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Book of Wei 魏書

卷106下 地形志二下 Volume 106c Treatise 2: Terrain 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雍州漢陽隴縣長安。〉

  三十一
京兆內史高帝渭南武帝京兆尹後漢因之。〉

長安高帝昆明池池水。〉  。〉  扶風真君分屬豐水。〉  有風。〉  新豐高帝驪山。〉  郡治霸陵長門溫泉。〉  安定真君新豐太和十一。〉  藍田真君太和十一白鹿。〉
內史高帝更名內史武帝內史。〉

郡治高陵京兆魏明帝。〉  武城鹽池。〉  萬年高帝京兆,[1]。〉  。〉  廣陽景明元年。〉  [2]〈太和二十二。〉
扶風內史高帝更名內史武帝內史太初更名主爵都尉扶風世祖真君年中。〉

郡治前漢後漢武都。〉  溫泉新市。〉  [3]  更名高帝板橋。〉  𥂕漢武帝後漢真君武功。〉
咸陽

石勒秦孝公渭城咸陽周文王。〉  郡治扶風白渠。〉  靈武前漢後漢真君分屬。〉  甘泉。〉  涇陽真君景明。〉
魏文帝。〉

富平真君漢武帝。〉  真君富平景明元年。〉[4]  真君富平。〉  雲陽池水雲陽。〉  銅官真君有關。〉  土門景明元年土門。〉  宜君真君宜君。〉
太和十一城鎮。〉

  
太延。〉

扶風。〉  真君。〉  真君十年。〉
武都太延。〉

平陽真君。〉  [5]  高車
武功太和十一扶風。〉

扶風真君。[6]岐山太白山原廟、[7]。〉  西[8]〈太和十一梁山武都。〉
秦州。〉

   十二
天水郡漢武帝後漢明帝改為漢陽。〉

前漢隴西後漢漢陽太祖。〉  後漢漢陽真君。〉  平泉  真君。〉
略陽晉武帝天水。〉

前漢天水後漢。〉  綿前漢天水後漢。〉[9]  前漢天水後漢漢陽略陽。〉  清水前漢天水後漢。〉  前漢天水漢陽太和十一。〉
漢陽真君天水。〉

黃瓜真君。〉  松山。〉  
秦州真君太和十二,[10]正始谷城。〉

  十八
天水郡真君。〉

郡治真君。〉  平泉真君。〉  平原
漢陽真君。〉

  郡治真君黃帝。〉
武都漢武帝。〉

石門郡治真君。〉  白水真君。〉  東平真君。〉  


北部  太和。〉  太和。〉
[11]

太和。〉  柏樹[12]〈太和。〉  武都太和分屬。〉  郡治太和。〉


真君牛頭山。〉  太和。〉



。〉


益州。〉

  十六


  郡治。〉  石門  武安


西鄉  西石門


  


  


  
梓潼

  
[13]

武都  明水
益州正始。〉

  
東晉司馬德宗因之。〉[14]

    晉安司馬德宗因之。〉  晉惠帝,[15]梓潼。〉
西晉

陰平
巴郡司馬德宗因之。〉

司馬德宗因之。〉
白水

  京兆


  
巴州郡縣。〉 梁州正始。〉

  十四


龍亭安國、[16]。〉  延昌。〉  南城


漢中永平。〉  武鄉延昌元年牛頭山。〉  
安康因之。〉

安康安陽漢中漢末武帝更名。〉  寧都
漢中郡。〉

南鄭。〉  漢陰。〉  城固。〉


黃牛蕭何。〉  漢中白馬諸葛亮。〉  漢水。〉
南梁郡縣。〉 梁州

  
一千二百二十二
金城

二百八十六

安康

六百十八
安康


三百十八
漢陽  寧都
。〉

  十七
安定漢武帝太和十一。〉

安定前漢後漢。〉  。〉  。〉  [17]〈岐山鄉城。〉  。〉


涇陽前漢安定後漢。[18]白城。〉  祖居前漢武威,[19]。〉  前漢安定後漢。〉
漢獻帝建安。〉

金城。〉  前漢安定後漢東魏。〉  三水安定隨意。〉  高平安定石門。〉
[20]

前漢後漢安定。[21][22]臺山。〉  [23]
平涼

郡治前漢安定後漢武威、[24]涇陽、[25]平涼。〉  前漢安定後漢。〉
平原

安定京兆武城。〉
河州。[26]〈真君。〉[27]

  十四[28]
金城漢昭帝後漢建武十三隴西,[29]孝明。〉

榆中。〉  大夏隴西改為白水柳城。〉
隴西。〉

真君。〉  隴西。〉  


水池真君。〉  真君。〉  [30]〈。〉
臨洮晉縣隴西真君。〉

龍城太和十年。〉  石門太和。〉  赤水


  
隴西。〉

  
南安[31]

  
廣寧

  新興真君祿。〉
原州太延正光郡縣高平。〉

  
高平

高平  
長城

黃石  
涼州神䴥太和。〉

  二十
二百七十三
武安

三百七十三
[32]
[33]

三百八十九
安平  和平
建昌

六百五十七
榆中    


一百三十九
  


七十二



三百八十五
晏然    
武威漢武帝。〉

三百四十
  襄城屠城。〉


三百九十七
溫泉  [34]  


一百九十一
[35]


三百三十一
園池  
郡縣。〉 瓜州郡縣。〉 華州太和十一秦州華山澄城白水。〉[36]

  十三
華山

華陰前漢京兆後漢華山潼關、[37]鄉城。〉  京兆赤城。〉  秦惠文王更名梁山龍門山黑水城。〉  西太和十一武平高平。〉  太和二十。〉
澄城真君。〉

澄城真君。〉  真君泉水谷城。〉  三門真君。〉  宮城真君。〉  太和十一。〉
白水太和澄城。〉

太和崖山。〉  白水太和龍山。〉  白水太和十一白水。()〉
華州太和十五秦州。〉

  
四千五百九十六
中部

八千九百二十四
中部姚興因之。〉  。〉  。〉  長城。〉


五千六百七十二
女陰。〉  洛川真君。〉  
華州,[38]太和十一改為十四邠州二十。〉

  
西北昭王。〉

彭陽安定。〉  富平有神州城。〉  前漢安定後漢。〉
趙興真君。〉

前漢後漢黃帝陽城高平秋水。〉  前漢後漢。〉  定安真君。〉  真君。〉  真君。〉
太和十一。〉

前漢後漢。〉  龍山黃帝。〉
夏州始光太和十一大夏。〉

  
太和十二。〉

  
太和十二。〉

鹿  𡆾
金明真君十二。〉

永豐真君十三。〉    真君十年。〉
太安。〉

太安。〉  太和。〉
東夏延昌。〉

  
太和元年。〉

前漢太原後漢雁門。[39]。〉  沃野朔方。〉
朔方漢武帝。〉

  政和  朔方。〉
太安。〉

朔方。〉  丹陽。〉
。〉

石城  因城
泰州神䴥元年雍州延和元年太和天平。〉[40]

[41]  
河東。〉

安定太和元年。〉  陽城。〉  。〉  太和十一。〉  河東。〉


太和十一。〉  河東鄉城后土。〉
太和十一,[42]天平。〉

  十一
前漢顯祖」。〉

  曲沃。〉  太和十一白楊。〉
西

。〉
澠池

  澠池太和十一馬頭。〉
石城正始。〉


河北

北安安邑河東太和十一十八。〉  南安太和十一。〉  河北河東芮城陽山伯夷叔齊。〉  太陽河東虞城陽城。〉
洛州太延荊州太和十一。[43]。〉

  
晉武帝。〉

前漢後漢京兆漢高祖。〉[44]  
永平。〉

前漢後漢京兆京城。〉  郡治太安圈地。〉
太延。〉

太和。〉
景明元年。〉


景明元年。〉


荊州後漢漢壽江陵太延太和。〉

  四十一
南陽。〉

清水、[45]。〉  新城太和二十二釜山。〉  冠軍漢武帝羊角。〉[46]  橫山。〉  大鼓鼓山。〉  司馬昌明因之。〉  西平。〉  。〉[47]    西張衡。〉
南陽司馬衍更名因之。〉

後漢南陽。〉  前漢後漢南陽。〉  臨洮。〉    南陽漢哀帝博山後漢明帝。〉
新野晉惠帝。〉

南陽。〉  新野南陽。〉  
太和。〉

西漢中。〉  。〉    。〉    東石


南陽。〉  西
襄城

方城陽城。〉  。〉  廣陽。〉  唐山。〉  清水  。〉    北平因城。〉  中山。〉
[48]

武川鹿。〉  南陽西鄂城。〉


[49]      邯鄲
孝昌。〉

  二十
襄城蕭道成因之陽城。〉

方城          
孝昌。〉

  安陽
南安太和十三十八改為天平。〉

安南      南定
孝昌。〉

西舞陽  舞陽  南陽  新安
南陽孝昌。〉

北平   白水
太和十八景明永熙。〉

  北方


  
西[50]

  襄城
襄城

  上馬
南陽

南陽
廣州

  
襄城

襄城


冠軍  繁昌
高昌郡

高陽
南陽

南陽
襄城

  南陽


  
安陽

  安陽  [51]  淮陰
城陽

    
汝南郡

上蔡
[52]

十二  二十九


新安


山陽  彭城    建安
江夏

  


  西    新興
香山

新安  
永安[53]

永安  新興


西新化  東平  


西新安  新安  平陽



□□

新市  西新市  長安


  十一


  


    


黃水  


  


西  
校勘
京兆 :「二八』。」
 「[]」。:「『[]』當作』,寰宇:〈五一雍州太和中分萬年水經注:〈渭水〉『渭水西隴西』。」隴西渭水」。「[]」改正
 按下武功」,武功下注:「扶風真君。」太和十一武功武功扶風」。扶風其一說明傳本脫去
 :「太平御覽四夷:『雲陽縣東北嵯峨。』形相。」寰宇耀州雲陽縣雲陽土人嵯峨」。
 」。:「『當作』。元和:『魏孝明帝西南谷口。』扶風亦作』。」水經注渭水」。:「誤作』,全同』。」:「周書〉、舊唐書三八新唐書三七地理志寰宇』,通典』。」改正
扶風真君 武功下注:「太和十一扶風。」太和十一年前扶風這裏所謂真君」,?「扶風
原廟 :「『』,形似水經注:〈渭水故城東北元和:〈二京武功武功縣西南二十二。」疏於渭水地形」,
西 」。:「京兆西』。寰宇:〈永壽縣〉『泉山,〈中略西西』。。」隋書地理志考證京兆西:「魏書,〈宣武西西。」寰宇亦作西」。「改正
 水經注渭水:「渭水東南西。」:「地形略陽綿』,即此下文』,得名秦州。」
太和十二 :「一統七七故城梁州』,魏書劉義隆南鄭梁州太和十二梁州改為梁州以南以此秦州南鄭梁州如故巴西南梁情事。」
 」。」。考證:「水經注:〈漢水東南周書:〈世宗世宗郡守據此地形。」改正
柏樹 「[]」,不成」。:「周書柏樹』,下同。」是以,「[]」字形改正
 」。:「』,元和:『宣武』。」:「『』,。」通典亦作」,隋書」。「」「通用,「」。
東晉司馬德宗因之 :「寰宇三五:『齊明帝永泰元年興安縣東晉即今。』梁州〉『梓潼』,三七梁州太元十五梁州刺史』,司馬德宗」。
晉惠帝 :「:〈三七梁州壽縣〉『起居注武帝太康元年梓潼漢壽漢壽。』元和:〈興元〉『先主漢壽縣梓潼改為』」。晉書地理志上梁武帝太康元年漢壽」。這裏乃是何承天魏收
 :「『當作』。寰宇,〈三八道縣西北四十。〈元和,〈興元道縣二十水經注,〈沔水二十。」
 」。:「安定』。」書卷二八地理志安定」,:「。」書卷開國」。這裏改正
涇陽前漢安定後漢 所謂後漢」,不知」,無所謂」。:「後漢。」三水高平
祖居前漢武威 殿本考證:「祖居安定武威前漢安定後漢』『。」安定前漢豈非考證安定武威」,「後漢兩漢間或魏收別有不一定
 」。:「安定』,一一景明〉『連理』。。」元和〉、寰宇邠州祿〉、輿地」,,「開國」。孝莊永安元年。「改正
前漢後漢安定 」,「山城」,句末:「前漢五涼安定〉、雍州〉『』。』,山城』,『。」
 寰宇邠州祿:「淺水。」「上當。「可能
 :「當作』。」元和邠州祿」,寰宇祿地圖魏孝明熙平盤縣」。
 」。水經注渭水東北西略陽使即此東南西南合為。」元和高縣秦州」,寰宇三原高縣下同元和:「『。」改正
涇陽 :「『涇陽元和:〈三原涇陽故城平陽縣西四十。」
河州〉 :「乞伏國仁自稱河州乞伏』。『。」
 」。:「元和:〈河州金城太和十六河州河州。」改正
十四 合計十一,「
後漢建武十三隴西 「 」,不成空格:「元和蘭州。」元和」。一字訛字空格
 :「』。水經注:〈河水〉『出門」,,〉水注。』蓋縣水名。」
南安 :「:〈隴西隴西縣〉,南安。」元和隴西縣:「道縣天水郡後漢南安。」晉書秦州南安新興。「」。南安何以
 :「兩漢武威宣威』,』,。」
 下注」。:「寰宇:〈涼州〉『太和故城松山。』』『。」隋書張掖張掖:「後周松山。」晉書地理志涼州:「。」前涼舊名。「」「
 :「』,』。」晉書地理志涼州武威下作」。:「當作』,漢隸』『』。」書卷二八地理志續漢書武威」,傳本
 :「通鑑』。」
太和十一秦州華山澄城白水 華山泰州」,「」,[]。
潼關 」。元和華州華陰潼關左傳十三華陰縣潼關潼關華陰關塞無不潼關,「潼關別名」,改正
 𣝅」,以下:「元和當作』。」元和云云殘缺後人殘存筆畫相合𣝅」,元和」。
前漢太原後漢雁門 :「雁門。」通鑑以此雁門山西代縣境內陝西延安境內相距遙遠隋書延安林縣:「』,。」元和林縣:「縣地魏孝文帝。」雁門
泰州神䴥元年雍州延和元年太和天平 」。:「〈延和元年雍州秦州秦州版圖秦州食貨志一一0〉,九州:〈一一0〉天平泰州太和泰州五色:〈都督諸軍出帝:〈一二泰州刺史万俟齊書:〈大都周書:〈三五高祖泰州刺史:〈泰州刺史泰州地形秦州泰州字形不能非一。」:「北史宗室,〈五常王遵孝文河東太守:『泰州河東。』所屬河東。」:「太僕公墓曾祖刺史。『』『往往通用泰州。」墓誌肅宗墓誌圖版三七〉,:「夫人李氏西將軍泰州刺史。」釋卷以為魏書李孝伯秦州」,。 其中出帝泰州刺史万俟便是,〈一一 [一二] 〉結論可信當時石刻」,其他史籍碑刻書卷北齊書北齊文宣長安石刻太守」,長安確指。「」「同音通用」,何以史籍碑誌記載泰州無疑。 水經注河水經文西:「秦州刺史太和遷都。」注解以為延和元年秦州只是略去泰州關於延和元年是否秦州泰州涉及考證李孝伯泰州刺史興安〉,刺史和平0-〉,至遲統治直到太和十八遷都泰州周書北齊長安所謂永熙北魏末年州郡為準即使延和元年秦州泰州」,百年秦州泰州水經注只是略去泰州而已改正
 按下只有河東總數相符。「
 :「太和十八』,之後。」
太和十一 :「當作太和十八』,。」洛州:「太宗太和十七改為。」太和十一洛陽洛州不得洛州
 :「高車山上漢惠帝高后使高車』。。」注明
清水 南陽一帶較大只有淯水」,水經注淯水淯水宛城」。元和鄧州南陽縣新野縣淯水」,別無所謂清水」。寰宇鄧州南陽縣清水」,獨山淯水可能淯水清水」,字形
羊角 殿本考證:「『羊角。」
 殿本考證:「。『之下。」引水:〈東南故城西應劭」。:「當作』。」
 :「『當作』。肅宗孝昌元年十一月〉『南陽告急』。:〈荊州刺史獲之。」淯水得名
 :「『當作』,三七雍州弘農郡邯鄲盧氏。」南齊書州郡雍州弘農郡。「
西 :「西淮安』。」
 一本』」。
 :「西當作西』。淮安〉『故城西西魏』,即此。」
永安 :「十二刊本殘缺其二永安不同不加西六朝郡縣多重若干未有同名廣州襄城永安皆可。」


Chinese text: This work was published before January 1, 1923, and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worldwide because the author died at least 100 years ago.

Dictionary cache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