有大功於先朝,彌加尊重,賜別戶三十。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