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of Ming 明史
卷四十一 志第十七 地理二 Volume 41 Treatises 17: Geography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志第十七 地理二○山東山西
山東《禹貢》青、兗二州地。元直隸中書省,又分置山東東西道宣慰司治益都路屬焉。洪武元年四月置山東等處行中書省。治濟南府。三年十二月置青州都衛。治青州府。八年十月改都衛爲山東都指揮使司。九年六月改行中書省爲承宣布政使司。領府六,屬州十五,縣八十九。爲裏六千四百有奇。南至郯城,與南直界。北至無棣,與北直界。西至定陶,與北直、河南界。東至海。距南京一千八百五十里,京師九百里。洪武二十六年編戶七十五萬三千八百九十四,口五百二十五萬五千八百七十六。弘治四年,戶七十七萬五百五十五,口六百七十五萬九千六百七十五。萬曆六年,戶一百三十七萬二千二百六,口五百六十六萬四千九十九。
濟南府元濟南路,屬山東東西道宣慰司。太祖吳元年爲府。領州四,縣二十六:
歷城倚。天順元年建德王府。南有歷山。東有華不注山。有大清河在西北,即濟水故道,自壽張縣流經縣界,東北至利津入海。又小清河,即濟之南源,一名濼水,出城西趵突泉,經城北,下流至樂安縣入海。又大明湖在城內。又東北有堰頭鎮巡檢司。
章丘府東。東有長白山,又有黌山。南有東陵山,又有長城嶺。又小清河在北。又東有淯河,一名繡江,合諸泉西北匯爲白雲湖,下流入小清河。
鄒平府東北。西南有長白山,接章丘、長山二縣界。北有小清河。
淄川府東。元般陽路治此,屬山東東西道宣慰司。太祖吳元年改路爲淄川州,縣仍爲附郭。二年七月,州廢,來屬。西南有夾谷山。南有原山,與萊蕪縣界,其山陰淄水出焉。又西有孝婦河,自益都縣流入,合瀧、萌、般諸水,下流入小清河。
長山府東北。元屬般陽路。洪武二年七月來屬。西南有長白山。西北有小清河。南有孝婦河。
新城府東北。元屬般陽路。洪武二年七月來屬。七年十二月省入長山、高苑二縣,後復置。北有小清河。西北有孝婦河。東有烏河,其上流即時水,下流至高苑縣入小清河。
齊河府西。元屬德州。洪武二年七月改屬府。有大清河。
齊東府東。元屬河間路。洪武初來屬。北有大清河。東有減水河,成化元年開浚,泄小清河漲溢入大清河。
濟陽府北。南有大清河。
禹城府西北。元屬曹州。洪武二十年來屬。西有漯水枯河,俗名土河。
臨邑府北。元屬河間路。洪武初來屬。西北有盤河。
長清府西南。元屬泰安州。洪武二年七月改屬府。東南有青崖山、隔馬山、方山。西南有大清河。又有沙河,自縣南流入焉,亦曰沙溝河。又東南有石都寨巡檢司。
肥城府西南。元屬濟寧路。洪武二年七月來屬。西北有巫山,一名孝堂山,肥水出焉,西流入大清河。
青城府東北。元屬河間路。洪武二年省入鄒平、齊東二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來屬。北有大清河。北有大石關,舊置巡檢司,後廢。
陵府西北。元德州,治安德縣,直隸中書省。洪武元年省安德縣入州。七年七月移州於故陵縣。十三年十一月置陵縣於此。東有德河,下流西入衛河。
泰安州元直隸中書省。洪武初來屬,以州治奉符縣省入。北有泰山,即岱宗也,亦曰東嶽,汶水出焉,下流至汶上縣合大清河。又東南有徂徠山。南有樑父山。又城西有泰安巡檢司。北距府百八十里。領縣二:
新泰州東南。西北有宮山,本名新甫。西南有龜山。東北有小汶河,西流合汶水。又西有上四莊巡檢司。
萊蕪州東。洪武初,改屬濟南府。二年仍來屬。東北有原山,其山陽汶水別源出焉。又西南有冠山。西北有韶山。諸山多產銅鐵錫。
德州元陵州,屬河間路。洪武元年降爲陵縣,屬濟寧府。二年七月改屬德州。七年七月省陵縣,移德州治焉。西有衛河。東南有故篤馬河,俗名土河。東南距府二百八十里。領縣二:
德平州東。東北有般河,亦曰盤河,或以爲古鉤盤也。
平原州東南。
武定州元棣州,治厭次縣,屬濟南路。洪武初,州縣俱廢。六年六月復置州,改名樂安。宣德元年八月改爲武定州。永樂十五年,漢王府遷於此。宣德元年除。南有大清河,又有土河,又有商河。東南有清河巡檢司。西南距府二百四十里。領縣四:
陽信州北。元屬棣州。東有商河。
海豐州東北。洪武六年六月析樂安州南地置,屬濱州,後來屬。東北濱海。又北有鬲津河,又有無棣縣,元屬棣州,洪武初省。東北有大沽河口巡檢司。
樂陵州西北。舊治在縣之咸平鎮,屬滄州,洪武元年改屬濟寧府,二年移治富平鎮,七月來屬。南有般河及鬲津河,又有土河。西南又有商河。西北有舊縣鎮巡檢司。
商河州西南。南有商河。
濱州洪武初,以州治渤海縣省入。東北濱海,產鹽。南有大清河。北有士傷河,即鬲津別名也。西南距府三百五十里。領縣三:
利津州東。東北濱海,有永阜等鹽場。東有大清河,流入海。又東北有豐國鎮巡檢司。
沾化州西北。東北濱海,有富國等鹽場。又有久山鎮巡檢司。
蒲台州南。元屬般陽路。洪武二年七月來屬。東濱海。北有大清河。
兗州府元兗州,屬濟寧路。洪武十八年升爲兗州府。領州四,縣二十三。東北距布政司三百五十里。
滋陽倚。洪武三年四月建魯王府。元曰嵫陽。洪武初,省入州。十八年復置。成化間,改爲滋陽。泗水在東,又有沂水,自曲阜縣西流來合焉。
曲阜府東。東南有尼山,沂水所出。又東有防山。北有泗水。又有洙水,西南流入於沂水。又北有孔林。
寧陽府北。西北有汶水,支流爲洸水。洸水者,洙水也,洸、洙相入受,通稱也,俱西南入運河。又東北有堽城堰,即汶、洸分流處也。
鄒府東南。元屬滕州。洪武二年七月改屬。東南有嶧山,亦曰邾嶧,又曰鄒嶧。東北有昌平山。西南有鳧山。又有泗河。
泗水府東。東有陪尾山,泗水出焉,經縣北,下流至南直清河縣入淮。
滕府東南。元滕州,治滕縣,屬益都路。洪武二年七月,州廢,縣屬濟寧府。十八年來屬。東南有桃山。東北有連青山。又西南有新運河,北自南陽,南至境山,長一百九十四里,嘉靖四十四年所開,又薛水,源自縣東高、薛二山間,西南流,合漷水,一名南沙河,至沛縣入運。又有北沙河在縣北,西流經魚臺入招湖。又南有沙溝集巡檢司。
嶧府東南。元嶧州,屬益都路。洪武二年降爲縣,屬濟寧府,後來屬。東南有柱子山,舊名葛嶧山,水流其下。又北有君山,一名抱犢山,西泇水所出,東南流至三合村,有東泇河自沂水來會焉。又南合武河、彭、諸水注於泗,謂之泇口。萬曆中,改爲運道,自夏鎮至直河口,凡二百六十餘里,避黃河之險者三百三十里。又西北有鄒塢鎮巡檢司,嘉靖中,移於縣西拖梨溝。又東南有臺莊巡檢司,萬曆三十四年置。
金鄉府西南。元屬濟寧路。洪武十八年來屬。金莎嶺在東。大河在西南。
魚臺府西南。元屬濟州。洪武元年屬徐州。二年七月屬濟寧府。十八年來屬。泗河在東,即運道也。北有菏水,一名五丈溝,東入泗。又東有谷亭鎮,嘉靖九年,黃河決於此。又南有塌場口,洪武、永樂間,爲運道所經。
單府西南。元單州,屬濟寧路。洪武元年省州治單父縣入州。二年七月乃降州爲縣,屬濟寧府。十八年來屬。舊城在南,正德十四年五月因河決改遷。南濱大河。
城武府西南。元屬曹州。洪武四年屬濟寧府。十八年來屬。縣城,正德十四年五月因河決改遷。南有故黃河,即洪武間之運道也,弘治後堙。
濟寧州元任城縣,爲濟州治。至正八年罷濟州,徙濟寧路治此。太祖吳元年爲濟寧府。十八年降爲州,以州治任城縣省入。南臨會通河。西有馬腸湖。又東南有魯橋鎮巡檢司。東距府六十里。領縣三:
嘉祥州東。元屬單州。洪武二年來屬。南有塔山。東有會通河。北有故黃河,一名塔章河,即塌場口之上流也。
鉅野州西北。元爲濟寧路治,至正八年徙路治任城縣,以縣屬焉。南有高平山。東有鉅野澤,元末爲黃河所決,遂涸。東南有會通河。西南有故黃河,弘治後堙。西有安興集巡檢司。
鄆城州西北。西有灉水,又有故黃河,又有故濟水在西南。
東平州元東平路,直隸中書省。太祖吳元年爲府。七年十一月降爲州,屬濟寧府,以州治須城縣省入。十八年改屬。北有瓠山。東北有危山。西南有安山,亦曰安民山。下有積水湖,一名安山湖。山南有安山鎮,會通河所經也。汶水在南,西流入安山湖。又西北有金線閘巡檢司。東南距府百五十里。領縣五:
汶上州東南。西南有蜀山,其下爲蜀山湖。又西爲南旺湖,其西北則馬踏河,運道經其中而北出,即會通河也。又汶水在東北,舊時西流入大清河。永樂中,開會通河,堰汶水西南流,悉入南旺湖。
東阿州西北。故城在縣西南。今治本故谷城縣也,洪武八年徙於此。南有碻磝山。西有魚山。會通河自西南而北經此,始與大清河分流。又西有馬頰河,俗名小鹽河,東流入大清河。又張秋鎮在西南,弘治二年,河決於此。七年十二月塞,賜名安平鎮。
平陰州東北。南有汶河。西南有大清河,又有滑口鎮巡檢司,後廢。
陽谷州西北。東有會通河。又東有阿膠井。
壽張州西。洪武三年省入須城、陽谷二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屬濟寧府,後來屬。東南有故城,元時縣治在焉。今治本王陵店,洪武十三年徙置。南有梁山氵樂,即故大野澤下流。東北有會通河,又有沙灣,弘治前黃河經此,後堙。西南有梁山集巡檢司。
曹州正統十年十二月以曹縣之黃河北舊土城置。東有舊黃河,洪武初,引河入泗以通運處也。永樂中,亦嘗條浚。南有灉河。東南有菏澤,流爲菏水。東北距府三百里。領縣二:
曹州東南。元曹州,治濟陰縣,直隸中書省。洪武元年省濟陰縣入州。二年,州治自北徙於盤石鎮。四年降爲縣,屬濟寧府。正統十年十二月置州,以縣屬焉。西南有黃陵岡,與河南儀封縣界。弘治五年,黃河決於此,河遂在縣南,東入單縣界,至南直徐州,合泗入淮。又西有賈魯河,嘉靖前猶爲運道,後廢。東南有楚丘縣,元屬曹州,洪武初省。又西北有安陵鎮巡檢司。
定陶州東南。元屬曹州。洪武元年屬濟寧府。十年五月省入城武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仍屬濟寧府。正統十年十二月來屬。西有黃河故道。弘治前,河經此,至張秋之沙灣入會通河。
沂州元屬益都路,後省州治臨沂縣入州。洪武元年屬濟寧府。五年屬濟南府。七年十二月屬青州府。十八年來屬。弘治四年八月建涇王府,嘉靖十六年除。西有艾山。東有沂水,源自青州沂水縣,南流至州境,與枋水合,下流入泗。又有沭水,流經南直安東縣爲漣水,入淮。又西南有泇水,亦曰東泇水,下流合嶧縣之西泇水入運。西南有羅藤鎮巡檢司。西距府五百六十里。領縣二:
郯城州東南。洪武初置。東有馬陵山,又有羽山,與南直贛榆縣界。又沭水在東。沂水在西。西有磨山鎮巡檢司,後廢。
費州西北。西北有蒙山。西南有大沫涸,又有祊水,東北有蒙陽水,下流俱入於沂河。西南有關陽鎮、西北有毛陽鎮二巡檢司。
東昌府元東昌路,直隸中書省。洪武初爲府。領州三,縣十五。東距布政司二百九十里。
聊城倚。城東有會通河。西南有武水枯河,即漯河也,爲會通河所截,中堙。
堂邑府西。東北有會通河。西有舊黃河。
博平府東北。洪武三年三月省,尋復置。西南有會通河。東北有故黃河。
茌平府東北。西有故黃河。又西北有故馬頰河。
莘府西南。北有弇山,舊有泉涌出,曰弇山泉。
清平府北。元屬德州。洪武元年屬恩州。二年七月屬高唐州。三年三月省,尋復置,改屬。西有會通河。西南有魏家灣巡檢司。
冠府西南。元冠州,直隸中書省。洪武三年降爲縣,來屬。西北有衛河。又東有賈鎮堡,東北有清水鎮堡,俱嘉靖二十二年築。
臨清州元臨清縣,屬濮州。洪武二年七月改屬。弘治二年升爲州。舊治在南,洪武二年徙治臨清閘。景泰元年又於閘東北三里築城,徙治焉。會通河在城南,有衛河自西來會,至天津直沽入海,爲北運河。東南距府百二十里。領縣二:
丘州西。元直隸東昌路。弘治二年改屬州。東南有衛河,又有漳河。
館陶州西南。元屬濮州。洪武二年七月屬東昌府,三年三月省,尋復置,仍屬東昌府。弘治二年改屬州。西有衛河,自元城縣流入。又西南有漳河。又西南有南館陶鎮巡檢司。
高唐州元直隸中書省。洪武初,以州治高唐縣省入,來屬。西有漯河,溢涸無常。又有馬頰河, 一名舊黃河。西南距府百二十里。領縣三:
恩州北。元恩州,直隸中書省。洪武二年降爲縣,來屬。西有故城。今治本許官店,洪武七年七月徙於此。西北有衛河。東南有馬頰枯河。又高雞泊亦在縣西北。
夏津州西。洪武三年三月省,尋復置。西南有衛河。又東有馬頰故河。又西有裴家圈巡檢司。
武城州西北。西有衛河。東南有沙河。東北有甲馬營巡檢司。
濮州元直隸中書省。洪武二年以州治鄄城縣省入,來屬。故城在東,景泰三年以河患遷於王村,即今治也。東南有故黃河,永樂中,河流由此入會通河,後堙。又西南有濮水,一名洪河。東北距府二百里。領縣三:
範州東北。洪武三年三月省,尋復置。東南有故城,洪武二十五年圮於河,始遷今治。又東南有水保寨巡檢司。
觀城州西北。洪武三年三月省,尋復置。又東有馬頰河,有黑羊山水自西北流入焉。
朝城州北。洪武三年三月省,尋復置。西南有故漯河。
青州府元益都路,屬山東東西道宣慰司。太祖吳元年爲青州府。領州一,縣十三。西距布政司三百二十里。
益都倚。洪武三年四月建齊王府,永樂四年廢。十三年建漢王府,十五年遷於樂安。成化二十三年建衡王府。南有云門山,與劈山連。西北有堯山。又西有九回山,北陽水出焉,亦曰澠水,經治嶺山麓,曰五龍口,下流經樂安縣,入巨澱。又有南陽水,源出縣西南石膏山,流經城北,又東北合北陽水。又西有淄水,下流至壽光入海。又西南有顏神鎮,孝婦河出焉,入淄川縣界。有顏神鎮巡檢司,嘉靖三十七年築城。鎮西南有青石關。
臨淄府西北。南有牛山。又有鼎足山,女水出焉,下流合北陽水。又有蒨山。又有南郊山,其下爲天齊淵。城東有淄水,又西有澠水,又有系水,下流俱入時水。其時水自西南而東北,亦曰耏水,又有澅水流入焉,下流俱至樂安縣入海。南有淄河店巡檢司,後廢。
博興府西北。元博興州。洪武二年降爲縣。南有小清河,有時水。
高苑府西北。東南有商山。西南有小清河。西北有田鎮巡檢司。後廢。
樂安府北。東北濱海,有鹽場。北有小清河。東有時水。又東南有淄水,又有北陽水,又有巨洋水,俱匯流於縣東北之高家港入海。港即古之馬車瀆也。有高家港巡檢司。又西北有樂安鎮巡檢司。又東北有塘頭寨,有百戶所駐焉。
壽光府東北。北濱海,有鹽場。西有淄水,又有北陽水。又東有巨洋水。又西北有清水泊,即古之鉅定湖也,其北接樂安縣之高家港。又東北有廣陵鎮巡檢司。
昌樂府東。元屬濰州,尋省,後復置,仍屬濰州。洪武初,改屬。西北有故城。洪武中,徙於今治。東南有方山,東丹水所出,北徑昌樂故城,西丹水流合焉,下流至壽光縣入於海。又南有白狼水,至濰縣入海。
臨朐府東。南有朐山,又有大峴山,上有穆陵關巡檢司。又東有沂山,一名東泰山,沭水、氵彌水俱發源於此。氵彌水,一名巨洋水,西合石溝水,至壽光入海。又東北有丹山,一名丸山,西丹河及白狼水出焉。
安丘府東南。元屬密州。洪武二年七月,州廢,屬府。西南有牟山,又有峿山。又東北有岞山。東有濰水,下流經濰縣入海。又北有汶水,源亦出沂山,下流合濰水。
諸城府東南。元爲密州治,屬益都路。洪武二年七月,州廢,屬府。東南有琅邪山。西南有常山,又有馬耳山。北有濰水,東北有盧水,流合焉。南有信陽鎮巡檢司。又南有南龍灣海口巡檢司。
蒙陰府西南。元屬莒州。洪武二年七月改屬府。南有蒙陰山。東有長山,有蒙水,北流入沂水。東南有紫荊關巡檢司。萬曆間廢。
莒州元屬益都路。洪武初,以州治莒縣省入。西有浮來山。又西北有箕屋山,濰水出焉。又西南有沭水,流入沂州界。南有十字路、西南有葛溝店二巡檢司。北距府二百里。領縣二:
沂水州西北。西北有大弁山,與雕厓山連,沂水出焉,南流經沂州界入泗。東北有沭水。
日照州東北。東濱海,有鹽場。東南有夾倉鎮巡檢司。
萊州府元萊州,屬般陽路。洪武元年升爲府。六年降爲州。九年五月復升爲府。領州二,縣五。西距布政司六百四十里。
掖 倚。北濱海,有鹽場。又有三山島,在海南岸。東北有萬里沙。 西南有掖水,北入海。東南有小沽河。又東北有王徐砦守禦千戶所,嘉靖中置。又西有海倉、北有柴葫寨二巡檢司。
平度州元膠水縣。洪武二十二年正月改置。北有萊山。西有膠水,下流至昌邑北入海。東有大沽河,源自黃縣蹲犬山,流經州,與小沽河合,通名爲沽河,至即墨縣入海。小沽,即尤水也。又西南有亭口鎮巡檢司。北距府百里。領縣二:
濰州西。元濰州,屬益都路。洪武元年以州治北海縣省入。九年屬萊州府。十年五月降爲縣。二十二年正月改屬州。南有濰水,東北入海。又東北有固堤店巡檢司。
昌邑州西北。元屬濰州。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濰縣。二十二年正月復置,來屬。東有濰水。東北有膠河。北有魚兒鎮巡檢司。
膠州元屬益都路。洪武初,以州治膠西縣省入。九年來屬。西南有鐵橛山,膠水所出,亦曰膠山。東北有沽河,南流入海。又東南海口有靈山衛,又有安東縣,俱洪武三十一年五月置。又有夏河寨千戶所,在靈山衛西南。石臼島寨千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