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of Yuan 元史
卷六十三 志第十五: 地理六 Volume 63 Treatises 16: Geography 6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湖廣等處行中書省,為路三十、州十三、府三、安撫司十五、軍三,屬府三,屬州十七,屬縣一百五十,管番民總管一。本省陸站一百處,水站七十三處。江南湖北道肅政廉訪司
武昌路,上。唐初為鄂州,又改江夏郡,又升武昌軍。宋為荊湖北路。元憲宗末年,世祖南伐,自黃州陽羅洑,橫橋梁,貫鐵鎖,至鄂州之白鹿磯,大兵畢渡,進薄城下,圍之數月,既而解去,歸即大位。至元十一年,丞相伯顏從陽羅洑南渡,權州事張晏然以城降,自是湖北州郡悉下。是年,立荊湖等路行中書省,並本道安撫司。十三年,設錄事司。十四年,立湖北宣慰司,改安撫司為鄂州路總管府,並鄂州行省入潭州行省。十八年,遷潭州行省于鄂州,移宣慰司於潭州。十九年,隨省處例罷宣慰司,本路隸行省。大德五年,以鄂州首來歸附,又世祖親征之地,改武昌路。戶一十一萬四千六百三十二,口六十一萬七千一百一十八。至元二十七年抄籍數。領司一、縣七。
錄事司。
縣七
江夏,中。倚郭。咸寧,下。嘉魚,下。蒲圻,中。崇陽,中。通城,中。武昌。下。宋升壽昌軍,以其為江西沖要地也。元因之。至元十四年,升散府,治本縣。後革府,以縣屬本路。戶一萬五千八百五,口六萬四千五百九十八。
岳州路,上。唐巴州,又改岳州。宋為岳陽軍。元至元十二年歸附。十三年,立岳州路總管府。戶一十三萬七千五百八,口七十八萬七千七百四十三。領司一、縣三、州一。
錄事司。
縣三
巴陵,上。倚郭。臨湘,中。華容。中。
州一
平江州,下。唐平江縣,宋因之。元元貞元年升州。
常德路,上。唐朗州。宋常德府。元至元十二年,置常德府安撫司。十四年,改為總管府。戶二十萬六千四百二十五,口一百二萬六千四十二。領司一、縣一、州二。州領一縣。
錄事司。
縣一
武陵。上。
州二
桃源州,中。宋置縣,元元貞元年升州。
龍陽州,下。宋辰陽縣,元元貞元年升州。領一縣:
沅江。下。本屬朗州。後來屬。
澧州路,上。唐改澧陽郡,復改澧州。元至元十二年,立安撫司。十四年,改澧州路總管府。戶一十萬九千九百八十九,口一百一十一萬一千五百四十三。領司一、縣三、州二。
錄事司。
縣三
澧陽,上。倚郭。石門,上。安鄉。下。
州二
慈利州,中。唐、宋皆為縣,元元貞元年升州。
柿溪州。下。
辰州路,下。唐改盧溪郡,復改辰州。宋因之。元改辰州路。戶八萬三千二百二十三,口一十一萬五千九百四十五。領縣四:
沅陵,中。辰溪,下。盧溪。下。敘浦。下。
沅州路,下。唐巫州,又改沅州,又為潭陽郡,又改敘州。宋為鎮遠州。元至元十二年,立沅州安撫司。十四年,改沅州路總管府。戶四萬八千六百三十二,口七萬九千五百四十五。領縣三:
盧陽,下。黔陽,下。麻陽。下。
興國路,下。本隋永興縣。宋置永興軍,又改興國軍。元至元十四年,升興國路總管府,舊隸江西。三十年,自江西割隸湖廣。戶五萬九百五十二,口四十萬七千六百一十六。領司一、縣三。
錄事司。至元十七年立。
縣三
永興,下。倚郭。大冶,下。通山。下。
漢陽府,唐初為沔州,又改沔陽郡。宋為漢陽軍。咸淳十年,郡守孟琦以城來歸。元至元十四年,升漢陽府。戶一萬四千四百八十六,口四萬八百六十六。領縣二:
漢陽,至元二十二年,升中縣。漢川。下。
歸州,下。唐初為歸州,又改巴東郡,又復為歸州。宋端平三年,元兵至江北,遂遷郡治于江南曲沱,次新灘,又次白沙南浦,今州治是也。德祐初歸附。元至元十二年,立安撫司。十四年,改歸州路總管府。十六年,降為州。戶七千四百九十二,口一萬九百六十四。領縣三:
秭歸,下。倚郭。巴東,下。興山。
靖州路,下。唐為夷、播、敘三州之境。宋為誠州,復改靖州。元至元十二年,立安撫司,明年,改靖州路總管府。戶二萬六千五百九十四,口六萬五千九百五十五。領縣三:
永平,下。會同,下。通道。下。
湖南道宣慰司
嶺北湖南道肅政廉訪司
天臨路,上。唐為潭州長沙郡。宋為湖南安撫司。元至元十三年,立安撫司。十四年,立行省,改潭州路總管府。十八年,遷行省于鄂州,徙湖南道宣慰司治潭州。天曆二年,以潛邸所幸,改天臨路。戶六十萬三千五百一,口一百八萬一千一十。領司一、縣五、州七。
錄事司。宋有兵馬司,都監領之。元至元十四年改置。
縣五
長沙,上。倚郭。善化,倚郭。衡山,上。南嶽衡山在焉。寧鄉,上。安化。下。
州七
醴陵州,中。唐、宋皆為縣。元元貞元年升州。
瀏陽州,中。唐、宋皆為縣。元元貞元年升州。
攸州,中。唐為縣,屬南雲州。宋屬潭州。元元貞元年升州。
湘鄉州,下。唐、宋皆為縣。元元貞元年升州。
湘潭州,中。唐、宋皆為縣。元元貞元年升州。
益陽州,中。唐新康縣。宋安化縣。元元貞元年,升為益陽州。
湘陰州,下。唐、宋皆為縣。元元貞元年升州。
衡州路,上。唐初為衡州,又改衡陽郡,又仍為衡州。宋因之。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十四年,改衡州路總管府。十五年,置湖南宣慰司,以衡州為治所。十八年,移司於潭,衡州隸焉。戶一十一萬三千三百七十三,口二十萬七千五百二十三。領司一、縣三。本路屯田一百二十頃。
錄事司。宋立兵馬司,分在城民戶為五廂。元至元十三年改立。
縣三
衡陽,上。倚郭。安仁,下。酃縣。下。
道州路,下。唐為南營州,復改道州,復為江華郡。宋仍為道州。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十四年,改道州路總管府。戶七萬八千一十八,口一十萬九百八十九。領司一、縣四。
錄事司。
縣四
營道,中。倚郭。寧遠,中。江華,中。永明。下。
永州路,下。唐改零陵郡為永州,宋因之。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十四年,改永州路總管府。戶五萬五千六百六十六,口一十萬五千八百六十四。領司一、縣三。本路屯田一百三頃。
錄事司。
縣三
零陵,上。倚郭。東安,上。祁陽。中。
郴州路,下。唐改桂陽郡為郴州,宋因之。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十四年,改郴州路總管府。戶六萬一千二百五十九,口九萬五千一百一十九。領司一、縣六。
錄事司。舊有兵馬司,至元十四年改立。
縣六
郴陽,中。倚郭。舊為敦化縣,至元十三年,改今名。宜章,中。永興,中。興寧,下。桂陽,下。桂東。下。
全州路,下。石晉於清湘縣置全州,宋因之。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十四年,改全州路總管府。戶四萬一千六百四十五,口二十四萬五百一十九。領司一、縣二。
錄事司。舊有兵馬司,至元十五年改立。
縣二
清湘,上。倚郭。灌陽。下。
寶慶路,下。唐邵州,又為邵陽郡。宋仍為邵州,又升寶慶府。元至元十二年,立安撫司。十四年,改寶慶路總管府。戶七萬二千三百九,口一十二萬六千一百五。領司一、縣二。
錄事司。
縣二
邵陽,上。倚郭。新化。中。
武岡路,下。唐武岡縣。宋升為軍。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十四年,升武岡路總管府。戶七萬七千二百七,口三十五萬六千八百六十三。領司一、縣三。本路屯田八十六頃。
錄事司。舊有兵馬司,領四廂,至元十五年改立。
縣三
武岡,上。倚郭。新寧,下。綏寧。下。
桂陽路,下。唐郴州。宋升桂陽軍。元至元十二年,置安撫司。十四年,升桂陽路總管府。戶六萬五千五十七,口一十萬二千二百四。領司一、縣三。
錄事司。
縣三
平陽,上。臨武,中。藍山。下。
茶陵州,下。唐為縣,隸南雲州。宋隸衡州,升為軍,復為縣。元至元十九年,升為州。戶三萬六千六百四十二,口一十七萬七千二百二。
耒陽州,下。唐、宋皆為縣,隸湘東郡。元至元十九年,升為州。戶二萬五千三百一十一,口一十一萬一十。
常寧州,下。唐為縣,隸衡州。宋因之。元至元十九年,升為州。戶一萬八千四百三十一,口六萬九千四百二。
廣西兩江道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大德二年,廣西兩江道宣慰司都元帥府言:「比者黃聖許叛亂,逃竄交趾,遺棄水田五百四十五頃,請募溪洞徭、獞民丁,於上浪、忠州諸處開屯耕種,緩急則令擊賊,深為便益。」從之。
嶺南廣西道肅政廉訪司
靜江路,上。唐初為桂州,又改始安郡,又改建陵郡,又置桂管,又升靜江軍。宋仍為靜江軍。元至元十三年,立廣西道宣撫司。十四年,改宣慰司。十五年,為靜江路總管府。元貞元年,並左右兩江宣慰司都元帥府為廣西兩江道宣慰司都元帥府,仍分司邕州。戶二十一萬八百五十二,口一百三十五萬二千六百七十八。領司一、縣十。
錄事司。
縣十
臨桂,上。倚郭。興安,下。靈川,下。理定,下。義寧,下。修仁,下。荔浦,下。陽朔,下。永福,下。古縣。下。
南寧路,下。唐初為南晉州,又改邕州,又為永寧郡。元至元十三年,立安撫司。十六年,改為邕州路總管府兼左右兩江溪洞鎮撫。泰定元年,改為南寧路。戶一萬五百四十二,口二萬四千五百二十。領司一、縣二。
錄事司。
縣二
宣化,下。武緣。下。
梧州路,下。唐改蒼梧郡,又仍為梧州。宋因之。元至元十四年,置安撫司。十六年,改梧州路總管府。戶五千二百,口一萬九百一十。領縣一:
蒼梧。下。
潯州路,下。唐改潯江郡,又仍為潯州。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十六年,改為總管府。戶九千二百四十八,口三萬八十九。領縣二:
桂平,下。平南。下。
柳州路,下。唐改龍城郡,又改柳州。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十六年,改柳州路總管府。戶一萬九千一百四十三,口三萬六百九十四。領縣三:
柳城,下。倚郭。馬平,下。洛容。下。
慶遠南丹溪洞等處軍民安撫司,唐為龍水郡,又改粵州。宋為慶遠府。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十六年,改慶遠路總管府。大德元年,中書省臣言:「南丹州安撫司及慶遠路相去為近,所隸戶少,請省之。」遂立慶遠南丹溪洞等處軍民安撫司。戶二萬六千五百三十七,口五萬二百五十三。領縣五:
宜山,下。忻城,下。天河,下。思恩,下。河池。下。
平樂府,唐以平樂縣置樂州,復改昭州,又為平樂郡,又仍為昭州。宋因之。元改為平樂府。戶七千六十七,口三萬三千八百二十。領縣四:
平樂,下。倚郭。恭城,下。立山,下。龍平。下。
郁林州,下。唐為南尹州,又改貴州,又為郁林州。宋因之。元至元十四年,仍行州事。戶九千五十三,口五萬一千五百二十八。領縣三:
南流,下。興業,下。博白。下。
容州,下。唐改銅州為容州,又改普寧郡,又置管內經略使。宋為寧遠軍。至元十三年,改安撫司。十六年,改容州路總管府。戶二千九百九十九,口七千八百五十四。領縣三:
普寧,下。北流,下。陸川。下。
象州,下。唐改為象郡,又改象州。元至元十三年,立安撫司。十五年,改象州路總管府。戶一萬九千五百五十八,口九萬二千一百二十六。領縣三:
陽壽,下。來賓,下。武仙。下。
賓州,下。唐以嶺方縣地置南方州,又為賓州,又改安城郡,又改嶺方郡,又仍為賓州。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十六年,改下路總管府。戶六千一百四十八,口三萬八千八百七十九。領縣三:
嶺方,下。倚郭。上林,下。遷江。下。
橫州,下。唐初為簡州,又改南簡州,又改橫州,又為寧浦郡。元至元十四年,立安撫司。十六年,改總管府。戶四千九十八,口三萬一千四百七十六。領縣二:
寧浦,下。倚郭。永淳。下。
融州,下。唐初為融州,又改融水郡,後仍為融州。宋為清遠軍。元至元十四年,置安撫司。十六年,改融州路總管府。二十二年,改散州。戶二萬一千三百九十三,口三萬九千三百三十四。領縣二:
融水,下。懷遠。下。
藤州,下。唐改感義郡,後仍為藤州。宋徙州治於大江西岸。元至元十三年,仍行州事。戶四千二百九十五,口一萬一千二百一十八。領縣二:
鐔津,下。岑溪。下。
賀州,下。唐改臨賀郡,後仍為賀州。宋因之。元至元十三年,仍行州事。戶八千六百七十六,口三萬九千二百三十五。領縣四:
臨賀,下。倚郭。富川,下。桂嶺,下。懷集,下。宋屬廣州,至元十五年,以隸本州。
貴州,下。唐改懷澤郡,後仍為貴州。元至元十四年,領郁林縣。大德九年,省縣,止行州事。戶八千八百九十一,口二萬八百一十一。貴州地接八番,與播州相去二百餘里,乃湖廣、四川、雲南喉衿之地。大德六年,雲南行省右丞劉深征八百媳婦,至貴州科夫,致宋隆濟等糾合諸蠻為亂,水東、水西、羅鬼諸蠻皆叛,劉深伏誅。
左江。左江出源州界,至合江鎮與右江水合為一,流入橫州號郁江。
思明路,戶四千二百二十九,口一萬八千五百一十。
太平路,戶五千三百一十九,口二萬二千一百八十六。
右江。右江源出峨利州,與大理大盤水通。大盤在大理之威楚州。
田州路軍民總管府,戶二千九百九十一,口一萬六千九百一。
來安路軍民總管府。
鎮安路。以上並闕。
海北海南道宣慰司
海北海南道肅政廉訪司至元三十年立。
雷州路,下。唐初為南合州,又更名東合州,又為海康郡,又改雷州。元至元十五年,平章政事阿裏海牙南征海外四州,雷州歸附,初置安撫司。十七年,即此州為海北海南道宣慰司治所,改安撫司為總管府,隸宣慰司。戶八萬九千五百三十五,口一十二萬五千三百一十。本路屯田一百六十五頃有奇。領縣三:
海康,中。徐聞,下。遂溪。下。
化州路,下。唐置羅州、辯州。宋廢羅州入辯州。復改辯州曰化州。元至元十五年,立安撫司。十七年,改總管府。戶一萬九千七百四十九,口五萬二千三百一十七。本路屯田五十五頃有奇。領縣三:
石龍,下。吳川,下。石城。下。
高州路,下。唐為高涼郡,又為高州。宋廢高州入竇州,後復置。元至元十五年,置安撫司。十七年,改總管府。戶一萬四千六百七十五,口四萬三千四百九十三。本路屯田四十五頃。領縣三:
電白,下。茂名,下。信宜。下。
欽州路,下。唐為寧越郡,又為欽州。宋因之。元至元十五年,置安撫司。十七年,改總管府。戶一萬三千五百五十九,口六萬一千三百九十三。領縣二:
安遠,下。靈山。下。
廉州路,下。唐為合浦郡,又改廉州。元至元十七年,設總管府。戶五千九百九十八,口一萬一千六百八十六。本路屯田四頃有奇。領縣二:
合浦,下。倚郭。石康。下。
乾甯軍民安撫司,唐以崖州之瓊山置瓊州,又為瓊山郡。宋為瓊管安撫都監。元至元十五年,隸海北海南道宣慰司。天曆二年,以潛邸所幸,改乾甯軍民安撫司。戶七萬五千八百三十七,口一十二萬八千一百八十四。本路屯田二百九十餘頃。領縣七:
瓊山,下。倚郭。澄邁,下。臨高,下。文昌,下。樂會,下。會同,下。定安。下。
南寧軍,唐儋州,改昌化郡。宋改昌化軍,又改南寧軍。元至元十五年,隸海北海南道宣慰司。戶九千六百二十七,口二萬三千六百五十二。領縣三:
宜倫,下。昌化,下。感恩。下。
萬安軍,唐萬安州。宋更為軍。元至元十五年,隸海北海南道宣慰司。戶五千三百四十一,口八千六百八十六。領縣二:
萬安,下。倚郭。陵水。下。
吉陽軍,唐振州。宋改崖州,又為硃崖郡,又改吉陽軍。元至元收附後,隸海北海南道宣慰司。戶一千四百三十九,口五千七百三十五。領縣一:
寧遠。下。
八番順元蠻夷官。至元十六年,潭州行省遣兩淮招討司經歷劉繼昌招降西南諸番,以龍方零為小龍番靜蠻軍安撫使,龍文求臥龍番南寧州安撫使,龍延三大龍番應天府安撫使,程延隨程番武盛軍安撫使,洪延暢洪番永盛軍安撫使,韋昌盛方番河中府安撫使,石延異石番太平軍安撫使,盧延陵盧番靜海軍安撫使,羅阿資羅甸國遏蠻軍安撫使,並懷遠大將軍、虎符,仍以兵三千戍之。是年,宣慰使塔海以西南八番、羅氏等國已歸附者,具以來上,洞寨凡千六百二十有六,戶凡十萬一千一百六十有八。西南五番千一百八十六寨,戶八萬九千四百。西南番三百一十五寨,大龍番三百六十寨。二十八年,從楊勝請,割八番洞蠻,自四川行省隸湖廣行省。三十年,四川行省官言:「思、播州元隸四川,近改入湖廣,今土人願仍其舊。」有旨遣問,還雲,田氏、楊氏言,昨赴闕廷,取道湖廣甚便,況百姓相鄰,驛傳已立,願隸平章答剌罕。
羅番遏蠻軍安撫司。
程番武盛軍安撫司。
金石番太平軍安撫司。
臥龍番南寧州安撫司。
小龍番靜蠻軍安撫司。
大龍番應天府安撫司。
木瓜犵狫蠻夷軍民長官。
韋番蠻夷長官。
洪番永盛軍安撫司。
方番河中府安撫司。
盧番靜海軍安撫司。
盧番蠻夷軍民長官。
定遠府。
桑州。
章龍州。
必化州。
小羅州。
下思同州。
朝宗縣。上橋縣。新安縣。麻峽縣。甕蓬縣。小羅縣。章龍縣。烏山縣。華山縣。都雲縣。羅博縣。
管番民總管。
小程番。以下各設蠻夷軍民長官。
中嶆百納等處。
底窩紫江等處。
甕眼納八等處。
獨塔等處。
客當刻地等處。
天臺等處。
梯下。
黨兀等處。
勇都硃砂古𡊝等处。
大小化等處。
洛甲洛屯等處。
低當低界等處。
獨石寨。
百眼佐等處。
羅來州。
那曆州。
重州。
阿孟州。
上龍州。
峽江州。
羅賴州。
桑州。
白州。
北島州。
羅那州。
龍裏等寨。
六寨等處。
帖犵狫等處。
本當三寨等處。
山齋等處。
羨塘帶夾等處。
都雲桑林獨立等處。
六洞柔遠等處。
竹古弄等處。
中都雲板水等處。
金竹府。〈(古𡊝縣。)〉
都雲軍民府。
萬平等處。
南寧。
丹竹等處。
陳蒙。
李稍李殿等處。
陽安等處。
八千蠻。
恭焦溪等處。
都鎮。
平溪等處。
平月。
李崖等處。
陽並等處。
盧山等處。
乖西軍民府。皇慶元年立,以土官阿馬知府事,佩金符。
順元等路軍民安撫司。至元二十年,四川行省討平九溪十八洞,以其酋長赴闕,定其地之可以設官者與其人之可以入官者,大處為州,小處為縣,並立總管府,聽順元路宣慰司節制。
雍真乖西葛蠻等處。
葛蠻雍真等處。
曾竹等處。大德七年,順元同知宣撫事阿重嘗為曾竹蠻夷長官,以其叔父宋隆濟結諸蠻為亂,棄家朝京師,陳其事宜,深入烏撒、烏蒙,至於水東,招諭木樓苗、狫,生獲隆濟以獻。
龍平寨。
骨龍等處。
底寨等處。
茶山百納等處。
納壩紫江等處。
磨坡雷波等處。
漕泥等處。
青山遠地等處。
木窩普沖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