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of Ming 明史
卷四十 志第十六 地理一 Volume 40 Treatises 16: Geography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志第十六 地理一自黃帝畫野置監,唐、虞分州建牧,沿及三代,下逮宋、元,廢興因革此類推,萬物無所差別,「天與地卑,山與澤平」。其學說與,前史備矣。明太祖奮起淮右,首定金陵,西克湖、湘,東兼吳、會,然後遣將北伐,並山東,收河南,進取幽、燕,分軍四出,芟除秦、晉,訖於嶺表。最後削平巴、蜀,收復滇南。禹跡所奄,盡入版圖。近古以來,所未有也。
洪武初,建都江表,革元中書省,以京畿應天諸府直隸京師。後乃盡革行中書省,置十三布政使司,分領天下府州縣及羈縻諸司。又置十五都指揮使司以領衛所番漢諸軍,其邊境海疆則增置行都指揮使司,而於京師建五軍都督府,俾外都指揮使司各以其方附焉。成祖定都北京,北倚羣山,東臨滄海,南面而臨天下,乃以北平爲直隸,又增設貴州、交址二布政使司。仁、宣之際,南交屢叛,旋復棄之外徼。
終明之世,爲直隸者二:曰京師,曰南京。爲布政使司者十三:曰山東,曰山西,曰河南,曰陝西,曰四川,曰湖廣,曰浙江,曰江西,曰福建,曰廣東,曰廣西,曰云南,曰貴州。其分統之府百有四十,州百九十有三,縣千一百三十有八。羈縻之府十有九,州四十有七,縣六。編裏六萬九千五百五十有六。而兩京都督府分統都指揮使司十有六,行都指揮使司五,曰北平、曰山西、曰陝西、曰四川、曰福建,留守司二。所屬衛四百九十有三,所二千五百九十有三,守禦千戶所三百一十有五。又土官宣慰司十有一,宣撫司十,安撫司二十有二,招討司一,長官司一百六十有九,蠻夷長官司五。其邊陲要地稱重鎮者凡九:曰遼東,曰薊州,曰宣府,曰大同,曰榆林,曰寧夏,曰甘肅,曰太原,曰固原。皆分統衛所關堡,環列兵戎。綱維佈置,可謂深且固矣。
計明初封略,東起朝鮮,西據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磧用,東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萬零九百四里。自成祖棄大寧,徙東勝,宣宗遷開平於獨石,世宗時復棄哈密、河套,則東起遼海,西至嘉峪,南至瓊、崖,北抵雲、朔,東西萬餘里,南北萬里。其聲教所訖,歲時納贄,而非命吏置籍,侯尉羈屬者,不在此數。嗚呼盛矣!
論者謂交趾之棄,未爲失圖,而開平近遷,則守衛益薄,雖置萬全都指揮使司,不足以鎮伏山後諸部,故再傳而有土木之變。然睿皇自以失律蒙塵,非由經制未備。景帝任賢才,修守禦,國步未移,乘輿旋復。由是觀之,三衛者,一隅之隘,而無關大計也審矣。至其季世,流寇首禍於西陲,浸尋蔓延,中原爲之糜爛。金湯之固不足以制土崩,皈宇之廣不足以成掎角。疆圉不蹙於曩時,形勝無虧於初盛,而強弱懸殊,興亡異數者,天降喪亂,昏椓內訌,人事之乖,而非地利之失也。語曰:「在德不在險」,詎不信夫!今考其升降之差,沿革之故, 具著於篇。作《地理志》。
京師 南京
京師《禹貢》冀、兗、豫三州之域,元直隸中書省。洪武元年四月分屬河南、山東兩行中書省。二年三月置北平等處行中書省,治北平府。先屬山東、河南者皆復其舊。領府八,州三十七,縣一百三十六。八月置燕山都衛。與行中書省同治。八年十月改都衛爲北平都指揮使司。九年六月改行中書省爲承宣布政使司。永樂元年正月建北京於順天府,稱爲「行在」。二月罷北平布政使司,以所領直隸北京行部;罷北平都指揮使司,以所領直隸北京留守行後軍都督府。十九年正月改北京爲京師。罷北京留守行後軍都督府,直隸後軍都督府。衛所有實土者附見,無實土者不載。罷北京行部,直隸六部。洪熙初,仍稱行在。正統六年十一月罷稱行在,定爲京師。府八,直隸州二,屬州十七,縣一百一十六。爲裏三千二百三十有奇。府州縣建置沿革,俱自元始。其沿革年月已見《元史志》者,不載。其未見《元史志》及明改元舊,並新增、新廢者,悉書。北至宣府,外爲邊地。東至遼海,與山東界。南至東明,與山東、河南界。西至阜平,與山西界。洪武二十六,年編戶三十三萬四千七百九十二,口一百九十二萬六千五百九十五。
順天府元大都路,直隸中書省。洪武元年八月改爲北平府。十月屬山東行省。二年三月改屬北平。三年四月建燕王府。永樂元年正月升爲北京,改府爲順天府。永樂四年閏七月詔建北京宮殿,修城垣。十九年正月告成。宮城週六里一十六步,亦曰紫禁城。門八:正南第一重曰承天,第二重曰端門,第三重曰午門,東曰東華,西曰西華,北曰玄武。宮城之外爲皇城,週一十八里有奇。門六:正南曰大明,東曰東安,西曰西安,北曰北安,大明門東轉曰長安左,西轉曰長安右。皇城之外曰京城,週四十五里。門九:正南曰麗正,正統初改曰正陽;南之左曰文明,後曰崇文;南之右曰順城,後曰宣武;東之南曰齊化,後曰朝陽;東之北曰東直;西之南曰平則,後曰阜成;西之北曰彰儀,後曰西直;北之東曰安定;北之西曰德勝。嘉靖三十二年築重城,包京城之南,轉抱東西角樓,長二十八里。門七:正南曰永定,南之左爲左安,南之右爲右安,東曰廣渠,東之北曰東便,西曰廣寧,西之北曰西便。領州五,縣二十二。弘治四年編戶一十萬五百一十八,口六十六萬九千三十三。萬曆六年,戶一十萬一千一百三十四,口七十萬六千八百六十一。
大興倚。東南有大通河,亦日通惠河,水自玉河出,繞都城東南,下流至高麗莊,入白河,即元運河也。又有玉河,源自玉泉山,流經大內,出都城東南,注大通河。
宛平倚。西山在西。有桑乾河出山西馬邑縣,流千里入京師宛平縣境。出盧溝橋下,又東南分爲二:一至通州,入白河;一至武清小直沽,合衛河,入於海。又有沙河、高梁河、清河,皆在西北。西又有沿河口守禦千戶所,有盧溝、王平口、石港口、齊家莊四巡檢司。
良鄉府西南。有琉璃河,即古聖水,下流入澱。北有天津關。
固安府西南。元固安州。洪武元年十二月降爲縣。西南有拒馬河,即淶水。源自代郡,下流合易水爲白溝,入三角澱。
永清府南。南有拒馬河。
東安府東南。元東安州,治在西。洪武元年十二月降爲縣。三年徙今治。南有鳳河,即桑乾分流,南入三角澱。
香河府東南。元屬漷州。洪武十年二月省入州。十三年二月復置,改屬府。西有板罾口河,源出通州東之孤山,經縣界,入於白河。
通州 洪武初,以州治潞縣省入。西有通惠河,西南有渾河,即桑乾,至州東張家灣,俱合於白河。有張家灣巡檢司。西南有弘仁橋巡檢司。西距府四十里。領縣四:
三河州東。北有泃河。又西有洳河,西南有鮑丘河,一名矣榆河,即東潞水,俱流入於泃河。西有泥窪鋪巡檢司,後移於夏店鋪。
武清州南。元屬漷州。洪武十二年來屬。有三角澱,在縣南,即古之雍奴,週二百餘里,諸水所聚。有直沽,在縣東南,衛河、白河、丁字沽合流於此入海。有巡檢司。又東北有河西務、東南有楊村二巡檢司。
漷縣州南。元漷州。洪武十四年二月降爲縣來屬。有漷河,一名新河,東入於白河,即盧溝之下流。
寶坻州東南。元直隸大都路。洪武十年二月來屬。東有潮河。南有泃河。又縣東南有樑城守禦千戶所,建文二年,燕王置。有蘆臺巡檢司。
霸州 洪武初,以州治益津縣省入。拒馬河舊在北,後徙治南。又南有沙河。東有苑家口巡檢司。北距府二百十里。領縣三:
文安州南少東。西有易水。東北有得勝、火燒等澱。
大城州東南。東北有黃汊河,源自交河,分流至縣境,入三角澱。
保定州南少西。洪武七年九月省入霸州。十三年十一月復置。玉帶河在北,東流入會通河。西南有磁河,東南與玉帶河合。
涿州 洪武初以州治范陽縣省入。西有獨鹿山。北有涿水,西北有挾河,合焉。南有範水。東北距府百四十里。領縣一。
房山州北,少西。西有大房山。北有大安山。西南有青龍潭,其下流爲挾河,一名韓村河,至涿州與胡良河合。北有磁家務巡檢司。
昌平州元昌平縣,直隸大都路。正德元年七月升爲州,旋罷。八年復升爲州。舊治白浮圖城,景泰元年築永安城於東,三年遷縣治焉。北有天壽山,成祖以下陵寢鹹在。東南有白浮山。西南有駐蹕山。又南有榆河,一名溫餘河,下流爲沙河,入於白河。又東南有鞏華城,嘉靖十九年築。東北有黃花鎮。弘治中,置渤海守禦千戶所於此,萬曆元年移於慕田峪,四年復故。西有鎮邊城,又有常峪城,俱正德十年五月築,各置守禦千戶所。又有白陽守禦千戶所,亦正德中置。西北有居庸關。南距府九十里。領縣三:
順義州東少南。元順州。洪武元年十二月改爲順義縣,屬府。正德元年七月來屬。東有白河,西南有榆河,又有潮河,俱流入焉。
懷柔州東北。洪武元年十一月省入檀州。十二月復分密雲、 昌平二縣地置,屬府。正德元年七月來屬。東有黍谷山。西有白河。
密雲州東北。元檀州,後置縣,爲州治。洪武元年十一月省縣入州。十二月復置縣,省州入焉,屬府。正德元年七月來屬。南有白檀山。西有白河。東有潮河。北有古北口,洪武十二年九月置守禦千戶所於此。三十年改爲密雲後衛。又有石塘嶺、牆子嶺等關。
薊州 洪武初,以州治漁陽縣省入。西北有盤山。東北有崆峒山。又泃水在北,沽河在南。州北有黃崖峪、寬佃峪等關。東又有石門鎮。西距府二百里。領縣四:
玉田州東南。東北有無終山,又有徐無山。又東有梨河。北有浭水。東南有興州左屯衛,永樂元年自故開平境移置於此。
豐潤州東南。南有沙河。西南有浭水。
遵化州東。東北有五峯山。南有靈靈山及龍門峽。又東有灤河。西南有梨河。北有喜峯口、馬蘭峪、鬆亭等關。
平谷州西北。洪武十年二月省入三河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東南有泃河,又有洳河。西北有營州中屯衛,永樂元年自故龍山縣移置於此。又東有黃鬆峪關,與密雲縣將軍石關相接。
保定府元保定路,直隸中書省。洪武元年九月爲府。十月屬河南分省。二年三月來屬。領州三,縣十七。東北距京師三百五十里。弘治四年編戶五萬六百三十九,口五十八萬二千四百八十二。萬曆六年,戶四萬五千七百一十三,口五十二萬五千八十三。
清苑倚。北有徐河,一名大冊水,自滿城經縣北至安州,東入澱。又西有清苑河。又南有張登巡檢司,嘉靖十三年自滿城縣方順橋移置於此。
滿城府西少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慶都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北有徐河。南有方順河。
安肅府北少東。元安肅州。洪武二年七月降爲縣。易水在北。曹河在南。徐河在西。西南又有鮑河。又西有遂州,元屬保定路。洪武初降爲縣。八年二月省。
定興府北少東。元屬易州。洪武六年五月改屬府。西有拒馬河,即淶水也。又易水自西來,合焉,謂之白溝河。南有河陽巡檢司,後移於清苑縣界之固城鎮。
新城府東北。元屬雄州。洪武初屬北平府。六年五月改屬府。南有白溝河。西南有巨河鎮巡檢司。
雄府東北。元雄州。洪武二年七月省州治歸信縣入焉。七年四月降爲縣。北有白溝河。南有瓦濟河。
容城府東北。元屬雄州。洪武七年四月省入州。十三年十一月復置,來屬。舊治在拒馬河南,景泰二年遷於河北。西有易水,又有濡水。
唐府西,少南。西北有大茂山,即恆嶽也,東麓有嶽嶺口巡檢司。又唐河在西,源出恆山,流經定州曰滱水,下流合於南易水。又西北有倒馬關,有巡檢司,後移於縣西之橫河口。又有周家鋪、軍城鎮二巡檢司。
慶都府西南,南有唐河。北有祁水。
博野府南。舊治在今蠡縣界,直隸保定路。洪武元年從今治,改屬祁州。六年五月還屬府。西北有博水。南有唐河,亦曰滱水。又有永安鎮巡檢司,有鐵燈盞巡檢司。
蠡府南少東。元蠡州,屬真定路。洪武二年七月來屬。八年正月降爲縣。楊村河在南,滋、沙、唐三河之下流也,俗亦謂之唐河。
完府西。元完州。洪武二年七月降爲縣。西有伊祁山,祁水出焉,其下流爲方順河。
祁州 洪武二年七月以州治蒲陰縣省入。北有唐河,西南有滋河,至州東南合沙河, 流入易水。北距府百二十里。領縣二:
深澤州南少西。西有滋河。
束鹿州東南。北有故城。今治,天啓二年所徙。滹沱河在南。又南有百天口巡檢司。
安州 洪武二年七月以州治葛城縣省入。七年降爲縣。十三年十一月復升爲州。北有易水,府境九河之水所匯也,下流至雄縣南,爲瓦濟河。西距府七十里。領縣二:
高陽州南。元屬安州,洪武六年五月改屬府。尋屬蠡州。八年正月省入蠡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還屬。故城在東,洪武三年圮於水,遷於今治。東有馬家河,其上流爲蠡縣之楊村河。
新安州東少北。元直隸保定路。洪武七年七月省入安州。十三年十一月復置,來屬。西有長流河,一名長溝河,其上源爲鮑河。南有曹河,又有徐河,經縣南,合流爲溫義河,又南與長流河合,又東南入於瓦濟河。
易州洪武初,以州治易縣省入。西南有五回山,雷溪出焉,徐河之上源也。西北有窮獨山,濡水所出。又南有易水,出州境之西山,與濡水並東流,而爲白溝河,所謂北易水也。又有雹水,一名鮑河,出縣西南,東南流爲長流河,所謂南易水也。西有紫荊關,洪武中置守禦千戶所於此。又有安座嶺、五回嶺、金陂鎮、奇峯口、塔崖口五巡檢司。南距府百二十里。領縣一:
淶水州東北。東有淶水,亦曰拒馬河,源出山西代郡,下流合易水。北有乾河口、西北有黃兒莊二巡檢司。
河間府元河間路,直隸中書省。洪武元年十月爲府,屬河南分省。二年三月來屬。領州二,縣十六。北距京師四百十里。弘治四年編戶四萬二千五百四十八,口三十七萬八千六百五十八。萬曆六年,戶四萬五千二十四,口四十一萬九千一百五十二。
河間倚。西南有滹沱河。西有滱水。西南有景和鎮巡檢司。
獻府南。元獻州。洪武初,省州治樂壽縣入焉。八年四月降爲縣。有滹沱河自代郡流入境,經縣南,至青縣合衛河達於海。有單家橋巡檢司。
阜城府南。元屬景州。洪武七年改屬府。西北有胡盧河,即《禹貢》衡漳水。
肅寧府西。中堡河在縣東。
任丘府北少西。元屬莫州。洪武七年改屬府。西北有瓦濟河,下流爲五官澱,注於滹沱河。北有莫州,元治莫亭縣,屬河間路。洪武七年七月,州縣俱省。
交河府東南。元屬獻州。洪武八年四月改屬府。十年五月省入獻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東有衛河,源自衛輝,流入故城境,經縣東,過滄州,又東北至直沽入海,一名御河。又西北有高河,經縣南,合滹沱,謂之交河,下流入衛縣,以此名。又南有洚河。又東有泊頭鎮巡檢司。
青府東北。元清州。洪武初,以州治會川縣省入。八年四月降爲縣,尋改清爲青。滹沱河自縣南流入衛,謂之岔河口。其支流經縣之北者,曰獨流河。
興濟元屬清州。洪武初省。十三年復置,屬府。衛河在城西。
靜海府東北。元曰靖海,屬清州。洪武初,更名。八年四月改屬北平府。十年五月來屬。縣北有小直沽,衛河自西來,與白河合,入於海。又有丁字沽、鹼水沽。又北有天津衛,永樂二年十一月置。
寧津府東南。南有土河,自山東德州流入,又東入山東樂陵縣界。
景州 洪武初,以州治蓚縣省入。東有衛河。東北有胡盧河。又東有安陵、西北有宋門二巡檢司。又東北有李晏鎮。西北距府百八十五里。領縣三:
吳橋州東,少南。西有衛河。
東光州東北。洪武七年七月省入阜城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南有衛河,又有胡盧河。
故城州南少西。有衛河,自山東武城縣流入境。又西南有索盧枯河。
滄州 洪武初,以州治清池縣省入。舊治在東南。洪武二年五月徙於長蘆,即今治也。東濱海。西有衛河。南有浮河。北有長蘆巡檢司。西距府百五十里。領縣三:
南皮州西南。衛河在縣西。
鹽山州東南。東濱海,產鹽。東南有鹽山。
慶雲州東南。洪武六年六月析山東樂安州北地置,來屬。
真定府元真定路,直隸中書省。洪武元年十月爲府。屬河南分省。二年正月屬山東。三月來屬。領州五,縣二十七。東北距京師六百三十里。弘治四年編戶五萬九千四百三十九,口五十九萬七千六百七十三。萬曆六年,戶七萬四千七百三十八,口一百九萬三千五百三十一。
真定倚。滹沱河在城南。又北有滋河,自山西靈丘縣流入,經行唐縣之張茂村伏流不見,至府北南孟社復出,下流合於南易水。
井徑府西南。元屬廣平路威州。洪武二年來屬。東南有城山,又有甘淘河,亦名冶河。南與綿蔓水合。又故關在其西。
獲鹿府西南。西有抱犢山,有西屏山。又有蓮花山,白鹿泉出焉,東流爲西河,即洨水上源也。又有土門關在西,亦曰井徑關。
元氏府西南。西北有封龍山,汦水所出,下流入胡盧河。西南有槐水,下流曰野河。
靈壽府西北。東北有衛水,源出恆山,《禹貢》「恆、衛既從。」即此。俗名雷溝河,東北入於滹沱。北有叉頭鎮巡檢司,後遷於慈峪鎮。
藁城府東南。北有滹沱河,又有滋河。
欒城府南,縣北有故城,今治洪武初所徙。西有洨河。
無極府東少北。元屬中山府。洪武初廢。四年七月復置,屬定州。七年四月改屬府。南有滋河。
平山府西少北。北有滹沱河,東北有冶河入焉。西北有房山。西有十八盤、下口村巡檢司。
阜平府西北。東北有大茂山。北有派河。西有龍泉關。
行唐府北。元屬保定路。洪武二年屬定州,正統十三年十月直隸真定府。西有滋河。西北有兩嶺口巡檢司。
定州元中山府。洪武二年正月改曰定州。三年以州治安喜縣省入。氵寇水在北,沙河在南,下流合於滱水。西北有倒馬關守禦千戶所。景泰二年置關,與紫荊、居庸爲內三關。北有清風店巡檢司。西南距府百三十里。領縣二:
新樂州西南。西南有沙河。
曲陽州西北。元屬保定路。洪武二年來屬。恆山在西北,恆水出焉。又沙河在南,自山西繁峙縣流入。
冀州 洪武二年以州治信都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