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of Ming 明史
卷四十六 志第二十二 地理七 Volume 46 Treatises 22: Geography 7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志第二十二 地理七○雲南 貴州
雲南《禹貢》梁州徼外。元置雲南等處行中書省。治中慶路。洪武十五年二月癸丑平雲南,置雲南都指揮使司。乙卯置雲南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同治雲南府。領府五十八,州七十五,縣五十五,蠻部六。後領府十九,御夷府二,州四十,御夷州三,縣三十,宣慰司八,宣撫司四,安撫司五,長官司三十三,御夷長官司二。北至永寧,與四川界。東至福州,與廣西界。西至幹崖,與西番界。南至木邦,與交址界。距南京七千二百里,京師一萬六百四十五里。洪武二十六年編戶五萬九千五百七十六,口二十五萬九千二百七十。弘治四年,戶一萬五千九百五十,口一十二萬五千九百五十五。萬曆六年,戶一十三萬五千五百六十,口一百四十七萬六千六百九十二。
雲南府元中慶路。洪武十五年正月改爲雲南府。領州四,縣九:
昆明倚。洪武二十六年,岷王府自陝西岷州遷於此。永樂二十二年遷岷王府於湖廣武岡州,建滕王府於此,宣德元年除。東有金馬山,與西南碧雞山相對,俱有關,山下即滇池。池在城南,週五百里,其西南爲海口,至武定府北,注於金沙江。又東有盤龍江,西注滇池。東有赤水鵬、清水江二巡檢司。
富民府西北。東有螳良川,源自滇池,下流入金沙江。東南有安寧河。
宜良府東少南。東有大池江,一名大河,亦曰巴盤江。西有湯池巡檢司。
羅次府西北。舊屬安寧州,弘治十三年八月改屬府。西有星宿河,自武定府流入。又有沙摩溪,即安寧河。南有鍊象關巡檢司。
晉寧州西有大堡河,下流入滇池。北距府百里。領縣二:
歸化東北有交七浦,滇池下流。
呈貢州北。西有滇池,北有落龍河,南流入焉。
安寧州西有呀嵕山,有煎鹽水,設鹽課提舉司,轄鹽井四。天啓三年改設於琅井,此司遂廢。又南有螳良川。西有安寧河。又有祿脿、貼琉二巡檢司。東距府八十里。領縣一:
祿豐州西。西有南平山,上有關。東有大溪,即安寧河。西有星宿河,河東有老鴉關巡檢司。又西有蘭谷關。
昆陽州東南有渠濫川,東北入於滇池。北距府百五十里。領縣二:
三泊州西北。西有三泊溪,流入滇池。
易門州西。南有易門守禦千戶所,洪武二十四年置,舊縣治在焉。萬曆三年復還縣治於此。又南有黎崖山,產異馬,一名馬頭山。西有九渡河,即祿豐縣大溪,下流入元江府界。
嵩明州洪武十五年三月改曰嵩盟。成化十八年復故。東北有羅錦山。東有秀嵩山。西北有東葛勒山。東南有烏納山,牧漾水出焉,西南入滇池。又東南有嘉利澤,亦曰楊林澤。又西有邵甸河,匯九十九泉,至昆明爲備龍江。西有邵甸縣,洪武十五年三月屬州,尋廢。東南有楊林縣,成化十七年十月廢。又東有楊林守禦千戶所,洪武二十五年置。又西有兔兒關巡檢司。西南距府百二十里。
曲靖府元曲靖路。洪武十五年三月爲府。二十七年四月升爲軍民府。領州四,縣二。西距布政司二百九十里。
南寧倚。東南有石堡山,山西有元越州治,洪武二十八年正月廢。北有白石江,流合城南之瀟湘江,又東南合左小江,亦謂之南盤江,下流環雲南、澂江、廣西三府之境,至羅平州入貴州界。東北有白水關巡檢司。
亦佐府東。元屬羅雄州。永樂初,改屬府。西南有塊澤江。
沾益州東南有堆涌山。北有北盤江,其上流即貴州畢節衛之可渡河,流入州境,又東南入貴州安南衛。其西南又有南盤江,即南寧縣之東山河。南有交水縣,東南有羅山縣,東北有石樑縣,元皆屬州,洪武十五年皆廢。南有平夷衛,本平夷千戶所,洪武二十一年十一月置,二十三年四月改爲衛,後廢,永樂元年復置衛。衛當貴州西入之衝,東有巒岡,西有定南嶺,北有豫順關、宣威關。州東南又有越州衛,洪武二十三年七月置,二十四年十二月徙於陸涼州,二十八年與州同廢,永樂元年九月復置。又州南有鬆韶鋪、阿幢橋二巡檢司。又南有炎方城,西南有鬆株城,俱天啓五年築。西南距府二百十三里。
陸涼州東有丘雄山,下有中涎澤,即南盤江所匯也。西北有木容山,有關。又西有部封山。又西有芳華縣,南有河納縣,元皆屬州,永樂初皆廢。西南有陸涼衛,洪武二十三年三月以古魯昌地置,西南有喬甸,萬曆二年立營置戍於此。四十八年復設法古甸、龍峒等營,協守其地。北距府百二十里。
馬龍州東南有木容箐山,洪武二十四年十二月置甯越堡於此。山下有木容溪,下流即瀟湘江。又西有楊磨山,一名關索嶺,上有關。西南有通泉縣,元屬州,永樂初廢。北有馬隆守禦千戶所,本馬隆衛,洪武二十三年七月置,二十八年十月改爲所。南有魯婆伽嶺巡檢司。又有馬龍縣,元屬州,洪武十五年廢。西南有分水嶺關。東有三叉口關。東距府七十里。
羅平州元羅雄州。萬曆十五年四月更名。北有祿布山。東南有盤江,下流入貴州慕役長官司界。南有定雄守禦千戶所,萬曆十四年九月置。西北距府二百七十里。
尋甸府元仁德府。洪武十六年十月辛未升爲仁德軍民府。丁丑改尋甸軍民府。成化十二年改爲尋甸府。舊治在東。今治在鳳梧山下,嘉靖七年十月徙。西南有落隴雄山,又有哇山。西有果馬山,其泉流爲龍巨江,下流入滇池。又西南有三棱山,上有九十九泉,即盤龍江之上源。又東有阿交合溪。又北有爲美縣,西有歸厚縣,元屬府,洪武十五年三月因之,尋廢。東南有木密關,一名易龍堡,洪武二十三年四月置木密關守禦千戶所於此。西南距布政司二百六十里。
臨安府元臨安路。洪武十五年正月爲府。領州六,縣五,長官司九。北距布政司四百二十里。
建水州倚。元時府在州北,洪武中移府治此。西南有寶山。西北右有火焰山。東有石巖山,瀘江水自石屏州流經此,伏流入巖洞中,東出爲樂蒙河。又東北有曲江,東入於盤江,有曲江巡檢司。又西有禮社江,源出趙州,流經此。又有寧遠州,萬曆十四年析建水州置,四十八年廢。東南有納更山土巡檢司。
石屏州元曰石坪。洪武十五年三月改曰石平,後改今名。南有鍾秀山。東有菜玉山,產石似玉。有曲江。又有異龍湖,周百五十里,中有大、小、中三島,其大島、中島上皆有城,其水引流爲瀘江。西有寶秀關巡檢司。東距府七十里。
阿迷州元阿甯萬戶。洪武十五年三月置州。東南有買吾山,萬曆初,改名雷公山。又南有盤江,東有樂蒙河流入焉。又東有火井,有東山口土巡檢司。又有部舊村巡檢司,後廢。又有阿迷守禦城,萬曆二年築。西距府百二十里。
寧州東南有登樓山。東有水角甸山,產蘆甘石。又東有婆兮江,源出澂江府撫仙湖,下流入盤江,又西南有浣江,流合焉。又東有西沙縣,元屬州,後省,洪武十五年三月復置,仍屬州,尋復省。西北有甸直巡檢司。西南距府百八十里。
通海府西北。元屬寧州,洪武十五年三月改屬府。南有秀山。北有通海湖。東有守禦通海前前、右右二千戶所,本元臨安路治。洪武初,徙府治建水州。十五年置守禦千戶所於此。
河西府西北。東有曲江。又西有祿卑江,自新興州流入,合於曲江。又東北有綠溪河,其下流即通海湖。又北有曲陀關巡檢司,後廢。
嶍峨府西北。元屬寧州。洪武十五年二月改屬府。東有曲江,自新興州流入,又南有合流江,西北有丁癸江,俱流合焉。又西南有伽羅關、西有興衣鄉二巡檢司。
蒙自府東南。西有目則山。東有云龍山,又有羨裒山。又東南有黎花江,即禮社江也,東南注於交址清水江。有黎花舊市柵,宣德五年五月置臨安衛右千戶所於此。又西南有西溪二,出銀礦。又南有蓮花灘,即瀾滄江下流,交址洮江上流。西南有箐口關巡檢司,又有大窩關、楊柳河關。東南有廢果寨,又有賀謎寨,俱道通交址。
新平府西北。萬曆十九年置。東南有魯奎山。東有平甸河。南有南峒巡檢司。
新化州本馬龍他郎甸長官司。洪武十七年四月置,直隸布政司。弘治八年改爲新化州。萬曆十九年來屬。北有徹崇山。西有馬籠山,蠻酋結寨處,元置馬籠部千戶於此,屬元江路,洪武十五年廢。又北有法龍山,亦蠻酋結寨處。又東南有馬籠江,即禮社江,亦曰摩沙勒江,有摩沙勒巡檢司。東北有阿怒甸。東南距府五百三十里。
寧遠州元至治三年二月置,直隸雲南行省。洪武十五年來屬。宣德元年與安南。
納樓茶甸長官司府西南。本納樓千戶所,洪武十五年置,屬和泥府。十七年四月改置。北有羚羊洞,產銀礦。又有祿豐江,即禮社江下流。又東有倘甸。
教化三部長官司府東南。元強現三部,洪武中改置。西南有魯部河,源出禮社江,下流合蒙自縣梨花江。
王弄山長官司府東南。元王弄山大小二部,洪武中改置。
虧容甸長官司府西南。元鐵容甸,屬元江路。洪武中改置,來屬。西有虧容江,源出沅江府,東經車人寨,出寧遠州境。
溪處甸長官司府西南。元溪處甸軍民副萬戶,屬元江路。洪武中改置,來屬。
思佗甸長官司府西南。元和泥路。洪武十五年三月爲府,領納樓千戶所伴溪、七溪、阿撒三蠻部,十七年廢,後改置。
左能寨長官司府西南。本思佗甸寨,洪武中改置。
落恐甸長官司府西南。元伴溪落恐部軍民萬戶。洪武中改置。
安南長官司府東南。元舍資千戶,後改安南道防送軍千戶。洪武十五年三月仍曰舍資千戶所,尋改置長官司。正德六年省入蒙自縣。天啓二年復置。
澂江府元澂江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府。領州二,縣三。西北距布政司八十里。
河陽倚。舊治在西。洪武中,遷繡球山上。弘治中,又遷縣東金蓮山。正德十三年又遷縣東暘溥山麓。嘉靖二十年又遷金蓮山南。隆慶四年又遷舞鳳山下,即今治。北有羅藏山。南有撫仙湖,一名羅伽湖,下流東會於盤江。又東有鐵池河,源出陸涼州,流至此,會撫仙湖,復引流爲鐵赤河,入於盤江。
江川府西南。南有故城,崇禎七年圮於水,遷於舊江川驛,即今治。又南有星雲湖,東南入撫仙湖。北有關索嶺巡檢司。
陽宗府東北。北有明湖,一名陽宗湖,源出羅藏山,流入於盤江。
新興州東北有羅麼山,一名石崖山。西北有大棋山。又有蒙習山,山與晉寧州交界。又有大溪,下流至嶍峨縣,入於曲江。有羅麼溪,源出羅麼山,入於大溪。又北有普舍縣,南有研和縣,元俱屬州,洪武十五年三月因之,尋廢。又北有鐵爐關巡檢司。東距府二百里。
路南州西南有竹子山。東有答刂龍山,石可鍊銅。西有巴盤江,源自陸涼州。又有鐵赤河合焉。東南有邑市縣,元屬州,弘治三年九月廢。東北有革泥巡檢司。西距府百三十里。
廣西府元廣西路。洪武十五年三月爲府。西有阿盧山。西北有巴盤江。又西有南盤江。又南有矣邦池,一名龍甸海,跨彌勒州界,南入盤江。領州三。西北距布政司三百十里。
師宗州西有龜山,萬曆四十八年築督捕城於此。東有英武山。西有盤江,又西北有巴盤江合焉,東北入羅平州界。西南距府八十里。
彌勒州南有卜龍山。西有阿欲山。東南有盤江山,南盤江經其下。又東有八甸溪,南合南盤江。又西有十八寨山,嘉靖元年二月置十八寨守禦千戶所於此,直隸雲南都司。又南有捏招巡檢司。東北距府九十里。
維摩州元大德四年二月置。東北有小維摩山。東南有大維摩山,又有阿母山。又東北有寶寧溪,下流經廣南府界,合西洋江。西有三鄉城,萬曆二十二年築。西北距府二百二十里。
廣南府元廣南西路宣撫司。洪武十五年十一月改置廣南府。西北有牌頭山,土人築砦其上。南有西洋江,東南至廣西田州府,入於左江。領州一。西北距布政司七百九十里。
富州元至元十三年置,屬廣南西路。洪武十五年改屬府。東南有者鷂山。東北有西寧山。又東有楠木溪,至州南與南汪溪合,伏流十五里,東出於西洋江。西南有安寧州,東北有羅佐州,俱元至元十三年置,屬廣南西路。洪武十五年因之,後俱廢。西距府二百里。
元江軍民府元元江路。洪武十五年三月爲府。永樂初,升軍民府。領州二。東北距布政司七百九十里。
奉化州倚。本因遠羅必甸長官司,洪武十八年四月置。嘉靖中,改州。東有羅盤山,亦名玉臺山。又有路通山。東南有元江,亦曰禮社江,東南入納樓茶甸長官司界。西南有瀾滄江,與車裏宣慰司分界。又西有步日部,洪武中廢。又東有禾摩村巡檢司。
恭順州本他郎寨長官司,嘉靖中改州。
楚雄府元威楚開南路。洪武十五年三月改爲楚雄府。領州二,縣五。東距布政司六百里。
楚雄倚。元曰威楚。洪武十五年二月更名。西有薇溪山,又有龍川江,經城北青峯下,曰峨錄江,下流入武定府,合金沙江。西有波羅澗,其麓有滷水,元設鹽課司於此,明廢。西北有呂合巡檢司。
廣通府東。元屬南安州。洪武十五年因之,後改屬府。東北有盤龍山,亦曰九盤山。西有羅苴甸山。東有鹽倉山,舊產鹽。又有臥象山,東南有臥獅山,俱產銀礦。又東北有阿陋雄山,有阿陋井、猴井,俱產鹽。又東有舍資河,自武定府流入,下流入於元江。又北有大河,西北入定遠縣之龍川江。東有舍資巡檢司,東北有沙矣舊,西有回蹬關二土巡檢司。
定遠府西北。西有赤石山。東有龍川江。又有黑鹽井,設提舉於此。又有琅井提舉司,本置於安寧州,天啓三年移此,有黑井、琅井二巡檢司。又西南有羅平關、南有會基關二巡檢司。
定邊府西。元至元十二年置,屬鎮南州。洪武中,改屬。北有螺盤山,上有自普關。又有無量山。南有定邊河,又有陽江,自蒙化府流合焉。
柷嘉府南。元置。西有黑初山。東北有卜門河,在卜門山下,又東北合馬龍江,流入新化州。又西有上江河,接南安州界。
南安州東有健林蒼山。又西南有表羅山,產銀。北有舍資河。西北距府五十里。
鎮南州東北有石吠山。東有五樓山。西南有馬龍江,其上流爲定邊河,又東南入柷嘉縣界。又西有平夷川,龍川江之上流。又有沙橋巡檢司。又有鎮南關、英武關、阿雄關三土巡檢司。東南距府五十里。
姚安軍民府元姚安路。洪武十五年三月爲府。二十七年四月升軍民府。領州一,縣一。東南距布政司七百里。
姚州倚。元屬大理路。洪武十五年三月來屬。東有東山,一名飽煙蘿山。東北有金沙江。南有青蛉河,源出三窠山,下流合大姚河。北有守禦姚安千戶所,洪武二十八年置。東有箭場、西有普昌、南有三窠、西南有普淜四巡檢司。
大姚府北。元屬姚州。洪武十五年三月因之,後改屬府。西北有赤石崖。北有大姚河,源出書案山。西北有龍蛟江,源出鐵索箐,一名苴泡江,產金。俱東北流入金沙江。南有白鹽井提舉司,轄鹽井九。又有白鹽井巡檢司。東有姚安中屯千戶所,洪武二十八年置。
武定府元武定路。洪武十五年三月爲府,尋升軍民府。隆慶三年閏六月徙治獅子山。萬曆中,罷稱軍民。領州二,縣一。東南距布政司百五十里。
和曲州倚。舊城在南,元州治於此。隆慶三年十二月徙州爲府附郭,令吏目領兵守焉。西北有三臺山。北有金沙江,源出吐蕃共龍川犁牛石,下流經麗江、鶴慶二府,至本府北界,東流入黎溪州,又東入四川會川衛界。有金沙江土巡檢司。又有烏龍河,流入金沙江。又西北有西溪河,即楚雄府龍川江下流。又有隻舊、草起二鹽井。東有南甸縣,元路治,洪武十五年三月改屬州,成化二十年仍屬府,正德元年七月省。西北有乾海子、又有羅摩洱、又南有小甸關三巡檢司。西北有龍街關土巡檢司。
元謀府西北。西北有住雄山,又有竹沙雄山。北有金沙江,西有西溪河流入焉。
祿勸州北有法塊山,又有哇匿歪山。東北有幸丘山,又有烏蒙山,一名絳雲露山。北有金沙江,與四川東川府界。又東有普渡河,即螳良川,下流會掌鳩河水,入於金沙江。北有易籠縣,元屬州,洪武十七年省。東有石舊縣,元屬州,天啓元年七月省。又北有普渡河巡檢司。南有撒墨巡檢司,後廢。西距府二十里。
景東府元至順二年二月置。洪武十五年閏二月因之。三月降爲州,屬楚雄府。十七年正月仍升爲府。西有景董山,洪武中築景東衛城於其上,又築小城於山顛,謂之月城。北有蒙落山,一名無量山。西南有瀾滄江,源出金齒,流經府西南二百餘里,南注車裏,爲九龍江,下流入交址,東南有大河,即定邊河之下流,又東入鎮南州,爲馬龍江。又南有土井,產鹽。北有開南州,元屬威楚開南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屬楚雄府,尋省。又東有三汊河、西北有保甸二土巡檢司。又北有安定關。南有母瓜關。東南有景蘭關。西南有蘭津橋,鐵索爲之。東北距布政司千一百八十里。
鎮沅府本鎮沅州。洪武三十五年十二月置。永樂四年四月升爲府。西有波弄山,山上下有鹽井六。南有杉木江,源出者樂甸,下流合威遠州之谷寶江。領長官司一。北距布政司千五十里。
祿谷寨長官司府東北。永樂十年四月以祿平寨置。北有馬容山。南有南浪江,西南流合杉木江。
大理府元大理路。洪武十五年三月爲府。領州四,縣三,長官司一。東南距布政司八百九十里。
太和倚。西有點蒼山。東有西洱河,一名洱海,自浪穹縣流入,經天橋下,又東合點蒼山之十八川匯於此,中有三島、四洲、九曲。西有樣備江,一曰漾鼻水,自劍川州流入,經點蒼山後,合於西洱河,又西南流入瀾滄江。南有太和土巡檢司。又北有龍首關,亦曰上關。南有龍尾關,亦曰下關。
趙州洪武十五年三月改名趙喜州,尋復。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