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of Ming 明史
卷一百十三 列傳第一 后妃一 Volume 113 Biographies 1: Empresses and Consorts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明太祖鑑前代女禍,立綱陳紀,首嚴內教。洪武元年,命儒臣修女誡,諭翰林學士朱升曰:「治天下者,正家為先。正家之道,始於謹夫婦。后妃雖母儀天下,然不可俾預政事。至於嬪嬙之屬,不過備職事,侍巾櫛;恩寵或過,則驕恣犯分,上下失序。歷代宮闈,政由內出,鮮不為禍。惟明主能察於未然,下此多為所惑。卿等其纂女誡及古賢妃事可為法者,使后世子孫知所持守。」升等乃編錄上之。五年六月,命禮臣議宮官女職之制。禮臣上言:「周制,后宮設內官以贊內治。漢設內官一十四等,凡數百人。唐設六局二十四司,官凡一百九十人,女史五十餘人,皆選良家女充之。」帝以所設過多,命重加裁定。於是折衷曩制,立六局一司。局曰尚宮、尚儀、尚服、尚食、尚寢、尚功,司曰宮正,秩皆正六品。每局領四司,其屬二十有四,而尚宮總行六局之事。戒令責罰,則宮正掌之。官七十五人,女史十八人,視唐減百四十餘人,凡以服勞宮寢、祗勤典守而已。諸妃位號亦惟取賢、淑、莊、敬、惠、順、康、寧為稱,閨房雍肅,旨寓深遠。又命工部製紅牌,鐫戒諭后妃之詞,懸於宮中。牌用鐵,字飾以金。复著令典,自后妃以下至嬪御女史,鉅細衣食之費,金銀幣帛、器用百物之供,皆自尚宮取旨,牒內使監覆奏,移部臣取給焉。若尚宮不及奏,內使監不覆奏,而輒領於部者,論死。或以私書出外,罪亦如之。宮嬪以下有疾,醫者不得入宮,以證取藥。何其慎也!是以終明之代,宮壼肅清,論者謂其家法之善,超軼漢、唐。
爰自孝慈以迄愍后,考厥族里,次其世代,雖所遇不齊,顯晦異致,而凡居正號者並列於篇。其妃嬪有事實者,亦附見焉。
○后妃一
太祖孝慈高皇后 孫貴妃 李淑妃 郭寧妃 惠帝馬皇后 成祖仁孝徐皇后 王貴妃 權賢妃 仁宗誠孝張皇后 宣宗恭讓胡皇后 孝恭孫皇后 吳賢妃 郭嬪 英宗孝莊錢皇后 孝肅周太后 景帝汪廢后 肅孝杭皇后 憲宗吳廢后 孝貞王皇后 孝穆紀太后 孝惠邵太后 萬貴妃
太祖孝慈高皇后馬氏,宿州人。父馬公,母鄭媼,早卒。馬公素善郭子興,遂以后托子興。馬公卒,子興育之如己女。子興奇太祖,以后歸焉。
后仁慈有智鑑,好書史。太祖有答刂記,輒命后掌之,倉卒未嘗忘。子興嘗信讒,疑太祖。后善事其妻,嫌隙得釋。太祖既克太平,后率將士妻妾渡江。及居江寧,吳、漢接境,戰無虛日,親緝甲士衣鞋佐軍。陳友諒寇龍灣,太祖率師御之,后儘發宮中金帛犒士。嘗語太祖,定天下以不殺人為本。太祖善之。
洪武元年正月,太祖即帝位,冊為皇后。初,后從帝軍中,值歲大歉,帝又為郭氏所疑,嘗乏食。后竊炊餅,懷以進,肉為焦。居常貯糗糒脯脩供帝,無所乏絕,而己不宿飽。及貴,帝比之「蕪蔞豆粥」,「滹沱麥飯」,每對群臣述后賢,同於唐長孫皇后。退以語后。后曰:「妾聞夫婦相保易,君臣相保難。陛下不忘妾同貧賤,願無忘群臣同艱難。且妾何敢比長孫皇后也!」
后勤於內治,暇則講求古訓。告六宮,以宋多賢后,命女史錄其家法,朝夕省覽。或言宋過仁厚,后曰:「過仁厚,不愈於刻薄乎?」一日,問女史:「黃老何教也,而竇太后好之?」女史曰:「清淨無為為本。若絕仁棄義,民複教慈,是其教矣。」后曰:「孝慈即仁義也,詎有絕仁義而為孝慈者哉?」后嘗誦《小學》,求帝表章焉。
帝前殿決事,或震怒,后伺帝還宮,輒隨事微諫。雖帝性嚴,然為緩刑戮者數矣。參軍郭景祥守和州,人言其子持槊欲殺父,帝將誅之。后曰:「景祥止一子,人言或不實,殺之恐絕其后。」帝廉之,果枉。李文忠守嚴州,楊憲誣其不法,帝欲召還。后曰:「嚴,敵境也,輕易將不宜。且文忠素賢,憲言詎可信?」帝遂已。文忠后卒有功。學士宋濂坐孫慎罪,逮至,論死,后諫曰:「民家為子弟延師,尚以禮全終始,況天子乎?且濂家居,必不知情。」帝不聽。會后侍帝食,不御酒肉。帝問故。對曰:「妾為宋先生作福事也。」帝惻然,投箸起。明日赦濂,安置茂州。吳興富民沈秀者,助築都城三之一,又請犒軍。帝怒曰:「匹夫犒天子軍,亂民也,宜誅。」后諫曰:「妾聞法者,誅不法也,非以誅不祥。民富敵國,民自不祥。不祥之民,天將災之,陛下何誅焉!」乃釋秀,戍雲南。帝嘗令重囚築城。后曰:「贖罪罰役,國家至恩。但疲囚加役,恐仍不免死亡。」帝乃悉赦之。帝嘗怒責宮人,后亦佯怒,令執付宮正司議罪。帝曰:「何為?」后曰:「帝王不以喜怒加刑賞。當陛下怒時,恐有畸重。付宮正,則酌其平矣。即陛下論人罪亦詔有司耳。」
一日,問帝:「今天下民安乎?」帝曰:「此非爾所宜問也。」后曰:「陛下天下父,妾辱天下母,子之安否,何可不問!」遇歲旱,輒率宮人蔬食,助祈禱;歲兇,則設麥飯野羹。帝或告以振卹。后曰:「振卹不如蓄積之先備也。」奏事官朝散,會食廷中,后命中官取飲食親嘗之。味弗甘,遂啟帝曰:「人主自奉欲薄,養賢宜厚。」帝為飭光祿官。帝幸太學還,后問生徒幾何,帝曰:「數千。」后曰:「人才眾矣。諸生有廩食,妻子將何所仰給?」於是立紅板倉,積糧賜其家。太學生家糧自后始。諸將克元都,俘寶玉至。后曰:「元有是而不能守,意者帝王自有寶歟。」帝曰:「朕知后謂得賢為寶耳。」后拜謝曰:「誠如陛下言。妾與陛下起貧賤,至今日,恆恐驕縱生於奢侈,危亡起於細微,故願得賢人共理天下。」又曰:法屢更必弊,法弊則姦生;民數擾必困,民困則亂生。」帝歎曰:「至言也。」命女史書之冊。其規正,類如此。
帝每御膳,后皆躬自省視。平居服大練浣濯之衣,雖敝不忍易。聞元世祖后煮故弓弦事,亦命取練織為衾裯,以賜高年煢獨。餘帛颣絲,緝成衣裳,賜諸王妃公主,使知天桑艱難。妃嬪宮人被寵有子者,厚待之。命婦入朝,待之如家人禮。帝欲訪后族人官之,后謝曰:「爵祿私外家,非法。」力辭而止。然言及父母早卒,輒悲哀流涕。帝封馬公徐王,鄭媼為王夫人,修墓置廟焉。
洪武十五年八月寢疾。群臣請禱祀,求良醫。后謂帝曰:「死生,命也,禱祀何益!且醫何能活人!使服藥不效,得毋以妾故而罪諸醫乎?」疾亟,帝問所欲言。曰:「願陛下求賢納諫,慎終如始,子孫皆賢,臣民得所而已。」是月丙戌崩,年五十一。帝慟哭,遂不復立后。是年九月庚午葬孝陵,諡曰「孝慈皇后」。宮人思之,作歌曰:「我后聖慈,化行家邦。撫我育我,懷德難忘。懷德難忘,於萬斯年。毖彼下泉,悠悠蒼天。」永樂元年上尊諡曰「孝慈昭憲至仁文德承天順聖高皇后」。嘉靖十七年加上尊諡曰「孝慈貞化哲順仁徽成天育聖至德高皇后」。
成穆貴妃孫氏,陳州人。元末兵亂,妃父母俱亡,從仲兄蕃避兵揚州。青軍陷城,元帥馬世熊得之,育為義女。年十八,太祖納焉。及即位,冊封貴妃,位眾妃上。洪武七年九月薨,年三十有二。帝以妃無子,命周王橚行慈母服三年,東宮、諸王皆期。敕儒臣作《孝慈錄》。庶子為生母服三年,眾子為庶母期,自妃始。葬褚岡。賜兄瑛田租三百石,歲供禮。后附葬孝陵。
淑妃李氏,壽州人。父傑,洪武初,以廣武衛指揮北征,卒於陣。十七年九月,孝慈皇后服除,冊封淑妃,攝六宮事。未幾,薨。
寧妃郭氏,濠人郭山甫女。山甫善相人。太祖微時過其家,山甫相之,大驚曰:「公相貴不可言。」因謂諸子興、英曰:「吾相汝曹皆可封侯者以此。」亟遣從渡江,並遣妃侍太祖。后封寧妃。李淑妃薨,妃攝六宮事。山甫累贈營國公,興、英皆以功封侯,自有傳。
惠帝皇后馬氏,光祿少卿全女也。洪武二十八年冊為皇太孫妃。建文元年二月冊為皇后。四年六月,城陷,崩於火。
成祖仁孝皇后徐氏,中山王達長女也。幼貞靜,好讀書,稱女諸生。太祖聞后賢淑,召達謂曰:「朕與卿,布衣交也。古君臣相契者,率為婚姻。卿有令女,其以朕子棣配焉。」達頓首謝。
洪武九年,冊為燕王妃。高皇后深愛之。從王之籓,居孝慈高皇后喪三年,蔬食如禮。高皇后遺言可誦者,后一一舉之不遺。
靖難兵起,王襲大寧,李景隆乘間進圍北平。時仁宗以世子居守,凡部分備禦,多禀命於后。景隆攻城急,城中兵少,后激勸將校士民妻,皆授甲登陴拒守,城卒以全。
王即帝位,冊為皇后。言:「南北每年戰鬥,兵民疲敝,宜與休息。」又言:「當世賢才皆高皇帝所遺,陛下不宜以新舊間。」又言:「帝堯施仁自親始。」帝輒嘉納焉。初,后弟增壽常以國情輸之燕,為惠帝所誅,至是欲贈爵,后力言不可。帝不聽,竟封定國公,命其子景昌襲,乃以告后。后曰:「非妾志也。」終弗謝。嘗言漢、趙二王性不順,官僚宜擇廷臣兼署之。一日,問:「陛下誰與圖治者?」帝曰:「六卿理政務,翰林職論思。」后因請悉召見其命婦,賜冠服鈔幣。諭曰:「婦之事夫,奚止饋食衣服而已,必有助焉。朋友之言,有從有違,夫婦之言,婉順易入。吾旦夕侍上,惟以生民為念,汝曹勉之。」嘗採《女憲》、《女誡》作《內訓》二十篇,又類編古人嘉言善行,作《勸善書》,頒行天下。
永樂五年七月,疾革,惟勸帝愛惜百姓,廣求賢才,恩禮宗室,毋驕畜外家。又告皇太子:「曩者北平將校妻為我荷戈城守,恨未獲隨皇帝北巡,一賚卹之也。」是月乙卯崩,年四十有六。帝悲慟,為薦大齋於靈谷、天禧二寺,聽群臣致祭,光祿為具物。十月甲午,諡曰「仁孝皇后」。七年營壽陵於昌平之天壽山,又四年而陵成,以后葬焉,即長陵也。帝亦不復立后。仁宗即位,上尊諡曰「仁孝慈懿誠明莊獻配天齊聖文皇后」,祔太廟。
昭獻貴妃王氏,蘇州人。永樂七年封貴妃。妃有賢德,事仁孝皇后恭謹,為帝所重。帝晚年多急怒。妃曲為調護,自太子諸王公主以下皆倚賴焉。十八年七月薨,禮視太祖成穆孫貴妃。
恭獻賢妃權氏,朝鮮人。永樂時,朝鮮貢女充掖庭,妃與焉。姿質穠農粹,善吹玉簫。帝愛憐之。七年封賢妃,命其父永均為光祿卿。明年十月侍帝北征。凱還,薨於臨城,葬嶧縣。
仁宗誠孝皇后張氏,永城人。父麒以女貴,追封彭城伯,具《外戚傳》。洪武二十八年封燕世子妃。永樂二年封皇太子妃。仁宗立,冊為皇后。宣宗即位,尊為皇太后。英宗即位,尊為太皇太后。
后始為太子妃,操婦道至謹,雅得成祖及仁孝皇后歡。太子數為漢、趙二王所間,體肥碩不能騎射。成祖恚,至減太子宮膳,瀕易者屢矣,卒以后故得不廢。及立為后,中外政事,莫不周知。
宣德初,軍國大議多禀聽裁決。是時海內寧泰,帝入奉起居,出奉遊宴,四方貢獻,雖微物必先上皇太后。兩宮慈孝聞天下。三年,太后遊西苑,皇后皇妃侍,帝親掖輿登萬歲山,奉觴上壽,獻詩頒德。又明年謁長、獻二陵,帝親櫜鞬騎導。至河橋,下馬扶輦。畿民夾道拜觀,陵旁老稚皆山呼拜迎。太后顧曰:「百姓戴君,以能安之耳,皇帝宜重念。」及還,過農家,召老婦問生業,賜鈔幣。有獻蔬食酒漿者,取以賜帝,曰:「此田家味也。」從臣英國公張輔,尚書蹇義,大學士楊士奇、楊榮、金幼孜、楊溥請見行殿。太后慰勞之,且曰:「爾等先朝舊人,勉輔嗣君。」他日,帝謂士奇曰:「皇太后謁陵還,道汝輩行事甚習。言輔,武臣也,達大義。義重厚小心,第寡斷。汝克正,言無避忤,先帝或數不樂,然終從汝,以不敗事。又有三事,時悔不從也。」太后遇外家嚴,弟升至淳謹,然不許預議國事。
宣宗崩,英宗方九歲,宮中訛言將召立襄王矣。太后趣召諸大臣至乾清宮,指太子泣曰:「此新天子也。」君臣呼萬歲,浮言乃息。大臣請太后垂簾聽政,太后曰:「毋壞祖宗法。第悉罷一切不急務。」時時勗帝向學,委任股肱,以故王振雖寵於帝,終太后世不敢專大政。
正統七年十月崩。當大漸,召士奇、溥入,命中官問國家尚有何大事未辦者。士奇舉三事。一謂「建庶人雖亡,當修《實錄》」;一謂「太宗詔有『收方孝孺諸臣遺書者死』,宜弛其禁」;其三未及奏上,而太后已崩。遺詔勉大臣佐帝惇行仁政,語甚諄篤。上尊諡曰「誠孝恭肅明德弘仁順天啟聖昭皇后」,合葬獻陵,祔太廟。
宣宗恭讓皇后胡氏,名善祥,濟寧人。永樂十五年選為皇太孫妃。已,為皇太子妃。宣宗即位,立為皇后。時孫貴妃有寵,后未有子,又善病。三年春,帝令后上表辭位,乃退居長安宮,賜號靜慈仙師,而冊貴妃為后。諸大臣張輔、蹇義、夏原吉、楊士奇、楊榮等不能爭。張太后憫后賢,常召居清寧宮。內廷朝宴,命居孫后上。孫后常怏怏。正統七年十月,太皇太后崩,后痛哭不已,逾年亦崩,用嬪御禮葬金山。
后無過被廢,天下聞而憐之。宣宗后亦悔。嘗自解曰:「此朕少年事。」天順六年,孫太后崩,錢皇后為英宗言:「后賢而無罪,廢為仙師。其沒也,人畏太后,殮葬皆不如禮。」因勸復其位號。英宗問大學士李賢。賢對曰:「陛下此心,天地鬼神實臨之。然臣以陵寢、享殿、神主俱宜如奉先殿式,庶稱陛下明孝。」七年閏七月,上尊諡曰「恭讓誠順康穆靜慈章皇后」,修陵寢,不祔廟。
宣宗孝恭皇后孫氏,鄒平人。幼有美色。父忠,永城縣主簿也。誠孝皇后母彭城伯夫人,故永城人,時時入禁中,言忠有賢女,遂得入宮。方十餘歲,成祖命誠孝后育之。已而宣宗婚,詔選濟寧胡氏為妃,而以孫氏為嬪。宣宗即位,封貴妃。故事:皇后金寶金冊,貴妃以下,有冊無寶。妃有寵,宣德元年五月,帝請於太后,制金寶賜焉。貴妃有寶自此始。
妃亦無子,陰取宮人子為己子,即英宗也,由是眷寵益重。胡后上表遜位,請早定國本。妃偽辭曰:「后病痊自有子,吾子敢先后子耶?」三年三月,胡后廢,遂冊為皇后。英宗立,尊為皇太后。
英宗北狩,太后命郕王監國。景帝即位,尊為上聖皇太后。時英宗在迤北,數寄禦寒衣裘。及還,幽南宮,太后數入省視。石亨等謀奪門,先密白太后。許之。英宗复辭,上徽號曰「聖烈慈壽皇太后」。明興,宮闈徽號亦自此始。天順六年九月崩,上尊諡曰「孝恭懿憲慈仁莊烈齊天配聖章皇后」,合葬景陵,祔太廟。而英宗生母,人卒無知之者。
吳太后,景帝母也,丹徒人。宣宗為太子時,選入宮。宣德三年封賢妃。景帝即位,尊為皇太后。英宗復辟,復稱宣廟賢妃。成化中薨。
郭嬪,名愛,字善理,鳳陽人。賢而有文,入宮二旬而卒。自知死期,書楚聲以自哀。詞曰:「修短有數兮,不足較也。生而如夢兮,死則覺也。先吾親而歸兮,慚予之失孝也。心悽悽而不能已兮,是則可悼也。」正統元年八月,追贈皇庶母惠妃何氏為貴妃,諡「端靜」;趙氏為賢妃,諡「純靜」;吳氏為惠妃,諡「貞順」;焦氏為淑妃,諡「莊靜」;曹氏為敬妃,諡「莊順」;徐氏為順妃,諡「貞惠」;袁氏為麗妃,諡「恭定」;諸氏為淑妃,諡「貞靜」;李氏為充妃,諡「恭順」;何氏為成妃,諡「肅僖」。冊文曰:「茲委身而蹈義,隨龍馭以上賓,宜薦徽稱,用彰節行。」蓋宣宗殉葬宮妃也。
初,太祖崩,宮人多從死者。建文、永樂時,相繼優恤。若張鳳、李衡、趙福、張璧、汪賓諸家,皆自錦衣衛所試百戶、散騎帶刀舍人進千百戶,帶俸世襲,人謂之「太祖朝天女戶」。歷成祖,仁、宣二宗亦皆用殉。景帝以郕王薨,猶用其制,蓋當時王府皆然。至英宗遺詔,始罷之。
英宗孝莊皇后錢氏,海州人。正統七年立為后。帝憫后族單微,欲侯之,后輒遜謝。故后家獨無封。英宗北狩,傾中宮貲佐迎駕。夜哀泣籲天,倦即臥地,損一股。以哭泣复損一目。英宗在南宮,不自得,后曲為慰解。后無子,周貴妃有子,立為皇太子。英宗大漸,遺命曰:「錢皇后千秋萬歲后,與朕同葬。」大學士李賢退而書之冊。
憲宗立,上兩宮徽號,下廷臣議。太監夏時希貴妃意,傳諭獨尊貴妃為皇太后。大學士李賢、彭時力爭,乃兩宮並尊,而稱后為慈懿皇太后。及營裕陵,賢、時請營三壙,下廷議。夏時復言不可,事竟寢。
成化四年六月,太后崩,周太后不欲后合葬。帝使夏時、懷恩召大臣議。彭時首對曰:「合葬裕陵,主祔廟,定禮也。」翼日,帝召問,時對如前。帝曰:「朕豈不知,慮他日妨母后耳。」時曰:「皇上孝事兩宮,聖德彰聞。禮之所合,孝之所歸也。」商輅亦言:「不祔葬,損聖德。」劉定之曰:「孝從義,不從命。」帝默然久之,曰:「不從命尚得為孝耶!」時力請合葬裕陵左,而虛右以待